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博物馆精心推出的“周秦汉唐文明大展”:从青铜之乡的西周吉金、秦始皇陵的复活军团、汉唐墓葬的皇皇壁画,到唐代窖藏的遗宝精粹、皇家寺院的石破天惊,让人们得到了一次十分庄严的中华文明结集的观赏,此次国宝展也引起了参观者和学者对中国古代文明的回顾与反思:①中国古代汉唐时期奉行开放的对外政策,中外文化交流的频繁,创造了灿烂夺目中华文明;②唐是一个重视制度创新、科技创新的时代,造就了中华文明的辉煌。
请按上述两个方面分别举出若干史实加以说明。(8分)
阅读下列关于新中国“前三十年” (1949——1978年)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统计数据看“前三十年”
表一
历史阶段 |
1949—1952年 |
1953—1957年 |
钢铁产量 |
1952年135万吨 |
1957年535万吨 |
工业总产值每年涨幅 |
34.8% |
18% |
粮食产量 |
1952年3278亿斤 |
1957年3901亿斤 |
农业总产值每年涨幅 |
14.1% |
4.5% |
表二
历史阶段 |
1965—1976年 |
总体统计 1949—1978年 |
国民收入增长倍数 |
1.9倍 |
7.7倍 |
国民收入每年涨幅 |
6% |
7.3% |
工农业总产值增长倍数 |
2.34倍 |
13.8倍 |
工农业总产值每年涨幅 |
8% |
9.5% |
工业总产值增长倍数 |
2.72倍 |
39.2倍 |
工业总产值每年涨幅 |
9.5% |
13.5% |
农业总产值增长倍数 |
1.51倍 |
3.4倍 |
农业总产值每年涨幅 |
3.8% |
4.3% |
——根据刘日新《对前三十年应当怎样看》整理
材料二建设成就看“前三十年”
新中国成立后的30年,实行计划经济体制,这是一个历史性的变革。当时运用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对于有效动员和集中国家有限的资源,迅速建立起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改变“一穷二白”的面貌,保证国家安全和民族独立,起到了重要的历史作用,这是应当予以充分肯定的。
——陈先《九十纪行》
30多年来,我国实行有计划发展经济,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保证了10亿人口吃饭穿衣的需要,做到了充分就业,保证了市场物价的基本稳定,这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陈先文选》
材料三错误看“前三十年”
对于大多数领导人和各级干部来说,过去在长期革命战争年代中习惯于用大搞群众运动的方法来解决面对的各种困难,并且取得巨大成功,大家便以为在经济建设中只要搬用这一过去成功的老经验来指导工作,就能闯出一条经济发展的新路来。但事实告诉我们:不管你出于多么良好的愿望,不管你怎样动员群众的力量,如果违背了经济建设的客观规律,便会遭到惩罚,甚至导致灾难性的后果。
——金冲击《谈新中国的“前30年”》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从阶段发展和整体发展两方面归纳新中国“前三十年”的经济发展状况。
示例:阶段发展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和“一五”计划时期工、农业生产总值涨幅明显;钢铁产量和粮食产量持续增加;其中工业发展速度尤为突出。
(2)根据材料二,概括新中国“前三十年”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取得哪些突出成就?以及该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突出特点。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评析作者的主要观点。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通过屋檐下的变革可以透视历史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传统家庭分家研究
我国传统的分家方式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了,一般家庭的分家有两个内容,即家庭财产的析分和家庭门户的传继。家产和家庭门户的传继是沿着直系血缘关系中的“父子关系”进行的。在亲生儿子继承家产、传延门户的时候,我国古代的传统是每个儿子都有相同的继承权,实行诸子平均析产的方式。
亲生儿子在继产承户的时候通常有两种具体方式。一种是多次性析产承户方式。从商鞅变法的时候起就开始推行这种方式,当时的法令规定,如果各家有两个成年男子必须分开,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子壮则出分”的习俗,就是要求随着儿子们长大结婚陆续分财异居。另一种是一次性继产承户方式。父母在世的时候不分财产也不异居,到父母死了以后弟兄们一次性分清财产。入汉以后,不再强调家有二男就要分家,渐渐地由儿子结婚后暂时不分家发展到父母在世的时候不分,加之儒家孝悌学说的倡导,一次性分家方式明显多了起来。
——摘自《中国家庭史》
材料二近代中国家庭婚姻习俗研究
这一时期反对封建婚姻家庭思潮的另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以青年知识分子特别是女界学生精英最为勇敢突出。秋瑾挣脱封建婚姻束缚,走出家庭的事例自不待言,其他如陈撷芬、梁绮川、徐慕兰、庄汉翅、宋雪君等都是在亲身反对封建婚姻家庭的斗争中,获得了革命的青春。至于留学生和国内学堂学生创办“自由结婚演说会”,带头举行文明婚礼,宣唱《自由结婚歌》,反抗家长压制之事,更是所在皆有,屡屡发生。
——摘自徐永志《晚清婚姻与家庭观念的演变》
材料三新时期我国农村家庭制度变化
杨善华教授把农村家庭变迁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78-1991年,特点是人民公社制度废除和家庭联产责任承包制得到普遍推广;第二阶段是从1992-2000年,这个阶段在伴随市场化的加速非农化;第三阶段是2000年至今,是城郊农村的快速城市化及其地域拓展。从总体而言,中国农村的家庭制度在发生变化,从传统父权家庭制度逐步转变为夫妻平权的家庭制度,这一制度转变的动因是农村的非农化,传统的小农生产方式是统父系父权制度的基础,市场化和非农化的力量,既动摇了传统家庭制度的根基,同时也催生了以男女平权为特征的新型家庭制度。
—摘自《屋檐下的宁静变革:中国家庭30年》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战国时期分家习俗的基本原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原则形成的政治经济因素。
(2)根据材料一,两种分家方式选择的分家时间有何不同?由此推断战国时期的分家习俗存在怎样的弊端?综合思考,汉以后的典型农村家庭承担着哪些社会功能?
(3)根据材料二,概括近代中国家庭婚姻习俗呈现哪些新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主要原因。
(4)根据材料三,杨善华教授农村家庭变迁阶段划分的主要依据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综合分析导致这种变迁的历史因素?
经济规则是经济活动的法律依据,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经济规则的制定与完善就显得尤为重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20、30年代的大危机更加助长了本已严重的贸易保护主义浪潮,各国间的关税大战愈演愈烈。……国际贸易进一步趋于萎缩,而这反过来又加深了危机本身。深刻的教训,促使各国开始认识到在生产国际化日益发展的背景下,广泛开展国际协调与合作的必要性。 1947年4月,在美国倡导下成立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摘编自杨起善《关贸总协定与复关对策研究》
材料二 关贸总协定从未得到成员国立法机构的批准,它是一个临时性的多边贸易机构,其中也没有建立组织的条款。世界贸易组织及其协议是永久性的。作为一个国际组织,世界贸易组织具有良好的法律基础,因其成员已经批准世界贸易组织协议,而且协议本身规定了世界贸易组织如何运作。
——摘编自《人民日报》 1999年12月30日
材料三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关贸总协定成立的背景。(10分)
(2)依据材料二,世界贸易组织与关贸总协定相比有何特点?联系所学知识指出二者在宗旨和基本原则方面又有何相同点?
(3)综合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经济规则的制定与完善对世界贸易有何影响?
文明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当今的中国应用发展的眼光、世界的眼光审视、借鉴不同的人类文明。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发展模式的价值内核,源于延续几千年的政治传统,……这种传统达到西方难以企及的历史高度:一是强大的中央集权国家,国家机器和军队由中央政府掌握,而非欧洲那样由封建领主或教会掌握;二是高度的行政管理体制,官员由公正、普遍的考试制度选拔,而非西方或中东那样由世袭或门第操纵;三是政治对人民负责,体现“民本主义”。
——俞邃《关于“中国模式”之我见》
材料二 我们(雅典)的制度被称作民主政治,那是千真万确的,因为政权不是在少数人手中,而是在多数人手里。
——《希腊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材料三 英国“光荣革命”(实际是一次政变)大概是我心目中最完美的一次政治设计。它在一个长期专制统治的国家找到了一个摆脱革命与专制的循环,能有效地控制“控制者”的办法。……这大概是改造专制制度以进行制度创新、摆脱专制的革命循环、走向长治久安的最完美的例子。这个例子对中国有意义,而美国在英国民主制度的基础上发展民主制度的历史对中国意义不大,因为中国不是像美国这类“没有历史的国家”。
——杨小凯《中国政治随想录》
(1)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说明中国政治传统、雅典民主的特点。(10分)
(2)材料三中认为英国光荣革命是“以进行制度创新、摆脱专制的革命循环、走向长治久安的最完美的例子”,这种说法是否正确?请结合英国相关史实从制度创新角度说明理由。(8分)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的“美国在英国民主制度的基础上发展民主制度”的具体表现,并结合史实驳斥“美国民主制度对中国近代意义不大”这一观点。(8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26分。
材料一 中国近代外交中的重要事件、条约的影响
时 间 |
事件或条约 |
影 响 |
1842年 |
《南京条约》 |
“以前中国处于命令的地位去决定国际关系”的局面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
1895年 |
《马关条约》 |
中国面临被“瓜分”的民族危机,传统的宗藩体制已经崩溃,华夷秩序几乎荡然无存 |
1901年 |
《辛丑条约》 |
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
1919年 |
巴黎和会 |
“中国与外国的条约关系,见证了一个时代的开始和另一个时代的结束” |
1928年 |
“改订新约”的运动 |
减少了一些帝国主义在我国长期享有的特权,否认了领事裁判权的合法性,增加了国家关税的收入,但又很不彻底 |
1943年 |
中英、中美签订新约 |
将上海及厦门公共租界之行动与管理权交与中国政府,凡关于上述租界给予英美政府之权利应予终止等 |
——根据《中国废除不平等条约历史考察》中的有关内容编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百年间签订的条约主要内容的变化趋势,并概述近代百年间签订的条约对中国产生的主要影响。
材料二 纵观孙中山一生,他只为一个理想目标而奋斗,即“起共和而终帝制”,振兴中华。建立共和国只是其革命理想的第一步,“一跃而登中国于富强之域,跻斯民于安乐之天”,乃其为共和国规划的宏伟蓝图。……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逝世。弥留之际,他仍念念不忘“和平”“奋斗”“救中国”。他在遗嘱中写道:“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
——刘晓林《一跃而登中国于富强之域,跻斯民于安乐之天》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孙中山为了实现“一跃而登中国于富强之域,跻斯民于安乐之天”所做的努力。(6分)
材料三 自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之八年间,中华民国政府军发动大型会战22次,重要战斗1 117次,小型战斗28 931次。陆军阵亡、负伤、失踪3 211 419人。空军阵亡4 321人,毁机2 468驾。海军舰艇损失殆尽。壮烈牺牲在战场上的国民党将军即达200余位,其中有11位上将、34位中将、48位少将。
——中华网《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评价国民党的抗战。(6分)
材料四以下是1921-1949年关于中国共产党的一组历史图片:
(4)如果把材料四中的四幅图片作为历史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素材,请你为该组图片拟定一个最恰当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