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法国艺术评论家丹纳说:“要了解一件艺术品,一个艺术家,一群艺术家,必须正确地
设想他们所属的时代精神和风俗概况。”这是艺术鉴赏的基本要求,请你欣赏下列名画
并写出解说词。(要求:必须连缀成文,以解说词形式表达;内容包括作者、时代特征、
艺术风格或流派)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史实

年代
事件
1688年
英国光荣革命,随后颁布《权利法案》,开始了一个现代英国
1765年
英国工业革命开始
1787年
美国联邦宪法颁布,开创了一种崭新的政治体制
1789年
法国大革命爆发后,《人权宣言》、《拿破仑法典》等文件相继颁布
19世纪初
法国、美国几乎同时开始工业革命
1830年
法国建立七月王朝,实行君主立宪制度,政局一度平稳
1832年
英国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获得更多议席
1867年
英国议会改革,城市工人获得选举权
1875年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法国共和制度最终确立
1884年
英国议会改革,农村工人和矿工获得选举权


史论
北大历史学教授钱乘旦认为:“工业革命一旦启动,就立刻对周边造成巨大压力,而法国是最早受到压力的地区,也最早体会到必须追上英国的步伐,……所以法国在19世纪面临着双重革命,……虽然历经曲折、遭遇困难,但从结果看,到19世纪末法国还是做得相当不错”。
(1)指出一个现代的英国是怎样确立的。三次议会改革说明了英国政治体制的什么特点?
(2)说明美国联邦宪法是如何实现各方面的妥协平衡的?
(3)指出工业革命能够在欧美扩展的关键条件。列举两项美国工业革命期间的成就。
(4)请以“双重革命”为主题,叙述法国19世纪的发展之路。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中心区域,在文明进程中起着重大作用。阅读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一东汉后期和唐朝前期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县城数量表(单位:座)

时间
区域
东汉后期
唐朝前期
黄河流域
765
669
长江流域
342
611


材料二自宋朝开始的“中古都市化革命”取消了每一个县只许设一个市场的限制,官市制度终于崩溃,有些城市快速扩大,并在城门外出现商业区。发展到明清时期,出现许多大专业市镇,从事于米粮或手工业品之贸易。这一发展当然与长江下游地区的农业逐渐商业化有密切关系。长江下游成为中国最重要的棉货与丝货产区。江南地区有52个棉货专业市镇,25个丝货专业市镇,13个米粮专业市镇。这些市镇都分布在太湖附近及长江三角洲一带。只有一个镇——南汇县周浦镇,既属棉货专业又属米粮专业。换言之,其他的89个市镇都只专业一项主要产品。
——摘编自刘翠溶《明清时期长江下游地区都市化之发展与人口特征》
材料三 下图是晚清时期上海城市一隅。原图中有这样的文字介绍:“江海北关(注:专司外洋各国商务)设在沪北英租界黄浦滩上,规模宏敞,轮奐聿新。近日新造钟塔一座,矹立 中央,高耸霄汉,并向外洋购运大钟安设其上……夜间则燃点电气灯,照耀如昼。”

(1)概述材料一表格反映的县城数量及分布的变化,阐释导致变化的历史原因。
(2)依据材料二分析明清时期长江下游地区市镇化的原因和特点。(7分)
(3)依据材料三描述晚清时期上海城市风貌。对此你有何认识?(7分)

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反腐,是历届两会的热点,今年更是百姓关注的焦点。过去一年,中央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省部级高官接连落马,同时,反“四风”成效显著,公款吃喝、送礼等群众“身边的老虎、苍蝇”无处藏身。实实在在的变化,让百姓看到中央反腐的决心。2014年,如何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斗争引向深入,还会有哪些“大老虎”被揪出,如何真正用制度管住权力,如何将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人们无比期待。
材料二“新政”开始时,罗斯福的心目中并没有一幅清晰的蓝图…而运用政府的权力对经济进行干预。至于干预的范围有多大,….他并非成竹在胸,而是在实行中逐步摸索。……“新政”还遭到来自国内右翼分子的挑战。…..一批对“新政”不满的大亨们及保守的民主党人,成立了“美国自由同盟”,其目标是阻止“新政”向左转。
材料三王安石确是个有雄才大略的人,然而他的变法却遭到了一大群人的反对。他坚信只要动机是好的,并坚持不懈,就会有个好结果。因此他推崇“三不”主义:“天变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可守。”他甚至扬言:“当世人不知我,后世人当谢我!”正因有此信念,所以王安石信心百倍,理直气壮,无所畏惧,甚至独断专行不计后果。不管怎么说,改革确实是要付出代价的,其中就包括改革者自己的身家性命,也包括他们的生前名誉,身后是非。
材料四但我们可以看清的是,不要以为贪官污吏害怕改革。不,他们不害怕改革,也不害怕不改革,只害怕什么事情都没有,什么事情都不做,无为而治。如果无为而治,他们就没有理由也没有办法捞钱了。相反,只要朝廷有动作,他们就有办法,倒不在乎这动作是改革还是别的什么。比方说,朝廷要征兵,他们就收征兵费;要办学,他们就收办学费;要剿匪,他们就收剿匪费。反正只要上面一声令下,他们就趁机雁过拔毛!这是自古沿袭下来的弊病,亦可能延续更久吧。
(1)依据上述材料分析新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罗斯福新政、王安石变法的不同点。
(2)依据材料二、三分析罗斯福新政与王安石变法受到攻击的原因。应该如何看待这些反对的现象。
(3)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材料四的内容。依据上述材料说明这三次改革给了我们哪些启示。

【选修——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贞观二年谓侍臣曰:“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若兵戈屡动,土木不息,而欲不夺农时,其可得乎!”
贞观十六年,太宗……谓侍臣曰:“国以民为本,人以食为命,若禾黍不登,则兆庶非国家所有。既属丰稔若斯,朕为亿兆人父母,唯欲躬务俭约,必不辄为奢侈。朕欲常赐天下之人,节是富贵。今省徭赋,不夺农时。”
──[唐]吴兢《贞观政要》卷八《务农》
材料二太宗方锐意于治,官吏考课,以鳏寡少者进考,如增户法;失劝导者以减户论。……其凶荒则有社仓赈给,不足则徙民就食诸州。尚书左丞戴胄建议:“自王公以下,计垦田,秋熟,所在为义仓,岁凶以给民。”太宗善之,乃诏:“亩税二升,粟、麦、粳、稻,随土地所宜。宽乡敛以所种,狭乡据青苗簿而督之。……岁不登,则以赈民;或贷为种子,则至秋而偿。”
贞观初,户不及三百万,绢一匹易米一斗。至四年,米斗四五钱,外户不闭者数月,马牛被野,人行数千里不赍粮,民物蕃息,四夷降附者百二十万人。是岁,天下断狱,死罪者二十九人,号称太平。此高祖、太宗致治之大略,及其成效如此。
──[北宋]欧阳修《新唐书》卷四一《食货志》
回答: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概括唐太宗推行休养生息政策的重要举措。
(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太宗推行休养生息政策的成效。

【选修——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直接民权思想是孙中山民权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孙中山10至12岁期间,在村塾读书,接受了系统的儒学教育,儒家思想中的“民为贵,社傻次之,君为轻”的政治观念,“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民为邦本”的思想言论,使孙中山认为“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孟子,便主张民权’ ……他认为清朝专制主义 “茶毒苍生”,“暴过虎狼”,无论国事民事,“百姓均无发言权或与闻权” ……孙中山认为“卢梭提倡民权的始意,更是政治上千古的大功劳。”……经过仔细的考察,孙中山指出:“代议制度下,有权者仍为少数人,”而普通人民手里”却没有可能掌握政权……因此,“法美等国之采用代议政体,不得谓真民权”,“外国的民权办法,不能做我们的标准,不足为我们的的导师。”
材料二从理论上讲,人民亲自行使权力应当胜于把权力委托给别人。但是,孙中山的直接民权存在着诸多问题。……孙中山一方面主张直接民权,让人民直接参与管理政府,另一方面又把人民看作庸愚无知的“阿斗”,本身就自相矛盾。人民是不知不觉者,认识水平极为低劣,怎么会具备行使直接民权的政治素质? ……
——《关于孙中山直接民权思想之探析》
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孙中山提出直接民权思想的基础。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的直接民权思想难以实现的原因。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对孙中山直接民权思想的认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