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和团运动期间,《中外日报》一篇文章说:“夫中国外交之起,出于不得已而成互市(对外通商)。其间丧师辱国,赔款割地,盖无约不损,无战不败。故其时通国臣民上下,以复仇为雪耻,以积愤思抱怨,以下令逐客为最快意,以闭关绝市为复见太平。其处势应变,虽曰非宜,其抗志负气,殆非无取。”该材料不能表明的是
| A.作者正确揭示了义和团运动的原因 |
| B.义和团斗争方式不当 |
| C.义和团反抗侵略的精神值得赞扬 |
| D.作者有盲目排外的倾向 |
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也给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机遇,这主要是指
| A.有些国家法西斯势力趁机扩大政治影响 | B.各国加紧对国际市场争夺 |
| C.各国加紧对殖民地半殖民地进行掠夺 | D.迫使政府调整政策,加强对经济干预 |
以凯恩斯主义为指导思想的美国历届政府不包括
| A.罗斯福政府 | B.杜鲁门政府 | C.艾森豪威尔政府 | D.克林顿政府 |
20世纪30年代,美国成立了著名的田纳西流域管理署,负责对田纳西河进行综合治理,这是当时美国兴办的最大的工程,包括建立水电站提供廉价电力、生产化肥、植树造林,以及控制洪水泛滥、防止水土流失等。美国政府建立这一工程的直接目的在于
| A.拉动就业以缓和社会矛盾 | B.发展农业以摆脱经济危机 |
| C.兴修水利以防止水土流失 | D.保护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 |
“一个根源,多种力量;互相制约,和平有望。”这是一位学者对未来世界格局及社会发展趋势的高度概括。其中,“一个根源”是指: ()
| A.美国的霸权主义 | B.世界的多极化 |
| C.国际力量对比的变化 | D.世界和平的力量 |
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的文章说:“美国领导的‘沙漠风暴’的行动通过摧毁伊拉克的通讯能力一举将其击溃,由此证明那些像使用巡航导弹一样得心应手的使用奔腾处理器的勇士能够决定战争的胜负。”这说明:()
| A.决定战争胜负的不是人而是武器 | B.战争不再是双方经济实力的较量 |
| C.现代技术的应用改变了战争的性质 | D.电脑技术在战争中起了很大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