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辛丑条约》中的划定使馆界,与今天的使馆区有何不同?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中日邦交正常化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历史证明:政府与社会、市场的关系如何,对该国经济现代化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请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明中叶以来三百年间,从其拥有的资金到广泛的影响力,皆为一时之冠,有“无徽不成镇”之谚。然而他们却不能在传统的等级社会之外辟出一块新天地。……腰缠万贯,却没有一份属于商人自己独立的权利。徽商成功的秘密在于,与特权官僚结为一体,其势力渗入地方政权,直至朝廷中枢。……嘉庆后,徽人任职的品级和人数都在降低,复遭太平军打击,一蹶不振。徽商失去政治靠山,败落势在难免。
——侯建新《社会转型时期的西欧与中国》
材料二 1901年清廷颁布上谕,宣称要将“通商惠工”作为基本国策。1905—1910年期间,国内新设厂矿万元以上资本的就有209家,总资本约7525万元,绅商阶层由此壮大。1909年,江苏谘议局长张謇通电全国:“外侮益剧,部臣失策,国势日危,民不聊生,救亡之举,惟在速开国会,组织责任内阁。”
1911年5月,清廷宣布成立第一届责任内阁,在内阁大臣13人中,满族贵族占了9人,而其中皇族又占5人,被称为“皇族内阁”。……各省咨议局联合会发表《宣告全国书》,痛苦地承认“希望绝矣”。
——胡成《困窘的年代》
材料三在经济发展的早期,政府主导型的发展模式有其优势,特别是在推动基础设施和大规模制造业的发展方面,政府弥补了私人部门弱小的不足。但是,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私人部门逐渐壮大,而基础设施也基本完善,同时,人们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公共品的需求也日益提高,这时,就要求政府转变职能,从生产领域中逐步退出,而将更多的财政支出用于提供公共品。……在经济发展和市场发育的过程中,必须通过弱化地方政府干预和法制化、民主化进程来保证民众的利益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得以实现。
——陆铭等著《中国的大国经济发展道路》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回答,晚清时期徽商逐渐走向衰落的原因有哪些?
(2)据材料二指出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新变化及晚清政府的应对情况。
(3)结合所学知识,用新中国初期的史实证明材料三中“政府主导型的发展模式有其优势”。
(4)请你据上述材料积极建言:当今中国应如何正确处理政府与社会、市场的关系,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1740—1840年间,英国本土人口从500万增加到1000万,海外人口从20万增加到700万,中国本土人口从8千万增加到4亿,海外人口几乎为零。此时期,英国地租维持基本不变,中国地价和地租同步上涨2倍多,地主买田置地不易,佃农租地经营困难。
材料二:1840—1940年间,中国南方沿海有一个县,本县人口从20万增加到50万,海外后裔从零增加到300万。
材料三:贵州省1960年代外出务工人口几乎为零,2000年代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到沿海务工,2010年有630万劳动力出省务工,占全省人口20%左右,有40多个县的农民工向家里汇款高于县财政收入。世界各地的超市可以看到大量的中国廉价工业品,外国的石油、矿石、棉花、大豆、大米、小麦、混合饲料大量进口到中国。贵州的市场上有泰国大米、美国的豆油、进口混合饲料生产的鸡鸭鱼出售,大量石灰岩地区退耕还林。
回答问题: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英国和中国在1740—1840年间人口发展的不同特点,对经济发展产生了什么重大影响?
(2)材料二与材料一的相同情形是什么?指出形成材料二情形的主要原因。
(3)联系所学知识分析近三十年来,贵州劳动力流向发生重大变化的原因。(4分)结合材料三分析此变化对该省所产生的影响。
(4)1740—1840年间,英国如何利用外部有利因素实现强国目标?近三十年来,中国如何把握世界经济发展机遇参与国际竞争?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康熙年间以杨光先为首的大臣指责传教士汤若望等人谋反,各省教士多受拘禁;罗马教廷反对利玛窦所开创的传教方式,发布禁约,不准中国教徒敬天、祭祖与拜孔,康熙帝谕令禁止洋人在华传教,西教从此禁绝,与西教并行传播的西学,亦告中断。
材料二:《海国图志》在中国出版时仅仅印了1000册左右,但是传到日本后,多次重印,读书人几乎人手一册。书中的指导思想推动了明治维新的发展。
材料三:从詹天佑那一批幼童留美开始,清政府派出多批留美学生,主要学习船舶和机械;19世纪末大量中国人到日本留学,学习法律和政治;20世纪20年代的国共两党精英赴苏留学,接受苏联共产主义思想。
回答问题:
(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教遭禁的原因。联系史实说明利玛窦对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贡献。
(2)分析材料一的做法对《海国图志》一书在中国的发行所产生的影响,《海国图志》在日本的发行情况折射出当时日本对外部世界怎样的态度?
(3)《海国图志》的思想同样指导了中国和日本近代化实践,但结果却不同,联系史实分析导致不同结果的原因。
(4)简要分析材料三所列国家当时吸引中国留学生的原因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国人向外国学习的历程。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政府规定只开广州一处对外通商,封闭其他港口,并规定由政府特许的“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对外贸易。当时几乎所有亚洲、欧洲、美洲的主要国家和地区都与广州十三行发生过直接的贸易关系。这里拥有通往世界各主要港口的环球贸易航线。这客观上造就了一个时期里著名的中西贸易中心。
——摘编自《广州十三行》
材料二 1843—1856年间中国生丝出口数量表(部分)

年份
总计(包)
从广州出口
从上海出口
数量(包)
百分比(%)
数量(包)
百分比(%)
1943
1787
1787
100


1845
13220
6787
51.3
6433
48.7
1846
18746
3554
19.0
15192
81.0
1853
62896
4577
7.3
58319
92.7
1856
79196


79196
100

——摘编自程浩《试论鸦片战争后广州港对外贸易地位的变化及其原因》
材料三 1950年至1988年广州对外贸易出口额年均增长率和占全国外贸年均比重统计表

年代
1950—1957
1958—1965
1966—1971
1973—1977
1979—1988
年均增长率
—1.7%
17.16%
3.26%
20.65%
23.20%
占全国外贸年均额比重
4.63%
5.02%
4.41%
5.78%
7.86%

——摘编自洪淮胜《解放以来的广州对外贸易》
(1)据材料一,简析18世纪后期广州十三行贸易繁盛的原因。
(2)据材料二,指出1843—1856年问中国生丝出口情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3)据材料三,概括上世纪50至80年代广州外贸出口额年均增长率的变化趋势。
(4)概述材料所述三个历史时期广州在全国对外贸易中的地位。

16世纪是世界历史上的重大转折时期。阅读下列相关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
英国
(明)大学士叶向高言: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臣备员流年,百凡(全部)皆奉圣断,分毫不敢欺负。
枢密院是16世纪上半叶都铎王朝所设立的政府机构,在每周相对固定的时间开会,以协助君主“处理国务,并就政府政策做出决断”,到都铎王朝中后期,“国家的行政大权越来越集中在枢密院手中”。

材料二

中国
英国
万历(1573—1620年)年间,“河西务进店有商税矣,出店又有正税。”
万历二十六年(1598)之后,向全国各地派出矿捐税使,税使或征市舶,或征商税。自税使纷出,而富商之衷足者十二三矣,及税额日增,而富商之衷足者十六七矣。
亨利七世“喜爱财富,不忍商业凋零”,为了发展海外贸易,他对造船业实行津贴政策;积极鼓励海外殖民活动和探险活动。伊利莎白一世积极支持各种海外贸易公司建立,继续推进应该呢绒工业的发展……客观上加速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为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准备了经济条件。

(1)据材料一,概括比较明朝内阁与英国枢密院的不同职责。
(2)据材料二,归纳16世纪中英两国政府奉行的经济政策。
(3)结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概述中英两国社会发展的走向。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