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1:根据国家统计局2008年2月28日发布的“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7年年末全国总人口为132129万人,比上年末增加681万人。全年出生人口1594万人,出生率为12.10%。;死亡人口913万人,死亡率为6.93%。;自然增长率为5.17%。。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20.22。
2007年我国人口主要构成情况

指标
年末数(万人)
比重(%)
全国总人口
其中:城镇
乡村
其中:男性
女性
其中:O~14岁
15~59岁
60岁及以上
其中:65岁及以上
132129
59379
72750
68048
64081
25660
91129
15340
10636
100.0
44.9
55.1
51.5
48.5
19.4
69.0
11.6
8.1

材料2:20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进入“人口红利”期,“人口红利”指的是在一个时期内,社会抚养指数相对较小,总人口中劳动适龄人口比重较大。
材料3: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时期变动情况图(出生人口性别比是指活产男婴数与活产女婴数的比值,通常用女婴数为100时所对应的男婴数来表示)。

(l)材料1反映现阶段我国的人口再生产类型属于______型,我国人口今后将维持______趋势,在此过程中将先后迎来______、______、______等三大高峰。
(2)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人口红利”期提前到来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预计2015年前后,我国达到“人日红利”高峰,“人口红利”期结束后,我国面临的突出问题是________。
(3)下列不符合我国的人口结构特点的是(l分)()

A.劳动年龄人口比重大,劳动力资源丰富,为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B.中国老龄化呈现速度快、规模大、“未富先老”等特点
C.从人口性别结构看,男女比重失衡,存在一定社会隐患
D.城乡人口比重基本持平,城市化水平大幅度提高

(4)材料3反映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有何变化特点?谈谈此现象产生的原因及由此产生的后果。

科目 地理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易
知识点: 城市环境问题的成因与治理对策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图1为“气候类型分布模式图”,图的左侧是某季节影响气候形成的气压带、风带位置示意图;图2为“四地的气候资料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关于气候类型,对应正确的是()

A.①——乙 B.④——丙 C.⑥——甲 D.⑦——丙

(2)图1中⑧气压带的名称是__________;根据图中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可以判断出图示地区的季节是_________季。
(3)图1中,气候类型⑦的成因是_________;此时,④地区气候的特点是_______;气候类型⑤分布的一般规律是_____________(要说明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4)图1中,亚寒带大陆性气候对应的自然带在南半球缺失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若图1表示亚欧大陆,则⑧附近是著名的__________________渔场,形成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

材料二 两个大洲的纬度分布组合示意图。

材料三 气候资料表。

(1)材料一表示的是________(南、北)半球的气压带、风带分布状况。(2分)
(2)材料二A、B、C、D四地气候中,常年在材料一中的⑥带控制下而形成的是________。
(3)材料二A、B、C、D四地气候中,与材料三丙地气候特征相似的是________,该气候类型的一般分布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制约H地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材料二中20 ℃等温线在大陆的西侧向北弯曲,其主要原因是受______的影响。
(6)有关甲乙丙丁四地的叙述,正确的是(双选) (  )
A.甲地适宜种植棉花
B.乙地适宜发展水田农业
C.丙地河流的主汛期在冬季
D.为了保证水稻稳产高产,丙地更需要修建水库
E.丁地为热带季风气候

下面图甲和图乙是同一时刻地球上两区域昼夜分布情况,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示时刻,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
(2)图示季节,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北京地区正午树木的影子最短 B.纽约的白昼逐渐变短
C.巴西高原草木葱郁 D.珠峰雪线海拔达到一年中的最高

(3)该日,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的变化规律是
(4)该日,Q、P两地的夜长大小关系是,M地昼长为
(5)Q地位于M的方向。
(6)该日,游客在泰山观日出时,日出方位应位于泰山的方向。
(7)在下图中画出此日Q点关于地心对称点的太阳高度随时间变化的情况 (用折线)。

图A为“甲、乙两地地理位置示意图”,图B为“甲、乙两地年内气温与降水量变化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填表比较甲、乙两地气候特征及其差异的主要原因。

(2)分析乙地的气候特征对当地农业生产的影响。
(3)面对国际粮价上涨,请对乙地所在国提高粮食产量提出建议。(4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下图是某校地理兴趣小组草绘的当地等高线地形图(单位:米)。

材料二该地理兴趣小组对所在城市农产产销状况进行调查,得出如下数据:

(1)该学校最可能位于我国___________。(选择填空)
A、成都平原 B、渭河平原 C、太湖平原 D、东北平原
(2)根据材料二,在距离该城市1千米的耕地上,从经济效益考虑,最适宜种的作物是______________。
(3)图中A、B两点相对高度H的范围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河流干流的流向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该兴趣小组发现当地居民使用太阳能热水器的效果较差,可能是什么原因?
(5)该兴趣小组发现当地大量种植甘蔗,而我国同纬度的其他地区种植较少。请从地形和气候两方面分析该地种植甘蔗的优越条件。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