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人 情 似 纸
刘心武
①提心吊胆地说真话那阵,说了那么多。毋庸提心吊胆便可倾吐真话这阵,却什么也懒得说。
②我曾到那间小屋子去看他。其实根本不是一间小屋子,只有门,没有窗,甚至没有透气孔,因此,人进去以后便必须把门敞着。那是个储藏宝,空间极小,气息极窒闷。但我们交流得很畅快。至少在我这方面是这样想。有的话还得压低嗓门。眼波的流动中也许有许多的情谊。但现在他有二十、三十倍大的空间,许多的门许多的窗,门紧闭着,窗半开着,“硬件”好,“软件”更棒,我却不去迈进那门槛。他也不来请我迈进那门槛。似乎也并没有什么过不去的地方。只是不再有那么多的情感了。淡了,薄了,甚至弥散了。
③据说人情似纸的“纸”现在不是“秀才人情纸半张”的那“纸”,而是赵公元帅笔下的那“纸”,即通货。社会的物质繁荣据说必须付出精神沦丧的代价。又据说落伍者看来是精神沦丧,而先锋眼中的却是可喜的精神瓦解,但先锋们犹未能指出的旧精神瓦解后应运诞生的新精神究竟是什么,有的先锋中的先锋则说只需瓦解无需重构:“凤凰涅般”是可笑的。凤凰只应焚毁,何必重生?
④我却仍愿抓住一点自认是永恒的东西,哪怕只有游丝股微弱。那永恒的东西里就有人情,似乎的人情。纸很薄,却可以写情书,写诗,写温情的句子,写必要的问候,当然还可以画画儿,可以折成一只小船,放在小溪里,任其顺细碎的波浪旋转着漂向远方。
⑤转眼一年整了。一年多以前正在美国。记得到纽约的头一天,傍晚时分,曼哈顿万家灯火中,也有了我小小的一盏。在简单而舒适的下榻处,桌上有小小的花瓶,小小的花束,还有小小卡片,卡片上写着温暖的句子,人情似卡片么?我却自从去冬以后,再没给留下卡片的人寄去哪怕是一张薄薄的纸。我总埋怨着别人的情在淡在薄在弥散。自己呢?从别人的眼中看我,该也吃了一惊吧,怎么会变成了这样?比以前冷,比以前硬,比以前懒,却比以前更会为自己辩解。
⑥以前的时代,人情或许似醍醐,厚重粘稠?如今是人被纷至沓来的信息和事务碾扁熨平的时代,人情随之也轻薄寡淡了,人更多地依靠内心的支撑而更少希冀外的扶持。人情真的在萎缩真的似纸了么?
⑦也许是因为现在“移情”和条件好多了,可以移向唱片,移向真古董和假古董,移向需要每天饲食的猫、鸟、鱼、兔,移向需要浇水剪枝施肥换盆的花草,移向小小的敢票,移向书报,总之可以更彻底地从活生生的人面前移开去。最省事的“雅移”法是寄法山水,最省事的“俗移”法则是坐到打开的电视机前剥食着花生米不分节目好赖地一直看到荧屏上出现“再见”的字样。
⑧但心中仍不免时时逸出一丝两缕一缕几缕一片的对活生生的人的的沟通欲望,化为思念,化为莫可名状的思绪,最后可能就拽过一张纸来,想在上机写上一些情,一引起别人可能并不呼应并不需要的字、词、句和标点符合……人情确确实实就是一张纸。
⑨当我从淡薄中想起人家时,人家或许正从残存的印象中摆脱出去而正在忘却我。曼哈顿的灯火呵,哪能一盏下面尚关于我的一缕思绪?
1.这篇散文的题目是“人情似纸”,作者在文中谈到了“纸”的多种含义,请根据你的理解,分点加以概括。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却仍愿抓住一点自认是永恒的东西,哪怕只有游丝般微弱”一句中“永恒的东西”是指什么?请联系上下文说说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②段写了当年屋子的狭小空产而交流畅快以及现在居室宽敞而感情淡雅薄。这是运用了什么手法?这样写的任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这篇散文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A.“比以前冷,……却比以前更会为自己辩解”一句,表现出作者严于解剖自己,对自己疏淡人情却托辞搪塞的行为提出严厉批评。
第③段“凤凰只应焚毁,何必重生”这话是“先锋中的先锋”说的,意思是说旧精神瓦解后应该诞生新精神,否则就不必瓦解。
作者认为“移情”可以更彻底地断绝与别人交往,可以陶冶自己的情操。尤其推崇最省事的“雅移”,即寄情山水,融情于自然。
“心中仍不免时时逸出一丝两丝一缕几缕一片几片……欲望”一句,形象地表达式出作者在现实生活中因无人理解而无可奈何的心态。
本文有感“人情似纸”,认为靠金钱维系人际关系是一种精神的沦丧,为现今人怀的淡薄而感到惋惜,呼唤人们多进行情感交流。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国际两种“治水”模式的反思
①基础设施对于社会经济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中农田水利设施对于农业生产和农户生活息息相关,但是相关历史表明,过去几十年,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上是普遍失败的,因此,国际机构和各国政府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投资和管理方式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其中最受人瞩目的是“世界银行共识”和“东亚模式”。
②世界银行指出私有化是解决发展中国家公共品供给困境的有效方式,市场化能够优化资源配置,而公共资源(比如水资源)可以被视为一种可竞争、可排他、可转让的特殊商品,因此,构建一个有效的市场就可以让发展中国家的政府摆脱目前面临的公共服务效率低下的困境。
③在小型基础设施的管理上,世界银行力推“社区共管”模式,他们认为,这一强调社区参与和同伴监督的管理方式会带来决策过程的透明化、责任化和公平化,并可与市场机制相结合,对公共服务进行更有效地分配,以此带来更高利用效率,创造更高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④世界银行的思想得到了许多学者的支持,并在世界范围内进行了推广,很多发展中国家在“世界银行共识”的指导下进行了各种基础设施的市场化和私有化改革。但是十几年的探索之后,人们却发现“世界银行共识”并没有为这些国家带来光明的前景,反而增添了许多新的困难,质疑之声因之四起,学者们对世界银行模式进行了深刻地反思和猛烈地批判。
⑤以“世界银行共识”在墨西哥的推行为例,学者们指出,这一改革没有改善墨西哥原先公共服务的低效率,反而带来了更多的问题,如:社会力量无力承担高额的建设和管理费用,国家资金的撤出加速了资金链的断裂,使得基础设施建设停滞不前;基础设施的私.营化加大了人们获得公共服务的机会的不平等,造成了更大的贫富差距;私营业者对公共资源进行掠夺性开发,不顾发展的可持续性。
⑥很多学者认为“世界银行共识”仅仅看到了公共资源的经济性,忽略了很多深层次的因素:如世界各地的地域特征、社会文化各不相同,因此私有化难以在世界各地推广;发展中国家缺乏相应的市场和法律制度,很难保证市场化的公平和效率;在某些地区,产权难以界定;等等。
⑦在此基础上,学者们指出,财政力量的退出只会恶化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供给状况,国家投资为主、社会资本参与为辅的方式才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日本和韩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由此彻底颠覆了“世界银行共识”。
⑧以韩国为例,该国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改革是“新村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新村运动的推行而不断深化。在投资上,韩国建立了以国家财政为主、受益农户投资为辅的管理体系,从资金上保证了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管理工作能够顺利进行;根据各地特殊的地域特征,积极动员当地农村社会资源,建立“自下而上”的动员机制,充分体现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政府提供多种优惠政策与奖励措施,根据各个村庄的表现,政府实行奖勤罚懒的机制,以官办型民间组织为管理主体,根据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规模的大小,由不同的官办型民间组织负责管理。这些措施都保证了韩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改造的成功。
(郑风田,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下列有关“世界银行共识”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世界银行共识”是当前最受人瞩目的两种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投资和管理方式之一。 |
B.“私有化”和“市场化”是世界银行为解决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与管理存在问题开出的两大药方。 |
C.水资源是一种可竞争、可排他、可转让的特殊商品,市场化能够优化水利资源的配置,解决发展中国家水资源供给的困境。 |
D.世界银行想借推行“社区共管”模式,对公共服务进行更有效的分配,以解决水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的问题。 |
下列不属于“世界银行共识”实施中所面临的困境的一项是()
A.私有化之后社会力量无力承担高额的建设和管理费用,国家资金的撤出加速了资金链的断裂。
D.私营化加大了人们获得公共服务的机会的不平等,造成不顾发展的可持续性,对公共资源进行掠夺性开发。
C.不仅没有给改革的国家带来光明的前景,反而导致基础设施建设停滞不前,造成了更大的贫富差距。
D.仅仅看到了公共资源的经济性,忽略了世界各地的地域特征、社会文化各不相同等很多深层次的因素。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东亚模式”的核心是以政府投资为主、社会资本参与(受益农户投资)为辅。 |
B.“东亚模式”的成功取决于资金上的有效保证和农民主观能动性的充分调动。 |
C.在基础设施改革中,政府不能缺位,更不能把私有化作为“甩包袱”的手段。 |
D.东亚模式的成功,颠覆了“世界银行共识”,宣告私有化在任何国家都难以推行。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游民、游民文化及其与文学创作的关系,在中国历史、中国文学史上都是客观存在的。最早的通俗文艺作品是江湖艺人们创作的,所以在早期通俗小说和戏曲中便带有抹不掉的游民生活的痕迹,并或多或少地反映了游民对生活和历史的理解。我们从中还可以发现,文学作品尤其是通俗文学作品,由于其受众众多,在社会生活中起到的作用巨大。它们不仅促成了游民的社会化和组织化(如明末清初,游民组织的出现),而且成为社会游民化的桥梁(游民的思想意识通过通俗文艺影响到其他阶层)。特别是走投无路的人们在铤而走险之时,这些具有游民意识的通俗文学作品便给了他们以鼓舞和力量,甚至成为指导他们战斗生涯的百科全书。
唐以前的朝代实行兵农合一、全农皆兵的制度,人人都是兵,农闲时,每人都要参加军事训练。唐代实行府兵制,可以说是“全兵皆农”,大部分农民都要接受严格的军事训练。宋代和宋代以后,整个社会风气是崇文抑武的,普通的老百姓只能从反映游民冒险生活的文学作品中吸取武装斗争和反抗的经验。因此我们可以看到,下层社会的人们在武装反抗统治阶级的斗争中的戏剧化或小说化的倾向。这种情形甚至波及许许多多有群众参加的社会运动中去。如天地会组织模仿《水浒传》、《三国志演义》、《说唐》等小说作品,义和团的斗争生活模仿通俗戏曲。正像张鸣在《戏曲文化视野中的义和团的意识走向》一文中所说:
“也许没有任何一场农民运动能像义和团那样,在其自身的活动中存在着如此明显又随处可见的戏曲映象。我们在义和团的仪式活动、舆论宣传、行为举止、言语服饰中,不时地可以发现戏曲行当、念白、表演做派的影子。”
清末民初,土匪遍地,几乎所有的杆子都打着《水浒传》所树立的“替天行道”的旗号。英国汉学家贝思飞在考察了民国时期的土匪活动资料之后指出:“(《水浒传》中)描绘了一系列暴力事件,由豪饮的场面和插科打诨作点缀,但是重点在于罗宾汉式的英雄生活,打富济贫,在‘替天行道’的旗帜下聚义。正如对世代土匪首领所提供的激励,小说继续把年轻人的梦想引向现实。”
土匪们根据《水浒传》所提供的标准选取领袖、组织战斗、安排生活,乃至对待弟兄等。不仅缺少文化教养的游民、农民如此,连南明弘光小朝廷为抵抗满洲铁骑南下侵略,在长江边装模作样地举行誓师大典时,也未能免俗,作为兵部尚书的阮大铖参加典礼时所穿的服装就是戏曲里的行头,成为当时的笑柄。真是如我们平时所说的:在中国,戏往往不像生活,而生活有时候却很像戏。
(选自王学泰《游民问题与社会的游民化》,有改动)下列对“在中国,戏往往不像生活,而生活却有时很像戏”这句话含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戏曲的程式化、脸谱化的表演和现实生活之间有较大差距。 |
B.中国戏曲常见的“大团圆”结局其实是对现实生活的真实反映。 |
C.讽刺了中国有时会出现一些戏剧化的荒诞、不合理的社会现象。 |
D.通俗文艺作品影响着社会生活,是社会的游民化的桥梁。 |
下列各项中不能作为论据证明“社会游民化”的是()
A.在通俗文学作品的影响下,明末清初,一些游民组织起来反抗暴政。 |
B.在《水浒传》的影响下,清末民初的土匪都打着“替天行道”的旗号。 |
C.义和团的仪式、宣传、言行、服饰等方面都明显受到通俗戏曲的影响。 |
D.阮大铖身为兵部尚书,参加誓师大典时所穿的服装就是戏曲里的行头。 |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正如社会生活对文学创作有重大影响一样,文学作品对社会生活也有巨大作用。 |
B.文学史上最早期的通俗小说是由江湖艺人创作的,因此都明显带有游民生活的痕迹。 |
C.唐以前的朝代全农皆兵,唐代全兵皆农,正是这种制度造成了整个社会的游民化。 |
D.《水浒传》里的好汉行侠仗义、劫贫济富,他们跟英国的侠盗罗宾汉有相似之处。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认识你自己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
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老子
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老子
这是一个千古难题。对此,老子的教导是“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知人不过表明了人有力量,或人有战胜他人的力量,自知才让人成为战胜自己的强者。所以他紧接着又说:“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一个人倘能“知人”,固然可见出智慧,但这种智慧也容易流于算计,或易为狡黠。只有同时能够“自知”,才算神志清明,并因着这种通透的明澈,他才不易受人蒙蔽,并不易自蔽而蔽人。
那么,什么是“自知”呢?千万不要以为为自己评功摆好是自知,它更多的是指向对自己短处的认知,并且不是那种自然的短处,而是知道什么是自己所不具备的德行,从而谦虚地学习别人;什么是自己所承受不起的赞誉,从而识趣地让给别人。从这个意义上说,自知这件事说说容易,真做起来难。
人什么时候需要“自知”?是在日常吗?不是,是在荣誉猝然降临、赞美纷至沓来的时候,这种时候往往牵涉到利益,能做到大利在前,撒手一放,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何在告诫自己“自爱不自贵”的同时,做到“自知不自见”,也就是不自我表扬,得意洋洋,很可以看出一个人是否真的具有大智慧。从这样意义上又可以说,有时自知这件事,连说说也是不容易的!
所以,老子特别提出:人要“知不知”,就是要知道却不自以为知道,这是讲谦虚的重要性,是一种对一己之才终有所不逮的自知。如果反是,“不知知”,即不知道却以为自己知道,就是太坏的缺点了。
可是,千百年来,人还是如此,“知不知”的太少,“不知知”的却到处都是。至于看别人明白,看自己糊涂的就更多了去了。看别人明白,往往被人称为世事洞明人情练达,所以人们每每强调,在江湖中行走,在社会上历练,首先在识人,知道哪个可以合作,哪个不可信赖。可一旦遭到失败,他们也最容易采取诿过于人的做法,一句“算我瞎了眼了”,就可以将自己的无能与过错推卸得干干净净;侥幸的话,还可以博得他人的一份同情;一旦受到伤害,记恨别人的时候,也可以从牙缝里挤出一句阴冷的话:“我认得你!”有几个人能真的认得自己,知道自己有此一难.全系个人薄德;有此一辱,或出一己的轻躁呢?
正因为如此,由老子书中引出的“人贵有自知之明”一语,才成了高悬在每个人头上最明澈的镜子。想到拿破仑说过的一句话:“善于奉承的人一定也精于诽谤”,可谓知人之言,因为他道出了所有的赞辞都有可能掺入迷药的事实。但他认识自己吗?恐怕未必。还有,他是伟人吗?我们以为当然是.但用老子的标准,恐怕也未必。下列对“自知”这一概念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所谓“自知”,既要知人,也要自知,这样才能达到神志清明,不受人蒙蔽和自蔽。 |
B.所谓“自知”,既要知道自己的长处和优点,也要知道自己的短处和缺点,当然更要知道这二者哪个占主要成分。 |
C.所谓“自知”,既不是指对自己优点的自知,也不是指对自己自然的短处的自知,而主要是指对自身德行不足的自知。 |
D.所谓“自知”,必须先“知人”.然后“知己”;是那种建立在“知人”基础上的“知已”。 |
对文中“由老子书中引出的‘人贵有自知之明’一语,才成了高悬在每个人头上最明澈的镜子”一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子说:自知者明。一个人能够认清自己才会有不易自蔽而蔽人的通透的明澈,这是十分可贵的品质。 |
B.作者在文中引用“人贵有自知之明”这句话包含着这样的意思,就是这个世界上少有人能够真正认识自己。 |
C.世间“知小知”的人太多,“不知知”的人极少,认识自己是一个千古难题.它应该是每个人都要面对并且作出回答的问题。 |
D.作者认为,一个人能够认识到世界卜有自已未知的东西或领域.这是非常难得的,明白这个道理后人才会谦逊一些。 |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老子认为,知道别人,了解别人,这是智慧;知道自已,了解自己,这是高明。知人不易,自知更难,人最难认清的是自己。 |
B.“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誊”,本文强调人应该努力弄清各种世事,用心通晓人情世故,这样才会有通透的明澈,不被人蒙蔽。 |
C.一个人如果身陷名利之中,就难以看清内心深处的自我,也就难以拥有自知之明,因此人世间的名人虽多,有自知之明的人却不太多。 |
D.人很难完全清楚地认识自我,但是老子的意思却绝非仅限于认识自已。他更希望人们在拥有自知之明后学会谦虚和谦让。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百家讲坛》拉开了“文化奶妈”时代
“《于丹〈论语〉心得》签售一日过万册”,这个新闻近几日一直在我的脑海里盘旋,因为它不是个枯燥的阿拉伯数字。签售当日,我路过中关村图书大厦,看见好多人绕着楼排队,起先以为是商场要大优惠,他们在抢购什么东西,走近才知道,原来是为了于丹女士讲孔子的签名售书。冬天的风在他们身上肆意拍打着,蛇样的队伍却越来越宠大,从这样的人群旁边走过,心情颇为复杂。
央视《百家讲坛》火爆后,文化传承似乎找到了一条通向罗马的捷径。本来是给闲人解闷的讲坛,成了普及经典文化的圣地。一批嘴皮厉害的讲人次第登场,于此扬名立万,跻身学者兼畅销书作家的行列,名利双收。
自余秋雨开始,文化找到了他的“传教士”,“传教士”也先后找到了文化。人们买名著经典,只是为了装点门面,并不就去如饥似渴地阅读,而要等待“传教士”的出现。比如,刘心武之于《红楼梦》,易中天之于《三国演义》,孔庆东之于鲁迅著作。从普及文化的角度看,这样的现象令人欣喜。每一个讲解者都复活了一本书甚至一个领域,读者也经由他们的讲解,激起强烈的阅读经典的兴趣。在一个精神无指向的时代,他们给出了一条文化传承之路。
一大批文化“传教士”的出现,改变了中国文化传播的方式。我把讲解者称为“文化奶妈”,把这种传承方式命名为“文化奶妈”式——就是得有奶妈吃了文化之草,再挤出奶汁喂养嗷嗷待哺的文化学童。
“文化奶妈”出现的原因很复杂,但大致可以找到这么两条:一是长期与文化的隔离,大众阅读理解能力极度下滑,已经很难弄明白老祖宗的字意了。这就需要人把文化通俗化,导入大众之耳。二是缺乏耐心,渴求速成。效率主导了人的生活,即使润物细无声的文化,也得服从这个硬道理。我们已经没有时间体味先哲的精神,我们要的是结论,能让我们受用的东西。因此,文化方便面大行其道。
在这样的时代,我们要放声赞美奶妈的功劳。他们尽管不是最有水准的学者,不能给我们提供学术标杆,但他们以自己的方式,传达出中国文化的魅力,使百姓愿意亲近文化。当国民阅读率持续走低的时候,有这样安慰国人的二手经典,当然不是坏事。
如果往深里思考,忧虑也不少。已经出版的种种解释,都是个人化的探究与心得,毫无疑问,都在放大或缩小原著的思想空间,甚至背离原著主旨,把读者引向理解的歧途。在读者与经典之间,他们可能是桥梁,也可能是阻燃剂。出版的一窝蜂,使咀嚼式文化产品急速繁殖,读者越来越懒了。由此造成的阅读依赖心理,将使名著远离人们,取椟还珠。
如果注意到《百家讲坛》的产业化运作方式,我们对其弊端就不能不加以警惕。在我看来,“奶妈文化”商业化操作的后遗症非常明显:首先就是急功近利,以市场定选题定人选,完全工业化操作,把精微的理解纳入程式化的规范里,长此以往必将形成恶俗的风气。其次,为了标新立异,对原著发挥离谱,靠过度解释吸引大众耳目。三是庸俗化家常化,以探究人性做幌子,把历史拆解成逗乐子的庸俗段子。
提醒咂巴奶头的文化学童,你们吃的东西毕竟不是原汁,而是替代品,如果想弄明白中国文化的原味,一定要去啃原著啊!
《论语》固然要看,但重在实行。孔子塑造了中国人的特征和行为准则,昭示了礼乐调和的人生境界。人之为人的奥秘皆在于此。用心去读,用力实践,《论语》才有价值,否则就只是滑稽的装饰。我们如果只是冲着某人的签名才会读孔子,孔子真的像艺术家金锋塑造的那样——要哭了。(选自《中国青年报》2006年12月4日,有删改)下面关于“文化奶妈”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化奶妈”是指那些讲解中国文化的人,即文化“传教士”,他们改变了中国文化传播的方式。
D.“文化奶妈”传承文化的方式往往是他们吃了文化之草,再挤出奶汁喂养嗷嗷待哺的文化学童。
C.作者认为要赞美“文化奶妈”的功劳,他们以自己的方式,传达出中国文化的魅力,使百姓愿意亲近文化。
D.作者提醒咂巴奶头的文化学童们,一定要认真去啃文化方便面,因为其中有“文化奶妈”大量的个人化的探究和心得。下面不是“文化奶妈”出现的原因的一项是( )
A.大众长期与文化的隔离,大众阅读理解能力极度下降。 |
B.是《百家讲坛》产业化运作的结果,是传统文化与现代传媒结合的产物。 |
C.效率主导了人的生活,人们没有耐心去阅读,褐望速成。 |
D.普通人读不明白传统文化的字意了,需要“文化奶妈”将其通俗化,直接让大众接受。 |
下面的表达与原文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文化”与“传教士”是一个双向选择,二者的结合,促进了文化的普及。 |
B.“文化奶妈”的出现,复活了一本书或一个领域,激起了读者强烈的阅读经典的兴趣。 |
C.作者认为现代人没有时间体味先哲的精神情感,但要知道其中的结论和能让我们受用的东西,因此作者提倡我们阅读“文化奶妈”的二手经典。 |
D.“文化奶妈”的商业化操作后遗症十分明显:形成恶俗化的风气、对原著的过度解释和把历史拆解成逗乐子的庸俗段子。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艺术批评与艺术市场
几乎每一位谈论中国艺术市场的人士,都会把艺术批评作为艺术市场经营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还会认为著名的、有话语权的艺术批评家的言论能够决定和左右一个艺术家在艺术界和艺术市场中的地位以及作品的销售价格。
无论是传统中国画,还是现代绘画和当代艺术,当代的艺术批评给予了深刻细致的关注。各地艺术批评家们敏锐的艺术观察力和对艺术作品与思想的剖析已经涉及大大小小的艺术创作活动,那些真正表现优秀和思想内涵独特的艺术作品都必然会引起批评家们的关注。
但是批评不是万能的。批评首先应当是学术的,只有真正学术的艺术批评才是开启优秀艺术品的思想之匙。对于艺术批评能够影响作品市场交易观点的论据,实质上是一些艺术史论工作者对名家作品的鉴赏评介,以及对个别艺术家作品与创作试图予以定位的剖析解构,这些批评的文句语言与行文结构已经逐渐形成格式化的相似特征,谈不上有什么艺术和思想的标准。
因此,对于当下中国当代艺术和艺术市场,必须首先为批评正名才行。
真正的艺术批评只会看重优秀的艺术创作,决不会把平庸的作品推到大众之中去,更不能把庸俗的艺术作品介绍给艺术品收藏人士;批评家之间的观点差异会有助于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多方面地了解一件艺术作品和艺术家的创作。
艺术批评必须是纯学术的,不可能也做不到为了某种商业的目的或人情师承关系,运用艺术批评来推动或压制一个艺术家作品的交易买卖。只是在当下的中国艺术品市场,买卖双方只看重名家的身份、名气。而不考虑作品本身,也不去关注在将来市场走红的作品。所以艺术批评家们应当担当起后者的这份责任。
随着国外艺术机构、买家和收藏家对于国内艺术批评家、策展人的依赖程度的不断提高,艺术家也倾向于相信艺术批评是艺术品走向市场交易的桥梁,批评家们也乐于在艺术品交易中担任这种交易顾问和艺术品估值的角色。
目前越来越多的艺术批评家们倾向于把自己当作一个职业,把艺术批评作为艺术市场的一个环节,或是一个首要的先行步骤。批评家们更多地转向艺术策展,组织艺术展览活动或为艺术家展览撰写前言,已经蔓延成为批评家的生存状态和获得收入的主要路径。这就是批评家们纷纷走向“出台”的戏言。
批评家属于学术的才对,市场的应该是属于策展人、艺术代理人。批评家的观点要坚持自己的艺术标准,坚持自己的艺术眼光;批评家要能以敏锐的智慧纵观当代中国的艺术创作与发展,以公正客观的立场去剖析一个艺术家作品的思想内涵;只有这样,才能得到艺术家的认同和尊重,才能推动艺术创作和艺术市场,艺术品投资人士才会有信任。本文关于“艺术批评”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艺术批评能够决定和左右艺术家在艺术界和艺术市场中的地位以及作品的销售价格。 |
B.艺术批评应该针对那些真正表现优秀和思想内涵独特的艺术作品。 |
C.艺术批评能够影响作品市场交易,因而也越来越有了功利色彩。 |
D.艺术批评的观点差异会有助于人们多角度多方面地了解艺术作品和艺术家的创作。 |
对“艺术批评与艺术市场的关系”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艺术批评是艺术市场经营的一个重要环节,对推动艺术市场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
B.在当下,因为艺术批评偏离了学术,导致艺术品市场的买卖双方只看重名家的身份、名气,而不考虑作品本身,也不去关注在将来市场走红的作品。 |
C.运用艺术批评来推动或压制一个艺术家作品的变易买卖的行为,会随着国外艺术机构、买家和收藏家对于国内艺术批评家、策展人的依赖程度的不断提高而得到缓解。 |
D.目前,艺术家倾向于相信艺术批评是艺术品走向市场交易的桥梁,批评家们也乐于在艺术品交易中担任这种交易顾问和艺术品估值的角色。 |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作者就当今的中国艺术批评在艺术家和艺术市场中担任的角色,提出了为艺术批评正名的见解。 |
B.艺术批评家们应当担当起考虑作品本身且关注在将来市场走红的作品的责任,不能只看重名家的身份、名气。 |
C.目前越来越多的艺术批评家们倾向于把自己当作一个职业,把艺术批评作为艺术市场的一个环节,这成为批评家的生存状态和获得收入的主要路径。 |
D.批评家只要坚持自己的艺术标准,以公正客观的立场去剖析一个艺术作品的思想内涵,就能得到艺术家的认同和尊重以及艺术品投资人士的信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