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成衣
成衣匠①各省俱有,而宁波尤多。今京城内外成衣者,皆宁波人也。昔有人持匹帛②命成衣者裁剪。遂询主人之性情、年纪、状貌并何年得科第,而独不言尺寸。其人怪之。成衣者曰:“少年科第者,其性傲,胸必挺,需前长而后短;老年科第者,其心慵③,背必伛④,需前短而后长。肥者其腰宽,瘦者其身仄。性之急者宜衣短,性之缓者⑤宜衣长。至于尺寸,成法也,何必问耶!”
余谓斯匠可与言成衣矣。今之成衣者,辄以旧衣定尺寸,以新样为时尚,不知短长之理,先蓄觊觎⑥之心。不论男女衣裳,要如杜少陵诗所谓“稳称身”者,实难其人焉。
(选自清·钱泳《履园丛话》)
【注释】
①成衣匠:裁缝。②帛:丝绸。③慵:慵困,精神不振。④伛:弯曲(曲背)。⑤缓者:指性子慢的人。⑥蓄觊(jì)觎(yú)之心:靠平时细心体察来积蓄。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成衣匠各省俱有
(2)并何年得科第
(3)余谓斯匠可与言成衣矣
(4)所谓“隐称身”者下列句中与“今京城内外成衣者,皆宁波人也”句式相同的一句是()
A.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
B.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 |
C.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
D.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 |
对于“ 至于尺寸,成法也”这句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至于量尺寸,要遵守法律。 |
B.至于高矮尺寸,都有一定的法则。 |
C.至于高矮尺寸,要懂得衡量的方法。。 |
D.至于尺寸长短,要制定法规 |
这段文言文从“量体裁衣”主要说明什么?
这篇小短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原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偃虹堤记
有自岳阳至者,以滕侯①之书、洞庭之图来告曰:“愿有所记。”予发书按图,自岳阳门西距金鸡之右,其外隐然隆高以长者,曰偃虹堤。问其作而名者,曰:“吾滕侯之所为也。”问其所以作之利害,曰:“洞庭,天下之至险;而岳阳,荆、潭、黔、蜀四会之冲也。昔舟之往来湖中者,至无所寓,则皆泊南津,其有事于州者远且劳,而又常有风波之恐、覆溺之虞。今舟之至者,皆泊堤下,有事于州者近而且无患。”问其大小之制、用人之力,曰:“长一千尺,高三十尺,厚加二尺,用民力万有五千五百工,而不逾时以成。”问其始作之谋,曰:“州以事上转运使,转运使择其吏之能者行视可否,凡三反复,而又上于朝廷,决之三司,然后曰可,而皆不能易吾侯之议也。”曰:“此君子之作也,可以书矣。”
盖虑于民也深,则其谋始也精,故能用力少而为功多。夫以百步之堤,御天下至险不测之虞,惠其民而及于荆、潭、黔、蜀,凡往来湖中,无远迩之人皆蒙其利焉。且岳阳四会之冲,舟之来而止者,日凡有几!使堤土石幸久不朽,则滕侯之惠利于人物,可以数计哉?夫事不患于不成,而患于易坏。盖作者未始不欲其久存,而继者常至于殆废。自古贤智之士,为其民捍患兴利,其遗迹往往而在。使其继者皆如始作之心,则民到于今受其赐,天下岂有遗利乎?此滕侯之所以虑,而欲有纪于后也。
滕侯志大材高,名闻当世。方朝廷用兵急人之时,常显用之。而功未及就,退守一州,无所用心,略施其余,以利及物。夫虑熟谋审,力不劳而功倍,作事可以为后法,一宜书;不苟一时之誉,思为利于无穷,而告来者不以废,二宜书;岳之民人与湖中之往来者,皆欲为滕侯纪,三宜书。以三宜书不可以不书,乃为之书。
庆历六年某月某日记。
(取材于《欧阳文忠公集》)
注释:【1】滕侯:即滕子京,北宋人,屡遭贬黜,其时被贬,任岳州知州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予发书按图按:按照 |
B.至无所寓寓:停泊 |
C.而皆不能易吾侯之议也易:改变 |
D.其遗迹往往而在往往:到处 |
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盖虑于民也深/②此君子之作也
B①问其作而名者/②而功未及就
C①其外隐然隆高以长者②夫以百步之堤
D①昔舟之往来湖中者②转运使择其吏之能者行视可否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且岳阳四会之冲,舟之来而止者,日凡有几!
(2)使其继者皆如始作之心,则民到于今受其赐,天下岂有遗利乎?欧阳修决定写作《偃虹堤记》的理由有哪些?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原创】阅读材料,完成小题。
是故志苟立矣,虽至于圣人可也。昔人有言曰:“有志者,事竟成。”又曰:“用志不分,乃凝于神。”此之谓也。志苟不立,虽细微之事犹无可成之理况为学之大乎昔者夫子以生知天纵之资其始学也犹必曰志况吾党小子之至愚极困者乎?其不可不以尚志为至要至急也,审矣。今大司寇之上士浚仪黄君之善教子也,和而有制,严而不离。尝遣济也受业于予,济也请题其斋居以自励,因为书“尚志”二字以赠之。他日暂还其乡,又来求说,援笔书所欲言,不觉其烦也。济也尚思立志乎哉!
(《尚志斋说》)用斜线“/”给文中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
蒲松龄曾用选文中“有志者,事竟成”这一句,撰写对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请问对联中涉及的两个历史人物分别是谁?
作者认为做事求学“至要至急”的因素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原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赵豫,字定素,安肃人。燕王起兵下保定,豫以诸生督赋守城。永乐五年授泌阳主簿,未上,擢兵部主事,进员外郎。内艰起复。洪熙时进郎中。
宣德五年五月简廷臣九人为知府,豫得松江,奉敕往。时卫军恣横,豫执其尤者,杖而配之边,众遂贴然。一意拊循,与民休息。择良家子谨厚者为吏,训以礼法。均徭节费,减吏员十之五。巡抚周忱有所建置,必与豫议。及清军御史李立至,专务益军,勾及姻戚同姓。稍辨,则酷刑榜掠。人情大扰,诉枉者至一千一百余人。盐司勾灶丁,亦累及他户,大为民害。豫皆上章极论之,咸获苏息。有诏灭苏、松官田重租,豫所辖华亭、上海二县,减去十之二三。
正统中,九载考绩。民五千余人列状乞留,巡按御史以闻,命增二秩还任。及十年春,大计群吏,始举卓异之典。豫与宁国知府袁旭皆预焉,赐宴及袭衣遣还。在职十五年,清静如一日。去郡,老稚攀辕,留一履以识遗爱,后配享周忱祠。
方豫始至,患民俗多讼。讼者至,辄好言谕之曰:“明日来。”众皆笑之,有“松江太守明日来”之谣。及讼者逾宿忿渐平,或被劝阻,多止不讼。豫皦皦著名绩,尤以恺悌称。
是时,列郡长吏以惠政著闻者:
湖州知府祥符赵登,秩满当迁。民诣阙乞留,增秩再任,自宣德至正统,先后在官十七年。登同里岳璿继之,亦有善政,民称为赵、岳。淮安知府南昌彭远被诬当罢,民拥中官舟,乞为奏请,宣帝命复留之。正统六年超擢广东布政司。荆州知府大庾刘永遭父丧,军民万八千余人乞留,英宗命夺情视事。巩昌知府鄞县戴浩擅发边储三百七十石振饥,被劾请罪,景帝原之。徽州知府孙遇秩满当迁,民诣阙乞留,英宗令进秩视事。先后在官十八年,迁至河南布政使。惟袁旭在宁国为督学御史程富所诬劾,逮死狱中。而宁国人惜之,立祠祀焉。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内艰起复。洪熙时进郎中内艰:遭逢母丧 |
B.勾及姻戚同姓勾:牵连 |
C.大计群吏计:考核 |
D.留一履以识遗爱识:识别 |
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豫以诸生督赋守城/②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B①杖而配之边/②吾恂恂而起
C①众遂贴然②杂然而前陈者
D①立祠祀焉②风雨兴焉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一意拊循,与民休息。择良家子谨厚者为吏,训以礼法。
(2)盐司勾灶丁,亦累及他户,大为民害。豫皆上章极论之,咸获苏息。选文中赵豫深受百姓爱戴,请举出事例。
【原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密游集序
叶燮
古今有才人之诗,有志士之诗。事雕绘,工缕刻,以驰骋乎风花月露之场,不必择人择境而能为之,随乎其人与境而无不可以为之,而极乎谐声状物之能事,此才人之诗也;处乎其常,而备天地四时之气,历乎其变,而深古今身世之怀,必其人而后能为之,必遭其境而后能出之,即其片言只字,能令人永怀三叹而不能置者,此志士之诗也。
才人之诗可以作,亦可以无作;志士之诗即欲不作,而必不能不作。才人之诗,虽履丰席厚,而时或不传;志士之诗,愈贫贱忧戚,而决无不传。才人之诗,古今不可指数;志士之诗,虽代不乏人,然推其至,如晋之陶潜,唐之杜甫、韩愈,宋之苏轼,为能造极乎其诗,实能造极乎其志。盖其本乎性之高明以为其质,历乎事之常变以坚其学,遭乎境之坎壈郁怫以老其识,而后以无所不可之才出之。此固非号称才人之所可得而冀。如是乃为传诗即为传人矣。
我友沈子云步,自少即善为诗,藻思掞发,绮丽要眇,称于世久矣。予尝读其诗,谓其能擅才人之席者也已。予老废山中,云步谒选得一官之秦,去别余十年。一旦弃官归来,访余草堂,出近诗一卷示余。余读之而惊曰:“君之诗已不为才人之诗,而为志士之诗矣!”云步负隽才,掇科名,期有所树立,以抒其志,乃仅寄百里于数千里外沙碛荒凉之区,即卑之以展其簿书期会之能,亦有不可得者。虽欲不拂衣以归,安能耶?今观其诗,见其所历之地,皆周秦汉唐成败兴废之墟,昔贤英哲之所回翔,骚人羁客之所凭吊而永叹者。其所遭如彼,而所触之境又如此,欲无所动于中,胡可得耶?其诗也,皆其抚心感魄之见于言者也。予盖太息于其志,知其有所不得不作,而决其为可传矣。
予与云步早岁通门之交,故知之最深。云步以诗序属予,予不敢辞。为详言其作诗之先后所就如此,以贻之。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事雕绘,工缕刻工:擅长;善于 |
B.为能造 极乎其诗造:达到 |
C.出近诗一卷示余示:示意 |
D.期有所树立期:希望 |
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然推其至,如晋之陶潜/②然则何时而乐耶
B①而后以无所不可之才出之/②作《师说》以贻之
C①称于世久矣②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D①虽欲不拂衣以归/②虽人有百口,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才人之诗,虽履丰席厚,而时或不传;志士之诗,愈贫贱忧戚,而决无不传。
(2)予与云步早岁通门之交,故知之最深。云步以诗序属予,予不敢辞。作者认为陶潜等人能将志士之诗推到极致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概述。
【原创】阅读材料,完成小题。
改诗难于作诗何也作诗兴会所至容易成篇改诗则兴会已过,大局已定,有一二字于心不安,千力万气,求易不得,竟有隔一两月,于无意中得之者。刘彦和所谓“富于万篇,窘于一字”,真甘苦之言。荀子曰:“人有失针者,寻之不得,忽而得之;非目加明也,眸而得之也。”所谓“眸”者,偶睨及之也。唐人句云:“尽日觅不得,有时还自来。”即“眸而得之”之谓也。
(袁枚《随园诗话》)用斜线“/”给文中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
文中提到的“刘彦和”是南北朝时期的文学理论家 ,其代表作品是文学理论专著《 》。
作者认为改诗比写诗难的原因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