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陶季直,丹阳秣陵人也。祖愍祖,宋广州刺史。父景仁,中散大夫。季直早慧, 愍祖甚爱异之。愍祖尝以四函银列置于前,令诸孙各取,季直时甫四岁,独不取。 人问其故,季直曰:“若有赐,当先父伯,不应度及诸孙,是故不取。”愍祖益奇之。五岁丧母,哀若成人。初,母未病,令于外染衣;卒后,家人始赎,季直抱之号恸,闻者莫不酸感。
及长好学,淡于荣利。起家桂阳王国侍郎、北中郎镇西行参军,并不起,时人号曰“聘君”。父忧服阕,尚书令刘秉领丹阳尹,引为后军主簿、领郡功曹。出为望蔡令,顷之以病免。时刘秉、袁粲以齐高帝权势日盛,将图之,秉素重季直,欲与之定策。季直以袁、刘儒者,必致颠殒,固辞不赴。俄而秉等伏诛。齐初,为尚书比部郎,时褚渊为尚书令,与季直素善,频以为司空司徒主簿,委以府事。渊卒,尚书令王俭以渊有至行,欲谥为文孝公,季直请曰:“文孝是司马道子谥,恐其人非具美,不如文简。”俭从之。季直又请俭为渊立碑,终始营护,甚有吏节,时人美之。迁太尉记室参军。出为冠军司马、东莞太守,在郡号为清和。还除散骑侍郎,领左卫司马,转镇西谘议参军。齐武帝崩,明帝作相,诛锄异己,季直不能阿意,明帝颇忌之,乃出为辅国长史、北海太守。边职上佐,素士罕为之者。或劝季直造门致谢,明帝既见,便留之,以为骠骑谘议参军,兼尚书左丞。仍迁建安太守,政尚清静,百姓便之。还为中书侍郎,迁游击将军、兼廷尉。
梁台建,迁给事黄门侍郎。常称仕至二千石,始愿毕矣,无为务人间之事,乃辞疾还乡里。天监初,就家拜太中大夫。高祖曰:“梁有天下,遂不见此人。”十年,卒于家,时年七十五。季直素清苦绝伦,又屏居十余载,及死,家徒四壁,子孙无以殡敛,闻者莫不伤其志焉。
注:①染衣:染服,僧衣,代指出家。
(选自《梁书·陶季直传》)
对下列句子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父忧服阕忧:忧虑 B.与季直素善素:平素、一向
C.领左卫司马领:兼任 D.又屏居十余载屏居:隐居

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陶季直“淡于荣利”的一组
①令诸孙各取,季直时甫四岁,独不取 
②起家桂阳王国侍朗、北中郎镇西行参军,并不起
③请俭为渊立碑,终始营护,甚有吏节 ④或劝季直造门致谢,明帝既见,便留之
⑤无为务人间之事,乃辞疾还乡里   ⑥及死,家徒四壁,子孙无以殡敛 

A.①③④ B.①④⑥ C.②③⑤ D.②⑤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

A.陶季直“早慧”,他的祖父陶愍祖“异之”,是“异”其“智”;此后,陶季直面对祖父的金钱物质赏赐竟能首先考虑到辈分有序,陶愍祖“益奇之”,则是“奇”其“品”。
B.陶季直认为刘秉、袁粲二人都是儒生,他们推翻齐高帝的图谋必败,因此坚决不参与他们的谋反,而日后刘、袁二人伏罪处死的结局也充分验证了陶季直预见的正确性。
C.武帝去世,齐明帝即位,铲除异己,陶季直很不满意,齐明帝也嫉妒他,于是把他调出京城担任辅国长史、北海太守。
D.陶季直为官能急流勇退,常说官做到二千石,最初的愿望就全实现了。平素行政廉洁,死后家徒四壁,子孙都没有安葬他的钱,众人无不伤心落泪。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愍祖尝以四函银列置于前,令诸孙各取,季直时甫四岁,独不取。
(2)或劝季直造门致谢,明帝既见,便留之,以为骠骑谘议参军。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文言语段,回答下列问题
[甲]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乙]初,宣子田于首山,舍于翳桑,见灵辄饿,问其病。曰:“不食三日矣。”食之,舍其半。问之。曰:“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今近焉,请以遗之。”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寘诸橐以与之。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问何故。对曰:“翳桑之饿人也。”问其名居,不告而退。遂自亡也。
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盍各言尔志”何不 B.见灵辄饿,问其病饥饿
C.饭疏食、饮水名词作动词,吃 D.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使……免

下列句子加线词用法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

A.而为之箪食与肉即而与为公介 B.于我如浮云宣子田于首山
C.曲肱而枕之未知母之存否 D.问其名居,不告而退宣子未出山而复

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2分
A、子路的志向见出其率性、豪爽,但他只施其于自己的朋友
B、赵盾之所以脱险的另一重要原因,平日为官方正恩惠养民,得到他所求助的饿人的帮助而得免于难。
C、孔子的志向,见出其以“道”为本的胸怀,他要把恩义普施众人。
D、颜渊说话温文、舒缓,可见其儒雅风度,是一个谦谦君子。
翻译(每句2分,共4分)
①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②“不食三日矣。”食之,舍其半。

阅读《论语》中的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请从上述文字中写出一个成语。(1 分)
孔子对“孝”有什么主张?请联系实际加以评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7—21题。
李謩
(唐)卢肇
謩,开元中吹笛为第一部,近代无比。有故,自教坊请假至越州。公私更宴,以观其妙。时州客举进士者十人,皆有资业,乃醵二千文,同会镜湖,欲邀李生湖上吹之,想其风韵,尤敬人神。以费多人少,遂相约各召一客。会中有一人,以日晚方记得,不遑他请。其邻居独孤生者,年老,久处田野,人事不知,茅屋数间,尝呼为“独孤丈”。至是遂以应命。
到会所,澄波万顷,景物皆奇。李生拂笛,渐移舟于湖心。时轻云蒙笼,微风拂浪,波澜陡起。李生捧笛,其声始发之后,昏曀齐开,水木森然,仿佛如有鬼神之来。坐客皆更赞咏之,以为钧天之乐不如也。独孤生乃无一言,会者皆怒。李生以为轻己,意甚忿之。良久,又静思作一曲,更加妙绝,无不赏骇。独孤生又无言。邻居召至者甚惭悔,白于众曰:“独孤村落幽处,城郭稀至,音乐之类,率所不通。”会客同诮责之,独孤生不答,但微笑而已。李生曰:“公如是,是轻薄,为复是好手?”独孤生乃徐曰:“公安知仆不会也?”
独孤曰:“公试吹《涼州》。”至曲终,独孤生曰:“公亦甚能妙,然声调杂夷乐,得无有龟兹之侣乎?”李生大骇,起拜曰:“丈人神绝!某亦不自知,本师实龟兹人也。”又曰:“第十三叠误入《水调》,足下知之乎?”李生曰:“某顽蒙,实不觉。”独孤生乃取吹之。李生更有一笛,拂拭以进。独孤视之曰:“此都不堪取,执者粗通耳。”乃换之,曰:“此至入破①,必裂,得无吝惜否?”李生曰:“不敢。”遂吹声发入云四座震栗李生蹙踖不敢动至第十三叠揭示谬误之处敬伏将拜。及“入破”,笛遂败裂,不复终曲。李生再拜,众皆帖息,乃散。
明旦,李生并会客皆往候之。至则唯茅舍尚存,独孤生不见矣。越人知者皆访之,竟不知其所去。
[注] ①入破:唐朝大曲一般有十多遍,可以分为三段,即散序、中序、破。前两段音乐舒缓,只歌不舞,“破”的第一遍为“入破”,入破后丝鼓合鸣,节奏急促,舞者开始入场。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私更宴,以观其妙更:交替,轮换。
B.时州客举进士者十人举:提拔,推举。
C.公如是,是轻薄轻薄:轻视,鄙薄。
D.李生更有一笛,拂拭以进进:献上。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以日晚方记得秦以攻取之外
B.独孤生乃无一言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
C.仿佛如有鬼神之来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
D.竟不知其所去某所,而母立于兹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宫廷乐师李謩的演奏独步天下,一次偶然的机缘,让他遇到了身怀绝技却不为人知的独孤生,懂得了学无止境、天外有天的道理。
B.小说善于运用铺垫衬托的艺术手法,以“宾”衬“主”,以高衬高,用不同凡响的李謩,衬托出独孤生的神妙超绝。
C.作者善于创造意境,营造了一个与音乐相和谐的环境气氛。湖光山色的描摹或渲染气氛,或烘托演技,写景写人,情景相生。
D.为了突出独孤生这一人物形象,作者把着力点放在对他的笛声的描摹上,用响遏行云、吹裂笛子来刻画他演技的高超,用听众的反应来突出演奏艺术的震撼力,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用“/ ”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遂 吹 声 发 入 云 四 座 震 栗 李生 蹙 踖 不 敢 动 至 第 十 三 叠 揭 示 谬 误 之 处 敬 伏 将 拜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⑴独孤村落幽处,城郭稀至,音乐之类,率所不通。
⑵公亦甚能妙,然声调杂夷乐,得无有龟兹之侣乎?

阅读《论语》中的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24.⑴请从上述文字中写出一个成语。(1 分)

⑵孔子对“孝”有什么主张?请联系实际加以评析。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李謩
(唐)卢肇
謩,开元中吹笛为第一部,近代无比。有故,自教坊请假至越州。公私更宴,以观其妙。时州客举进士者十人,皆有资业,乃醵二千文,同会镜湖,欲邀李生湖上吹之,想其风韵,尤敬人神。以费多人少,遂相约各召一客。会中有一人,以日晚方记得,不遑他请。其邻居独孤生者,年老,久处田野,人事不知,茅屋数间,尝呼为“独孤丈”。至是遂以应命。
到会所,澄波万顷,景物皆奇。李生拂笛,渐移舟于湖心。时轻云蒙笼,微风拂浪,波澜陡起。李生捧笛,其声始发之后,昏曀齐开,水木森然,仿佛如有鬼神之来。坐客皆更赞咏之,以为钧天之乐不如也。独孤生乃无一言,会者皆怒。李生以为轻己,意甚忿之。良久,又静思作一曲,更加妙绝,无不赏骇。独孤生又无言。邻居召至者甚惭悔,白于众曰:“独孤村落幽处,城郭稀至,音乐之类,率所不通。”会客同诮责之,独孤生不答,但微笑而已。李生曰:“公如是,是轻薄,为复是好手?”独孤生乃徐曰:“公安知仆不会也?”
独孤曰:“公试吹《涼州》。”至曲终,独孤生曰:“公亦甚能妙,然声调杂夷乐,得无有龟兹之侣乎?”李生大骇,起拜曰:“丈人神绝!某亦不自知,本师实龟兹人也。”又曰:“第十三叠误入《水调》,足下知之乎?”李生曰:“某顽蒙,实不觉。”独孤生乃取吹之。李生更有一笛,拂拭以进。独孤视之曰:“此都不堪取,执者粗通耳。”乃换之,曰:“此至入破①,必裂,得无吝惜否?”李生曰:“不敢。”遂吹声发入云四座震栗李生蹙踖不敢动至第十三叠揭示谬误之处敬伏将拜。及“入破”,笛遂败裂,不复终曲。李生再拜,众皆帖息,乃散。
明旦,李生并会客皆往候之。至则唯茅舍尚存,独孤生不见矣。越人知者皆访之,竟不知其所去。
[注] ①入破:唐朝大曲一般有十多遍,可以分为三段,即散序、中序、破。前两段音乐舒缓,只歌不舞,“破”的第一遍为“入破”,入破后丝鼓合鸣,节奏急促,舞者开始入场。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公私更宴,以观其妙更:交替,轮换。
B.时州客举进士者十人举:提拔,推举。
C.公如是,是轻薄轻薄:轻视,鄙薄。
D.李生更有一笛,拂拭以进进:献上。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以日晚方记得秦以攻取之外
B.独孤生乃无一言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
C.仿佛如有鬼神之来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
D.竟不知其所去某所,而母立于兹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宫廷乐师李謩的演奏独步天下,一次偶然的机缘,让他遇到了身怀绝技却不为人知的独孤生,懂得了学无止境、天外有天的道理。
B.小说善于运用铺垫衬托的艺术手法,以“宾”衬“主”,以高衬高,用不同凡响的李謩,衬托出独孤生的神妙超绝。
C.作者善于创造意境,营造了一个与音乐相和谐的环境气氛。湖光山色的描摹或渲染气氛,或烘托演技,写景写人,情景相生。
D.为了突出独孤生这一人物形象,作者把着力点放在对他的笛声的描摹上,用响遏行云、吹裂笛子来刻画他演技的高超,用听众的反应来突出演奏艺术的震撼力,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用“/ ”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遂 吹 声 发 入 云 四 座 震 栗 李 生 蹙 踖 不 敢 动 至 第 十 三 叠 揭 示 谬 误 之 处 敬 伏 将 拜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