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聚落与乡村聚落相比较,其主要差异是( )
A.人口的文化素质、生活方式有很大差别 |
B.人口从事的职业、性别构成有很大差别 |
C.人口密度、生活方式上有很大差别 |
D.人口从事的职业、人口规模上有很大差别 |
通常对流层的气温是近地面较高,且随高度增加而递减。但在一天中的不同时段会有差异,有时甚至出现高层气温反而高于低层气温的现象,这种现象称为逆温。右图为同一地点在某日的清晨、上午、午后及夜间四个不同时段的近地面大气垂直气温分布曲线图。读图回答问题。图中丁曲线越接近地面气温越高的主要原因是
A.越接近地面风速越小,大气热量不易散失 |
B.越接近地面空气尘埃越多,尘埃能吸收太阳辐射 |
C.越接近地画空气密度越大,大气吸收太阳辐射越多 |
D.越接近地面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越多 |
四条曲线依次表示清晨、上午、午后及夜间的是
A.甲、乙、丁、丙 |
B.丙、乙、丁、甲 |
C.甲、丙、丁、乙 |
D.甲、乙、丙、丁 |
王教授于北京时间10:20从杭州(120°E、30°N)出发去夏威夷群岛进行野外考察,飞机飞行了4小时40分钟到达该地,当地时间为20:00。该图为考察的某岛等高线地形图,读图回答问题。王教授所考察岛屿的经度位置是;
A.165°E | B.180° | C.165°W | D.160°W |
右图是王教授在图中④处考察拍摄的太阳照片,拍摄时当地时间最有可能是
A.5:30 | B.6:30 | C.17:30 | D.18:30 |
王教授考察期间,下列现象最可信的是
A.开普敦炎热干燥 |
B.台风在我国东南沿海登陆 |
C.巴西高原一片枯黄 |
D.北印度洋洋流呈顺时针 |
读图(图中阴影部分为黑夜,∠POQ=60°,∠POM=30°),完成问题。图示时刻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可能是( )
A.23°26′S, 120°E | B.23°26′S, 120°W |
C.23°26′N, 60°E | D.23°26′N, 60°W |
图示时间,下列地理现象可信的是
A.塔里木河出现断流现象 |
B.伏尔加河正值枯水期 |
C.长江三峡水库正值泄洪期 |
D.密西西比河出现凌汛现象 |
读图1“某沿海地区等高(深)线示意图”(单位:米)及图2,回答问题。E点的海拔高度为
A.-10~0米 | B.0~10米 | C.10~20米 | D.-10~10米 |
图2中地形剖面图与图1中相对应的剖面线是
A.PE线 | B.EF线 | C.MP线 | D.LN线 |
构建关联图可从整体角度把握地理事物的内在联系,是学习地理的方法之一。读图2、图3,回答问题。图2中各箭头表示太阳、地面、大气、宇宙空间的热力作用。青藏高原和四川盆地纬度位置相当,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青藏高原的年平均气温较低,与①的数值大小有关 |
B.四川盆地的年太阳总辐射量较小,与②的数值大小有关 |
C.四川盆地的年平均气温较高,与③的数值大小有关 |
D.青藏高原的年太阳总辐射较大,与④的数值大小有关 |
图3为“地壳物质循环简图”。各箭头表示方向,①②③④表示各类地质作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大理岩属于甲类岩石 |
B.乙、丙类岩石具有层理构造并含有化石 |
C.断层形成与①有关 |
D.②③④属于内力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