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乾盛世”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是
①经济发展速度较快 ②边疆地区获得开发 ③农业生产结构发生显著变化 ④商业空前繁荣
A.①②④ | B.①②③ | C.②③④ | D.①③④ |
杰里·本特利在《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指出:“批评家指责,大众传媒是文化帝国主义的工具,因为大部分电子媒体和它们传递的信息是源自先进的资本主义社会……在反对文化渗透的同时,一些国家改良欧洲和美国的技术来满足自己的需要。例如,电视推动了世界范围内的国家建设,因为大部分的电视工业是由国家控制的。”这主要表明( )
A.国家控制的电视传媒具有反文化渗透的目的 |
B.大众传媒是帝国主义的侵略工具 |
C.文化的发展要依赖国家的综合国力 |
D.国家控制不利于电视工业的发展 |
战国末年,吕不韦认为:“老聃贵柔,孔子贵仁,墨翟贵廉……”又说:“一则治,异则乱。”乃“使其客人人著所闻,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撰成《吕氏春秋》。材料表明吕不韦思想()
A.强化君主专制统治 | B.融合诸子百家思想 |
C.礼乐与法制并举 | D.强调思想文化专制 |
下表引自吴江(中国资本主义经济改造问题》一书,该表能够说明当时()
项目 |
1950年 |
1951年 |
1952年 |
1953年 |
1954年 |
1955年 |
公私合营工业平均每人劳动生产率(元) |
4257 |
6553 |
9297 |
10880 |
13401 |
13358 |
指数 |
100 |
154 |
218 |
255 |
315 |
314 |
私营工业平均每人劳动生产率(元) |
4357 |
5928 |
6801 |
7848 |
7222 |
6878 |
指数 |
100 |
136 |
156 |
180 |
166 |
158 |
A.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基本完成
B.社会主义改造促进了经济恢复
C.和平过渡是三大改造的基本原则
D.生产关系的变革适合中国国情
孙中山说:“凡本国人及外国人之企业,或有独占的性质,或规模过大为私人之力所不能办者,如银行、铁道、航路之属,由国家经营管理之,使私有资本制度不能操纵国民之生计。”这反映了孙中山()
A.重视经济权益,强调民族独立 |
B.扩张国营经济,发展民族产业 |
C.强调国家垄断,反对自由竞争 |
D.主张节制资本,促进社会公平 |
托克维尔在《旧制度与大革命》中指出“1774年,当路易十六执政时,他所继承的是一个自路易十四时代就已经达到空前鼎盛的专制的王朝。……大革命是在人民对苛政感受最轻的地方爆发的……在大革命之前,欧洲国家几乎全部都是君主制和农奴制,而法国在14—15世纪就废除了农奴制。法国大革命前二十年,人口在增加,财富增长得更快……经验告诉我们,对于一个坏政府来说,最危险的时刻通常就是它开始改革的时候。”作者观点的实质是( )
A.革命前法国的社会矛盾并不尖锐 |
B.专制社会里,君主改革容易带来危险 |
C.经济繁荣是法国大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 |
D.经济繁荣加速了革命的到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