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精神的后花园
人们常把“后花园”比作人们幽会的地方,夜莺啼啭,香气袭人;娓娓话语在星光下飘飘渺渺,那么,心灵的火花是必定会在这美妙的时刻美丽的氛围中燃爆的……我从未有过这田园般的经历,我的生活平淡无奇。
从最表面的生活来说,我想我是常常厌倦生活的。生活对我来说,是常常来不及吃早餐而去挤公共汽车,时每日重复不变没有创造性的生活,是赢弱的身体带给我的疾痛,是常常的囊中羞涩,时长舌妇们的说三道四,是因为你的直率而带来的误解,还有因为你的出色而引起的嫉妒与刁难。这样的生活是在缺乏阳光、草地和浪漫。他们是那么琐碎、平庸、没有意义,然而我却日复一日地过过来了,没有反抗,没有过多的怨言,我甚至对生活充满了感激之情。
但我回到寂静之中,阅读自己心仪已久的书籍,我好像走进了另外一个世界,我和世上最美的善读者在接触,他引领着我走进另外一个国界,或另外一个时代,我向他倾吐自己胸中的不平,他以宽容微笑的心来接纳我,我和他讨论我从来不知道的生活问题,我仿佛一下子长大了很多。在我心灵上和长眠已久的古人如相面对,道我所欲道,想我所未想,攀登我所不能达到的峰巅。我在世界遨游,我在享用美餐,我问我自己,我究竟在哪里?我的灵魂告诉我,我置身于我的精神后花园。
是的,我有我的精神后花园,它是那么美妙,不仅仅有鲜花奇草,还有温泉小溪和风,我安静的时候,就可以听见小鸟们的喘息耳语,我甚至感受到我和我爱慕已久的情人在梦乡里温情昵喃。我的思绪在这其中可以上天入地,任意游荡,没有人管你心里发生的任何事情,这多么惬意。我想,如果生命中还存在幸福的话,那么这幸福只存在于心灵里、精神上,因为,肉体的欢乐转瞬即逝,肉体的堂皇形同虚设,维心灵常青,维精神永存。为什么那些挥金如土、骄奢淫逸的人在挥金如土、骄奢淫逸之时,也难免感到几分空虚、几分无聊呢?因为仅仅物质、仅仅钱财并不能使我们满足,物质生活之外,我们还有情感、心灵,我们还有梦想、追求。
我不再怨恨生活中的琐碎、平淡、疾痛、贫困,因为当我打开门走入我的精神后花园,我会把一切我不喜欢的东西隔绝在外,保持一份精神的独立与喜悦。
1.第二自然段段首说“我是常常厌倦生活的”,段尾又说“我甚至对生活充满了感激之情”,这种前后矛盾的说法请你做出解释。35字以内):
2.前2段和后3段分别论述了两种什么样的生活?前后两种生活形成什么关系?
3.请将第三段作者论述的内容浓缩成一句话。
4.请把作者进入“精神后花园”里的感受概括出来。
5.作者赞美“精神后花园”的两项是( )( )
我和世上最美的善读者在接触,他引领着我走进另外一个国界,或另外一个时代。
攀登我所不能达到的峰巅。我在世界遨游,我在享用美餐。
不仅仅有鲜花奇草,还有温泉小溪和风
D.我听见小鸟们的喘息耳语,感受到我和我爱慕已久的情人在梦乡里温情昵喃。
E.把一切我不喜欢的东西隔绝在外,保持一份精神的独立与喜悦。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木笛
南京乐团招考民族器乐演奏员,其中招收一名木笛手。
应试者人头攒动,石头城气氛热烈——这是一个国际级乐团,它的指挥是丹麦音乐大师,这位卡拉扬的朋友长期指挥过伦敦爱乐乐团。
考试分初试、复试和终试三轮。两轮过后,每一种乐器只留两名乐手,两名再砍一半,二比一。终试在艺术学院阶梯教室进行。
“木笛。有请朱丹先生。”
声音未落,从一排腊梅盆景之间站起一个人来。修长,纤弱,一身黑色云锦衣衫仿佛把他也紧束成一棵梅树。衣衫上的梅花,仿佛开在树枝上。走进屋门,朱丹站定,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他的木笛。之后,抬起头,他看见空蒙广阔之中,居高临下排着一列主考官。主考席的正中,就是那位声名远播的丹麦音乐大师。大师什么也不说,只是默默打量朱丹。半晌,大师随手从面前的一叠卡片中抽出一张,助手谦恭地拿过卡片,把它递到朱丹手中。接过卡片,只见上面写着——在以下两首乐曲中任选一首以表现欢乐:1.贝多芬的《欢乐颂》;2.柴可夫斯基的《四小天鹅舞》。
看过卡片,朱丹眼睛里闪过一丝隐忍的悲戚。之后,他向主考官深深鞠了一躬。抬起眼睛,踌躇歉疚地说:“请原谅,能更换一组曲目吗?”这一句轻声的话语,却产生沉雷爆裂的效果。主考官有些茫然失措起来。
片刻,大师冷峻发问:“为什么?”
朱丹答:“因为今天我不能演奏欢乐曲。”
大师问:“为什么?”
朱丹说:“因为今天是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纪念日。”
久久,久久,一片沉寂。
大师问:“你没有忘记今天是什么考试吗?”
朱丹答:“没有忘记。”
大师说:“你是一个很有才华的青年,艺术前途应当懂得珍惜。”
朱丹说:“请原谅——”
没等朱丹说完,大师便向朱丹挥了挥手,果断而又深感惋惜地说:“那么,你现在可以回去了。”
听到这句话,朱丹顿时涌出苦涩的泪。他流着泪向主考席鞠了一躬,再把抽出的木笛轻轻放回绒套,转过身,走了。
入夜,石头城开始落雪。朱丹披着雪花不知不觉走到鼓楼广场,穿过广场,他又走向坐落在鸡鸣寺下的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纪念碑。
临近石碑是一片莹莹辉光,像曙色萌动,像蓓蕾初绽,像彩墨在宣纸上的无声晕染。走近一看,竟然是一支孩子方阵。有大孩子,有小孩子;有男孩子,有女孩子。他们高矮不一,衣着不一,明显是自发聚集起来的。他们的头上、肩上积着一层白雪,仿佛一座雪松森林。每个孩子手擎一支红烛,一片红烛流淌着红宝石般的泪。
顷刻之间,雪下大了。雪片密集而又急促,仿佛纷纷丝巾在为记忆擦拭锈迹。
伫立雪中,朱丹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木笛,轻轻吹奏起来。声音悲凉隐忍,犹如脉管滴血。寒冷凝冻这个声音,火焰温暖这个声音。坠落的雪片纷纷扬起,托着笛声在天地之间翩然回旋。
孩子们没有出声,孩子们在倾听,他们懂得,对于心语只能报以倾听。
吹奏完毕,有人在朱丹肩上轻轻拍了一下。回头一望,竟然是那位丹麦音乐大师。朱丹十分意外,他回身向大师鞠躬。大师说:“感谢你的出色演奏,应该是我向你鞠躬。现在我该告诉你的是,虽然没有参加终试,但你已经被乐团正式录取了。”朱丹问:“为什么?”大师略作沉默,才庄重虔敬地说: “为了一种精神,一种人类正在流失的民族精神。”
说完,大师紧紧握住朱丹的手。朱丹的手中,握着木笛。文章主要写了和音乐大师有关的哪几件事?请用简洁的语句一一概括。
文章中对“雪”的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说中的朱丹具有什么样的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探究“为了一种精神,一种人类正在流失的民族精神”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结合小说反映的主题说说你从中获得的启示。(6分)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经常听到这样的议论:社会转型时期,旧的道德规范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新的道德规范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因此就难免存在道德紊乱的现象。这种议论似乎是在说,今天一些不符合道德标准的行为的出现是因为道德标准过时了。这其实是站不住脚的。因为自古及今,道德的一些基本原则并没有发生变化,在社会实际中客观存在着一条“道德黄金律”。“黄金”是指普遍适应性,即它是基本标准;而“律”就是“戒律”,是人人都应当遵守的普遍准则。谈到做人的道德,涉及到一个人的修养和待人的态度和方式,在这一点上,世界各个民族都有一个大致相近的基本标准,就是要求人们“待人如己”。孔子所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是这样的基本标准,它的意思与“待人如己”是一样的,说它是“道德黄金律”最早的充满伦理智慧的体现,也并不过分。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意思就是不要对别人施与你不喜欢的别人以此待你的行为。你只要不把你所厌恶的东西让别人来承受,就达到了道德的基本要求。但是,许多人并没有达到,因为这些人心中没有“他人”的位置。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自私自利。“自利”一词在单独使用时并不是贬义,它只是表示一种行为特点。人人都具有自利的倾向,而且要有自利的能力,才可以生活。但“自私自利”表示的是“自私”,而“自私”则是一种品德上的缺陷。自私自利就是在任何情况下仅仅考虑自己的利益,而忽视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感受、要求和愿望,要求一切都以自己的意愿来体现。自私自利的人按照自己主观意愿设定对自己有利的标准。所以,有时候有人虽知道不能以己所不欲待人,但还是做了对别人不好的事。反之,一个能够经常站在别人的立场和角度来思考问题、善于体谅他人的人,他的行为常常会符合“道德黄金律”的基本要求。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只告诉我们不能做什么,还没有提出能做什么和鼓励做什么。孔子又提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它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合起来,构成可普遍化的要求,就是要“推己及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讲满足自己的欲求和愿望的时候,也希望并帮助他人实现他们的欲求和愿望。只要你自己所欲求的,哪怕你还没有满足或实现,也希望别人能实现。当然,它和“先人后己”还是不一样的。“先人后己”是很高的道德标准,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道德的基本标准,体现了“道德黄金律”的第二个层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讲的是你不愿自己受到恶待,就不要恶待别人。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则是希望自己好的同时,也希望他人更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命令人不许做不道德的事情,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则希望人要追求高尚,做一个主动帮助别人的人。下列各项对“道德黄金律”解释最准确全面的一项是()
A.是针对社会转型时期提出的公共道德基本原则。 |
B.是有普遍适应性的人人都应当遵守的道德准则。 |
C.是世界各民族间相同的待人态度和方式的标准。 |
D.是孔子最早总结出的有伦理智慧的世界性理论。 |
下列各项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文中画横线的话的意思是:如果别人对待你的行为让你不满意,那么你就坚决反击,不要让别人有可乘之机。 |
B.“自私自利”是一种行为上的缺陷,“自私自利”者的行为,常常达不到符合“道德黄金律”的行为准则。 |
C.“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求人们不要把自己感到厌恶的东西,再加到别人身上,让别人来承受。 |
D.有些人之所以能做到“己所欲,施于人”,是因为他们以自己的主观意愿为中心,而忽视其他相关者的利益。 |
根据文意,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意义和两者之间的关系,理解最正确全面的一项是()
A.是人们日常行为的两个阶段,前者是“推己”,是基础,后者是“及人”,是发展。 |
B.是人们规范自己道德行为的两种模式,前者被动的,层次低,后者主动的,层次高。 |
C.是道德可普遍化要求的两个层次,前者要求不要恶待别人,后者要求要主动帮助别人。 |
D.是人们处理自己与他人关系的两种方法,前者是考虑自己,后者才是考虑他人。 |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二
西湖梦余秋雨
西湖胜迹中最能让中国文人扬眉吐气的,是白堤和苏堤。两位大诗人大文豪,不是为了风雅,甚至不是为了文化上的目的,纯粹为了解除当地人民的疾苦,兴修水利,浚湖筑堤,终于在西湖中留下了两条长长的生命堤坝。
但是,就白居易、苏东坡的整体情怀而言,这两道物化了的长堤还是太狭小的存在。他们有他们比较完整的天下意识、宇宙感悟,他们有比较硬朗的主体精神、理性思考,在文化品位上,他们是那个时代的峰巅和精英。他们本该在更大的意义上统领一代民族精神,但却仅仅因辞章而入选为一架僵硬机体中的零件,被随处装上拆下,东奔西颠,极偶然地调配到了这个湖边,搞了一下别人也能搞的水利。我们看到的,是中国历代文化良心所能作的社会实绩的极致。尽管美丽,也就是这么两条长堤而已。
也许正是对这类结果的大彻大悟,西湖边又悠悠然站出一个林和靖。他似乎把什么都看透了,隐居孤山二十年,以梅为妻,以鹤为子,远避官场与市嚣。他的诗写得着实高明,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两句来咏梅,几乎成为千古绝唱。中国古代,隐士多的是,而林和靖凭着梅花、白鹤与诗句,把隐士真正做道地、做漂亮了。在后世文人眼中,白居易、苏东坡固然值得羡慕,却是难以追随的;能够偏偏到杭州西湖来做一位太守,更是一种极偶然、极奇罕的机遇。然而,要追随林和靖却不难,不管有没有他的才分。梅妻鹤子有点烦难,其实也很宽松,林和靖本人也是有妻子和小孩的。哪儿找不到几丛花树、几只飞禽呢?在现实社会碰了壁、受了阻,急流勇退,扮作半个林和靖是最容易不过的。
这种自卫和自慰,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机智,也是中国知识分子的狡黠。不能把志向实现于社会,便躲进一个自然小天地自娱自耗。他们消除了志向,渐渐又把这种消除当作了志向。安贫乐道的达观修养,成了中国文化人格结构中一个宽大的地窑,尽管有浓重的霉味,却是安全而宁静。于是,十年寒窗,博览文史,走到了民族文化的高坡前,与社会交手不了几个回合,便把一切沉埋进一座座孤山。
结果,群体性的文化人格日趋黯淡。春去秋来,梅凋鹤老,文化成了一种无目的的浪费,封闭式的道德完善导向了总体上的不道德。文明的突进,也因此被取消,剩下一堆梅瓣、鹤羽,像画签一般,夹在民族精神的史册上。(节选自余秋雨《文化苦旅》)白居易、苏东坡修筑白堤和苏堤的目的是什么?
第二自然段中说“入选为一架僵硬机体中的零件”,这里的“僵硬机体”比喻的是什么?
第二段说“就白居易、苏东坡的整体情怀而言,这两道物化了的长堤还是太狭小的存在”,为什么说“太狭小”?(不超过20字)
简要分析作者对林和靖式的“急流勇退”的看法。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一
伦敦,巴黎,罗马与堪司坦丁堡,曾被称为欧洲的四大“历史的都城”。我知道一些伦敦的情形;巴黎与罗马只是到过而已;堪司坦丁堡根本没有去过。就伦敦,巴黎,罗马来说,巴黎更近似北平,不过,假使让我“家住巴黎”,我一定会和没有家一样的感到寂苦。巴黎,据我看,还太热闹。自然,那里也有空旷静寂的地方,可是又未免太旷;不像北平那样既复杂而又有个边际,使我能摸着——那长着红酸枣的老城墙!面向着积水滩,背后是城墙,坐在石上看水中的小蝌蚪或苇叶上的嫩蜻蜓,我可以快乐的坐一天,心中完全安适,无所求也无可怕,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是的,北平也有热闹的地方,但是它和太极拳相似,动中有静。巴黎有许多地方使人疲乏,所以咖啡与酒是必要的,以便刺激;在北平,有温和的香片茶就够了。
虽说巴黎的布置已比伦敦罗马匀调的多了,可是比上北平还差点儿。北平在人为之中显出自然,既不挤得慌,又不太僻静,连最小的胡同里的房子也有院子与树,最空旷的地方也离买卖街与住宅区不远。北平的好处不在处处设备得完全,而在它处处有空儿,可以使人自由的喘气;不在有好些美丽的建筑,而在建筑的四周都有空闲的地方,使它们成为美景。每一个城楼,每一个牌楼,都可以从老远就看见。况且在街上还可以看见北山与西山呢!(老舍《想北平》)作者说自己在北平“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态? 说说划横线句子“在北平,有温和的香片茶就够了”的含义。
下列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作者写入伦敦,巴黎,罗马与堪司坦丁堡等城市是要在比较中突出北平的特点,写出自己对北平的爱。 |
B.作者用“最小的胡同里的房子也有院子与树,最空旷的地方也离买卖街与住宅区不远”来说明“既不挤得慌,又不太僻静”。 |
C.作者用“每一个城楼,每一个牌楼,都可以从老远就看见”来说明北平的空旷。 |
D.“北平的好处不在处处设备得完全,而在它处处有空儿”充分体现了作者所说的“北平在人为之中显出自然”这一特点。 |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虫子的声音
耿翔
虫子在《诗经》里练声,虫子是古老的。
我在写《马坊书》的时候,突然想到了这句话。或许在那一瞬间, 有一些会发声的虫子,正躲在我的书房里有意识地叫了一声。这一声提醒我:不要忘了虫子的声音,它应该混合着马坊的天空和大地、集体对生活俭朴的人群,发出过内心的祈祷。它会告诉我们,在这块襟怀坦白地接受一切生命的土地上,不能忽视每一个幼小的生命。它们在地下带着声音微弱地移动,其动人之态,绝不亚于那匹栗色的马,嘶鸣着在马坊的原野上飞奔。
我也想起第一次读《诗经》,是在渭河边上。面对滔滔河水,我正出神入化地读着《豳风·七月》。
怎么没有想到,我伴着虫子的声音长大的那块叫马坊的土地,它在周朝的时候,就是豳地很温馨的一部分?知道了马坊在《诗经》里被颂扬,我就把有关《豳风》的诗篇捧在手上,对着渭河一口气往完里读。这次临水阅读的结果,促使我拂去那些在《诗经》里,也在马坊摇曳的庄稼、摇曳的草木,把虫子的声音认真地分拣出来,并且很小心地藏在心里最敏感的一个地方,听它近距离地鸣叫。
事实上,我一生都爱听虫子的声音。
或许,这是我在成长的过程中,从土地上得到的最大的恩赐。无论在什么样的环境里,我的心能对事物存有一些真实的感动,存有一分向善的信念,至少不是那么冷若冰霜。我想这些,都是虫子的声音,更多地带着春天里的雨水,带着秋天里的风声,一个季节一个季节地塑造出来的。我也想,在那样贫瘠的成长过程中,如果没有虫子的声音跟随,我是走不过来的。我的内心的一些亮光,一定会被日子一天天吞食掉。
请不要这么问我:有多少虫子活在马坊的土壤里?
我的记忆里,只要能生长草木的地方,就一定生长着虫子。
我在劳动中,发现虫子的身影无处不在。而留给我诗一样的印象,还是《豳风·七月》里的蟋蟀。
这种最会歌唱的虫子,它们是寻着人的气息生存的。它们七月在野,它们八月在宇,它们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窗下。让我感慨不止的,是蟋蟀这种虫子,在长达数月的生命旅程中,要从田野上,一步步地走到人的身边,然后进入冬眠。我想,这些最有灵性和人性的虫子,应该是人身上的某一个部分。人的气息在村子上空的不断传递,决定着它们一生的方向和行程。
这个行程,我在《诗经》里读过,在马坊验证过。
我想虫子的声音,多半像我留在乡村的声音。如果有心,就能从一些虫子的声音里,听出我当年在劳动中发出过怎样的悲喜。
以我的经验,乡村的白天,是被虫子的声音拉长的,乡村的夜晚,也是被虫子的声音拉长的。许多时候,我是一个人被一坡的谷禾拥着,在田野的中心走路。不要以为人处在这样的场景里是幸福的,是可以向庄稼手舞足蹈的,是可以向天空放开嗓子的。其实不然,人会被压在一棵庄稼疯长的气势里,没有抬头的勇气。这时如果没有虫子,及时从身边向天发出求爱一样的声音,陷入庄稼和天空的重围,我真的不知道:万物的内心有多深?
然而,还是虫子的声音,每每在乡路上救了我。
不是感激,也不是茫然。只想问自己:还想听虫子原生态的声音吗?
记着把自己,按时放进马坊春天、夏天或秋天里。
不论在《诗经》,还是在豳地,这些季节,都是虫子练声的节日。
(选自《感悟故乡》)结合全文来看,文章插叙“第一次读《诗经》的情景有哪些作用?(6分
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⑴ 在那样贫瘠的成长过程中,如果没有虫子的声音跟随,我是走不过来的。
⑵ 还是虫子的声音,每每在乡路上救了我。文章开头说“虫子在《诗经》里练声”,结尾又说春天、夏天、秋天“都是虫子练声的节日”,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综观全文,“虫子的声音”在作者心目中有怎样的意义?请简要谈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