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文后各题
花的九重塔
唐敏
十年前,我曾经在公路测量队里干活,到过深深的群山之中。
然而,我却不喜欢公路。每到一地所感受到的山川原始的美,带有神秘不可探测的深度。一旦修了公路,整座山被割得支离破碎,所谓茫茫林海也不能“莽莽无边”了。本来有深度的景观,都变得浅薄零乱,宛如破镜,这是因为测量时所接触的山岭,就是山民也不会去的。在深深贴近荒野的山中,心情与别人完全不同。
测量的时候,无法步入山中。雇民工在前面劈开满山苦竹、杂木和草藤,身体完全沉浸在深草中。被刀砍过的地方,草木流着汁液,发出强烈的辛涩味,混合着生土的腥气。
中午就在这样的山坡上吃干粮。太阳逼出满山又潮又热的气体。谁也不说话,蹲在深深的草丛里,如同野兽一样,谁也看不见谁。与其说是在享受深山的静寂,不如说是陷入了迷迷茫茫的梦游状态。山的形状以一种流水般悄然的滑动,展现出凄凉的无边的波浪。
有一天,向导带我们走进一个终年狂风不息的峡口。从高处望下去,峡谷像大地的巨嘴,万丈瀑布落下去,发出空洞的呼号。接着,踏上了几乎荒废的栈道。这是在峡谷半腰的陡壁上凿出来的栈道。天气阴沉。快要过清明节了,可还像冬天那么寒冷。背着仪器和背包,越发觉得栈道狭窄。身子尽量贴着长着青苔和滴水的石壁。有时,树根像瀑布一样泻下来,落到栈道下的草皮里。从阴暗的树根下穿过去,活生生的根湿漉漉的。栈道上盖满腐烂的落叶,泡在多日的雨水里,踏上去叽咕叽咕地响。屏气吞声地一步接一步,仿佛走在鲸鱼的唇沿,那大嘴里喷出雾气要一把人吸下去。有时还要从几根树枝搭成的“桥”上,摇摇晃晃、两面悬空地走过去。
阴雾综绕的峡谷,一口气伸延了十几里长。
正走得沉闷不堪时,姑娘和小伙子们大声叫起来:“看,这是什么花啊!”
哦,这真是奇异的巨大的植物啊!
在直上直下的悬崖半腰,长着几株向外翻的小树。它们的根上积了一片泥土,形成一个厚厚的小土坎。乌黑的泥土上没有杂草,七片巨大的叶子贴在泥地上,形成圆圈,圆心中抽出胳膊般茁壮的、两丈高的绿茎。每隔一段,就有七片叶子围绕,一层层围绕着,上面的叶子很小,顶上开着一盘耀眼夺目的红花。
向导说,这和采药人往常采到的仅一尺多高的相比,真是巨塔一般。数了数,它已有八重叶子,第九重的七片叶子正在鲜红的花盘下伸展出来。
“把它挖出来,值好多钱呢!”
大家商量着要放下绳索,挖出根茎换了钱买酒喝。
向导温和地说。“这样的宝物,长在我们山里,是大家的福气。我们要换钱过日子,山里有木材、药材。这好比是山的眼睛,怎么能去乱碰呢?要是不明道理胡来,这栈道谁还敢走?”
于是,大家静默下来,望着九重塔般的七叶一枝花,心中恐惧而敬畏。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这独茎的花枝都奇异地高伸着。它在风中微微摇晃,使我着魔般地迷恋它。为了看到它,我领了一份苦差事。每天在峡谷两端的分队之间来回交换图纸和数据。我不走石板铺的“官道”,而在连山民们也极少知道的这条栈道上来回钻。从来路和去路上看七叶一枝花,每天每次的心情和感觉都不会一样……
几天后,经历了一场奇特的大暴雨。
那是午饭后不久,天色由阴转黑,黑得象夜幕降临。从门口望去,满天的乌云挟着大风压下来。那是真正的乌云啊!雷声贴着屋顶滚动,巨大的电火球发出暗红的亮光,在乌云和泥地的一点空隙中放肆地滚动、爆炸。
那是悲哀的苍天整个坍在大地上。我第一次如此之近地看着苍天躺在地上,迸出忍无可忍的嚎叫,弹丸大的丽珠铺天盖地砸下来。瓦片发出牙齿碎裂的痛苦声,满屋子尘埃飞扬。大地卷起寒冷的厉风,捶打着绝望的天。乌云渐渐变成土黄色。雨像夹云带泥的洪水,把天地连成泥浆黄汤,恐怖而肮脏的黄色吞没了一切。
我心中念念不忘的是那株七叶一枝花。我内心异常焦急,象关心自己的恋人一样关心它。
大雨终于停了。我不顾劝阻,贸然上路。
被暴雨摧残过的山,是多么可怕啊!草木泥沙向山下倾泻。云雾低低压着山顶,从峡口扑来的狂风鞭答着我的神经。残余的雷声在峡谷里滚荡,像野牛般吼叫。到处是溃散的滔滔流水声。栈道变得面目全非,倒塌的树木,崩塌的泥石,一片触目惊心的混乱和危险,真像一幅大屠杀后可怕的画面,深褐的积水像腐臭的血液灌满了栈道。
我不知是怎么走过栈道的,好久才发现牙齿在打抖。我在那儿来回地乱找,花的九重塔没有了,连同它一起生长的几棵树也没有了。起初,我感到麻木、迟钝、筋疲力尽。但脑子却清醒地活动着。第一次感到不可思议的是:这么多天,怎么能忍受这险恶、阴森的栈道呢?一天走上两次,全然没有想到自身的安危,是为了梦一般的花的九重塔?
往前走,我突然感到无形的闪光,四顾茫然。我又走了几步。啊!多么奇怪,花的九重塔就在我的脚下!它仍然开放着鲜红夺目的花,摇晃着独茎的身子。
这九重塔庄重地突立在峭壁间,每片叶子上布满雨珠,巨塔闪耀着高贵的浅灰的光芒。红的花盘在一片破败的山景中显得耀眼夺目。
我这才想起,在栈道上走了这么多天,竟然没有遇到过一个人。充塞耳目的只是山石草木的形态和声音。表面上看起来,是在寻找“幸福”之所依的物体,事实上是为了享受完全与世隔绝的庄严的力量。
有清脆的鸟鸣响起,在山谷里变得辽阔、幽丽。暴雨之后,整个山野有生命的物体似乎都站了起来,以反抗暴虐的愤怒而欣欣向荣!
就在这时,在花的九重塔前,我体会到身心消溶、忘却存在的心境。从暴风雨和腐朽的栈道,看到了大地重放光明的启示。
从全文内容看,“七叶一枝花”具有哪些特点?请分点简要概括。
结合全文,回答下面问题。
(1)文章开头4段文字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作用是什么?
(2)文章第16段作者说自己“着魔般的迷恋”七叶一枝花,文中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文中集中笔墨描写了雷电风雨肆掠大地的情景和暴雨摧残后的山林景象,说说它们在文中的作用。
文章末尾,作者说“从暴风雨和腐朽的栈道,看到了大地重放光明的启示”,请结合文意,谈谈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至少写出两点。4分)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今天我们为什么还要过传统节日
翁敏华
过节是全世界各民族的普遍文化现象,并非中国独有。英语作boliday,含有神圣(holi-ness)的意味;日语作“祭ヮ”,突出节日活动;但是这些都不如“节日”来得形象生动。2005年11月,韩国的“江陵端午祭”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这一事件让我们警醒。三年来,每到端午节,我们心里总有一丝隐痛。它让我们认识到:所谓国家意识,绝不仅仅指空间上的领土。
派定哪些日子作为节日。西方每每同历史上的人事相关,无论是圣诞节、万圣节还是情人节;中国却不是这样。你看:一月一“元旦”,一年中第一个冉冉升起的旭日;三月三上巳,蛇开始活跃了,让我们亲近春水;五月五端午,毒虫百脚需要好好对付,才能平安度夏……原来,中国的节日尽是太阳的、月亮的、星星的、山的、水的节日,其本质就是一个和谐天人的节日。我国的岁时节日还非常强调“节物”,比如,梅花是新年的节物,桃花是三月三的节物,石榴花是端午的节物,桂花属于中秋,菊花属于重阳。新年的饺子年糕、元宵的汤圆、清明的青团、端午的粽子、七夕的巧果、中秋的月饼、九月九的重阳糕,包括腊月初八的腊八粥,凡此等等,也同样是“节物”。
传统节日,历来还是国人和谐人事的一个有效的时间节点,是国人沟通人心的一个有效的平台。在孔夫子时代,人们过年,就是“乡人傩,一国皆若狂”,举国狂欢,真正起到了凝聚人心的作用。我们能以什么样的名义凝聚在一起,温习、积累和增加我们的缘分。在我看来,再也没有比传统节日更好的名义了。
“缘”,大概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一个独特的命题,他国语言中很难有一个对应的译词来与之匹配了。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缘”字:相互关联的人们,在夕阳西下的时候,共同祭祀。多少年过去,现代人也许早已不再记得传统节日各自的崇拜对象和初始起源了,但是,一种共同血脉的感觉还在,一种“我们感”在这些日子里显得格外强烈:因为我是中国人,所以我今天过节。我们的传统节日在一年四季中分布匀称,大小交替,大致一两个月必然有一节,也就是说:“竹筒”有段时日了,该“竹节”一下了,聚一聚,聊一聊,深化一下感情。
我们江苏中秋节有一个奇俗叫“摸秋”。这一天晚上,无论男女,都可以到别人家的田地里偷一个瓜吃什么的。人性中的一些缺点,比如说小偷小摸,一味的“堵”也不成,有的时候,得给它们一点出路。它是民间的一种约定俗成:平时不许偷,中秋夜允许他们稍稍地去过一下“偷”瘾。注意:只许“偷”别人家地里的东西,而且是小东西。第二天就不行了。这与西方的“万圣节”,孩子们戴着各种可怕的面具,到各家各户恶作剧,去闹、去讨糖果吃,有异曲同工之妙。平日里,西方社会是最忌随便打搅别人的。或许,安顿人们不太光彩的欲望,和谐人们疲惫的身心,原本就是节日的一个题中之义。
在一个个自古及今的节日里,我们善解天意,善解人意。明天,也许我们又要各奔东西,但至少今天,借助传统节日,我们可以温暖自己,温暖别人。
下列关于“过传统节日”意义的表述,哪一项不符合作者的观点()

A.和谐天人,亲近自然。
B.和谐人事,呼唤人情。
C.和谐身心,关怀生命。
D.和谐肠胃,吃饱喝好。

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所谓国家意识,绝不仅仅指空间上的领土”的潜台词是:民族文化的传统节日也在时间上体现了国家意识。
B.我国岁时节日“节物”可以从两个维度分类:实用的与审美的。这二者又是与人及自然密切相连的。
C.孔夫子时代举国狂欢的节日依然是当今国人和谐人事的一个“有效的时间节点”,真正起到了凝聚人心的作用。
D.“摸秋”故事,使得平实的论述一下子生动起来;画龙点晴的议论,有力地升华了节日故事背后的意义。

根据文章内容,归纳西方的“节”与中国传统节日的异同。
答:异

根据下列诗句中提到的“节物”和“习俗”,在后面的括号里填上相应的节日名称。
(1)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2)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3)樱桃桑椹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
(4)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17分)
城市是乡村的纪念碑
刘贤冰
很久没有回家乡了。那个炊烟袅袅的小村子,是一剂良药,须得按时服用。想必是,在田野里耍大的孩子,即使在城里呆得再久,部分散漫的野性也难以去除吧。这些年,想念村庄,已然成了一项必修的功课,或者是一种间歇性痛灶,而且,其频率随年岁的增长而增长。
这种想念,实在不是什么轻松的事。想念一个人,是可以有所凭借的,所谓睹物思人,至少给思念留了个出口;而且,还有现代通讯工具帮忙。可是,在喧嚣的城市里想念村庄,就如笼中之鸟想念山林般,找不到一草一木一石的依据,所有的想像,都会被金属丝无情地阻隔,只剩下烦躁的心绪。我可以给家乡的亲人通电话,可是,村庄是一个集合概念,是一部完整的童年历史。我的思念,又怎能通过一根电话线真正抵达村庄的内心呢?
坐在公共汽车上,各种建筑物扑面而来,马路两旁的景物快速移开。我知道,它们是不会彻底地给我的目光让路的;我不会天真地以为,那些物体移开之后,我会看到我所熟悉的田野和牛羊,还有从屋瓦缝隙里钻出的炊烟。
我了解,城市在不停地讨好我。它永无休止地制造着陌生的事物,不断地变幻着色彩,让各种车辆像池塘里的鱼一样游动……这样看起来它是多么鲜活,多么富于动感。它所有的企图,就是让我忘掉村庄。可是,城市的表演,并不符合我的性情,它不断离间着我和村庄的关系,这只能增加我对村庄更加深切的思念。
每天,我在城市里坐车,在城市里漫步,看城市上空偶尔飞过的小鸟,打量城市马路旁的树木花草,试图寻找关于村庄的蛛丝马迹。因为我始终不肯相信,城市会将村庄彻底地掩埋,将村庄彻底地阻断……
忽然有一天,当我的目光无意中停在一块站牌上时,一下子惊呆了。我坚信,我找到了村庄!确切地说,我发现了村庄的名字。那块很不起眼的公共汽车站牌上,密密麻麻地写满了村庄的名字:上钱村,下钱村,吴家湾,马家庄……虽然不是我的家乡,但它们作为村庄,也意味着一群乡人的远徙……我突然感到,那块站牌,不就是消逝了的村庄的纪念碑吗?而此时,汽车广播里,正一遍遍地播报着村庄的名字,仿佛在召唤着村庄的亡魂。
又岂止是那块小小的站牌上写着村庄的名字,每一块站牌,每一条马路,甚至每一个街巷,到处都是村庄的名字,人们每天都在念叨着村庄的名字……村庄消失了,村庄的名字顽强地生存下来了。或者说,当村庄消失的时候,它把名字传给了城市。如此说来,城市不过是一个谎言。它生长在乡村的土地上,沿袭着村庄的名字,延续了乡村的生命,但它却在一天天地背叛着乡村,制造着关于城市的谎言。
当我回到家,急切地打开城市地图时,惊讶地发现,我们整座城市,我们引以为豪的繁华都市,它实际是由一个个小村庄连接而成的。地图上,那些村庄的名字,星罗棋布,赫然在目;那些名字,灵动鲜活,栩栩如生,即使历经千年,也不可能被钢筋混凝土彻底掩埋。
而我们所谓的城市,看起来则更像一座硕大无比的纪念碑,矗立在乡村的土地上,无时无刻不在祭奠着被它掩埋在地下的村庄。(有改动)
文章里“一剂良药”的含义是什么?(10字以内)

作者在第2段写“想念一个人”有什么作用?(60字以内)


从语言方面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4)(70字以内)


为什么说“城市是乡村的纪念碑”?结合全文,简要回答。(不超过90字)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让“全民娱乐”变得有“营养”
——“中国达人秀”红火之思考
(1)东方卫视精心打造推出的文娱节目“中国达人秀”终于在一片叫好声中落下了帷幕。作为电视文娱节目这般“无副作用”地热闹并顺利地达到预期的目标,这在近年的电视荧屏上恐怕是久违了。这次长达3个多小时的直播,把镜头全部对准了一群来自中国天南地北、富有演艺天赋的普通人。成千上万的观众在体育场内为“草根明星”加油鼓掌,比赛不设金钱和物质大奖,输赢早已变得次要,“全民参与”成为当晚活动的真正主题。
(2)“原来‘全民娱乐’也能变得‘有营养’!”一位上海电视界的资深编导在“中国达人秀”的初赛录制现场就曾发出这样的感慨。电视娱乐节目的“营养”究竟从哪里来?国家广电总局有关负责人日前曾指出,电视节目的营养源泉,无外乎人性中的真善美。
(3)回顾2010年的中国电视荧屏,可谓“低开高走”,曾经是凤姐、伪娘、兽兽“满天飞”,曾经是“非诚勿扰”引出纷纷扰扰……不过,7月末以来,“中国达人秀”异军突起,令荧屏前不同年龄、不同背景的电视观众耳目一新。
(4)如果说“中国达人秀”是成功的,其原因有三点值得肯定。一是这些来自全国各地的怀着“达人梦”的“表演者”,他或她尽管作品不一,演技有高低,但都贯穿了一种人心向上,向善、向美的健康主旋律,令人感动,甚至催人泪下。二是节目内容多样,说唱舞逗争奇百艳:有“命运”交响曲的倾述,有令人瞠目结舌的草根特技,有让人开怀大笑的本土故事,更有身残志坚者的不懈追求。三是从评委到主持人的串词,从竞晋到决赛的定夺,从场内到场外观众的互动,尽显与其他综艺类节目形式上的不同。
(5)对于中国老百姓而言,娱乐到底意味着什么,一度令很多电视编导迷茫。著名编导金磊坦言,自己也曾非常困惑。难道只有那些虚假、低俗和恶言相向,才能引起观众共鸣,才能带来高收视率?著名剧作家宗福先认为,“中国达人秀”的红火恰恰证明了“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文艺理论,在当今中国社会依然适用。
(6)雅俗共赏的“全民娱乐”,不是枯燥的说教,不是低俗、媚俗,其实有很多成功的样本,正在上海举办的世博会也是一例。细心者可以发现,世博会上,伦理、亲情、友谊以及同心协力、与人为善等积极向上的元素,成为各国展示的主线,那些最平凡的百姓故事,往往最能打动参观者。这是中国文艺工作者,需要好好感悟的。
(7)不论中外,不论长幼,“全民娱乐”绕不开“真实”“民生”等关键词。对于国内的电视编导及文艺工作者而言,“中国达人秀”红火所引发的思考还将持续。
文章第三段划线句有何作用?
根据文章第四段,请简要概括“中国达人秀”成功的原因。
纵观全文,如何才能让娱乐节目变得有“营养”,请作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故乡永在
凸 凹
  故乡的村口有一盘石碾,碾花已经斑驳了,却依旧完整地立在那里。因为与石碾有关的人,许多都还健在,包括我,也包括那个当着村长的人。
  现在,人们都吃着面粉和从东北流入的精米,石碾的功能早已废掉了,我们之所以还固执地保留着它,是因为它承载着生命的记忆。上个世纪的六七十年代,故乡的吃食几乎只有玉米。玉米被我们种下,被我们收获,然后拿到石碾上去加工,最后被我们吃到肚里。整个过程都是我们亲自参与的劳作,没有多余的指望,也没有坐享其成的不安,日子虽然清寡,却也饱满着。
  在故乡,还有一个不能被拆卸的“部件”,便是村口大柳树上,那挂用废铁制成的钟。
  生活,进入了人民公社的程序,劳动就变成了集体或团队的方式,那挂钟就有了发号施令的作用。那个时节,社会主义建设,在这个贫瘠的山地,其实也简化为一个解决吃饭的问题。如果不服从钟的指令,土地就会荒芜,玉米就会难丰收,人们就会挨饿。况且,敲钟的人和被钟声汇集的人,都要毫不例外地下到地里去,都要“躬耕田亩”。钟所敲击而出的,不是“官本位”的权威,而是“民本位”的和声,或者说,它是“日出而作”,结伴而行,共同创造生活的“安魂曲”。人们因此而敬重它,信任它。
  所以,这挂钟是个温馨的历史记忆,告诉人们:昨天的日子,还有一段值得回味的时光——物质虽然短缺,但却有一种难得的公平与公正,人们一起卑微,一起忍耐,即便是含辛茹苦,血汗交迸,也是心甘情愿的。
  从山地走到平原,已20余年了,故乡的人事已更迭得无法辨认,甚至有“家园”不在之感。但是,只要一见到那石碾、那钟,心头就温厚起来——因为他们还能指出我的来路,还能唤起我昨天的生命情感,便松了一口气——故乡还是在的。
  父亲去世之后,母亲被我接了出来,回到故乡的机会就少了。这反而加深了我对故乡的思念。因为母亲就像一把离乡之土,即便是离开了母体,也带着故乡的腥味——她虽然身在城市,逡巡在楼宇之间,但她乡音不改,所思所叙,都是故乡的旧事,好像眼下的生活与她毫无关系。
  她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我一旦合上了眼睛,你一定把我弄回老家去,跟你父亲葬在一起。”
  你若跟她叨念眼前的事体,她的眼神是淡漠的,跟你的感情好像也有些隔膜;只有说到家乡的一枝一叶,她才明亮了眼睛,话语绵密得像仲夏的雨脚,一团亲情也盈盈溢溢。于是,母子的语境便总是过去的时态,好像我还未曾长大,依然依偎在她的双膝之上。
母亲真是一把故乡的土,即便是洒落在异乡,也固执地培植着属于故乡的情感。
故乡的村长是我的同龄人,有一些文化,有一些主见。他专程来找我,对我说:你也算是个名人了,我想给你在家乡修一座故居。
  我说:你千万别做煞风景的事,咱家乡最让人动心的是村头的石碾、大柳树上的挂钟,还有南方人稀罕的大土炕和石板瓦顶的传统民居,而不是一个无名作家的所谓故居。所以,你要真的开发旅游的话,就该保留好故乡那些原汁原味的东西。
  村长对我有意见,忿忿地走了。不久就传来消息,说村长贷了一笔款,修了一片南方的曲径回廊和竹楼茅舍。我心中很是不快,感到所谓故乡,其实是相对于游子来说的,或者说是相对于过去的生活记忆来说的;故乡之内的人,往往是不懂故乡的,是体会不到故乡的意味的。
  虽然我不同意村长的做法,但我没有加以阻拦;因为我明白,故乡毕竟是那里的人的生存土壤,要想过上好日子,固守是没有出路的,就得发展。而发展是不念旧的,它面对的是未来。只是出于对石碾和钟担忧,我给他写了一封信,希望他善待它们,那是游子对故乡的感情寄托。
  他回信给我,请我放心,说对待那些旧物,他的感情是与我相通的。但他在最后反问我道:如果我不在了,又该怎么办?要知道,后人的想法到底与我们的不同。
  他的反问使我陷入久久的忧伤。母亲察觉了我的情绪,送来探寻的目光。
  我心头一热,对自己说:石碾与钟不在了又有何妨?还有父母的坟茔!
  父母的坟茔就是游子的根脉,所在之地,也就是故乡了。
关于故乡的“在”与“不在”,作者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变化过程?(4)
作者为什么特别希望能保留下故乡的石碾和钟?
文章的主题是故乡,却用了不少篇幅叙写母亲,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某些旧的东西(如文中所写石碾、钟、传统民居)有其特定的价值,但保留它们可能会影响未来的发展,这时候我们是应该更强调保留,还是应该更关注发展?请结合本文文意,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
本大题共3小题,共15分。
《认识自我》
纪伯伦
①一个雨夜,赛艾姆坐在书房的书架前,开始翻阅起旧书。他叼着一支土耳其大雪茄,厚厚的嘴唇不时喷出一阵烟雾。柏拉图记录的他的老师苏格拉底关于“认识自我”的一段对话引起了赛艾姆的注意……赛艾姆掩卷深思,心中油然漾起一种对东西方哲人圣贤敬佩的感情。
②“认识你自己。”他嘟囔着苏格拉底这句名言,猛地从坐椅上站了起来,展开双臂大声叹道,“对!我必须要认识自我,洞察自己那秘密的心灵,这样我就抛脱了一切疑惧和不安,从我物质的人中找出我精神的人,从我血与肉的具体存在中找出我的抽象实质,这就是生命赋予我的至高无上的神圣使命!”赛艾姆像害了场热病,眼中闪烁着酷爱“认识自我”的狂热光芒。
③他踱到邻屋,像座塑像一样伫立在穿衣镜前,凝视着镜子里鬼一般可怕的自我,并默默地估量着自己的头形、面庞、躯干和四肢。
④赛艾姆的这种塑像神态持续了半小时,空灵缥缈的“认识自我”,仿佛给他灌注了一套足以揭示自我灵魂秘密的奇异、升华了的思想,并使他心里充满了理性之光。他平静地启动双唇,自言自语地说:“嗯!从身材上看,我是矮小的,但拿破仑、维克多·雨果两位不也是这般吗?我的前额不宽,天庭欠圆,可苏格拉底和斯宾诺莎也是如此;我承认我是秃顶,这并不寒碜,因为有大名鼎鼎的莎士比亚与我为伴;我的鹰鼻弯长,如同伏尔泰和乔治·华盛顿的一样;我的双眼凹陷,使徒保罗和哲人尼采亦是这般。我那肥厚嘴唇足以同路易十四媲美,而我那粗胖的脖子堪与汉尼拔和马克·安东尼齐肩。”“不错,我的身体是有缺陷,但要注意,这是伟大的思想家们的共同特点。更奇怪的是,我与巴尔扎克一样,阅读写作时,咖啡壶一定要放在身旁;我同托尔斯泰一样,愿意与粗俗的民众交际攀谈;有时我三四天不洗手脸,贝多芬、惠特曼亦有这一习惯;我的嗜酒如命,足令马娄和诺亚自愧弗如;我的饕餮般暴食暴饮使巴夏酋长和亚力山大王也要大出冷汗。”
⑤又沉默了片刻,赛艾姆用肮脏的指尖点了点脑门,继续发言:“这就是我!这就是我的实在。我拥有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的伟人们的种种品质。一位拥有这么多伟大品质的青年是一定能干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的。”
⑥“睿智的实质是认识自我。伟人们把宇宙的这一伟大思想根植于我心灵深处,并激励我开始去干伟大的工作。从诺亚到苏格拉底,从薄伽丘到雪莱,我伴随着伟人们一起度过了历史的风风雨雨。我不知道我会以什么样的伟大行动开始,不过一个兼备在白昼的劳作和夜晚的幻梦中所形成的神秘自我和真正本性的人,无疑是可以开创伟业的……是的,我已经认识了自己,而神灵也已洞鉴了我。啊!我的灵魂万岁!自我万岁!愿天长地久,诸事如愿!”
⑦赛艾姆在屋里踱来踱去,他那丑陋的脸上荡漾着欢乐的光泽,嘴里不时发出一阵像猫啃骨头时的欢快叫声。他反复吟哦着阿比·阿拉的一段诗文:“尽管我是这个时代的晚辈,创业祖先的未竟之业,总会历史地压在我的肩背。”
⑧过了一会儿,我们的这位赛艾姆穿着他那肮脏的衣服倒卧在乱七八糟的床上,进入了鼾声如雷的梦乡。
文简要描述赛艾姆的相貌特征。
本文通过赛艾姆的动作语言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鲁迅在《阿Q正传》中用漫画式喜剧性的笔调尖锐地揭示了国民的劣根性,幽默中不失严肃。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本文寓庄于谐的艺术表现手法。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