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周之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其旨则在纳上下于道德,而合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民,以成一道德之团体。周公制作之本意实在于此。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
材料二 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春秋时犹宴会赋诗,而七国则不闻矣;春秋时犹有赴告策书,而七国则无有矣。邦无定交,士无定主,此皆变于一百三十三年之间,史之阙文,而后人可以意推者也,不待始皇之并天下,而文、武之道尽矣。
————《日知录》
材料三 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四 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必然结果就是贵族制让位于官僚制。官僚制是顺应中央集权和皇权制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和管理体制。……在官僚制时代,不管是旧贵族、新贵族,还是新兴的士人阶层,都必须通过任命,转化为官僚,才能成为政体的直接参与者。从这个意义上说,贵族从分封制下的社会政治阶层转化成了郡县制下的社会阶层。成为官僚的贵族便不再具有封地主人和天子臣属的双重身份,而仅仅只有天子臣属的一种身份。
————《文史纵横》2009年第3期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封建子弟之制”指什么?该制度有哪些特征?
(2)据材料二、三,概括指出战国时期“诸侯更相诛伐”的原因,秦朝是如何破解这一困局的?
(3)据材料四,指出分封制转型为郡县制所反映的政治制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什么?
(4)综合上述材料,并谈谈你对官僚体制的认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嘉庆《大清会典》规定,“凡荒政十有二,……三曰救荒;四曰发赈;五曰减粜;六曰出贷;七曰蠲(免除)赋;八曰缓征;九曰通商;十曰劝输;十一曰兴土筑; 十二曰集流亡”。
嘉庆《大清会典》规定:“凡地方有灾者,必速以闻”。又据《清朝文献通考》规定:州县官逾期一个月内报灾罚俸六个月,一个月外降一级,二个月外降二级,三个月外革职。
清朝建立了较汉唐以来更为健全的仓储制度——常平仓、社仓和义仓以积谷备灾。
----- 嘉庆《大清会典》
材料二:朝廷上下官员喜好诌媚腐化,庸俗无为,置国计民生于不顾,……河防松弛,水利失修,河道梗阻,诸河频频漫口决口,堵而复决。“防弊之法有尽,而舞弊之乃无穷”,修河官员穷尽贪污之能,承办人口偷工减料。乾嘉时水灾骤增,每年平均达100余州县,到道光朝一跃为177州县。
材料三:我坚持认为自己有责任号召本国的商业进行调整和建设,以此来阻止商业体系的瓦解,尽管这史无前例……在商业中,我们主要考虑了维持工资率,分配就业和加速大规模建设。政府扩大了公共建设,为农业提供了信贷,同时又限制了移民……显然,我们现在的经验为我们在将来制定更大的计划提供了基础。
----- 1929年11月胡佛对美国银行家的演说
材料四:经过20世纪经济危机和世界大战的双重打击,阶级矛盾空前激化,英帝国也日落西山。庞大的失业队伍是对英国统治秩序的严重威胁,如果不解决民众迫切要求的充分就业和社会保障,政治上的动荡和经济上的萧条也许还会重现。二战期间,英国应战争所需,极大地加强了调配国内各项资源的能力,政府就动用国家力量对食品、药品、煤气等战时物品进行平均分配,这使得英国在经历了30年代大萧条以后,在战争期间奇迹般地重新恢复了充分就业,使一向信奉自由放任的英国民众对国家计划的高效率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英国是凯恩斯主义的故乡,凯恩斯在30年代已经从挽救资本主义制度的实用主义出发,论证政府对经济进行大规模干预和通过累进税制把富人的一部分财富转移给穷人的必要性;而1942年《贝弗里奇报告》更是增加了民众对战后建设福利国家的祈盼,奠定了战后西欧建立福利国家的舆论基础……战后的三十年是英国的繁荣时期,也是工会力量比较强大的时期,此间工人罢工活动日益频繁,罢工斗争使得工人实际工资持续增长,而且使工资福利构成和各种劳动保护条例以协议和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从国家政治环境来看,二战后逐渐形成了以美国和前苏联为首的两大阵营之间的冷战,信奉马克思主义、为工人阶级谋幸福的东欧国家的存在给西欧国家造成了一定了压力,西欧国家通过增加福利以安定国内劳动者队伍,保持社会稳定,不失为一明智之举。
-----《战后英国建设福利国家的多重契机》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清朝政府备荒救灾制度的特点。依据材料二分析,乾隆以来,水患日益增加,危害越来越大的原因是什么?
(2)根据材料三总结胡佛的观点,并指出胡佛的观点和罗斯福新政的关系。根据材料四归纳,促成二战后英国率先实行福利国家政策的主要历史背景有哪些?
(3)“福利国家”建成后,有人宣称:“为面包而斗争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了。”也有人认为:“高福利和经济增长势不两立。”根据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福利国家”的看法。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斯宾诺莎说:“如果强迫有不同思想的人只能按照最高当局的命令说话,就必然造成可悲的结果。”……人越自由,便越自觉遵守他的国家的法令。
洛克认为,在自然状态下,人人都是自由、平等的,任何人都不能侵犯他人的生命和自由。
—— 高中历史选修二岳麓书社
材料二洛克认为,财产权是通过劳动获得的。……谁运用自己的体力和智力去采摘大自然的果实,谁才有权享用。……我耕种的土地及其成果都是我的,甚至“我的马所吃的草,我的仆人所割的草皮”都是我的财产。这样的财产权是上帝赋予的基本权利,是神圣和不可剥夺的。
——高中历史选修二岳麓书社
材料三在孟德斯鸠看来,民主制、贵族制和君主制都可能是合理的政体。但是他又认为民主制腐化,就会产生极端平等的精神,导致“多数人的专制”;贵族制腐化,贵族的权力就会变得专横;君主制腐化,会导致“一人的专制”。
—— 高中历史选修二岳麓书社
请回答:
(1)归纳材料一反映的观点。
(2)谈谈对材料二观点的看法。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观点?为防止专制出现提出何种思想?并谈谈对这种思想的看法。
(14分) 中国是一个源源流长的文明古国,在几千年前就有相当完备的国家运行机制,有相当高的政治文明,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真正属于“家天下”的事例,主要有两项:一为“皇位世袭制”;二为“皇族特权制”。
皇位世袭制史称“皇统”。按照宗法制度的规定,行嫡长子继承制。如西汉有司请于文帝曰:“……子启最长,敦厚慈仁,请建以为太子。”文帝许之。启为太子,即位为景帝。
“皇族特权制”……秦朝建立,李斯主张“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置诸侯不便”。刘邦……大封其子弟为九国,占去国土的大半。东汉史学家班固论曰: “藩国大者跨州兼郡,连城数十,宫室百官同制京师,可谓矫枉过其正矣。”诸侯王都处于半独立状态,君国子民,拥有军、政大权。
材料二自秦朝以来,中央官吏和地方行政不再行世卿世禄制度,而代之以官僚制度,大小官吏都是来自地主阶级和庶人,这与西周时期的宗法贵族世袭分封制度有根本的不同……柳宗元对于这一变化(郡县制代替分封制)十分看重,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他在《封建论》一文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始皇。”┅┅-又说:“两汉“有叛国而无叛郡”,唐朝“有叛将而无叛州”,证明了郡县制是一种好的制度”。
——以上材料均摘自张传玺《中国古代国家的历史特征》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请你给“皇位世袭制”和 “皇族特权制”作简明扼要的定义。(4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自秦汉开始的选官制度是如何体现“公天下”的。(6分)
(3)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秦代开创中央集权制的积极作用。(4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①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大萧条的一个结果是1931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在中国爆发,当时日本军队在中国领土上建立了殖民帝国。②20世纪30年代,纳粹政权执行领土扩张政策,冲突扩大到了欧洲。③到1941年,世界上所有的大国都卷入了这场吞噬了大部分欧洲国家,几乎所有的亚洲和太平洋国家和地区、非洲部分地区的暴力和痛苦的大漩涡之中。……④随着美国和苏联在战争中起主导作用,盟国于1945年在这场战争中取得胜利。
——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
材料二 远东国境,根据斯大林的指令,已经用钢筋水泥加固,并且由勇敢的拥有优良装备的远东苏军和强有力的太平洋舰队守卫着。党以及政府除了完成这种难于攻破的防卫态势外,还对远东地区的农业交通、社会文化及其他方面进行异乎寻常的开发。
——1936年11月11日苏联真理报社论《社会主义在东方的胜利》
材料三1935年5月,日本开始在中蒙边境不断向苏联进行大规模的挑衅。为了使日本陷入中国战场而无法北进苏联,苏联加强对华援助。……1941年4月13日,苏联为了避免同日本冲突,与日本在进行九个月讨价还价之后签订了《苏日中立条约》。……这是苏联又一次拿别国的领土与主权做交易……条约签订后,苏联对中国的秘密援助也在不断减少,并逐步趋于停滞。而且,苏联为了遵守条约,迟迟没有对日宣战。只是到1945年8月在第二次世界大战进入尾声、日本败局已定时,为了争取实现与英、美在雅尔塔会议上达成的对日作战的条件,苏联才对日宣战,与日本进行了20多天的正式战斗。——朱学勤编《世界全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用四句话写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经过,并概括材料一关于二战的新观点。
(2)根据材料二、三说明为了避免两线作战,苏联在远东地区作了哪些准备?
(3)综合上述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苏联在二战中的行为。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作为一个国家,我们拒绝了任何彻底的革命计划。为了永远地纠正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
——罗斯福
材料二 罗斯福实行新政时,前总统胡佛攻击新政是“敲富人竹杠”、“社会主义异端”,一些报纸也骂罗斯福吃“烤百万富翁”,称《社会保障法》是抄自《共产党宣言》。
材料三 1920年,苏俄农民中流传这样的说法:“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921年列宁说:“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从冲击转到围攻的方法上去。”
——引自《苏联兴亡史》
(1)据材料一中“拒绝了任何彻底的革命计划”,回答罗斯福新政的根本目的。罗斯福新政受到什么经济理论的影响?
(2)罗斯福新政的中心措施是什么? “《社会保障法》是抄自《共产党宣言》”请问罗斯福新政哪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工人的权益?
(3)材料三反映了1920年苏俄怎样的政治形势?1921年列宁实施的“围攻的方法”是指什么?
(4)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罗斯福新政和列宁新经济政策有何相似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