随着电视剧《康熙王朝》的播放,被历史学家称之为“千古一帝”的康熙皇帝成为人们街谈巷议的热门话题。在康熙帝执政(1661年~1722年)的同时,法国国王路易十四(1643年~1715年)正在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
请据相关史实回答下列问题:
(1)归纳康熙和路易十四加强中央集权在政治、思想文化方面的相同点。
(2)概括康熙和路易十四在经济政策、对外政策方面的差异及对本国经济产生的影响。
(3)17、18世纪东西方历史发展趋势有何不同?这一趋势在中法两国各有什么表现?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民法典》采纳了1789年的社会原则:个人自由、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国家世俗化、信仰自由和选择职业的自由。这就是为什么这部法典在欧洲成为法国革命的象征,不论传入什么地方,它都提供了现代社会的基本法则。
——[法]乔治•勒费弗尔《拿破仑时代》
材料二:拿破仑在其所有征服地区都贯彻法国革命的一些基本原则。他废除封建制度和农奴制,承认所有公民的平等,实施其著名的法典。……对拿破仑来说,最致命的是他于1812年侵入俄国时所遇到的俄国各阶层人士的激烈抵抗。这种抵抗正像冰天雪地一样,造成拿破仑大军的灾难性的毁灭。从俄国冰冻的平原上开始,拿破仑的事业便一落千丈,并不可避免地在厄尔巴岛上结束了。因而,法国革命的思想意识对其创始人发生了反作用。拿破仑所“冒犯”的人民先是因“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而觉醒并充满热情,然后又在其导师背叛自己的原则时转而反对其导师。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拿破仑制定《民法典》所起的作用。
(2)材料二中对拿破仑《民法典》的评价是否与材料一相矛盾。为什么?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从1948年下半年起,鉴于整个国际形势发生急剧变化,美、苏冷战不断加剧,中国革命的胜利发展,美国重新调整了它的远东战略,以日本代替即将垮台的蒋介石政府,迅速地改变了它的对日占领政策,由限制、削弱,打击改为积极帮助、扶植、支持日本复兴经济,解散财阀半途而废;被捕战犯被大批释放;完全中止战争赔款,转而限制各种进步群众运动,默许右翼政客重返政界;支持日本政府加强警察力量;直接出面禁止工人罢工,等等。
——刘绪贻主编《美国通史》
(1)根据材料简要说明1948年前后美国对日政策有何不同?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1948年前后美国对日政策变化的影响。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凡君主专制、立宪和民主三法,必当一一循序行之,若紊其序,则必大乱,法国其已然者矣……是故真有救国之心,爱民之诚,但言民权自由可矣,不必谈革命也。
——康有为《答南北美洲诸华商论中国只可行立宪不可行革命书》(1902年)
材料二:中国与法国民情最相反,路梭(卢梭)诸贤之论,施之于法国,诚为取乱之具,而施之于中国,适为兴治之机。……先生日虑及此,弟子窃以为过矣。……法国革命影响于全欧者多矣。弟子谓法人自受苦难,以易全欧国民之安荣,法人诚可怜亦可敬也。
——梁启超《致康有为书》(1900年)
(1)根据材料一,概括康有为的政治观点。结合所学,简析其提出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梁启超的观点与康有为的不同之处,并简要评价他的观点。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食贱则农贫,钱重则商富;末事不禁,则技巧之人利,而游食者众之谓也。故农之用力最苦而赢利少,不如商贾技巧之人……食贵则田者利,田者利则事者众;食贵籴(即买米)食不利,而又加重征,而民不得无(不)取其商贾技巧而事地利也。
材料二:熙宁四年(1071年),司农寺拟定的免役法规定:废除原来按户等轮流充当衙前等州、县差役的办法,改由州县官府出钱雇人应役,各州县预计每年雇役所需经费,由民户按户等高下分摊。原不负担差役的官户、女户、寺观,要按同等户的半数交纳钱,称助役钱。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商鞅和王安石在惠农方面的具体做法。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次变法结果的异同。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中国近代产生的入侵与反入侵的连锁反应的原因是中国人的闭关自守、骄傲自满与灾难性战争受到刺激两种情绪的碰撞的结果,这个结果孕育了一个新的中国,产生了至今仍在震撼着远东和全球的影响。
材料二:曾经担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司长的英国人赫德认为,对待中国有三种办法:一曰分割其领土,二曰变更其皇统,三曰扶植满洲政府是也……策之最易行者,莫如扶植满洲朝廷。而漫然扶植之,则亦不能绝后来之祸根,故论中国最终之处分,则瓜分之事实无所逃避,而无奈瓜分政策,又不可遽实行于今日。
材料三:有人认为,1911年武昌发生的那些事,是一场意外,意外里的意外。这场意外,毁了一个王朝,像扳道岔一样,把古老的中国,扳到了另一个轨道上。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斯塔夫里阿诺斯分析的“原因”是否正确,并阐明理由。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回答赫德所说的办法在英国的侵华过程中是如何实施的。对中英两国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
(3)你如何理解材料三中的“像扳道岔一样,把古老的中国,扳到了另一个轨道上”?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