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5~8题。
阳光照得最多的地方
徐 迅
那是一块阳光照得最多的地方。冬天,父亲还坐在那里。低矮的屋檐,背后是红砖土墙。黑灰色的瓦片垂着耳朵,仿佛倾听着什么。父亲通常一个人不会说什么,只是静静地沐浴着阳光,取暖,像温顺的臣民承受浩荡的皇恩。我每次回家首先要打量的就是那个地方。
喊一声父亲,父亲脸上立刻阳光灿烂,笑容如绽放在枝叶里的花朵般颤动。
一个人是会老的。皱纹宛如屋檐上生满绿锈的青苔,上面摇曳着荒草。老人头发花白,牙齿脱落,身边斜靠着一根锃亮的竹拐杖。那样子像是一部接近尾声的黑白电影里的旧镜头。阳光不老,新鲜的光束里尽情跳跃着生命的尘埃。但父亲不见了。如今,阳光照得最多的地方空落落的,如我空落落的心。泪水爬出我的眼帘,阳光使它格外地晶莹,如针芒般的阳光深深刺伤着我。阳光无影无踪地裹走了父亲,又依然照亮那里,如泻地的一摊水银,成为我面前不会消逝的最坚硬的事物之一。
“来!晒晒太阳!”在乡村,尤其是冬天,阳光照得最多的地方,窝聚的老人们也最多。冬天里,阳光以一种最温暖、最明亮的姿态涂抹大地。树上尚有没凋零的叶片,通体金黄,兴奋得直打哆嗦。地上,一条狗蜷缩在阳光的被窝里,懒洋洋地,像一只泄了气的皮球或是让太阳烤干的牛粪。老人们开始在阳光里打捞着明灭的往事,交头接耳:谁家的猪养得最肥,谁家今年的收成很好,谁家的闺女腊月里要出嫁,谁家的小子又有出息了……他们大口大口饱食着阳光的盛宴,咀嚼阳光,毕毕剥剥,满嘴流油。通常,他们都以为这儿是离太阳最近的地方,是人间的天堂。他们的笑声、叹息声、诉说声像是无数把叮当当的小榔锤,把阳光敲成了金子般的碎片,然后乐呵呵地捂在怀里,俨然一个个财主佬。
我想父亲,包括一些老人们,在他们人生的暮年喜欢坐在阳光照得最多的地方倾诉,肯定隐藏着某种心灵的秘密:一定是额头皱纹里隐逸着的生命的苦涩需要在阳光下抚慰;内心经历太多,那阳光照耀不到的地方或许往事已经堆积得发霉,必须在阳光下曝晒一番;抑或身上流动缓慢的血液必须与阳光勾兑与打通,才会使他们更加舒展、坦荡、明媚。也可能他们想得更远,无边无际的黑正在向他们拥来,他们得赶紧拾掇起一些太阳的金枝,燃烧生命……因为,不仅一颗晦涩的心需要阳光的照耀,一颗纯净的心,也同样需要阳光的映照。最后,阳光收拾走了许多谜底,父亲肉体生命的消逝就正如阳光的消逝一样。只是父亲永远不会知道,他的那块被阳光照得最多的地方,会成为他亲人们心中最大的疼痛——有几回,我发觉与我一道回家的儿子,眼睛朝那地方也怔怔地发愣,以前,他可是撒欢般地蹦跳着双脚扑向那里的。
“为了看看阳光,我来到世上。”这是一位俄罗斯诗人的诗句。写这诗的巴尔蒙特这时仿佛就像一个婴儿,在春天里降生时一睁眼,就看到了温煦的阳光。他身上泛着金黄的绒毛。阳光照耀的日子,生活明净得一览无余,纤毫毕现;阳光进入土地所有事物的内部,使其发酵、膨胀、疯狂和生长。这些人们都可以看到,因此也体会出阳光本身充满的慈祥、温暖、仁爱和平静。果然,在阳光照得最多的地方,又少了一张熟悉的面孔,又多了一副陌生而嘶哑的喉咙。我想,一个阳光铺就的舞台,父亲和他的乡亲裁剪着一块阳光的绸缎,然后紧紧地包裹住自己,就幸福地睡去了。
但丁说:“我曾去过那阳光最多的地方,看到了回到人间的人无法也无力重述的事物。”(《神曲·天堂》)仅仅默念着这一句,我的心绪在阳光下就显得一派苍茫。
5.从文章看,老人们在人生的暮年为什么喜欢坐在阳光照得最多的地方?
答:
6.按要求阐释文中画线的两个句子。(★)
(1)“他们的笑声、叹息声、诉说声像是无数把叮当当的小榔锤,把阳光敲成了金子般的碎片,然后乐呵呵地捂在怀里,俨然一个个财主佬。”怎样理解这个比喻?
答:
(2)“我想,一个阳光铺就的舞台,父亲和他的乡亲裁剪着一块阳光的绸缎,然后紧紧地包裹住自己,就幸福地睡去了。”这句话有什么深刻的含意?
答:
7.文章中说:“他的那块被阳光照得最多的地方,会成为他亲人们心中最大的疼痛。”为什么?“仅仅默念着这一句,我的心绪在阳光下就显得一派苍茫。”怎样理解文章中的“疼痛”和“苍茫”感?(★)
答:
8.本文的主旨是什么?这个主旨有什么现实意义?
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阿庆基“造反”本蒂·韩佩
一条板凳安放在路旁,只要行人累了,就可坐下休息。累了!是的,难道这还有什么奇怪的吗?一个人在七十年岁月里要跨出多少步子啊——短的、长的、急的、慢的。板凳被发明和制造出正是为了人们能够坐它。或许这条板凳还有别的目的,因为冷饮亭就在它的旁边……
托比亚斯·阿庆基多次感到奇怪,这条板凳看完全是条普普通通的板凳,人们仅仅是在散步途中想让腿脚歇上一歇时,才意识到它的存在。
托比亚斯·阿庆基坐在板凳上,他的头发斑白,但精神却很矍铄,他用大拇指托着烟斗,完全沉浸在往事的回忆之中。没过多久,越越近的歌声唤醒了他,立刻使他想起,现在是生活在动乱时期。罢工、骚乱……打吧!吵吧!有的是理由……可是这么干难道有助于问题的解决吗?如果像被拴着鼻子的小牛犊那样发疯似的挣扎,能行吗?托比亚斯·阿庆基已经七十岁了,现在世道是不是变了?也许是吧,也许人们的眼界有所不同。可是生活是不是好过些了?嗯,他们应当尽可能过得更好些。这就有足够理由去进行斗争……
他听见一个过路人说,罢工工人在游行示威。
游行示威吧!他——托比亚斯·阿庆基,已上了年纪,只能坐在板凳上观望。在这种时期,作为一个旁观者也实在有趣得很哪!
游行队伍过了,人不少,除了两旁土路,整个街道都挤满了人群。
他们唱的歌中有激烈的词句:“法律骗人,政府压人。”
“到了明天,普天之下皆兄弟……”
游行队伍过去了,托比亚斯·阿庆基朦胧地感觉到,他们在按照自己的愿望,向着遥远的未走去……他们在前进,先头部队消失在转弯处的建筑物后面。后那里发生了阻塞,尽管后面的队伍还在前进,突然“砰”的一声枪响,划破了夏末晴朗的天空。托比亚斯·阿庆基被子弹的呼啸声惊呆了。这似乎是不应该的……然而后他还是平静下,觉得自己反正是坐在板凳上的旁观者。
游行队伍一下子散了,犹如受到旋风袭击似的扬起了满天尘土,人们掉转头纷纷跑了。托比亚斯·阿庆基看到警察握着步枪和皮鞭,正在寻找示威的人,可是游行示威者都跑散了。这时,警察突然发现坐在板凳上发呆的托比亚斯·阿庆基。
“你放什么哨?”警察大喝一声。
托比亚斯·阿庆基只张了张嘴,还没得及解释自己仅仅是坐在板凳上休息的旁观者,皮鞭已抽到了他的身上。他发现自己陷入了不可解脱的困境,不禁顿时火冒三丈。这怎么可能呢!要知道他只不过坐在板凳上……可是愤怒只是再次招致皮鞭的抽打,托比亚斯·阿庆基只得拔起僵硬的大腿一逃了之。
但事情并没有完结,他确实陷入了解脱不了的困境。不久,他被捕了。受讯、受审,最后被带到被告席上受到了“参与造反罪”的控告。
托比亚斯·阿庆基怎么也不能理解,他仅仅是在板凳上坐一会儿而已。而这条板凳看完全是条普普通通的板凳……他对警察咆哮起,他怎么也难以接受警察的指控,他难道会热昏了头脑干下这等事!可怜虫……怎么会想得出:他是狡猾地假装坐在板凳上,企图逃过劫难,实际上是个瞭望放哨的人,或者是工运首脑……
警察就是认定他有罪,一口咬定:你身上有紫血块,你就是参与了造反……
托比亚斯·阿庆基搔了搔头皮,觉悟过:也许世界上从就没有为旁观者准备的板凳!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托比亚斯·阿庆基是一位七十岁的老人,他过着孤独而又没有人理解的生活,每天坐在板凳上观望,成了他最大的生活乐趣。 |
B.“作为一个旁观者也实在有趣得很哪!”看到罢工工人在游行示威,阿庆基这样想,可以看出他安分守己,也表明他对社会现实认识不深。 |
C.警察一口咬定阿庆基参与造反,是个瞭望放哨的人,表明了作者批判警察欺软怕硬、玩忽职守、能力低下的情感态度。 |
D.这篇小说刻画人物非常成功,运用了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刻画阿庆基老人,使人物个性鲜明,栩栩如生。 |
E.作者没有用更多笔墨正面去写警察与罢工工人的冲突,这就使得阿庆基老人的被捕情节更加突出,有力地彰显主题。小说前后两次写道“这条板凳看完全是条普普通通的板凳”,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小说中阿庆基的心理活动,前后经历了哪些变化?请作简要概括分析。
小说结尾处的画线句有什么含意?你从中得到哪些启示?请结合小说内容,说说你的看法和理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一切艺术作品的创作都是人物形象的创造,动画电影作为电影的一个类型,它同样具备电影艺术的所有文化品质和美学特征,动画形象塑造是动画电影创作成败的关键。
国外的动画电影,其美学特征非常清晰,一看就知道,这是美国的,这是日本的,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比如日本的动漫,尤其注意塑造自己的民族英雄形象,赋予人物极强的民族个性特征,他们的动漫形象已成为日本公民中的一个成员。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至七八十年代,中国动画电影出现了一批具有民族文化品格和美学特征的动画形象,至今深入人心。比如孙悟空、阿凡提、哪吒、三毛、葫芦兄弟、小蝌蚪、三个和尚等等。进入新世纪后,随着中国电影产业尤其是动漫产业的推进,中国动画电影从资金投入到题材拓展、风格定位等诸方面全面开始学习好莱坞和日本。遗憾的是,这种学习很多却变成了跟风和模仿,跟在好莱坞和日本之后亦步亦趋,除了学到了别人的风格和技术,并没有学到好莱坞和日本动画中最动人的情感表达和丰富的想象力,反而因为太想追求国际化而丢弃了中国的民族文化特色和独到的人物形象塑造。我们看到很多中国动画作品不是太像日本动画形象就是照搬好莱坞的创意。因此,无论从形式还是人物塑造上,中国动画的民族文化特征亟待重新建构。
分析中国一些不成功的动画电影,除了题材贪大,主要是缺少幽默、诙谐、轻松的故事,缺少贴近现实、贴近常人情感的故事。动画人物太过沉重,动辄拯救地球、拯救人类,无所不能,人物身上往往集合了所有人的品格,附加的东西过多,缺乏个性塑造,缺乏想象力,成人观众看得都喘不过气,何况小观众?相反,《喜羊羊与灰太狼》的成功恰恰是自观众对片中形象的喜爱。比如灰太狼这个形象,本应是个反面形象,片中对它人格化的塑造却非常贴近现实生活,成了一个令人同情的“妻管严”,经常挨老婆平底锅的痛打,总想抓个小羊巴结老婆;比如风靡全球的《米老鼠和唐老鸭》中,极其张扬、自作高傲、不可一世的唐老鸭,总是被可爱、温和、智慧的米老鼠捉弄,二者性格对比非常强烈;《西游记》的成功也是因为师兄四人鲜明的性格特征差异,孙悟空虽能上天入地,却抵不过师傅唐僧的一句咒语,师徒四人皆优缺点共存,不是完人和超人,以上的这些成功形象都能和现实中的人物找到对应的人物性格。所以,在动画形象塑造上,无论是神话、科幻中的形象,还是现实中的形象,都要有血有肉,要落地,切忌云里雾里,缺少人格化和贴近性。
动画电影更能实现人们无法实现的梦想,刻画出鲜明的个性形象。比如灰太狼的老婆一平底锅下去就把灰太狼敲扁了、唐老鸭常常被米老鼠用外力挤成一张纸片儿、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两个夸张的头型对比、胖熊猫的超强武功等等夸张的表现,都是深化人物性格的手段。动画形象的塑造,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的,要什么形象就有什么形象,要什么演技就有什么演技。随着动画技术的进步和动画从业者对动画技术掌控能力的提高,动画电影的成本是可预知的,可能会越越低,因此,动画电影产业的前景非常乐观。
综观我们的动画电影创作,不外乎从以下几个方面寻找形象。首先从历史文化名人中寻找形象;其次从民族民间文化中寻找形象。比如家喻户晓的孙悟空、阿凡提、花木兰、玉兔等经典动画形象;三是从现实生活中寻找形象。比如《家有浆糊》、《大头儿子小头爸爸》等。除此之外,动画电影应善于从文学作品中寻找形象。近年,儿童文学的发展非常繁荣,每年文学图书发行量排在前列的多是儿童文学作品,因为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刻画是文学创作的灵魂,可以为动画电影提供鲜明性格特征的人物。所以,动画电影创作不该忽视或轻视文学作品中的人物,起码不能忽略自文学作品中的灵感。下列关于动画电影的“民族特色”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是否能塑造出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动画形象,是动画电影创作成败的关键。 |
B.民族特色的形成,既需要动人的情感表达又需要融入民族文化品格。 |
C.由于学习模仿外国的动画电影,中国的动画电影逐渐失去了民族特色。 |
D.新时代中国动画电影缺乏独特的创意,它的民族文化特征亟待重新建构。 |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动画电影离不开人物形象的创造,因此制作动画电影就应该重视塑造人物形象。 |
B.动画人物具有所有人的品格,无所不能,如孙悟空往往能够得到观众的喜爱。 |
C.上世纪阿凡提、哪吒、三毛等动画电影形象,他们身上都具有民族文化品格。 |
D.灰太狼被敲扁,唐老鸭被压成一张纸片,形象鲜明,体现出他们的个性。 |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动画电影要植根于自己的民族文化和美学风格,如果只是机械地学习别人,这样去制作动画电影是没有前途的。 |
B.古典名著《西游记》之所以能够得到观众的喜爱,主要是因为书中人物性格鲜明,在现实生活中能找到像他们的形象。 |
C.动画人物形象的多样,一是历史文化名人,二是民族民间文化,三是现实生活,四是儿童文学作品。 |
D.文章就我国动画电影的制作,着重从故事情节的设计上深入分析了其成功与不足,为未的发展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消失的油菜花香
在村庄里走走,看不到丁点儿油菜花的影子,看不到蝴蝶在油菜花上飞舞,闻不到浓浓的油菜花香;只听到呼啸而过的风声,闻到田地里杂草散发出来的味道。我的心里一阵悲凉:这么好的土地为什么不种油菜花?为什么土地上杂草在疯狂地生长?
我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中,我的思绪回到小时候那个金黄色的季节里。那时候,我们能一眼望到无边无际的油菜花,那是一个金黄色的海洋,那是一幅无限美好无限浪漫的风景画,那也是一幅喜气洋洋的画面。我们一群孩子在油菜花地里撒欢儿野跑,浓浓的油菜花香一阵阵冲进我们的鼻腔,那时的我们和那金黄色的油菜花一样快乐幸福,灿烂地生长着。如今的我,每次回乡总有一种深深的失落,心里好像被什么东西堵住了,不知道现在生活在村子里的孩子是否感受到身边缺少了点什么。
还记得小时候,经常看到村里人在土地上播种油菜。他们先耙地,地耙好了,就是播种了——他们用一个小包包住油菜籽,一粒粒撒到土地上。他们脸上全是微笑,好像他们种下的就是希望,是收获,是生命的美好。
种子播好了,就是管理,每隔几天他们就来到田地边,看看种子是否发芽了,看看嫩嫩的叶子是否破土而出,探出小小的脑袋来。如果看不到丁点发芽的痕迹,他们就会有点心慌,他们担心一家几口一年的油呀。那时候,生活用的油几乎都是用油菜籽榨来的,只有少部分人家用猪油。于是那些心里发慌的人天天用水桶挑水浇灌,直到嫩嫩的芽露出土面,那颗悬着的心才肯放下来。
如果油菜太密了,是要摘除一些的,为的是让剩下的能更好的吸收阳光和水分,不然的话长出来的油菜结不出多少油菜籽,结出的籽也榨不出什么好油。这就是村里人所说的间苗。
油菜在一点点长大,杆在一点点变粗,叶子在风中摇摆,在向人招手,似乎在对村里人说,你看,我长得多好呀!今年你们要大丰收了。金黄的油菜花在阳光的沐浴下微笑着,扑鼻的油菜花香,满街满院。
油菜花的花期大概二十多天,等到春风吹遍大地的时候,油菜籽开始结实了,开始一天天饱满了。成熟的油菜籽在风中左一下右一下摇摆开来,用手一拧,感觉里面的籽那么壮实,人的心里也塌实了,好像已经看到了光闪闪的菜籽油。
等油菜籽全熟了,就收割了抛在场院里,让它在灼热的太阳下晒干。等晒到一定程度时,家里的大大小小就去收获油菜籽了。小孩把已经晒干的油菜抱到大人的脚下,大人则用脚踩在油菜上面,那些程序看起来那么有条不紊,好像经过了训练似的。然后油菜籽和壳在风中自然分开来,壳在风的吹动下飘向远方,而圆圆的带点暗红的油菜籽留了下来。等做完了这些,用秤一称,一百多斤,那可是个大丰收呀!于是,一家人欢喜雀跃。
那个场面,那份热情,现在已经很难看到了,每次想起,心里就热乎乎的。不知什么时候,油菜花香消失了,村里的人都跑到外面去了,一年回来一次,甚至一次也不回,剩下几个老人和孩子在村里。春天里,那满街满院的油菜花香,现在半点都闻不到了。
前些日子坐火车经过武汉,透过车窗,我看到了大片大片的金黄色的油菜花,心里就热了,那股熟悉的味道迎面扑来,那种浓浓的金黄色的颜色唤起了我藏在内心深处的记忆。也在那一时刻,我想起了我的家乡,那也曾经遍地金黄的土地!我的心里感到阵阵悲凉,为村庄的现状悲凉,也为生活在那里的人悲凉。不知什么时候,村庄里能再闻到油菜花香;不知什么时候,能再看到收割油菜籽时那热火朝天的景象。下面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
A.文章以“悲凉”始,以“悲凉”终,首尾照应,悲凉的感情贯穿始终,让读者也情不自禁地被带入作者所营造的悲凉气氛之中。 |
B.作者以平实而又不失生动的语言,写出了油菜花曾经给家乡带来的无限美好的风景和因油菜籽丰收给村里的人们带来的喜悦。 |
C.文章颇擅长场面描写,既有对童年和玩伴在油菜花地里野跑的场面描写,又有村民一家大小齐上阵收获油菜籽的欢乐场面的描写。 |
D.“用一个小包包住油菜籽,一粒粒撒到土地上”“等油菜籽全熟了,就收割了抛在场院里”,这些细节描写把春种秋收写得生动有趣。 |
E.“春天里,那满街满院的油菜花香,现在半点都闻不到了”既照应了题目“消失的油菜花香”,又表达了作者深深的悲凉之情。文章以“消失的油菜花香”为题,却详写村民播种、管理及至最后收获油菜籽的全过程,有何用意?
请指出文中划线的语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并分析其作用。
文章最后一句说:“不知什么时候,村庄里能再闻到油菜花香;不知什么时候,能再看到收割油菜籽时那热火朝天的景象。”你如何理解?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徐霞客游记:搬到纸上的大风景
徐霞客旅行路线图
生于晚明的徐霞客(1586-1641),名弘祖,字振之,是中国历史上地理学、文学的伟人,更是长篇游记拓展的里程碑式人物。他生在江阴一个富庶的书香门第,但在晚明糜烂的社会风气里,他自青少年时代就厌憎科举之学,而对史地、游历之类的书籍,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到了22岁的时候,乃束装就道,开始出游,自此30多年间,其足迹遍及我国华东、华北、中南、华南、西南十六个省。他大半生的旅游笔记这些不可多得的奇妙文字本来有二百余万字,可惜经过明清之交的战乱兵燹,损毁大部,尚有60万字的精品,经后人整理,就是今天流行的《徐霞客游记》。
《徐霞客游记》开创了我国地理学上实地考察自然,系统描述自然的先河。他对河流性质的考略,对其源流的辨析,对石灰岩地貌的总结,对火山、温泉等地热现象的研究,以及对农业、手工业、交通的状况的描述,有不少成为今天地理学所遵循的规律性结论。
《徐霞客游记》是科学之书,更是文学之书、生命之书、心灵之书。在自然地理和历史人文地理方面,他的记载和见解,至今仍有重大参考价值,同时也是地理、水文、农业、文化历史研究方面极其珍贵的资料,更是爱国主义教育方面的上佳之书。
搬到纸上的大地风景
魏晋以后,山水诗文滋润发达,近古以降,山水画为艺术正宗,自然界风景才成为真正的所谓山水知己,受到文化人先天般的重视。到了宋代以后,山水画已完全独立,蔚为大观,同时山水诗的数量也远超乎他类诗歌。当山水成为人的精神自由的依托之际,鉴赏不但变得专业而且相当技术化,但像徐霞客那样和山水融化成一体的,并非特别多见。
徐霞客曾写道:“涉涧而南,透峡西出,则其内平洼一围下坠如城,四山回合与其上,底圆整如镜。得良畴数千亩,村庐错落,鸡犬桑麻,俱有灵气,不意危崖绝蹬之上,芙蓉蒂里又现此世界也。”“乃得引水之塍,其中俱已插秧遍绿;峡中所种,俱红花成畦,已可采矣。”(《滇游日记》第九卷)为道所亲历,他是不避文词繁丽的,更不失质实详密之体。他的形容物态,摹绘情景,都做到雅丽自赏,足以移动人己之情。
徐霞客的地理考察记录,发现了过去没人记载过的地理现象。历经餐风露宿的千难万险,而不稍衰,也因其背景是不可救药的山水之好。但他加入了严谨的科学精神,和通常审美的高逸之致也有了区分。他游览到云南的时候,来到大江深崖边,“有一二家频江而居,山为夙雾所笼,水势正湍而急。延吐烟云,实为胜地。恨不留被氆于此,依崖而卧明月也。”何等深远的感慨和留恋啊。
徐霞客对大自然,既非征服,也非臣服,而是多位一体全身心的、冥契道妙的体悟。晚明文学巨子钱谦益将《徐霞客游记》称为“世间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徐霞客以强大绵长的构撰能力,精确生动的描绘手腕,深切高超的眼光,探山河之究竟,理岁月之头绪,他的旅行笔记议论周匝,文字雅俊,缩龙成寸,点缀疏密,不啻一部写在纸上的华夏山水长卷,早已是一部享有盛誉的文学名著,成为文学史上独在的璀璨明珠。
山河岁月 鞠躬尽瘁
徐霞客的身体素质本来也不错,具有逃生、避盗、潜水等本领,但他却只活了56岁。他所经行的地段和路途,常有断粮的危险,野兽的威胁,山川的阻碍等等,都要靠一己的体能去支撑克服。他的交通工具偶有车、舟、轿,更多的时候是徒步。他不迷信书本,遇有生疑之处,他必要亲自踏访,徒步翻山越岭,长途跋涉;许多人迹罕到的地方,多次命悬一线。贯穿他的整个行程,可谓九死一生。
当他走到丽江,无力再作壮丽的长旅。当地的地方官被其行状所感动,特意派遣精干僚属一路轿子、舟车护送,终于安然回到江阴。
数十年的游历,实际的终点站就是丽江;壮美的长旅,也在丽江画上休止符。回乡几个月后,终于驾鹤西去。
(摘选自《海南日报》)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徐霞客生于晚明,在地理学和文学上成就巨大,开我国长篇游记之先河,其代表作就是《徐霞客游记》。 |
B.《徐霞客游记》本有200余万字,后经战乱兵火,只剩下60万字,但令人稍加欣慰的是都是精品。 |
C.魏晋以后,渐渐成为人们的山水知己,成了人们的精神寄托。鉴赏山水诗或山水画,对人们提出更高专业和技术方面的要求。 |
D.徐霞客在自己的游记中把自己的情感与山水自然而然的融合在一起,这在历史上是绝无仅有。 |
E.《徐霞客游记》是写在纸上的华夏山水长卷,是徐霞客毕其一生之力进行了壮丽的长旅才能创作出来的艺术杰作,本文对此进行了简明的叙述,作者赞美之情跃然纸上。《徐霞客游记》的科学性体现在哪里?徐霞客怎么做到这一点的?结合文章简要回答。
文章作者认为《徐霞客游记》还是“文学之书、生命之书、心灵之书”,结合文章分别概括这样说的理由。
结合全文,谈谈你对“徐霞客对大自然,既非征服,也非臣服”这句话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文学的当代意义与价值(节选)
文学的意义与价值要真正得到实现,端赖读者的参与和确认。建议大家多看一些经典,并且不是简编本、图说本,少看那种过把瘾就完的注水文学,并不再满足于“浅阅读”带来的轻松体验。追逐流行在年轻人而言虽可理解,但我不能不说,任何对流行的追逐都是缺乏主见和定力的表现。它的意义在传播中或许会被无限放大,但终将被时间遗忘。这种遗忘,大家一定经历过。人生处处是选择,选择文学比选择职业要容易得多,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也困难得多。
虽然,现在文学正以异常活跃的姿态进入到人们的生活,但我要说的是,这种活跃的进入并不能说明文学的意义与价值已被人充分地认知。有时情况恰恰是这样的,当人们在说文学的时候,真正有意义的文学其实并不在场。这自然与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关注重心和欣赏趣味的改变有关,但也与创作和阅读双方对文学意义与价值的认知缺乏分不开。
我们都知道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但这只是就文学与其他艺术的区别而言的。如果就文学的实际存在方式而言,这样的定义显然太过单薄,尤其缺少对由作者——作品——读者构成的整个文学活动的系统把握。而一旦基于这样的系统把握来看文学,我们就会发现,与其说它是语言艺术,不如说它是一种精神性的生存活动更准确些。
今天的中国正在走向现代化。现代化从本质上说是一个世俗化的过程,一个以物质来衡量和平准一切的过程。在市场经济、公平竞争等合理诉求的掩盖下,人受制于物的现象悄然滋生,善恶不分、见利忘义的“道德迷失”,重当下轻未来、跟着感觉走的“存在迷失”,还有目标丧失、深度感缺乏的“形而上迷失”有所抬头。国人眼睁睁地看着欲望在生活中横行,在精神领域奔跑,变得日渐紧张和焦虑,有时又感到空虚、脆弱或浮躁,有着身心不得回旋的疲累与窘迫。在这种情形之下,人们为什么还会对文学感兴趣,会自己掏钱买小说,或试着写小说呢?不正是为了求得这种精神的拯救与摆脱吗?不正是感到在文学中,自己可以释放浪漫,获得心的平静和自由吗?
文学既可以表现生活的种种伪美与假善,一切的复杂世相,并适度地予以容忍,还其世俗的合理性,从而让读者感到它有切近人生的真实与可信,更重要的是,它还批评它们,让人看到其如何的不合理,从而至少在那个时刻,把自己交给了神圣的真理与正义,进而培植起理想,涵养出道德,抚平心底的创痛,获得前行的力量。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学始终是站在生活的反面的,通过批评,它使社会保持了健全的理想,同时也因与生活的反差,成就了自己的价值。
必须强调,说文学是生活的反面,不是说文学不能赞美生活,或者无视生活的发展和潮流的变化,而是说它在任何时候都对生活保持着一份警惕和冷峻,尤其拒绝与世俗同流,更不向愚昧和丑恶低头。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在实现文学的意义与价值方面,读者的参与和确认比作者的创作努力更加重要。 |
B.追逐流行虽然不值得肯定,但是它在文学的传播中却意义重大。 |
C.优秀的文学既要适度地顺应生活,又需始终站在生活的反面,与生活保持必要的反差。 |
D.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人们为了寻求精神的拯救与摆脱,只能寄托于文学。 |
下面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A.文学以异常活跃的姿态进入人们的生活,恰恰说明真正有意义的文学其实并不在场。 |
B.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欣赏趣味的改变,影响着人们对文学的认知和选择。 |
C.“文学的价值和意义”依赖于文学并不一味地容忍生活中的伪美与假善,而是始终站在生活的反面。 |
D.作者和读者对文学的意义与价值有了明确的认知,真正有意义的文学方有可能进入到人们的生活。 |
下列根据原文所作的推断,错误的一项是()
A.文学有反映生活的功能,但更有批评、干预和引领生活的作用。 |
B.现代化进程中要求实行市场经济、公平竞争,有其合理的一面,亦有其不合理的一面。 |
C.作家应该是生活的冷峻的观察者和睿智的批评者。 |
D.生活并不总是一个合理的展开过程,有时它还可能催生罪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