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文字,回答问题。
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
子服景伯以告子贡。
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类,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
(《论语》19.23)
(1)《论语》中经常拿屋舍厅堂来比喻一个人的学问造诣,例如上述文字中子贡就把孔子的学问比作数仞之高墙,而孔子也曾称子路的学问已经入门,但还未达到一定的境界,由此可以提炼成语____________。
(2)子贡的说法发人深省,按照他的说法,“夫子之云,不亦宜乎!”叔孙武叔的话宜于何处?请做评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曲周侯郦商者,高阳人。陈胜起时,商聚少年东西略人,得数千。沛公略地至陈留,六月余,商以将卒四千人属沛公于歧。从攻长社,先登,赐爵封信成君。从沛公攻缑氏,绝河津,破秦军洛阳东。从攻下宛、穰,定十七县。别将攻旬关,定汉中。……
项羽既已死,汉王为帝。其秋,燕王臧荼反,商以将军从击荼,战龙脱,先登陷阵,破荼军易下,却敌,迁为右丞相,赐爵列侯,与诸侯剖符,世世勿绝,食邑涿五千户,号曰涿侯。以右丞相别定上谷,因攻代,受赵国相印。以右丞相赵相国别与绛侯等定代、雁门,得代丞相程纵,守相郭同,将军已下至六百石十九人。还,以将军为太上皇卫一岁七月。以右丞相击陈豨,残东垣。又以右丞相从高帝击黥布,攻其前拒①,陷两陈,得以破布军,更食曲周五千一百户,除前所食。凡别破军三,降定郡六,县七十三,得丞相、守相、大将各一人,小将二人,二千石已下至六百石十九人。
商事孝惠、高后时,商病,不治。其子寄,字况,与吕禄善。及高后崩,大臣欲诛诸吕,吕禄为将军,军于北军②,太尉勃不得入北军,于是乃使人劫郦商,令其子况绐③吕禄,吕禄信之,故与出游,而太尉勃乃得入据北军,遂诛诸吕。是岁商卒,谥为景侯。子寄代侯。天下称郦况卖交也。
孝景前三年,吴、楚、齐、赵反,上以寄为将军,围赵城,十月不能下。得俞侯栾布自平齐来,乃下赵城,灭赵,王自杀,除国。孝景中二年,寄欲取平原君④为夫人,景帝怒,下寄吏,有罪,夺侯。景帝乃以商他子坚封为缪侯,续郦氏后。缪靖侯卒,子康侯遂成立,遂成卒,子怀侯世宗立。世宗卒,子侯终根立,为太常,坐法,国除。
(节选自《史记·樊郦滕灌列传》,有删改)
注①前拒:前沿阵地。②北军:汉朝驻守京师的部队,因驻扎在长安城北,故名。③绐:欺骗。④平原君:景帝王皇后的母亲。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更食曲周五千一百户,除前所食除:收回。 |
B.商事孝惠、高后时,商病,不治不治:得了不治之症。 |
C.天下称郦况卖交也卖交:出卖朋友。 |
D.为太常,坐法,国除坐法:因犯法而判罪。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其秋,燕王臧荼反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曾从事 |
B.因攻代,受赵国相印不如因而厚遇之 |
C.而太尉勃乃得入据北军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
D.景帝乃以商他子坚封为缪侯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郦商“能征善战”的一组是
①从沛公攻缑氏,绝河津,破秦军洛阳东。②别将攻旬关,定汉中。
③战龙脱,先登陷阵,破荼军易下,却敌。④凡别破军三,降定郡六,县七十三。
⑤还,以将军为太上皇卫一岁七月。⑥得俞侯栾布自平齐来,乃下赵城,灭赵。
A.①②③ | B.①③⑤ | C.④⑤⑥ | D.①④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初曲周侯郦商自己聚集了一伙年轻人四处强拉人入伙,得到好几千人,后来到歧投靠了沛公。 |
B.郦商以右丞相加赵国相国的身份带兵和绛侯等人一起在平定代和雁门的战斗中,活捉了代国丞相程纵,守相郭同,将军以下到六百石的官员共十九人。 |
C.刘邦称帝后,藏荼、黥布相继叛乱,郦商奉旨平叛,再建勋功,晋封为右丞相,曲周侯,食邑五千一百户。 |
D.景帝中元二年,郦寄打算娶景帝王皇后的母亲平原君为妻。景帝大怒,判定他有罪,把他贬为小吏。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又以右丞相从高帝击黥布,攻其前拒,陷两陈;得以破布军。
(2)于是乃使人劫郦商,令其子况绐吕禄,吕禄信之,故与出游。
阅读下面得文言文,完成下题。
程昱传
太祖临兖州,辟昱。昱将行,其乡人谓曰:“何前后之相背也!”昱笑而不应。太祖与语,说之,以昱守寿张令。太祖征徐州,使昱与荀彧留守鄄城。张邈等叛迎吕布,郡县响应,唯鄄城、范、东阿不动。布军降者,言陈宫欲自将兵取东阿,又使氾嶷取范,吏民皆恐。彧谓昱曰:“今兖州反,唯有此三城。宫等以重兵临之,非有以深结其心,三城必动。君,民之望①也,归而说之,殆可!”昱乃归,过范,说其令靳允曰:“闻吕布执君母弟妻子,孝子诚不可为心!今天下大乱,英雄并起,必有命世,能息天下之乱者,此智者所详择也。得主者昌,失主者亡。陈宫叛迎吕布而百城皆应,似能有为,然以君观之,布何如人哉!夫布,粗中少亲,刚而无礼,匹夫之雄②耳。宫等以势假合,不能相君也。兵虽众,终必无成。曹使君智略不世出,殆天所授!君必固范,我守东阿,则田单之功可立也。孰与违忠从恶而母子俱亡乎?唯君详虑之!”允流涕曰:“不敢有二心。”时氾嶷已在县,允乃见嶷,伏兵刺杀之,归勒兵守。
昱又遣别骑绝仓亭津,陈宫至,不得渡。昱至东阿,东阿令枣祗已率厉吏民,拒城坚守。又兖州从事薛悌与昱协谋,卒完三城,以待太祖。太祖还,执昱手曰:“微子之力,吾无所归矣。”乃表昱为东平相,屯范。
魏书曰:昱少时常梦上泰山,两手捧日。昱私异之,以语荀彧。及兖州反,赖昱得完三城。於是彧以昱梦白太祖。太祖曰:“卿当终为吾腹心。”昱本名立,太祖乃加其上“日”,更名昱也。
(《三国志•魏志•卷十四•程昱传》)
注:①望:敬仰②匹夫之雄:匹夫之勇。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太祖临兖州,辟昱辟:征召 |
B.闻吕布执君母弟妻子执:拘捕 |
C.昱又遣别骑绝仓亭津绝:堵住 |
D.然以君观之,布何如人哉! 然:这样 |
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文中“太祖”“曹使君”都是指曹操。曹操征伐徐州,兖州守将张邈等反叛,投降了吕布,兖州属地纷纷响应,唯有鄄城、范县、东阿没有反叛。 |
B.程昱与荀彧同守鄄城,荀彧认为在此危急存亡时刻,只有深受百姓敬仰的程昱能劝说范县县令靳允坚持固守,方能使吏民团结一心,坚守城池。 |
C.太祖认为在保全三城中,全靠程昱一人的功劳,因此非常感激器重他,于是提拔程昱任东平相,太祖自己驻扎在范县。 |
D.程昱原来叫程立,他曾经梦见自己登上泰山双手捧日并告诉了荀彧,荀彧把这件事禀告了太祖,太祖认定程昱就是自己的心腹之人,给他改名叫程昱。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布军降者,言陈宫欲自将兵取东阿,又使氾嶷取范,吏民皆恐。
(2)孰与违忠从恶而母子俱亡乎?唯君详虑之!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游黄山记
清朝袁枚
癸卯四月二日,余游白岳毕(1),遂浴黄山之汤泉(2)、泉甘且冽,在悬崖之下。夕宿慈光寺(3)。
次早,僧告曰:“从此山径仄险,虽兜笼不能容(4)。公步行良苦,幸有土人惯负客者,号海马,可用也。”引五六壮佼者来,俱手数丈布。余自笑羸老,乃复作襁褓儿耶?初犹自强,至惫甚,乃缚跨其背。于是且步且负各半。行至云巢(5),路绝矣,蹑木梯而上,万峰刺天,慈光寺已落釜底。是夕至文殊院宿焉(6)。
天雨寒甚,端午犹披重裘拥火。云走入夺舍,顷刻混沌(7),两人坐,辨声而已。散后,步至立雪台,有古松根生于东,身仆于西,头向于南,穿人石中,裂出石外。石似活,似中空,故能伏匿其中,而与之相化。又似畏天,不敢上长,大十围,高无二尺也。他松类是者多,不可胜记。晚,云气更清,诸峰如儿孙俯伏。黄山有前、后海之名(8),左右视,两海并见。
次日,从台左折而下,过百步云梯(9),路又绝矣。忽见一石如大鳌鱼(10),张其口。不得已走入鱼口中,穿腹出背,别是一天。登丹台(11),上光明顶(12),与莲花、天都二峰为三鼎足(13),高相峙。天风撼人,不可立。幸松针铺地二尺厚,甚软,可坐。晚至狮林寺宿矣(14)。
趁日未落,登始信峰(15)。峰有三,远望两峰尖峙,逼视之,尚有一峰隐身落后。峰高且险,下临无底之溪,余立其巅,垂趾二分在外。僧惧挽之。余笑谓:“坠亦无妨。”问:“何也?”曰:“溪无底,则人坠当亦无底,飘飘然知泊何所?纵有底,亦须许久方到,尽可须臾求活。惜未挈长绳缒精铁量之,果若千尺耳。”僧人笑。
次日,登大小清凉台(16)。台下峰如笔,如矢,如笋,如竹林,如刀戟,如船上桅,又如天帝戏将武库兵仗布散地上。食顷,有白练绕树。僧喜告曰:“此云铺海也。”初濛濛然,镕银散绵,良久浑成一片。青山群露角尖,类大盘凝脂中有笋脯矗现状。俄而离散,则万峰簇簇,仍还原形。余坐松顶苦日炙,忽有片云起为荫遮,方知云有高下,迥非一族。
薄暮,往西海门观落日,草高于人,路又绝矣。唤数十夫芟夷之而后行(17)。东峰屏列,西峰插地怒起,中间鹘突数十峰(18),类天台琼台。红日将坠,一峰以首承之,似吞似捧。余不能冠,被风掀落,不能袜,被水沃透;下敢杖,动陷软沙;不敢仰,虑石崩压。左顾右睨,前探后瞩,恨不能化千亿身,逐峰皆到。当海马负时,捷若猱猿,冲突急走,千万山亦学人奔,状如潮涌。俯视深阬怪峰,在脚底相待,倘一失足,不堪置想。然事已至此,惴慓无益(19),若禁缓之,自觉无勇。不得已,托孤寄命(20),凭渠所往,觉此身便已羽化。《淮南子》有胆为云之说(21),信然。
初九日,从天柱峰后转下,过白沙矼(22),至云谷(23),家人以肩舆相迎。计步行五十馀里,入山凡七日。
(选自《明清散文名篇集粹》,有删节)
注释: (1)白岳:山名,在安徽省休宁县。位于黄山之南。奇峰四起,绝壁回环,险峻而清奇。乾隆帝誉为“天下无双胜景,江南第一名山。”(2)汤显:即温泉,在山下。泉水清润纯净,无硫磺气。(3)慈光寺:在朱砂峰下,一名朱砂庵。明万历年间僧普门改建,称法海禅院,寻敕封护国慈光寺。(4)兜笼:供游客乘坐、由人抬着上山的竹制器具,类似小山轿。(5)云巢:在文殊院下,为前海一石洞。(6)文殊院:寺名,在玉屏峰前。明普门和尚至此,云在代州时梦见文殊坐石情景,与此境合,遂构文殊院。遗址今为玉屏楼。(7)混沌:天地未开辟以前的元气状态。此指笼罩在云雾之中。(8)前、后海:黄山多云海,因称南为前海,北为后海,中为天海,加上东、西海为五海。(9)百步云梯:莲花峰下小道,最险处约百步,下临绝壑。(10)大鳌鱼:指鳌鱼背,在鳌鱼峰前。酷似鳌鱼,张口向海螺石。(11)丹台:炼丹台,在炼丹峰前,宽广可容万人。传为浮丘公为黄帝炼丹处。台上有炼丹灶,台下有炼丹源。(12)光明顶:黄山主峰之一。状如覆钵,无所依傍,山顶平坦。(13)莲花峰:黄山最高峰。山形如初绽莲花,绝顶方圆丈馀,名石船。天都峰:黄山主峰之一。峰顶平如掌,有石洞。古人尊之为天帝神都,故名。(14)狮林寺:即狮子林,明建,在狮子峰下。(15)始信峰:在黄山东部,峰凸起在绝壑上。峰上有接引崖,崖壁有裂隙,搭桥渡之。下有古松,名扰龙松。(16)清凉台:在狮子峰下,为观日出,铺海之地。(17)芟(shān)夷:割除。(18)鹘(liǘ)突:模糊不清。(19)惴(zhuì)栗:恐惧。(20)托孤寄命:以后代及生命相托。语出《论语泰伯》:“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这里比喻把一切都交托给背他的人,听之任之。(21)胆为云。语出《淮南子精神训》:“故胆为云。”注云:“胆,金也。金石,云之所出,故为云。”(22)白沙矼(gāng)在后山皮篷与云谷寺之间,沙色纯白,与四周山色迥异,故名。(23)云谷:寺名,在香炉峰下。寺周有灵锡泉、江丽田弹琴处等胜迹。
文本简析本文作于乾隆四十八年癸卯(1783)。
黄山又名黟山,有三十六峰、二十四溪、十二洞、八岩,徐霞客有“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之誉。黄山奇景在明清两代文人笔下熟闻习见。袁枚这篇游记采取了传统的写法,依游历先后逐一展开,而着重写三天所见。在下笔时,紧紧扣住黄山最引人入胜的景物:怪松、云海、奇峰,作细微具体的描写,充分调动人的视觉、听觉、感觉,全方位地进行渲染,使人读后充满新鲜感,不觉得与前人所记重复。
袁枚游黄山写了几十首诗,如《坐光明顶上老僧送茶至》云:“风吹帽落带绕颈,履踏苍苔湿至胫。……众岭森罗脚底来,凭我姿餐如列鼎。”又如《宿狮子林晨起登清凉台看云铺海》云:“一匹布将大地裹,千条练许山灵分。”又如《到西海门看落日山中藏山颇似天台琼台》云:“娲皇炼石石无用,秦王驱山山太重。一齐放向西海门,棱棱万古犹飞动。”莫不笔酣墨舞,极尽铺张之能事,读之耸人心目。同样写黄山,文素净简洁,纯用比喻、白描;诗奇诡激荡,夸张突兀。袁枚诗与文风格之不同,于此可以略见。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从此山径仄险,虽兜笼不能容仄:狭窄。 |
B.他松类是者多,不可胜记胜:尽。 |
C.逼视之,尚有一峰隐身落后逼:急切。 |
D.方知云有高下,迥非一族族:品类。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 )
A.幸有土人惯负客者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
B.路绝矣,蹑木梯而上吾尝终日而思矣 |
C.溪无底,则人坠当亦无底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
D.家人以肩舆相迎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 |
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作者在文章的开头简要交代游毕白岳峰进入黄山界,对黄山温泉的记游一笔带过。第二段以侧面描写为主表现黄山山径的仄险。 |
B.文章第三段写黄山云雾用了“走”“夺”两个动词,赋予了云雾鲜活的灵性,显示出云雾涌来时速度之快与雾气之农。描写可谓生动传神。 |
C.僧人在文中出现了三次,这是作者匠心独运的安排。第四段中僧人的胆怯反衬出作者的豪放大胆,与僧人的对答体现了作者超凡脱俗的情怀。 |
D.这篇游记以时间为顺序,描述了作者入黄山七日,步行五十余里的所见所感,描写黄山的景物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活脱传神地展现了黄山令人叹为观止的景观。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引五六壮佼者来,俱手数丈布。余自笑羸老乃复作襁褓儿耶?
(2)石似活,似中空,故能伏匿其中,而与之相化。
(3)初濛濛然,熔银散绵,良久浑成一片。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王子安
蒲松龄
王子安,东昌名士,困于场屋。入闱后期望甚切。近放榜时,痛饮大醉,归卧内室。忽有人白:“报马来。”王踉跄起曰:“赏钱十千!”俄又有入者曰:“汝中进士矣!”王大喜,起而呼曰:“赏钱十千!”又移时,一人急入曰:“汝殿试翰林,长班在此。”果见二人拜床下,衣冠修洁。王呼赐酒食,家人又绐①之,暗笑其醉而已。久之,王自念不可不出耀乡里,大呼长班;凡数十呼,无应者。家人笑曰:“暂卧候,寻他去。”又久之,长班果复来。王捶床顿足,大骂:“钝奴焉往!”长班怒曰:“措大②无赖!向与尔戏耳,而真骂耶?”王怒,骤起扑之,落其帽。王亦倾跌。
异史氏曰:“秀才入闱,有七似焉:初入时,白足提篮,似丐。唱名时,官呵隶骂,似囚。其归号舍也,孔孔伸头,房房露脚,似秋末之冷蜂。其出场也,神情惝怳③,天地异色,似出笼之病鸟。迨望报也,草木皆惊,梦想亦幻。时作一得志想,则顷刻而楼阁俱成;作一失志想,则瞬息而骸骨已朽。此际行坐难安,则似被絷之猱。忽然而飞骑传入,报条无我,此时神色猝变,嗒然④若死,则似饵毒之蝇,弄之亦不觉也。初失志,心灰意败,大骂司衡无目,笔墨无灵,势必举案头物而尽炬之;炬之不已,而碎踏之;踏之不已,而投之浊流。从此披发入山,面向石壁,再有以‘且夫’、‘尝谓’之文进我者,定当操戈逐之。无何,日渐远,气渐平,技又渐痒,遂似破卵之鸠,只得衔木营巢,从新另抱矣。如此情况,当局者痛哭欲死,而自旁观者视之,其可笑孰甚焉。王子安方寸之中,顷刻万绪,想鬼狐窃笑已久,故乘其醉而玩弄之。床头人醒,宁不哑然失笑哉?顾得志之况味,不过须臾;词林诸公,不过经两三‘须臾’耳,子安一朝而尽尝之,则狐之恩与荐师等。”
(选自蒲松龄《聊斋志异•王子安》,有删节)
注①绐(dài):哄骗。②措大:过去对贫寒读书人的轻慢称呼。③惝怳:恍惚,神志不清。④嗒(tà)然:失魂落魄的样子。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怒,骤起扑之骤:急忙。 |
B.唱名时,官呵隶骂,似囚唱:写名字。 |
C.时作一得志想想:梦想。 |
D.势必举案头物而尽炬之炬:用火烧毁。 |
以下六句话编为四组,全都是王子安翘盼金榜题名之写照的一组是()
①痛饮大醉,归卧内室
②此际行坐难安,则似被絷之猱
③王踉跄起曰:“赏钱十千!”
④大骂司衡无目,笔墨无灵
⑤方寸之中,顷刻万绪,想鬼狐窃笑已久,故乘其醉而玩弄之
⑥王怒,骤起扑之,落其帽
A.①③⑥ | B.①②⑤ | C.③④⑥ | D.②④⑤ |
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热衷功名的王子安,久困考场多年,由于担心辜负了家人对自己的期望,使得他在放榜前,先用酒将自己麻醉,以逃避等待结果时的煎熬。 |
B.“草木皆惊”,形容情绪紧张。意谓但有风吹草动,都以为是报马到来,这种变态心理,实在可怜可悲可笑。 |
C.王子安梦中想到的是“自念不可不出耀乡里,大呼长班”,这说明当时的士子图谋的乃是个人名利和虚荣。 |
D.王子安本是视青紫如拾芥的名士,偏偏屡考不中。乡试后,为求精神解脱,他喝得大醉如泥,揭示了科举制度对个体心灵的扭曲和摧残人性的本质。 |
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措大无赖!向与尔戏耳,而真骂耶?
译文:
(2)其归号舍也,孔孔伸头,房房露脚,似秋末之冷蜂。
译文:
(3)子安一朝而尽尝之,则狐之恩与荐师等。
译文: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贾谊论》
北宋 苏轼
非才之难,所以自用者实难。惜乎!贾生,王者之佐,而不能自用其才也。
君子之所取远者,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古之贤人,皆负可致之才,而卒不能行其万一者,未必皆其时君之罪,或者其自取也。
愚观贾生之论,如其所言,虽三代何以远过?得君如汉文①,犹且以不用死。然则是天下无尧、舜,终不可有所为耶?仲尼圣人,历试于天下,苟非大无道之国,皆欲勉强扶持,庶几一日得行其道。将之荆,先之以冉有,申之以子夏。君子之欲得其君,如此其勤也。孟子去齐,三宿而后出昼②,犹曰:“王其庶几召我。”君子之不忍弃其君,如此其厚也。公孙丑问曰:“夫子何为不豫?”孟子曰:“方今天下,舍我其谁哉?而吾何为不豫?”君子之爱其身,如此其至也。夫如此而不用,然后知天下果不足与有为,而可以无憾矣。若贾生者,非汉文之不能用生,生之不能用汉文也。
夫绛侯亲握天子玺而授之文帝,灌婴连兵数十万,以决刘、吕之雌雄,又皆高帝之旧将,此其君臣相得之分,岂特父子骨肉手足哉?贾生,洛阳之少年。欲使其一朝之间,尽弃其旧而谋其新,亦已难矣。为贾生者,上得其君,下得其大臣,如绛、灌之属,优游浸渍而深交之,使天子不疑,大臣不忌,然后举天下而唯吾之所欲为,不过十年,可以得志。安有立谈之间,而遽为人“痛哭”哉!观其过湘为赋以吊屈原,纡郁愤闷,趯(yuè)然③有远举之志。其后以自伤哭泣,至于天绝。是亦不善处穷者也。夫谋之一不见用,则安知终不复用也?不知默默以待其变,而自残至此。呜呼!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
古之人,有高世之才,必有遗俗之累。是故非聪明睿智不惑之主,则不能全其用。古今称苻坚得王猛于草茅之中,一朝尽斥去其旧臣,而与之谋。彼其匹夫略有天下之半,其以此哉!愚深悲生之志,故备论之。亦使人君得如贾生之臣,则知其有狷介之操,一不见用,则忧伤病沮,不能复振。而为贾生者,亦谨其所发哉!
注①汉文:汉文帝刘恒。②昼:地名。③趯然:跳跃的样子.趯,同“跃”。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夫子何为不豫豫:高兴。 |
B.虽三代何以远过过:过错。 |
C.彼其匹夫略有天下之半略:占据。 |
D.一不见用,则忧伤病沮沮:失望。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是故非聪明睿哲不惑之主,则不能全其用 |
B.君子《爱其身,如此其至也夫谋之一不见用,则安知终不复用也 |
C.王其庶几召我观其过湘为赋以吊屈原 |
D.古之贤人,皆负可致之才将之荆,先之以冉有,申之以子夏 |
下列各项中,不属于说明贾生“量小”“识不足”的一项是 ( )
A.安有立谈之间,而遽为人痛哭哉 |
B.其后卒以自伤哭泣,至于夭绝 |
C.愚深悲生之志,故备论之 |
D.不知默默以待其变而自残至此 |
下列对苏轼所述的主要观点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贾谊的才华足够做国君的左膀右臂,可是终于没被国君重用,原因主要不在国君不识才,而在于贾谊不能自用其才。
D.君子要成就一番远大事业,要等待时机,在时机未到时,要能忍受住困穷,贾谊致命的弱点是不能忍受困穷。
C.像贾谊这样的王佐之才,要想实现自己的抱负,前提条件是上得其君,下得其臣,使天子不疑,大臣不忌。
D.苏轼的结论是做人君的既得到贾谊这样有抱负、有才华的臣子,就应该避其短,尽早起用,否则,这个人才就会像贾谊一样夭折。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贾生王者之佐,而不能自用其才也。
(2)欲使其一朝之间,尽弃其旧而谋其新,亦已难矣。
(3)使天子不疑,大臣不忌,然后举天下而唯吾之所欲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