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陶季直,丹阳秣陵人也。祖愍祖,宋广州刺史。父景仁,中散大夫。季直早慧, 愍祖甚爱异之。愍祖尝以四函银列置于前,令诸孙各取,季直时甫四岁,独不取。 人问其故,季直曰:“若有赐,当先父伯,不应度及诸孙,是故不取。”愍祖益奇之。五岁丧母,哀若成人。初,母未病,令于外染衣①;卒后,家人始赎,季直抱之号恸,闻者莫不酸感。
及长好学,淡于荣利。起家桂阳王国侍郎、北中郎镇西行参军,并不起,时人号曰“聘君”。父忧服阕,尚书令刘秉领丹阳尹,引为后军主簿、领郡功曹。出为望蔡令,顷之以病免。时刘秉、袁粲以齐高帝权势日盛,将图之,秉素重季直,欲与之定策。季直以袁、刘儒者,必致颠殒,固辞不赴。俄而秉等伏诛。齐初,为尚书比部郎,时褚渊为尚书令,与季直素善,频以为司空司徒主簿,委以府事。渊卒,尚书令王俭以渊有至行,欲谥为文孝公,季直请曰:“文孝是司马道子谥,恐其人非具美,不如文简。”俭从之。季直又请俭为渊立碑,终始营护,甚有吏节,时人美之。迁太尉记室参军。出为冠军司马、东莞太守,在郡号为清和。还除散骑侍郎,领左卫司马,转镇西谘议参军。齐武帝崩,明帝作相,诛锄异己,季直不能阿意,明帝颇忌之,乃出为辅国长史、北海太守。边职上佐,素士罕为之者。或劝季直造门致谢,明帝既见,便留之,以为骠骑谘议参军,兼尚书左丞。仍迁建安太守,政尚清静,百姓便之。还为中书侍郎,迁游击将军、兼廷尉。
梁台建,迁给事黄门侍郎。常称仕至二千石,始愿毕矣,无为务人间之事,乃辞疾还乡里。天监初,就家拜太中大夫。高祖曰:“梁有天下,遂不见此人。”十年,卒于家,时年七十五。季直素清苦绝伦,又屏居十余载,及死,家徒四壁,子孙无以殡敛,闻者莫不伤其志焉。
注:①染衣:染服,僧衣,代指出家。
(选自《梁书·陶季直传》)对下列句子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父忧服阕忧:忧虑 | B.与季直素善素:平素、一向 |
C.领左卫司马领:兼任 | D.又屏居十余载屏居:隐居 |
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陶季直“淡于荣利”的一组
①令诸孙各取,季直时甫四岁,独不取
②起家桂阳王国侍朗、北中郎镇西行参军,并不起
③请俭为渊立碑,终始营护,甚有吏节 ④或劝季直造门致谢,明帝既见,便留之
⑤无为务人间之事,乃辞疾还乡里 ⑥及死,家徒四壁,子孙无以殡敛
A.①③④ | B.①④⑥ | C.②③⑤ | D.②⑤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
A.陶季直“早慧”,他的祖父陶愍祖“异之”,是“异”其“智”;此后,陶季直面对祖父的金钱物质赏赐竟能首先考虑到辈分有序,陶愍祖“益奇之”,则是“奇”其“品”。 |
B.陶季直认为刘秉、袁粲二人都是儒生,他们推翻齐高帝的图谋必败,因此坚决不参与他们的谋反,而日后刘、袁二人伏罪处死的结局也充分验证了陶季直预见的正确性。 |
C.武帝去世,齐明帝即位,铲除异己,陶季直很不满意,齐明帝也嫉妒他,于是把他调出京城担任辅国长史、北海太守。 |
D.陶季直为官能急流勇退,常说官做到二千石,最初的愿望就全实现了。平素行政廉洁,死后家徒四壁,子孙都没有安葬他的钱,众人无不伤心落泪。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愍祖尝以四函银列置于前,令诸孙各取,季直时甫四岁,独不取。
(2)或劝季直造门致谢,明帝既见,便留之,以为骠骑谘议参军。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孔子名丘,字仲尼。生鲁昌平乡陬邑,其先宋人。孔子年十七,鲁大夫孟釐子病且死,诫其嗣懿子曰:“孔丘,圣人之后,虽不当世,必有达者。今孔丘年少好礼,其达者欤?吾即没,若必师之。”
定公十四年,孔子年五十六,由大司寇行摄相事,有喜色。门人曰:“闻君子祸至不惧,福至不喜。”孔子曰:“有是言也,不曰‘乐其以贵下人’乎?”于是诛鲁大夫乱政者少正卯。与闻国政三月,粥羔豚者弗饰贾,男女行者别于涂,涂不拾遗。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皆予之以归。
齐人闻而惧,曰:“孔子为政必霸,霸则吾地近焉,我之为先并矣,盍致地焉?”黎鉏曰:“请先尝沮之;沮之而不可则致地,庸迟乎!”于是选齐国中女子好者八十人,皆衣文衣而舞《康乐》,文马三十驷,遗鲁君。陈女乐文马于鲁城南高门外。季桓子乃语鲁君为周道游,往观终日,怠于政事。孔子遂行。桓子喟然叹曰:“夫子罪我以群婢故也夫!”
(五年后)秋,季桓子病,辇而见鲁城,喟然叹曰:“昔此国几兴矣,以吾获罪于孔子,故不兴也。”顾谓其嗣康子曰:“我即死,若必相鲁;相鲁,必召仲尼。”后数日,桓子卒,康子代立。
(《史记·孔子世家》节选)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大司寇行摄相事摄:代理 |
B.粥羔豚者弗饰贾粥:通”鬻”,卖 |
C.盍致地焉致:得到 |
D.辇而见鲁城辇:乘车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A.我之为先并矣吾即没,必师之 |
B.陈女乐文马于鲁城南高门外以吾获罪于孔子 |
C.乐其以贵下人夫子罪我以群婢故也夫 |
D.沮之而不可则致地霸则吾地近焉,我之为先并矣 |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年少好礼,得到了鲁国的大夫釐子的赞誉。厘子要求儿子拜孔子为师,向他学习。 |
B.孔子为政有方,鲁国上下知礼守序,齐人闻风恐惧。 |
C.桓子在病重将死时承认当初没有任用孔子是个错误。 |
D.孔子离开鲁国的原因之一是季桓子耽于女色,怠于政事。 |
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1)士卒亡军,诚在可疾,然窃闻其中时有悔者。
(2)沮之而不可则致地,庸迟乎!断句。(限断6处)
世间极闲适事,如临泛游览、饮酒弈棋,皆须觅伴寻对。惟 读 书 一 事 止须 一 人 可 以 尽 日 可 以 穷 年 环 堵 之 中 而 观 四 海 千 载 之 下 而 觌(dí)面 古 人 天 下 之 乐,无过于此。而世人不知,殊可惜也。
(明•张岱《快园道古•言语》)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高柔字文惠,陈留圉人也。柔从兄干,袁绍甥也,在河北呼柔,柔举宗从之。太祖①平袁氏,以柔为菅长。县中素闻其名,奸吏数人皆自引去,柔教曰:“昔邴吉临政,吏尝有非,犹尚容之。况此诸吏,于吾未有失乎!其召复之。”咸还,皆自励,咸为佳吏。
高干既降,顷之以并州叛。柔自归太祖,太祖欲因事诛之,以为刺奸令史;处法允当,狱无留滞,辟为丞相仓曹属。
鼓吹②宋金等在合肥亡逃。旧法,军征士亡,考竟其妻子。太祖患犹不息,更重其刑。金有母妻及二弟皆给官,主者奏尽杀之。柔启曰:“士卒亡军,诚在可疾,然窃闻其中时有悔者。愚谓乃宜贷其妻子,一可使贼中不信,二可使诱其还心。正如前科,固已绝其意望,而猥复重之,柔恐自今在军之士,见一人亡逃,诛将及己,亦且相随而走,不可复得杀也。此重刑非所以止亡,乃所以益走耳。”太祖曰:“善。”即止不杀金母、弟,蒙活者甚众。
文帝③践阼,以柔为治书侍御史,赐爵关内侯。民间数有诽谤妖言,帝疾之,有妖言辄杀,而赏告者。柔上疏曰:“今妖言者必戮,告之者辄赏。既使过误无反善之路,又将开凶狡之群相诬罔之渐,诚非所以息奸省讼,缉熙治道也,臣愚以为宜除妖谤赏告之法,以隆天父养物之仁。”帝不即从,而相诬告者滋甚。帝乃下诏:“敢以诽谤相告者,以所告者罪罪之。”于是遂绝。
帝以宿嫌,欲枉法诛治书执法④鲍勋,而柔固执不从诏命。帝怒甚,遂召柔诣台⑤;遣使者承指至廷尉考竟勋,勋死乃遣柔还寺⑥。
[注]①太祖:曹操。②鼓吹:军中鼓吹手。③文帝:曹丕。④治书执法:官职。⑤台:尚书台。⑥寺:廷尉官署。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奸吏数人皆自引去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 |
B.此重刑非所以止亡所以游目骋怀 |
C.愚谓乃宜贷其妻子宁积粟腐仓而不忍贷人一斗。 |
D.民间数有诽谤妖言,帝疾之疾言厉色 |
下列选项中,全都能说明高柔看问题比常人深远的一组是
①邴吉临政,吏尝有非,犹尚容之
②此重刑非所以止亡,乃所以益走耳
③处法允当,狱无留滞
④愚谓乃宜贷其妻子
⑤臣愚以为宜除妖谤赏告之法
⑥柔固执不从诏命
A.①③⑤ | B.①④⑥ | C.②④⑤ | D.②③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高柔担任菅长后,名气很大,所以县中的县吏都引咎辞职了,但高柔用邴吉的事例教导他们,使他们回来,并成了好官。 |
B.对于民间有诽谤的妖言,文帝十分痛恨,但并没有立即采纳高柔的建议,随着形势的恶化,文帝最终还是采用他的方法,使告密之风平息下来了。 |
C.军中乐手宋金等人在合肥逃跑了。高柔建议文帝停止用重刑,不杀宋金的母亲和弟弟,大批的人也因不用重刑而得以活命。 |
D.曹丕因为宿怨,借鲍勋有小过失而要枉法诛杀他,高柔坚决不从,曹丕强令高柔审查并最终处死鲍勋。 |
阅读下文,完成第小题。
南宫生,吴人,伟躯干,博涉书传。少任侠,喜击剑走马,尤善弹,指飞鸟下之。家素厚藏,生用之周养宾客,及与少年饮博遨戏,尽丧其赀。逮壮,见天下乱,思自树功业,乃谢酒徒,去学兵,得风后《握奇》阵法①。将北走中原,从豪杰计事。会道梗,周流无所合。遂溯大江,游金陵,入金华、会稽诸山,搜览瑰怪;渡浙江,泛具区②而归。家居以气节闻,衣冠慕之,争往迎候,门止车日数十辆。生亦善交,无贵贱皆倾身与相接。
有二将军,恃武横甚,数殴辱士类,号虎冠。其一尝召生饮。或曰:“彼酗不可近也!”生笑曰:“使酒人恶能勇?吾将柔之矣!”即命驾往。坐上座,为语古贤将事。其人竦听,居樽下拜,起为寿,至罢会,无失仪。
其一尝遇生客次,顾生不下己,目慴生而起。他日见生独骑出,从健儿带刀策马踵生后,若将肆暴者。生故缓辔,当中道进,不少避。知生非懦儒,遂引去,不敢突冒呵避。明旦,介客诣生谢,请结欢。生能以气服人类如此。性抗直多辩,好箴切友过。有忤己,则面数之,无留怨。与人论议,蕲必胜,然援事析理,众终莫能折。
家虽贫,然喜事故在,或馈酒肉,立召客与饮啖相乐。四方游士至吴者,生察其贤,必与周旋款曲,延誉上下。所知有丧疾不能葬疗者,以告生,辄令削牍③疏所乏,为请诸公间营具之,终隐其德不言。故人皆多生,谓似楼君卿,原巨先,而贤过之。
久之,稍厌事,阖门寡将迎,辟一室,庋历代法书,周彝、汉砚、唐雷氏琴,日游其间以自娱。素工草隶,逼钟、王,患求者众,遂自闭,希复执笔。歆慕静退,时赋诗见志,怡然处约,若将终身。
——高启《南宫生传》(有删节)
【注】①风后:相传为黄帝相。《握奇》:《握奇经》,古代的兵书。②具区:太湖的古名。③削牍:刻在木简上,这里指书写在纸上。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健儿带刀策马踵生后踵:跟随,尾随 |
B.故人皆多生多:称赞 |
C.素工草隶,逼钟、王逼:逼迫,胁迫 |
D.遂自闭,希复执笔希:同“稀”,很少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指飞鸟下之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 |
B.有忤己,则面数之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
C.生能以气服人类如此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
D.立召客与饮啖相乐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南宫生是位奇男子,少年时任侠好客,性格直率,喜欢饮酒赌博游玩嬉戏。等到壮年,立志建功立业,于是学得兵法,北上中原,与各位豪杰共商大计。 |
B.南宫生不仅豪侠仗义,胆识也过人。当时有两个武将非常蛮横,屡次殴辱读书人。南宫生听说后,气愤难平,在酒席上教训了其中一个恶人,为读书人出了一口气。 |
C.南宫生性格刚直,喜欢辩论。与人争论时,虽能引用事例、分析道理,但因他求胜心强,以势压人,所以众人没有哪个折服于他。 |
D.南宫生经历了三次变化,由早年的尚侠,变为壮年的“思自树功业”,学兵习武,且豪侠尚气,喜欢交游,助人之急,再变而为“静退”,“怡然处约”。 |
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使酒人恶能勇?吾将柔之矣!
②四方游士至吴者,生察其贤,必与周旋款曲,延誉上下。用斜线(/)给下面一段文言文断句。
凡 今 天 下 之 论 议 我 者 苟 能 取 以 为 善 皆 是 砥 砺 切 磋 我 也 则 在
我 无 非 警 惕 修 省 进 德 之 地 矣 昔 人 谓 攻 吾 之 短 者 是 吾 师 师 又 可 恶 乎?
——节选自王阳明《传习录》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张居正,字叔大,江陵人。少颖敏绝伦。十五为诸生。巡抚顾璘奇其文,曰:“国器也。”未几,居正举于乡,璘解犀带以赠。嘉靖二十六年,居正成进士,改庶吉士。徐阶辈皆器重之。居正为政,以尊主权、课吏职、信赏罚、一号令为主,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黔国公沐朝弼数犯法,当逮,朝议难之。居正擢用其子,驰使缚之,不敢动。既至,请贷其死,锢之南京。漕河通,太仓粟充盈,可支十年。互市饶马,乃减太仆种马,而令民以价纳,太仆金亦积四百余万。又为考成法以责吏治。初,部院覆奏行抚按勘者,尝稽不报。居正令以大小缓急为限,误者抵罪。自是,一切不敢饰非,政体为肃。居正喜建竖,能以智数驭下,人多乐为之尽力。俺答①款塞,久不为害。独小王子部众十余万,东北直辽左,以不获通互市,数入寇。居正用李成梁镇辽,戚继光镇蓟门。成梁力战却敌,功多至封伯,而继光守备甚设。居正皆右之,边境晏然。浙江兵民再作乱,用张佳胤往抚即定,故世称居正知人。未几,丁父忧。户部侍郎李幼孜欲媚居正,倡夺情②议,居正惑之。诸翰林皆以为不可,弗听。吏部尚书张瀚以持慰留旨,被逐去。时彗星从东南方起,长亘天,人情汹汹,指目居正,至悬谤书通衢。帝诏谕群臣,再及者诛无赦,谤乃已。帝初即位,冯保朝夕视起居,小捍格,即以闻慈圣。慈圣训帝严,每切责之,且曰:“使张先生闻,奈何!”于是帝甚惮居正。及帝渐长,心厌之。亡何,居正病。帝频颁敕谕问疾。及卒,帝为辍朝,谕祭九坛,视国公兼师傅者。帝疑居正多蓄,益心艳之。言官劾篆、省吾,并劾居正,篆、省吾俱得罪。新进者益务攻居正。诏夺上柱国、太师,再夺谥。居正诸所引用者,斥削殆尽。
(《明史·张居正传》有删节)
【注】①俺答,明时鞑靼首领。②夺情,中国古代礼俗,官员遭父母丧应弃官家居守制,称“丁忧”。服满再行补职。朝廷于大臣丧制款终,召出任职,或命其不必弃官去职,不着公服,素服治事,不预庆贺,祭祀、宴会等由佐贰代理,称“夺情”。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朝议难之难:非难、反驳 |
B.为考成法以责吏治责:督责 |
C.而继光守备甚设设:完备 |
D.巡抚顾璘奇其文奇:以……为奇 |
以下句子中,全都表明张居正政治才干的一组是()3分
①少颖敏绝伦 ②用张佳胤往抚即定 ③居正擢用其子,驰使缚之
④又为考成法以责吏治 ⑤乃减太仆种马,而令民以价纳 ⑥吏部尚书张瀚以持慰留旨
A.①②④ | B.②⑤⑥ | C.②④⑤ | D.③④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黔国公位高权重,多次犯法,张居正不惧困难,将其捕获,后来又请求宽恕他的死罪,将他收押在南京。 |
B.张居正善于用人,他使用了李成梁和戚继光,李成梁镇守辽东,戚继光戍守蓟门,两人屡立战功,被封为伯爵。 |
C.张居正在父亲死后,本应该按照当时的惯例丁忧守制,但在李幼孜等人的蛊惑下,他却想夺情,继续留在朝廷。 |
D.皇帝幼年时对张居正非常畏惧,渐渐长大后,内心却讨厌他。在张居正死后,又疑心他贪污财物太多,就削去他的封号,而且把他推荐重用的人也都撤了职。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居正为政,以尊主权、课吏职、信赏罚、一号令为主,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
(2) 时彗星从东南方起,长亘天,人情汹汹,指目居正,至悬谤书通衢。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宋绶,赵州平棘人。绶性孝谨清介,言动有常。为儿童时,手不执钱。家藏书万余卷,亲自校雠,博通经史百家。绶幼聪警,额有奇骨,为外祖杨徽之所器爱。徽之无子,家藏书悉与绶。绶母亦知书,每躬自训教,以故文章为一时所尚。年十五,召试中书,真宗爱其文,迁大理评事,听于秘阁读书。大中祥符元年,复试学士院,为集贤校理,与父皋同职。
时太后犹称制,五日一御承明殿,垂帘决事,而仁宗未尝独对群臣也。绶奏言:“唐先天中,睿宗为太上皇,五日一受朝,处分军国重务,除三品以下官,决徒刑。宜约先天制度,令群臣对前殿,非军国大事,除拜皆前殿取旨。”书上,忤太后意,改龙图阁学士,出知应天府。太后崩,帝思绶言,召还,将大用,而宰相张士逊沮止之,复加翰林侍读学士。
有诏罢修寺观,而章惠太后以旧宅为道观,谏官、御史言之。帝曰:“此太后奁中物也,谏官、御史欲邀名邪?”绶进曰:“彼岂知太后所为哉,第见兴土木违近诏,即论奏之。且事有疑似,彼犹指为过。或陛下有大阙失,近臣虽不言,然传闻四方,为圣政之累,何可忽也。太祖尝谓唐太宗为谏官所诋,不以为愧。何若动无过举,使无得而言哉?”
郭皇后废,帝命绶作诏曰:“当求德阀,以称坤仪。”既而左右引富人陈氏女入宫,绶曰:“陛下乃欲以贱者正位中宫,不亦与前日诏语戾乎?”后数日,王曾入对,又论奏之。帝曰:“宋绶亦如此言。”时大臣继有论者,卒罢之。
帝春秋富,天下久无事,绶虑宴乐有渐,乃言:“人心逸于久安,而患害生于所忽。故立防于无事,销变于未萌。事至而应,不亦殆欤?臣愿饬励群司,不以承平自怠。”又上:“驭下之道有三:临事尚乎守,当机贵乎断,兆谋先乎密。能守则奸不能移,能断则邪不能惑,能密则事不能挠。愿陛下念之!至若深居燕间,声味以调六气,节宣以顺四时,保养圣躬,宗社之休也。”再迁吏部侍郎。
时宰相吕夷简、王曾论议数不同,绶多是夷简,而参知政事蔡齐间有所异,政事由此依违不决,于是四人者皆罢。绶以尚书左丞、资政殿学士留侍讲筵。
元昊反,刘平、石元孙败没,帝以手诏赐大臣居外者,询攻守之策。绶画十事以献。复召知枢密院事,迁兵部尚书、参知政事。时绶母尚在,绶既得疾,不视事,犹起居自力,区处后事。(选自《宋史》)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故文章为一时所尚尚:崇尚 |
B.书上,忤太后意忤:违背 |
C.绶虑宴乐有渐渐:加剧 |
D.保养圣躬,宗社之休也休:休整 |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宋绶敢于谏言的一组是
①宜约先天制度,令群臣对前殿②改龙图阁学士,出知应天府
③而宰相张士逊沮止之④当求德阀,以称坤仪
⑤不亦与前日诏语戾乎⑥人心逸于久安,而患害生于所忽
A.①②④ | B.①⑤⑥ | C.②③④ | D.③⑤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绶性格孝谨清介、聪明机警,少时便看淡钱财,家里藏书颇丰,得以博览群书,再加外祖杨徽之的施爱有加,母亲悉心调教,为日后取得功名打下了基础。 |
B.对太后垂帘听政之事,宋绶直言己见,招惹太后不满,将其改任为龙图阁学士,又调出朝廷任职应天府。后来皇帝打算重用他,又被张士逊阻挠。 |
C.各位大臣劝谏皇帝重视章惠太后修建道观一事无果,宋绶上谏时便晓皇帝以理,举出“唐太宗为谏官所诋,不以为愧”的例子阐述自己的观点。 |
D.因为几位大臣常常政见不一,朝事难以有效解决,宋绶等人被解除朝职,后来因为给无计可施的皇帝献计,宋绶又得以回朝任兵部尚书、参知政事等职。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立防于无事,销变于未萌。事至而应,不亦殆欤?
答:
(2)绶多是夷简,而参知政事蔡齐间有所异,政事由此依违不决。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