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共19分)
冯唐者,其大父①赵人。父徙代。汉兴,徙安陵。唐以孝著,为中郎署长,事文帝。文帝辇过,问唐曰:“父老何自为郎?家安在?”唐具以实对。
文帝曰:“吾居代时,吾尚食监②高祛数为我言赵将李齐之贤,战于钜鹿下。今吾每饭,意未尝不在钜鹿也。父知之乎?”唐对曰:“尚不如廉颇、李牧之为将也。”上曰:“臣大父在赵时,为官率将,善李牧。臣父故为代相,善赵将李齐,知其为人也。”上既闻廉颇、李牧为人,良说,而搏髀曰:“嗟乎!吾独不得廉颇、李牧时为吾将,吾岂忧匈奴哉!”唐曰:“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也。”上怒,起入禁中。良久,召唐让曰:“公奈何众辱我,独无闲处乎?”唐谢曰:“鄙人不知忌讳。”
当是之时,匈奴新大入朝毵③,杀北地都尉印。上以胡寇为意,乃卒复问唐曰:“公何以知吾不能用廉颇、李牧也?”唐对曰:“臣闻上古王者之遣将也,跪而推毂,曰‘阃④以内者,寡人制之;阃以外者,将军制之’。军功爵赏皆决于外,归而奏之。此非虚言也。臣大父言,李牧为赵将居边,军市之租皆自用飨士,赏赐决于外,不从中扰也。委任而责成功,故李牧乃得尽其智能,是以北逐单于,破东胡,灭澹林,西抑强秦,南支韩、魏。当是之时,赵几霸。其后会赵王迁立,乃用郭开谗,卒诛李牧,令颜聚代之。是以兵破士北,为秦所禽灭。今臣窃闻魏尚为云中守,其军市租尽以飨士卒,出私养钱,五日一椎牛,飨宾客军吏舍人,是以匈奴远避,不近云中之塞。虏曾一入,尚率车骑击之,所杀甚众。夫士卒尽家人子,起田中从军,安知尺籍伍符⑤。终日力战,斩首捕虏,上功莫府,一言不相应,文吏以法绳之。其赏不行而吏奉法必用。臣愚,以为陛下法太明,赏太轻,罚太重。且云中守魏尚坐上功首虏差六级,陛下下之吏,削其爵,罚作之。由此言之,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也。臣诚愚,触忌讳,死罪死罪!”文帝说。是日令冯唐持节赦魏尚,复以为云中守,而拜唐为车骑都尉,主中尉及郡国车士。
——节选自《史记·冯唐列传》
[注]①大父:祖父。②尚食监:官名。③朝毵(sān):地名。④阃(kǔn):国门。⑤尺籍伍符:军中条例。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臣父故为代相,善赵将李齐 善:与……交好 |
B.良久,召唐让曰让:谦让 |
C.委任而责成功责:要求 |
D.且云中守魏尚坐上功首虏差六级 坐:因犯下……罪 |
下列句子分编为四组,全部表现冯唐敢于进谏的一项是 ()
①尚不如廉颇、李牧之为将也。
②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也。
③鄙人不知忌讳。
④军功爵赏皆决于外,归而奏之。此非虚言也。
⑤臣愚,以为陛下法太明,赏太轻,罚太重。
⑥臣诚愚,触忌讳,死罪死罪!
A.②④⑤ | B.③⑤⑥ | C.①③⑥ | D.①②⑤ |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冯唐向文帝介绍、评价了李齐、李牧、廉颇、魏尚等大将,并告诉文帝,前人遣将的经验是,国内大事由君王来控制,边关赏赐之事由将军来主断,朝廷吕从中干扰。 |
B.魏尚把军中交易市场获得的税收全部拿来犒赏将士,他也出于私心聚敛钱财,每五天杀一头牛大宴宾客。加上后来他又虚报战功,因此被削去爵位,判了刑。 |
C.冯唐告诉文帝,边关士卒都是平民百姓的子弟,不知道“尺籍”“伍符”这些军中法令,而且他们整天奋力作战,不要因为他们在向衙门报功时,有些不符实情,就重罚他们。 |
D.当文帝在冯唐面前慨叹当朝没有像廉颇、李牧那样的良将时,冯唐直言冒犯龙颜,文帝并未加罪冯唐;在国事紧急时,他又听取冯唐的意见,改正错误。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以兵破士北,为秦所禽灭。
(2)是日令冯唐持节赦魏尚,复以为云中守。
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完成后面问题。
选段一:
(孟子曰:):“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①,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放勋②曰:‘劳之来之,匡之直之,辅之翼之,使自得之,又从而振德之。’圣人之忧民如此,而暇耕乎?”
《孟子·膝文公上》
【注】①契(xiè):传说中商的始祖,曾任舜的司徒,掌管教化。②放勋:尧的称号。
选段二:
(孟子曰:)“昔者禹抑洪水而天下平,周公兼夷狄、驱猛兽而百姓宁,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诗》云:‘戎狄是膺①,荆舒是惩,则莫我敢承。’无父无君,是周公所膺也。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距诐②行,放淫辞,以承三圣③者;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能言距杨墨者。圣人之徒也。
《孟子·滕文公下》
【注】①膺:攻击、惩治。②诐:邪僻,不正。③三圣:指禹、周公、孔子。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当时人们的通病是只在意吃饱、穿暖、居住安逸却不在意教育。 |
B.孟子认为百姓应当要懂得伦理道德,否则就和禽兽没有区别了。 |
C.慰劳百姓,纠正百姓,帮助百姓,使百姓自得其所,再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品德是圣人的职责。 |
D.圣人不去耕作是因为他们有比耕作更重要的事情要做,那就是教育百姓,使他们有别于禽兽。 |
在孟子看来,当时的社会存在哪些问题?
孟子为什么说自己“好辩”是“不得已”的?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将下列课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2)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
阅读下面的《论语》《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1)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论语·卫灵公》)
(2)不挟①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友也者,友其德也,不可以有挟也。(《孟子·万章下》)
[注]①挟:倚仗。关于“交友”,请概括出两个选段观点的共同之处。
两个选段中,孔子与孟子阐述观点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简述。( 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李典字曼成,山阳钜野人也。典从父乾,有雄气,合宾客数千家在乘氏。初平中,以众随太祖,破黄巾于寿张,又从击袁术,征徐州。吕布之乱,太祖遣乾还乘氏,慰劳诸县。布别驾薛兰、治中李封招乾,欲俱叛,乾不听,遂杀乾。太祖使乾子整将乾兵,与诸将击兰、封。兰、封破,从平兖州诸县有功,稍迁青州刺史。整卒,典徙颍阴令,为中郎将,将整军,迁离狐太守。
时太祖与袁绍相拒官渡,典率宗族及部曲输谷帛供军。绍破,以典为裨将军,屯安民。太祖击谭、尚于黎阳,使典与程昱等以船运军粮。会尚遣魏郡太守高蕃将兵屯河上,绝水道,太祖敕典、昱:“若船不得过,下从陆道。”典与诸将议曰:“蕃军少甲而恃水,有懈怠之心,击之必克。军不内御,苟利国家,专之可也,宜亟击之。”昱亦以为然。遂北渡河,攻蕃,破之,水道得通。刘表使刘备北侵,至叶,太祖遣典从夏侯惇拒之。备一旦烧屯去,惇率诸军追击之,典曰:“贼无故退,疑必有伏。南道狭窄,草木深,不可追也。” 惇不听,与于禁追之,典留守。惇等果入贼伏里,战不利,典往救,备望见救至,乃散退。从围邺,邺定,与乐进围高干于壶关,击管承于长广,皆破之。迁捕虏将军,封都亭侯。
典宗族部曲三千余家,居乘氏,自请愿徙诣魏郡。太祖笑曰:“卿欲慕耿纯邪?”典谢曰:“典驽怯功微,而爵宠过厚,诚宜举宗陈力;加以征伐未息,宜实郊遂之内,以制四方,非慕纯也。”遂徙部曲宗族万三千余口居邺。太祖嘉之,迁破虏将军。与张辽、乐进屯合肥,孙权率众围之,辽欲奉教出战。进、典、辽皆素不睦,辽恐其不从,典慨然曰:“此国家大事,顾君计何如耳,吾可以私憾而忘公义乎!”乃率众与辽破走权。增邑百户,并前三百户。
典好学问,贵儒雅,不与诸将争功。敬贤士大夫,恂恂若不及,军中称其长者。年三十六薨,子祯嗣。文帝践阼,谥典曰愍侯。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十八》)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绍破,以典为裨将军裨:副贰 |
B.卿欲慕耿纯邪慕:羡慕 |
C.进、典、辽皆素不睦素:平素 |
D.乃率众与辽破走权走:使┅┅逃跑 |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李典有良将谋略之才的一组是( 3分 )
①与诸将击兰、封。兰、封破②蕃军少甲而恃水,有懈怠之心,击之必克
③南道狭窄,草木深,不可追也④宜实郊遂之内,以制四方
⑤好学问,贵儒雅,不与诸将争功⑥敬贤士大夫,恂恂若不及
A.①②④ | B.②③④ | C.①③⑤ | D.④⑤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祖在黎阳攻打袁谭、袁尚时,负责运送军粮的李典与程昱被高蕃阻断水路,李典等未按太祖指令转走陆路,果断渡河击败高蕃,打通了水路。 |
B.李典随夏侯惇阻击刘备时,夏侯惇不听李典劝阻,受刘备引诱,误中埋伏,多亏留守的李典率部及时施救,刘备望见救兵赶到,这才撤军。 |
C.李典伯父李乾在世时,即与宗亲宾客数千人定居乘氏,后来李典为替太祖充实郊野地区,主动申请移民魏郡,并最终率宗族一万三千人移居邺。 |
D.李典年龄虽小,但在军中被奉为长者,与他的道德修养、处事作风不无关联,如合肥一战,他大公无私,主动请战,与张辽并力击退孙权。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军不内御,苟利国家,专之可也,宜亟击之。
(2) “此国家大事,顾君计何如耳,吾可以私憾而忘公义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