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文后各题
绿色的梦
陆文夫
  ①近些年来,梦特别多。没有美梦,没有恶梦,所有的梦几乎都既模糊,又清晰,大都十分遥远。生活好像一部漫长的记录片,白天在录制和放映后半部,晚上却在睡梦中从头放起。
  ②在那记录片的开头,天空是蓝色的,大地是绿色的,一片柔和的绿色使生命得以舒展。大地的油绿是青青的麦苗,是柳树的绿叶,是还青的春草,是抽芽的芦苇……那好像是梦,我曾经躺在那铺满春草的田岸上,看那油绿的麦苗在蓝天下闪光,在微风中起浪,听那云雀在云端里唧唧地歌唱。
  ③麦浪,在缭绕的魂梦中经常出现这种绿色的波浪,这种波浪的翻滚能使人感到平和、安静。麦浪不是海浪,没有拍岸的惊涛,没有隆隆的响声,没有海水的咸腥,只有一种细微的沙沙声,大概是麦叶和麦叶相互碰撞。有阵阵野花的香味,却看不见花在什么地方,听得见云雀的叫声,却看不见云雀的身影,她箭似的从麦垄间直插苍穹,飞鸣欢唱一阵之后,又箭似的射入麦浪之间。
  ④人平躺着,眼迷蒙着,和煦的阳光像一条温暖的、无形的被,躺在这绿色的巨床上,是醒着,是睡着,是梦境还是记忆?
⑤那不是梦,那是半个世纪前的景象。家乡的田野上几乎看不见村庄,远眺村庄都是些黑压压的林带,十分整齐地排列在绿色的田野上。如果一个村庄上没有树,没有参天的树,而使低矮的房屋裸露在外面,行路的人就会说:“那是一个穷地方。”连叫花子都不会进那个村庄。
⑥小时候,祖母老是跟我讲一个故事,说我家屋后那棵两个孩子都抱不过来的大叶杨,当年只有孩子的手臂那么粗。那年闹春荒,缺草也缺粮,她拿着斧头去砍那棵小树,砍了两下没有舍得,情愿饿着肚子到芦苇滩里去划草叶。
⑦我们的村庄家家都有很多树,大多种在门前小河两岸,有些柳树和桃树长大以后就斜盖在河面上,两岸的树像一条绿色的天篷,沿着村庄逶迤而上,这天篷下的小河就成了儿童的乐园。农村里没有幼儿园,都是大孩子带着小孩子,天天在这种绿色的乐园转悠,摸虾、捉鱼、采果实、掏鸟窝、放野火,说是烧过的野草明年会长得更好、更绿。
  ⑧每逢暮色苍茫,村庄上时不时传来尖锐、悠长、焦急、慈祥的声音,那是母亲在呼唤孩子,那拖得很长的呼唤声,能把一里路之内的孩子从绿色的天地里召回来,洗脸、吃饭,然后便进入梦乡。那梦当然也是绿色的,能使人没齿难忘。
  ⑨村庄除了树还有竹。我家没有竹园,这是祖父的一大憾事,可我就读的私塾却在大片竹园的旁边,那个村庄家家户户有竹园,一家一家连成片,绵延二三里。读私塾是很寂寞的,整天坐在长板凳上摇头晃脑,念书、写字,动弹不得。八九岁的顽童难以做到这一点,便找各种借口,跑到竹园里去,每次去两三个人,大家轮流,不被老师发现。其实老师也知道,只是睁只眼闭只眼罢了。
⑩竹园是小小蒙童的迪斯尼乐园。迪斯尼乐园是大人们造好了给孩子们看,给孩子们玩的。竹园却是大自然给孩子们的恩赐,让孩子们自己动手,自己去寻找游乐的天地。最有趣的是夏天,教室里闷热,老师也热得受不了,同意学生们把课桌搬到竹园里去学习。十几个蒙童散坐在幽篁里,有的玩耍,有的和老师一起打瞌睡,有的用野藤做吊床。躺在那种悠悠荡荡的吊床上,很快便能熟睡,直到大风吹动竹叶,发出松涛、海涛似的响声,才能把你惊醒,暴风雨来了!
  11绿色的梦又悄悄地来到枕边,带来了叶的响声,带来野花的香气,似乎还有竹涛的沙沙,还有云雀的唧唧……突然间一阵轰鸣,好像天崩地裂!一辆装着钢筋的大卡车急驰而过,把好梦惊醒,那摹仿虫叫的电子钟正报早晨六点。
12这也是一种天地,是城市的天地,在这个天地里长大的孩子,他们将来的梦可能是灰色的,白色的,五颜六色的,不是绿色的。可在所有的颜色之中,绿色最具有生命力。
一九九三年
(选自《文苑·经典美文》2008年8B 有删改)
从文中看,“绿色的梦”有那些深刻的含义?请简要概括分析。
第③段描写梦中的情景,在表达上有什么特色,请简要赏析。
“竹园是小小蒙童的迪斯尼乐园。迪斯尼乐园是大人们造好了给孩子们看,给孩子们玩的。”两个“迪斯尼乐园”内涵有什么不同?
文章最后说“这也是一种天地,是城市的天地,在这个天地里长大的孩子,他们将来的梦可能是灰色的,白色的,五颜六色的,不是绿色的”,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写的意图。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
什么是人体生物钟?科学家研究证实,每个人从他诞生之晶直至生命终结,体内都存在着多种自然节律,如体力、智力、精绪、血压等的变化,人们将这些自然节律称作生物节律或生命节律。人体内还存在一种决定人们睡眠和觉醒的生物节律,它根据大脑的指令,以24小时为周期发挥作用。
早在19世纪末,科学家就注意到了生物体具有"生命节律"的现象。科学家们将体力、情绪与智力盛衰起伏的周期性节奏绘制成三条波浪形的人体生物节律曲线图。到了20世纪中叶,生物学家又根据生物体存在周期性循环节律活动的事实,创造了"生物钟"一词。
生物钟的位置到底在何处?一般认为,生物钟应该存在于大脑中,但对于其体位置的说法却又各不相同。有人认为,生物钟的确切位置在下丘脑前端,视交叉上核内,该核通过视网膜感受外界的光与暗,使之和体内的时钟保持同一节奏。也有人认为:生物钟现象与体内的襚黑素有密切关系,由于褪黑素是松果腺分泌的,因此生物钟也应该位于松果体上。
生物钟是受外界因素的影响,还是由人体自身内在的因素决定的?长期以来,科学家们一直在争论。外源说认为,某些复杂的宇宙信息是控制生命节律现象的动因。学者弗兰克•而朗博士认为,人类对广泛的外界信息,如电场变化、地碰变化、重力场变,宇宙射线、其他行星运动周期、光的变化、月球引力等极为敏感,这些变化的周期性,引起了人的生命节律的周期性。内源说认为,生命节律是由人体自身内在的因素决定的。人在恒温和与外界隔绝的地下,也表现出近似于24小时的节律。
长久以来,生物钟的作用机制一直是个谜。科学家们只知道生物钟可以控制人类睡眠和觉醒的周期、体内激素分泌、新陈代谢速率、体温等多种生理行为,但对生物钟的组成和其通过什么形式完成上述工作不能搞清。
加利福尼晋大学的一个科研小组在《细胞杂志上撰文称》他们发现了人体生物钟是如何发挥作用的:生物钟通过在细胞内部制造蛋白而控制着负责不同功能的基因发挥各自的作用。它的这一系列活动促使着人们感觉饥饿、享受睡眠、改变体温等。这看上去仿佛是人体生物种非常熟练的掌握了整个DNA链上的每一个环节,并在白天或黑夜某个必要的时段中按下所需的按键来控制着人体各个器官的运作。

1.

从原文看,下列对"生物钟"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 一种决定睡眠和觉醒的生物节律
B. 体力、情绪与智力盛衰起伏的周期性节律
C. 生物体中存在的周期性循环的生命节律
D. 感觉饥饿、改变体温的生命节律
2.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自,对"生物钟"的形成没有影响的一项是(

A. 通过视网膜感受光与暗的视交叉上核
B. 人体内松果腺所分泌的褪黑素
C. 广泛的外界信息的周期性变化
D. 体内激素分泌、新陈代谢速率
3.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生物钟的研究可以在运动员成绩的提高方面有所作为
B. 生物钟的研究可以为合理安排作息时间提供帮助
C. 生物钏的研究可以自由改变人的生活与工作状态
D. 生物钏的研究可以加深对人体细胞蛋白制造的认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
人类利用聚乙烯材料指称塑料袋使用的历史不过50年,但近年对塑料袋的职责却不绝于耳。全世界每年要消耗5000亿到1万亿个塑料袋。废气的塑料袋造成了很大的环境污染问题,掩埋他们会影响农作物吸收营养和水分,污染地下水;如果焚烧塑料袋则会产生有毒气体,影响人体健康。所以,科学家十分关注如何处理那些垃圾塑料袋的问题。
一般来说,将垃圾生物降解是解决其污染问题的有效方法。科学家用"呼吸运动计量法"来测量垃圾的降解率。他们在一个富含微生物的容器中放入作为测试样本的垃圾,例如报纸或香蕉皮,使他们暴露在空气中,微生物会一点点地吸收着下样本,并释放二氧化碳,单位时间内生成二氧化碳的水平是衡量降解率的一个重要指标。测试结果发现,报纸需要2到5个月完成生物降解,香蕉皮则只需要几天就足够了。然而当科学家用同样的方法对塑料袋进行测试时,却发现它毫无变化,根本没有二氧化碳生成,科学家们还提出,在阳光下聚乙烯内部的聚合链将发生破裂,因此,聚乙烯可以见光分解,但这个过程可能漫长得无法确定。
人们想了很多办法寻求塑料袋的替代品。纸袋很容易降解,自然成为首选。然而,制作纸袋需要耗费木材,一旦舍弃塑料袋而选择纸袋,大量的树木将被砍伐。生产一个纸袋所需的能量,相当于生产一个塑料袋的4倍。纸袋比同样大小的塑料袋重4倍,这意味着运输过程中纸袋还能更高。另外,制造同等用途的纸袋要比塑料袋多生产70%的空气污染和50倍的水污染。同时,处理垃圾纸所需要的空间也更大。目前处理垃圾的方式是将垃圾掩埋并利用水泥隔绝,接触不到空气、水和阳光,纸袋的生物降解过程会极为缓慢。看来,不论是使用纸袋还是塑料袋,要保护环境,恐怕都得注意不要随意丢弃,而要循环、重复利用。统计材料表明,塑料袋的回收和再生产比纸袋的回收和再生产所需要的能量要少91%。
目前,科学家们也在抓紧研制廉价易得且能够降解的塑料。我们期望,不远的将来垃圾塑料袋的处理就不再是问题了。
(取材于《塑料袋的科学迷思》)

1.

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呼吸运用计量法"是测试垃圾降解率的唯一有效方法。
B. 在太阳光照射下,微生物的参与能加速塑料袋的分解。
C. 可降解垃圾在空气中与微生物作用,产生化学变化实现生物降解。
D. 同样大小的纸袋与塑料袋相比,前者的运输成本比后者低很多。
2.

下列推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塑料袋污染环境的主要原因是它的难以降解性。
B. 使用纸袋比使用塑料袋要有利于保护环境。
C. 未来的可降解的塑料袋的成分不大可能是聚乙烯。
D. 现在看来,使用塑料袋比使用纸袋节约能源。
3.

根据文意回答问题:在可降解的塑料袋发明之前,解决塑料袋污染环境问题最有效的方式是什么?为什么?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当前中国经济是否过热
当前中国经济是否过热?对这个问题,国内经济界人士认识不大一致,而且标准也不完全一样。我认为,当前中国经济运行总体上是正常的,但在部分行业已局部出现过热的苗头。
当前的经济加速增长,是多年坚持改革开放的成果,更是近几年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及其他一系列宏观政策的结果。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政府对经济发展加强了宏观调控,实现了“软着陆”,克服了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入了WTO,国民经济中的各种关系已逐渐理顺,经济进入了一个高速增长的新阶段。
投资规模的不断扩大为经济持续增长奠定了坚实基础。近几年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是投资,投资增长率都大大高于经济增长率。2002年的投资增长率为17.4%,2003年上半年投资同比增长31.1%,其中集体投资增长37.8%,个体经济投资增长14.1%,利用外资增长44.1%。这必将为下半年和2004年的经济增长打下牢固基础。特别是国债的扩大发行和民间投资的增加,更为建设规模的扩大提供了充足的资金。到2002年底,中国已发行长期建设国债6600亿元,带动银行信贷和其他资金形成了3万多亿元投资规模,2003年又发行1400亿国债,这对新建重大工程、加强技术改造、提高供给能力发挥了重大作用。
中国仍将是国际投资的热土。2002年中国实际使用外资527亿美元,首次超过美国跃居全球第一位,2003年第一季度中国吸收外资229.8亿美元,实际使用130.7亿美元,同比增长56.7%。第二季度由于一些跨国公司推迟或取消了原定的来华商谈项目计划,使引资规模有所减少,但这只是一种暂时现象。正如美国摩根大通公司的研究报告指出的那样,中国对外商投资的基本吸引力——中国市场的逐步开放和市场的巨大潜力以及巨大的廉价劳动力供应——未变。因此,“非典”一经缓解,外资必将大量涌入,中国将是国际资本的长久投资热土。初步预测,2003年实际引资总额将接近600亿美元,为历史最高水平。
在某些部门、某些领域、某些方面则已出现了过热的迹象。第一,投资率过高,投资结构不尽合理。盲目建设、重复建设多。第二,金融信贷膨胀。第三,有的产业发展过快,冶金、汽车、化工、建材等行业都出现了投资建厂、扩大规模的热潮,连效率低下的小厂也重新大扩展。对此必须加以重视,并加以防范。国家应加强宏观调控,企业要加强自我约束,科技、中介机构要加强论证工作。尤其是钢铁、汽车、房地产等目前特别“红火”的产业和企业,对未来的市场需求和竞争要进行更多的分析和预测,对技术和资源等方面的约束也要有清醒的估计,不能盲目地扩大生产建设规模,否则在二三年后将会出现产品的大量过剩和效益的大幅下降,很多竞争力较弱的企业将会被迫破产或被国内外强势企业兼并。
(选自《2004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
1、对我国当前经济加速增长的原因,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多年来坚持不断深化内部改革,扩大对外开放。
B.加入了WTO,因而理顺了国民经济中的各种关系。
C.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及其他一系列宏观政策。
D.经济发展实现了“软着陆”,克服了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
2、下列说法不属于“中国仍将是国际投资的热土”的条件的一项是
A.中国市场将会进一步开放,为外资进入中国提供良好机遇。
B.中国经济发展有着巨大的潜力,国际投资能在中国寻找到广阔空间。
C.中国近几年大大高于经济增长率的投资增长率引起了国际投资者的兴趣。
D.中国巨大的廉价劳动力供应将给国际投资者带来高的回报。
3、对部分行业局部出现过热苗头带来的危害,分析最正确的一项是
A.就会出现大量盲目的重复性建设,使投资结构不合理。
B.会出现产品过剩、效益下降、某些企业破产或被兼并的后果。
C.国家将不能宏观调控,“红火”的产业和企业也无法自我约束。
D.对未来市场的需求和竞争将不能进行正确的分析和预测。
4、根据文章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只要科技和中介机构进行了严密的论证工作,企业就可放手大干。
B.2003年上半年“非典”疫情的蔓延,没有影响外资在中国的投入。
C.2003年下半年和2004年中国经济的增长主要靠个体经济投资。
D.企业要扩大生产规模,必须清醒估计本产业在技术和资源等方面的约束。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妙得
冯其庸
《三国演义》为我国家喻户晓之古典小说名著,然其成书过程,却经历唐、宋、元数代,历五百余年。晚唐李商隐《骄儿》诗云:“或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可见晚唐已有说“三国”之“说话”。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有“说三分”之专题,霍四究即是当时说三分之专家。到元至治年间,虞氏《新全相三国志平话》就开始有“说话”的刻本,即“话本”了。所谓“全相”者.即是有全部图像也。也即是说,到了此时,已经有三国故事之人物画了。
另一方面,在金代已盛行三国戏,如“襄阳会”、“赤壁鏖兵”等就是当时的剧目,而三国戏到元代便更盛。著名的剧目有“关大王单刀会”、“隔江斗智”、“连环计”、“诸葛亮博望烧屯”、“关张双赴西蜀梦”等,这又说明三国故事人物已经在舞台上出现。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元《全相三国志平话》的故事人物插图是上图下文,图的位置只占三分之一的版面,到明代万历年间雕虫馆刻《元曲选》,就用整幅的插图了,而且刻工精良,构图严整。这一发展过程,说明三国故事从口头到书面,又从书面到图绘,诚所谓踵事增华。应该说,明代的木刻插图从艺术角度看,也是高水平的,应该是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的。但有一个奇怪的现象,《三国演义》的人物画始终没有像陈老莲的《水浒叶子》一样,风靡于艺林。现在一提起陈老莲的《水浒叶子》,可以说在艺术圈内无人不知;在陈老莲当时,估计不仅仅是艺术圈内,当是社会的普遍喜爱.因为“叶子”(纸牌)本身就是群众性的娱乐工具。可惜《三国演义》在人物绘画造型上,始终没有出现像陈老莲的《水浒叶子》这样的高峰,这是历史留下的一个空白。
吾友汪观清先生,近作《三国演义》绣像五十幅,故事十幅,结构精严、形象生劫,于三国群英,个个赋予个性,即使小儿观之,亦可辨其为刘、关、张、赵、马、黄或孔明、周瑜、孙权、曹操也。其所绘战争场面,或舳舻千里,或骏马嘶呜,如见当阳之尘土,如观赤壁之烈火,如闻西城之琴韵。
噫!昔年三国之纷争:茅庐之擘划,三分之筹策,隔江之用计,六出之忠贞,五丈之遗恨。吾一一于纸上得矣,于是乎吾益信吾友汪观清先生之妙笔神技,能致神于千载之上也!
《三国演义》得此妙绘,则千年之历史空白至是而得补,从此,陈老莲亦不得专美于前矣!
1、下面对文中第一段中的“说话”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指当时说书艺人在群众中进行说书的口头艺术。
B.指当时说书艺人进行说书表演的脚本,即下文提到的“话本”。
C.指具有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并有了文字记载的文学形式,相当于后来的小说。
D.指孩子们游戏时口头流传的一种故事。
2、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旨在说明《新全相三国志平话》的故事人物插图十分精美,应该是群众喜闻乐见的,却不见其流传,令人惊奇。
B.旨在说明明代万历年间雕虫馆刻《元曲选》的整幅插图刻工精良,构图严整,应该是群众喜闻乐见的。然而此时同样表现这种高超技艺的《三国演义》人物画未见其流传,令人感到奇怪。
C.表明陈老莲的《水浒叶子》风靡于艺林,是因为它采用了群众喜闻乐见的娱乐方式。
D.说明表现三国故事的绘画不如表现“元曲”内容的绘画受到群众的喜爱。
3、以下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文章引用李商隐的《骄儿》诗说明了当时有关三国内容的故事到处流传,连小孩子都在讲述三国故事里的人物特点。
B.“说三分”是指评说汉末魏、吴、蜀三国三分天下之事,霍四究是《东京梦华录》中记载的评说三国三分天下的专家。
C.陈老莲在当时是艺术圈内无人不晓的人物,而且受到社会的普遍喜爱,因为他创造了群众喜欢的娱乐工具——叶子,并用它来传播《水浒》人物画。
D.通过汪观清先生的画作,我们从中看到了三国纷争、茅庐擘划、三分筹策、隔江用计、六出祁山、尽瘁五丈等三国故事和众多的三国人物。
4、以下根据文章所提供的信息进行的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全相三国志平话》得出现表明三国的故事不但口头流传走向了文字记载,并且有了上为图像下为文字的话本了。
B.到了金代,表现三国故事的戏剧大量上演,为元代戏曲的成熟打下了扎实的基础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如“关大王单刀会”就为关汉卿的代表作《单刀会》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C.《三国演义》的人物画之所以未能风靡于艺林,是因为它未能采取群众喜欢的娱乐形式,缺乏群众基础。
D.汪观清先生所绘的《三国演义》,人物形象个性鲜明,连小孩子都能辨出画中所绘人物是关羽还是张飞、是孙权还是曹操;所绘战争场面给人以如临其境的感觉。因而它不仅填补了千年的空白,还将长期流传。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神奇的GDP
GDP(Gross Domestic Products)的中文名称是“国内生产总值”,是按市场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的简称。GDP是一个国家(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GDP有三种表现形态,即价值形态、收入形态和产品形态。价值形态是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的增加值之和,收入形态是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所创造并分配给常住单位和非常住单位的初次分配收入之和,产品形态是最终使用的货物和服务减去进口货物和服务的差额。在实际核算中,GDP的三种表现形态表现为三种计算方法: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三种方法分别从不同的方面反映国内生产总值及其构成。
GDP是一把尺子、一面镜子,衡量着所有国家与地区的经济表现,能够提供经济状况的完整图像,是衡量经济健康与否的最重要的依据。它能帮助各国政府判断经济是在萎缩还是在膨胀,是需要刺激还是需要控制,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使经济平稳健康地发展。
GDP作为经济总量指标,和经济增长率、通货膨胀率以及失业率这三个主要的宏观经济运行指标都有密切的关系。“奥肯定律”显示:当经济增长率高于2.25%时,失业率将下降,在此基础上,经济增长率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失业率就会下降半个百分点;当经济增长率低于2.25%时,失业率将上升,在此基础上,经济增长率每减少一个百分点,失业率就会上升半个百分点。GDP可以反映一个国家(地区)的贫富状况和人民平均生活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承担国际义务、享受优惠待遇的重要依据。如联合国决定一国会费时,要根据该国连续6年的GDP和人均GDP世界银行决定一国所能享受的硬贷款,软贷款等优惠待遇时,也是根据其人均GDP。
GDP是一个重要的数字,但不是万能的,不能衡量一切。GDP能反映经济增长的数量,但不能衡量社会成本,反映不出资源耗减和环境损失,不能衡量经济增长的代价和方式,不能衡量经济效益、效率、质量和实际国民财富,不能衡量资源配置的效率,不能衡量财富的分配。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一直在高速增长,但这是用高能耗、高生态赤字换来的。中国是世界上单位GDP创造能耗最高的国家之一,扣除生态损失后的纯GDP只有78%。每年因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而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4000亿元以上。GDP的高速增长能够实现一时的经济增长,但无法实现可持续的社会发展。所以中国不再把GDP的增长作为唯一追求经济指标,而提出了“五个统筹”和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的发展观。
1、下列对GDP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 ( )
A.GDP就是国内生产总值,它是衡量一个国家(地区)经济表现一把很重要的尺子。
B.GDP是一个国家(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
C.GDP有三种表现形态,即价值形态、收入形态和产品形态,这三种形态的总和就是GDP。
D.GDP的三种表现形态表现为三种计算方法,从不同的方面反映国内生产总值及其构成。
2、下列对GDP的作用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GDP能够提供一个国家(地区)经济状况的完整图象,但不能反映资源配置的效率和财富分配的状况。
B.GDP可以衡量一个国家(地区)经济健康与否,但不能反映经济增长的代价和方式。
C.GDP可以反映人们一个国家(地区)财富分配的状况,但不能反映人们的消费状况。
D.GDP能反映一个国家经济增长的数量,但不能衡量经济效益、效率和质量。
3、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收入状态是GDP的表现形态之一,是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所创造并分配给常住单位的初次分配收入之和。
B.作为经济总量指标,GDP同经济增长率、通货膨胀率以及失业率这三个宏观经济运行指标有密切的关系。
C.GDP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经济指标,它的作用很大,但它不能反映一切,衡量一切。
D.二十年来,中国GDP连续高速增长,但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造成了严重的损失。
4、根据文中所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一个国家(地区)的GDP越高,经济增长率就越高,人均增长率也越高
B.一个国家(地区)的GDP越高,通货膨胀率就越低,失业率也越低。
C.二十年来,中国承担联合国会费的数量是在上涨,而享受世界银行的贷款等优惠待遇在减少。
D.中国不再把GDP作为唯一追求的经济指标,而提出“五个统筹”的发展观,必将促使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