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伦敦,巴黎,罗马与堪司坦丁堡,曾被称为欧洲的四大“历史的都城”。我知道一些伦敦的情形;巴黎与罗马只是到过而已;堪司坦丁堡根本没有去过。就伦敦,巴黎,罗马来说,巴黎更近似北平,不过,假使让我“家住巴黎”,我一定会和没有家一样的感到寂苦。巴黎,据我看,还太热闹。自然,那里也有空旷静寂的地方,可是又未免太旷;不像北平那样既复杂而又有个边际,使我能摸着——那长着红酸枣的老城墙!面向着积水滩,背后是城墙,坐在石上看水中的小蝌蚪或苇叶上的嫩蜻蜓,我可以快乐的坐一天,心中完全安适,无所求也无可怕,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是的,北平也有热闹的地方,但是它和太极拳相似,动中有静。巴黎有许多地方使人疲乏,所以咖啡与酒是必要的,以便刺激;在北平,有温和的香片茶就够了。
虽说巴黎的布置已比伦敦罗马匀调的多了,可是比上北平还差点儿。北平在人为之中显出自然,既不挤得慌,又不太僻静,连最小的胡同里的房子也有院子与树,最空旷的地方也离买卖街与住宅区不远。北平的好处不在处处设备得完全,而在它处处有空儿,可以使人自由的喘气;不在有好些美丽的建筑,而在建筑的四周都有空闲的地方,使它们成为美景。每一个城楼,每一个牌楼,都可以从老远就看见。况且在街上还可以看见北山与西山呢!                                             (老舍《想北平》)
作者说自己在北平“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态? 说说划横线句子“在北平,有温和的香片茶就够了”的含义。
下列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作者写入伦敦,巴黎,罗马与堪司坦丁堡等城市是要在比较中突出北平的特点,写出自己对北平的爱。
B.作者用“最小的胡同里的房子也有院子与树,最空旷的地方也离买卖街与住宅区不远”来说明“既不挤得慌,又不太僻静”。
C.作者用“每一个城楼,每一个牌楼,都可以从老远就看见”来说明北平的空旷。
D.“北平的好处不在处处设备得完全,而在它处处有空儿”充分体现了作者所说的“北平在人为之中显出自然”这一特点。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6题。
初冬翻书最入心
  捧一本散发着墨香的好书,翻阅在天气微寒的初冬,也许最易入目也最易入心。浮躁的心情已被初冬凉飕飕的空气覆上了一层薄薄的霜片,想动弹,却缺乏力气了。这是季节为读书人开出的一份令人感动的优惠单。
  眺望窗外。眺望那些世界上大同小异的人间风景。
  没有风的黄昏,窗外的风景就如一幅静物素描,灰绿色的基调并不让人颓丧而启示人平静地去想一些总也弄不清楚的世事。这时候,一只不知名的鸟儿不约而至,在这幅偌大无比的素描里停顿了一下,然后振起双翅,在天空里划下一道漂亮的弧线,飞得无影无踪。
  岁月就如鸟影般呼啦啦从我们的面前一滑而过,拽也拽不住。十年、二十年、一百年、对于一个人来说,真的太过漫长,但在天地间,就如雪片飘落在一望无垠的大平原的黑土里,能听见雪入泥土"滋滋"的声响的,至少是位感觉不错的诗人。
  一滑而过的岂止岁月,还有我们的黑发、亮肤和嫩如葱白的手指。当然,最重要的是我们的思想。
  思想变老了。
  我们的思想总也不能在快乐中嬉戏。她在经典中喘着粗气跑步,在世俗里大汗淋漓地乱撞一气。落日的光晕如梦般照在长满木香树的土冈上。我和我的思想一起坐在土冈松软潮湿的顶上,茫然不知所措。
  似乎还是窗前的那只鸟。她飞来了,轻轻,不打一声小小的招呼。
  她在土冈上空盘旋了几圈,然后调整好身姿,"呼"地一声直冲而去,小鸟迎着落日飞去,慢慢融入桔色的光晕。那时候,我就觉得,这只鸟儿真的很快乐。
  现在开始有些风了。轻灵的木香树叶被风吹得乱糟糟的,像一群疯跑的孩子。但是木香树顶上那道优美的羽痕在我眼前抹也抹不去。尽目力所及追寻羽痕的尽头。落日的光晕里如果有一处安睡之所的话,鸟儿会安睡在那里吗?
  自由的鸟儿,自由的飞行。她并不迷恋落日美丽的光晕,她在追寻光明和光明下生动的细节。
  羽痕便如丝,扯也扯不完。
  捧一本散发着墨香的好书,翻阅在天气微寒的初冬,最易入目也最易入心。但是我愿意暂时放下她们。我喜欢看只鸟儿从我的书窗或者长满木香树的土冈上悠悠飞过。
                               (《写作》2002.10)
13."这是季节为读书人开出的一份令人感动的优惠单","优惠单"在文中具体是指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什么?
(1)、她在经典中喘着粗气跑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她在世俗里大汗淋漓地乱撞一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作者认为,在微寒的初冬翻阅一本好书最易入目也最易入心。为什么又说"但是我愿意暂时放下她们,我喜欢看只鸟儿从我的书窗或长满木香树的土冈上悠悠飞过"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A.文章从小处着眼,大处着笔,写了"我"和"我"的同龄人感慨年华易逝的生命意识。
B.作者构思巧妙,把那好像"一幅静物素描"似的初冬的黄昏的"窗外风景"作为前景,又以那只在"落日的光晕"中自由飞行的鸟儿为触媒,触动了对随着岁月流逝而改变的思想的审视。
C.在思想沉睡之时,岁月对"我们"来说,似乎"太过漫长",而当思想觉醒过来后,才深感生命"一滑而过"的无谓浪费,产生"茫然不知所措"的痛苦。"我"停留在无奈的叹息中,被传统沉重的生命意识压得喘不过气来。
D.这篇散文的好处,不仅表现在立意上,而且表现在写景抒情上,作者写景历历如绘,善于"以景述情"和"缘情叙景",在简洁的抒写中含不尽之意于言外。

E.这篇散文在剪裁材料方面,也有独到的地方,作者为了表达主题,打破常规,不考虑详略,而是巨细兼收。

阅读下文,完成9-12题。
孝心无价
毕淑敏
  我不喜欢一个苦孩求学的故事。家庭十分困难,父亲逝去,弟妹嗷嗷待哺,可他大学毕业后,还要坚持读研究生,母亲只有去卖血……我以为那是一个自私的学子。求学的路很漫长,一生一世的事业,何必太在意几年蹉跎?况且这时间的分分秒秒都苦涩无比,需用母亲的鲜血灌溉!一个连母亲都无法挚爱的人,还能指望他会爱谁?把自己的利益放在至高无上位置的人,怎能成为为人类献身的大师?
  我也不喜欢父母重病在床,断然离去的游子,无论你有多少理由。地球离了谁都照样转动,不必将个人的力量夸大到不可思议的程度。在一位老人行将就木的时候,将他对人世间最后的期冀斩断,以绝望之心在寂寞中远行,那是对生命的大不敬。
  我相信每一个赤诚忠厚的孩子,都曾在心底向父母许下"孝"的宏愿,相信来日方长,相信水到渠成,相信自己必有功成名就衣锦还乡的那一天,可以从容尽孝。
  可惜人们忘了,忘了时间的残酷,忘了人生的短暂,忘了世上有永远无法报答的恩情,忘了生命本身有不堪一击的脆弱。
  父母走了,带着对我们深深的挂念。父母走了,遗留给我们永无偿还的心情。你就永远无以言孝。
  有一些事情,当我们年轻的时候,无法懂得。当我们懂得的时候,已不再年轻。世上有些东西可以弥补,有些东西永无弥补。
  "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孝"是无法重现的幸福。"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孝"是生命与生命交接处的链条,一旦断裂,永无连接。
  赶快为你的父母尽一份孝心。也许是一处豪宅,也许是一片砖瓦。也许是大洋彼岸的一只鸿雁,也许是近在咫尺的一个口信。也许是一顶纯黑的博士帽,也许是作业簿上的一个红五分。也许是一桌山珍海味,也许是一只野果一朵小花。也许是花团锦簇的盛世华衣,也许是一双洁净的旧鞋。也许是数以万计的金钱,也许只是含着体温的一枚硬币……
但"孝"的天平上,它们等值。
  只是,天下的儿女们,一定要抓紧啊! 趁你父母健在的光阴。 
9.作者不喜欢这种求学的苦孩的原因是什么?
10.结合第三自然段,思考第四自然段向我们表明了一个怎样的现实?
11."但'孝'的天平上,它们等值"这一句话是什么意思?
12. "把自己的利益放在至高无上位置的人,怎能成为为人类献身的大师"和"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异曲同工吗?为什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2分)
我一无所知
李敬泽
  有一天,有记者问:能不能用一句话说出你对黄河的感觉?
  我愣了一下,我知道我必须说出一句格言,我灵机一动,万分诚恳地说:我对黄河一无所知。沿着黄河,我从甘肃、宁夏、内蒙古走到陕西,从2000年的6月走到9月,我当然不是一无所知,我的问题是难以确切说出自己所知的是什么。面对电脑,我审视我的经历和感觉,努力逼近地看清它,史蒂文斯把这比作"擦玻璃窗",这真是一件不容易的活儿。
  我曾经想,把自己擦得干干净净,似乎我从未听说这条河,似乎这条河第一次被人看到。但我发现这很难做到,黄河不是异域,黄河就流在我的血管里,流过一个中国人的前生今世,你得拿出绝顶的矫情才能假装从不认识它。行于河边,我感到熟悉、亲切,但同时,我也感到巨大的陌生。我见到了很多的人和事,见得越多,我越觉得在这一切后面有更广阔更深邃的事物是我没有见到、难以接近的。
  所以,行走黄河的结果就是我不敢轻易谈论黄河,而在此之前,我可以滔滔不绝地谈论它。回到北京,回到书斋生活,我看到报纸、杂志和一本本的书中,人们仍在高谈阔论。黄河哺育了一个古老民族的文明,关于这种文明,知识分子可以超然自信地分析和判断,似乎已经完全掌握了它的本质,就像牢牢抓住了一块石头。
  但黄河不是石头,文明也不是,它们是水。行于河边时,我为它浩大的、流动不居的多样性而惊叹。地质、气候、血缘、语言、饮食、服饰、房屋、作物……还有人的表情、信仰、记忆,人们感受、思想和表达的方式,等等等等,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这千里万里的河流和大地纷繁多彩。正是无限的多样性造就了这个民族、这个文明。
  那么,反过来看,我们究竟是凭什么论定它的"本质"的呢?不是凭着对多样性的认识,而是凭着对多样性的麻木不仁,凭着一种遮蔽和抹杀民族生活丰厚、复杂之质地的强大冲动。我们一百年来都是站在塞纳河边或泰晤士河边看黄河,我们一目了然,我们的话如同尘埃泥沙。
  我为什么还要说?
  因为我要说的不是黄河,而是我在河边的日子。黄河使我有了几十个富饶丰富的日子:喧闹、沉静、鲜艳、晦暗、快乐、沮丧、放浪、庄重。它们闪闪发光,我乐于从中选出十几个日子在心中重过一遍。
  我尽量避免对着黄河夸夸其谈,我对着我自己:这个人看到了什么?他如何理解他所看到的事物?他作出理解的背景是什么?他真的理清他的印象和思想了吗?对此,我毫无把握,写的时候我感到比行走更为困难,我常常觉得很多话是说不清的,我不能把"玻璃窗"擦得锃亮,达到坚硬透彻的确切和明晰。但事情的有趣之处也在这里,我在差不多一个月内写完了这本书,这是一次激趣的写作经验,如同御风而飞,飞在广大、混沌、难以测度的地方。
  我认同黄河,认同我的灿烂缤纷、处境危殆的伟大传统。
1.第三段中,作者为什么说行走于黄河边,"感到熟悉、亲切,但同时我也感到巨大的陌生"?(6分)
"感到熟悉、亲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感到巨大的陌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别解释文中加红的① "站在塞纳河边或泰晤士河边看黄河"和②"把'玻璃窗'擦得锃亮"的意思。(6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倒数第二段提到"我在差不多、一个月内写完了这本书",根据文意,说说作者在这本书里可能写了哪些内容。(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联系全文,分析文章结尾"处境危殆"具体指什么意思。(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5-8题。每题3分
  以往的科学研究靠的是机构的力量,一个科研机构之所以能吸引优秀的科学家,在于它能为科学家提供独特的科研条件,比如说比较先进的实验室,充足的研究经费等。然而,这种集中力量的旧方式已经无法适应科学技术全球化的要求,实验室与实验室之间,大学与大学之间,完全可以按项目要求实行重组,地域的概念已变得不是那么重要,而人才的地位变得愈发突出,重视人才就是重视知识的作用,一些跨国公司为了开拓世界市场,不惜巨资投入到他们认为能够最好发挥人才作用的国家或地区开办自己的研究机构,使当地的人才能够人尽其用,由于信息网络的普及,一个科研项目也可以进行全球性合作,甚至24小时不间断,使全世界各地对该项目有兴趣的科学家参与其中成为可能,也使一些重大的全球性项目在全球的开发成为可能。
  研究与开发的全球化,就是全球性公司的科学技术生产和供应活动越来越多地从其母国转移到具有研究开发实力的其他国家或地区,以利用当地雄厚的研究开发优势或者丰富的人力资源,进行研究和开发活动,从而满足全球性公司的科学技术知识需求。研究开发一直是全球化程度较低的领域。在企业的研究开发管理中,实验室集中于母公司,长期以来一直被认为是一条基本原则,因为企业担心在国外建立研究开发设施或者是进行研究开发活动会导致企业技术秘密的外泄,从而无形之中加强了竞争对手的实力。
  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企业研究开发的国际化水平与企业经营的国际化水平之间出现了明显的不相称,而激烈的国际竞争又使作为研究开发结果的知识资源成为经营的核心资源,在这种情况下,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那些全球性公司不得不逐步加大在全球从事研究开发的力度,从而使他们的研究开发国际化成为世界经济的一种重要趋势,以美国为例,从  1987年到1997年这10年间,在美国的外国公司投放的研究开发支出增加3倍以上,从65亿美元增加到97亿美元,占美国全部公司研究开发支出的15%左右,在高科技部门这一比率甚至1/4以上,到1998年年底,357家外国公司在美国设立了715家研究开发机构,雇佣了115700名美国研究开发人员。
5.对"以往的科学研究"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科研机构的力量支撑着以往的科学研究。
B.在以往的科学研究中,难以进行全球性合作。
C.在以往的科学研究中,人才的地位并不突出。
D.科研机构靠独特的科研条件吸引科学家。
6.下列表述中,属于对"研究与开发的全球化"的正确理解的一项是( )
A.全球性公司从其母国转移到具有研究开发实力的其他国家或地区,进行研究与开发活动,从而满足公司的科学技术知识需求。
B.全球性公司在其他具有研究开发实力的其他国家或地区进行科学技术知识生产和供应活动,从而满足自己的科学技术知识需求。
C.在企业的研究开发管理中,实验室集中于母公司,是研究与开发的全球化的一条基本原则。
D.研究与开发的全球化,迫使企业技术秘密外泄,从而无形之中加强了竞争对手的实力。
7.第三段中"以美国为例",最终是为了说明下列中的哪一项观点( )
A.企业研究开发的国际化水平与经营的国际化水平之间出现了明显的不相称。
B.激烈的国际竞争使作为研究开发结果的知识资源成为经营的核心资源。
C.全球性公司不得不逐步加大在全球从事研究开发的力度。
D.全球性公司的研究开发国际化成为世界经济的一种重要趋势。
8.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经济全球化,推动了企业研究开发的国际化。
B.一些跨国公司从事研究与开发的全球化活动,是为了使其他地区的人才能够人尽其用。
C.知识资源是研究开发的结果,也是企业竞争的核心资源。
D.重大的全球性项目在全球的开发之所以成为可能,是因为信息网络的普及。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每题3分
海啸,大海的"呼吸"
  向池塘投入一块石头,可以产生一系列同心圆的涟漪。海啸就类似于这些涟漪,只是产生海啸的不是石头而是具有更大能量的地理运动,如海底山体滑坡,海洋岛屿的塌陷,火山爆发,地震等都有可能引起海啸。
  到目前为止,引起海啸最常见的原因是海底地震。海底地震通常发生在消亡地带,这里是新的板块产生、旧的板块消亡的地方。当海洋板块与陆地板块的边缘相互卡住时,就会慢慢积聚能量。当两个板块互相分开后,由于能量突然释放就会造成海底断裂,部分海底上升,部分海底下沉。海底地壳的强烈运动搅动了海水,使海面上涌起巨大的波浪,海啸也就诞生了。2004年岁末,在印度洋板块与亚洲板块的交接处由于相互挤压,__________引发了里氏9级地震,板块垂直位移达10米,将巨量海水排出海床,引起巨大的搅动,将海浪推出数千千米,造成印度洋海岸8国超过17万人死亡。
  在广阔的海洋里,海啸的速度可以达到每小时150千米,几乎是喷气式飞机的速度。但是当你从飞机的舷窗向下望去时,你根本就不可能把海啸和海风引起的海浪区分开来。这是因为海啸波在深海远洋中传播时,尽管波动速度很快,但波高却不是很大,一般只有几米,且每个波峰之间大约间隔数百千米。轮船上的旅客很害怕海啸经过,其实在远离海岸的大洋中行驶的船即使遭遇海啸也只会轻微地摇晃。因为海啸的波浪动量很大,所以海啸在穿过很长的距离后损失的能量相对来说就很小。1960年发生在智利海岸线上的地震引起的海啸,在花了22小时穿过了16000千米的距离到达日本海岸后,"雄风不减"的巨浪仍然使停泊在港湾的船只和沿岸的各种建筑设施遭到了极大的破坏。
  海啸即将袭来时,大海先来一次"深呼吸",海水迅速退落,数十分钟之后,海水又骤然上涨。当海啸抵达海岸的时候,由于那里海底比较浅,海啸的速度被迫减慢,同时海浪像手风琴一样折叠起来,形成一座巨大的"水墙",可以达到几十米高。最后,呼啸着的巨浪以摧枯拉朽之势占领海滩,猛扑陆地,涌入城市。
  当海啸形成之后就没有办法阻止它移动了,但是仍然可以想办法减少其造成的损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65半成立了国际海啸情报中心(这个机构着重关注环大平洋国家),日本政府投资了数十亿日元修建海啸防御工程(例如修建混凝土高墙以抵消海啸波浪的冲击力);日本和美国都有海啸报警系统。在日本和美国,海啸报警系统的基础是地震检波仪。当检测到海底出现大的、浅的地震时,就可能出现海啸。但是这个方法并不是很准确,常常会发出错误的警告,因为并不是每次地震都会引起海啸。为了克服这个缺点,海啸报警装置被换成了安放在海底的压力传感器,这些传感器可以检测到在其上路过的轻微的海啸。日本和美国都相继在其海岸线下沿着电缆线放置了一系列海底压力传感器,当这些传感器检测到海啸时,安放在旁边的浮标就全通过卫星将信号传到海岸上。
  尽管像引发印度洋大海啸那样的地震日前仍无法预测,但地震监测系统却可以计算它们的强度和位置,便于地震学家预告哪些地方可能遭到海啸袭击。由于地震波在地球上的传播速度大于海潮在海上推进的速度,这样的系统可在海啸发生前几小时发出警报。1993年当海啸袭击日本海岸的时候,听到报警之后人们就迅速离开了家,转移到高山上去了。这次发生在印尼苏门答腊西北近海的里氏9级地震是40年来最大的地震,美国大平洋海啸警报中心测出这次海底地震并试图发出海啸警告,但是该地区没有官方报警系统。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局夏威夷中心主任查尔斯·麦克里里说:"我们尽了最大努力,但我们无法同那个地方的任何人取得联系。"
            (选白《大自然探索》2005年第2期,撰文:杨燃等,略有改动。)
1.下列句子对"大海的'呼吸"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海的"呼吸"可以远达千万里之外,如1960年发生的那场巨大海啸。
B.大海的"呼吸"是指海啸即将袭来时,海岸边的海水迅速退潮,露出从来没有见过天日的海底。
C.不是每次海底地震都会引发大海的"呼吸",但海底出现大的、浅的地震时,就一定会引发大海的"呼吸"。
D.有时,大海的"呼吸"的速度可以达到每小时150千米。
2.根据原文意思,最适合填入文中第2自然段横线处的一项是( )
A.亚洲板块猛烈滑落   B.印度洋板块猛烈滑落
C.印度洋板块急剧上升  D.两大板块同时急剧上升
3.下列各项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海底地震发生后,地震学家可以通过地震监测系统计算它的强度和位置,从而预告哪些地方可能遭到海啸袭击。
B.几乎是喷气式飞机速度的海啸波在深海远洋中传播时,它的波高一般只有几米,每个波峰之间大约间隔数百千米。
C.海啸即将袭来时,海水会从海岸线迅速退落,波浪也变得不规则。
D.因为地震检波仪常常发出错误的警告,所以日本和美国的海啸报警系统被换成了海底压力传感器。
4.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海啸生成时,停泊在港口的船只和靠近海岸的船只应该快速驶向大海,离岸越远,安全系数就越大。
B.海啸袭来时,跑到高处和原地躲避是到目前为止最有效的对抗海啸的两个办法。
C.海底地震都发生在消亡地带,因为这里是新的板块产生、旧的板块消亡的地方。
D.如果印度洋周围的国家有海啸报警系统,那么这次海啸将不可能发生。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