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3题
低碳经济与人类社会发展
刘细良
如果以人类生产活动建立在利用何种能源的基础上来作为划分标准,那么,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模式可以相应地分为“原生态”低碳经济、高碳经济与现代意义上可持续发展的低碳经济。这三种经济发展模式分别对应人类发展的三种社会形态(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与未来的生态社会)和三种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
工业社会的经济发展是建立在消费拉动需求、推动经济发展的理论基础之上的,其经济体系建构在亚当-斯密“利润最大化、产量最大化和收入最大化”的理论基石之上,认为“当每个人追求个人财富最大化时,社会财富达到最大化”。不可否认这一经济学理论为人类经济发展做出过巨大贡献,然而这一理论的弊端在于:没有考虑能源、资源与环境的阈值。资源经济学研究表明,人类从事生产活动必须遵循大自然的生态规律,不能毫无节制地消耗自然资源。
高碳经济发展模式,一方面大大加快了工业化、城市化与现代化进程,极大地丰富了人类社会的物质财富,为人类带来了前工业社会不可想象的经济增长速度;另一方面,大规模快速使用化石能源导致CO2排放量的显著增加。它片面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而以牺牲环境效益为条件,是一种只顾人类、不顾自然;只顾自己、不顾别人;只顾当代、不顾后代的不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给人类带来了经济增长的诸多困惑。如果任其永远持续下去,其结果只能是“高烧”的地球不堪重负,丹尼斯•米都斯等经济学家提出的经济增长极限的预言也将不幸言中。
在自然资源日益短缺、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当今,人们开始追求一种不仅为了当代人还要让后代人生存、发展的生活方式,追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的发展模式。这种新型的可持续发展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是以化石能源高效清洁利用和开发可再生能源为基础的,它将是人类未来生态社会的经济发展模式。这是一种低能耗、低物耗、低污染、低排放、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的绿色可持续经济;是继人类社会经历过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继工业革命、信息革命之后的新能源革命。
中国正处于快速工业化、城市化与现代化进程中,经济要较快增长以改善民生、增进福利,又需要较大的温室气体排放空间。面对双重压力,当务之急是要继续努力践行科学发展观,探索出一条合乎中国实际的低碳经济发展道路。这是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
(选自《光明日报》2009.06.10,有删改)下列对文意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农业社会经济发展模式是低碳经济,工业社会经济发展模式是高碳经济、未来的生态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又回归到低碳经济。 |
B.亚当-斯密“利润最大化、产量最大化和收入最大化”的经济理论,为人类经济发展做出过巨大贡献, 又强调人类的生产活动不能毫无节制地消耗自然资源。 |
C.如果听任高碳经济模式的持续发展,“高烧”的地球将不堪重负, 丹尼斯•米都斯等经济学家提出的经济增长极限的预言也将变为现实。 |
D.当下中国面临着经济增长和温室气体排放压力,中国选择和发达国家一样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是为了促进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
分条概述高碳经济发展模式所带来的后果和实质各是什么?
人类未来生态社会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什么?人类为什么要选择这样一种模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杰出的音乐家(节录)
(巴西)马·德·安德拉德
①我要向我的读者介绍一位音乐家。我认为他是现代世界上最伟大的、最应该受到世人崇敬和学习的音乐家。对我来说,介绍这位音乐家是不存在选择的犹豫的。我说过,艺术是生活的要素,而不是幸存的要素。艺术家之存在,不是为了成为富翁或名人,而是为了用他的定义和判断在生活的过程中帮助人;我的信念,我的激情,毫不迟疑地将聂耳的名字印在这张纸上。在我们中间,知道这位伟大的中国人的人不多。多亏《音乐教育》杂志,我才能为他唱一支赞歌,介绍一下他的生活。
②聂耳,有一天从父母家逃走。这位出生在云南的中国人很快遇到一群流浪歌手,跟着他们拉小提琴。他就这样开始了流浪生涯,时而生活在繁忙的码头上,时而生活在汗流浃背的城市工人中间,时而又生活在种水稻的农民和茶农中间,他了解大千世界的各种人。他在他们中间生活,和他们一起干活,用小提琴的声音鼓舞着他们。聂耳的心中装满了故乡的歌曲。
③在故乡的古老旋律的精神激励下,他也开始歌唱了。聂耳当时对音乐所知甚少,只会拉他的小提琴。但是他的富于人情味的歌曲以难以置信的速度传播开来,比如《码头工人歌》《开路先锋》《渔光曲》。他的歌家喻户晓,无人不唱,想唱歌的人都喜欢他的歌。
④但是,众人最爱唱的、聂耳出于对他一生最重要的问题的关心而作的歌,却是《义勇军进行曲》。这支歌表现了他对压迫者日本人的仇恨。他睁大噙着愤怒的泪水的眼睛高喊:“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全中国的人在“起来!”的呐喊声中站起来了。
⑤不寻常的故事发生在日本人袭击沿海大城市的时候。中国的大学就在那些城市里,后来遭到了破坏。但是“起来!”的歌声总是回荡在师生中间。决定把大学迁到敌人达不到的内地去。铁路和火车都被破坏,也没有汽车和足够的卡车,没有任何运输工具,只好用师生的双肩把书和仪器扛走。仅有几副临时绑的担架由哲学、医学和文学系的“脚夫”抬着,把最重的仪器运走。
⑥这是人类的全部历史上所知道的最罕见、最奇特的撤退。课没有停上。当走到一座树林的阴凉里,当一天的疲劳一步步换来夜晚的安静,必定有一位教授讲老子,有一班学生分析莎士比亚。有时会有一只日本乌鸦在云端轰鸣,迅速冲下来,又立即逃走。因为那些撤退者,骨瘦如柴的撤退者,只能用孔子的教导和对日寇的蔑视来回答。大家面临的是死亡和死亡的考验。“起来!起来!”大家唱起来。聂耳的颂歌发自大家的内心,在挂着眼泪的嘴上爆发。在聂耳的歌曲鼓舞下,大学慢慢撤退到了中国的边远地区。
⑦聂耳?……他很久以前就去世了,是被日本人杀死的。有一天,他意识到自己肩负的责任,于是发生了思想斗争。毫无疑问,他把自己的歌曲服务于中国的建设事业,把自己的全部力量献给了最早的爱国歌唱团的组建工作。但是这一切,无论其伟大的意义还是他实践的生动艺术,都不能说明他在技巧上的欠缺是应该的。他需要深造。但是去哪里呢?中国不具备他需要的条件;富足的美国或欧洲也不会接纳他这个乞丐和他的小提琴。他唯一可能的选择只有日本。
⑧聂耳把他的朋友们叫在一起,把他的决定告诉他们。是的,他很清楚,他的名字在黑名单上,敌人很可能暗杀他。但是面对他对祖国所负的责任,他宁肯死去也不耻辱地活着。他又把他最亲密的朋友刘良沫找来,把最后的嘱托告诉他,便于1933年6月动身去日本了。他是小青年,还只有23岁。但是过了不到一个月他就死了。在检查了一具流血的尸体后,日本警察正式发表看法说:“他是溺死的。”
⑨聂耳是我们时代最伟大的音乐家。他非常清楚,在生活的某些决定性时刻,艺术应该自愿地服务。聂耳的见解促进了中国数百个爱国的歌唱团的产生。聂耳极大地推动了他的人民的觉醒。在他的祖国,谁都会唱“起来”。它已经变成中国千百万游击队员的国歌。聂耳是我们时代最伟大的音乐家。
【注】马·德·安德拉德(1893—1945)巴西著名诗人、小说家。文章第一段对聂耳进行了高度评价,有何作用?
文章多次重复“起来”这句歌词,有什么用意?
文章的七、八两段突出表现了聂耳什么样的精神品质?
文章最后一段在内容上和第一段是否有重复之嫌,请谈谈你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林中速写
张守仁
这里是方圆百里的原始森林。空中,叠翠千丈,遮阴蔽日;地面,葛藤缠绕,落叶盈尺;地下,盘根错节,根须如网。这几乎是一个密封的世界。这里有巨栋大梁,珍禽异兽,奇葩硕果,灵芝妙药。高大挺拔的望天树是林中巨人,直冲云霄,傲视碧海。大青树广展绿冠,庇荫着众多伙伴。松杉竞生。乔灌咸长。荆棘丛集。低层杂草繁密。阴翳处蕨类葳蕤,卧倒的枯树上覆盖着苔藓,又有小树从苔藓中探出新苗。巨蟒似的绞杀植物盘绕于树干。大蚜趴伏在校杈上吸吮汁液。野雉在林梢飞翔。猴子在树冠摘果。孔雀在泉边开屏。野蜂在花丛中采蜜。蚁群在腐殖层上蠕动。这里蚊蚋成阵。蚂蚱跳跃。长虫在拥挤的空间里扭曲穿行。林间流泻着婉丽的鸟鸣。更有山溪潺潺,叶丛滴翠。幽暗的草丛中,兰花放出馨香,海芋叶旁,龙舌兰伸出锐利的绿剑。开放红白花朵的茑萝,在枯枝上攀援盘旋。阔叶下的蛛网上缀着露珠。蜗牛驮着贝壳在湿地上爬行。远处林边大象甩动长鼻,悠然踱步。层林之上,鹞鹰在蓝天里滑翔,用它那对犀利的眼睛,窥伺着下界的猎物。如果你仔细观察,就会惊骇于万千动植物形体结构是那么完美:随便一茎小草,一朵鲜花,一颗果实,一株树木,一只飞鸟,一头走兽,它们的躯体组织,它们的色泽、形态,是那么气韵生动,血脉通畅,和环境之间显得和谐无间,浑然天成。啊,那是竞争、完善,才能达到目前这种鬼斧神工、天衣无缝的状态!和自然界生物的完美结构相比,人间一切科技、文艺作品,都相形见绌。万千物种在这里多层次、高密度地孳生、繁衍、更新、斗争。岁岁年年,世世代代,永不停息。物竞天择,各司其职。相克相生,相辅相成。相互依赖,相互补充。如果上帝偏爱某一物种,要求纯粹、划一,这无异于毁灭某一物种自身。在这里,同一就是同灭,差异才能互补,共生方能共荣。如果它们分离,许多物种将因失去相互制约、转化、补偿、交换等生存条件而死亡。它们只有集结、混生在一起,才能生机蓬勃,旺盛葱茏,荒蛮野性。在这里,每一瞬间,都在发生亿万次的新陈代谢。腐烂与新生、繁荣与枯萎,都在这生命的大舞台上演替。这里有最美妙的天籁,这里有最丰富的色彩,这里有最生动的形象。而当暴风袭来,林海枝舞叶涌,俯仰起伏,万千树干就是万千根摇曳的琴弦,弹奏出惊心动魄的交响乐;云雾涌来,一切淹没在白茫茫的浪涛之下,变成一片摇摆晃动的海底森林;但当热带雨倾泻过后,太阳重又照耀,亿万叶片上的水珠,闪烁出亿万颗晶亮的星星,炫人眼目。哦,森林,地球上最繁密、复杂的生物群落。只有用一种不分段、头绪有点混乱的文字,才能充分表达出杂乱成一个板块的整体感受。且让我以身边潮湿的树墩当书桌,迅速记下这篇即兴式的短文……
(转摘自《语文读本》第166页)
7.文章一气呵成,很好地表达了作者情感。如果把这篇文章分成三个层次的话,你认为应怎样分?(写出原文,哪句到哪句。3分)
答:第一层
第二层
第三层
8.整体感受文章,你认为本文表达的主旨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25题。
比之于埃及的金字塔,印度的山奇大塔,古罗马的斗兽场遗迹,中国的许多文化遗迹常常带有历史的层累性。别国的遗迹一般修建于一时,兴盛于一时,以后就以纯粹遗迹的方式保存着,让人瞻仰。中国的长城就不是如此,总是代代修建、代代拓伸。长城,作为一种空间蜿蜒,竟与时间的蜿蜒紧紧对应。中国历史太长、战乱太多、苦难太深,没有哪一种纯粹的遗迹能够长久保存,除非躲在地下,躲在坟里,躲在不为常人注意的秘处。大凡至今轰传的历史胜迹,总会有生生不息、吐纳百代的独特秉赋。
莫高窟可以傲视异邦古迹的地方,就在于它是一千多年的层层累聚。看莫高窟,不是看
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一千年而始终活着,一代又一代艺术家前呼后拥向我们走来,每个艺术家又牵连着喧闹的背景。在别的地方,你可以蹲下身来细细玩索一块碎石、一条土埂,在这儿完全不行,你也被裹卷着,身不由主,踉踉跄跄,直到被历史的洪流消融。
白天看了些什么,还是记不大清。只记得开头看到的是青褐浑厚的色流,那应该是北魏
的遗存。色泽浓厚沉着得如同立体,笔触奔放豪迈得如同剑戟。那个年代战事频繁,驰骋沙场的又多北方骠壮之士,强悍与苦难汇合,流泻到了石窟的洞壁。这一派力、一股劲,让人疯了一般,拔剑而起。这里有点冷、有点野,甚至有点残忍;
色流开始畅快柔美了,那一定是到了隋文帝统一中国之后。衣服和图案都变得华丽,有
了香气,有了暖意,有了笑声。这是自然的,隋炀帝正乐呵呵地坐在御船中南下,新竣的运河碧波荡漾,通向扬州名贵的奇花。隋炀帝太凶狠,工匠们不会去追随他的笑声,但他们已经变得大气、精细,处处预示着,他们手下将会奔泻出一些更惊人的东西;
色流猛地一下涡漩卷涌,当然是到了唐代。人世间能有的色彩都喷射出来,但又喷得一
点儿也不野,舒舒展展地纳入细密流利的线条,幻化为一种壮丽。这里不再仅仅是初春的气温,而已是春风浩荡,万物苏醒。这里连禽鸟都在歌舞,连繁花都裹卷成图案,这里的雕塑都有脉搏和呼吸,挂着千年不枯的吟笑和娇嗔。这里的每一个场面,而每一个角落,都够你留连长久。这里没有重复,真正的欢乐从不重复。一到别的洞窟还能思忖片刻,而这里,一进入就让你燥热。这才是人,这才是生命。人世间最有吸引力的,莫过于一群活得很自在的人发出的生命信号。唐代就该这样,这样才算唐代。我们的民族,总算拥有这么个朝代,总算有过这么一个时刻,驾驭如此瑰丽的色流,而竟能指挥若定;
色流更趋精细,这应是五代。唐代的雄风余威未息,只是由炽热走向温煦,由狂放渐趋
沉着。头顶的蓝天好像小了一点,野外的清风也不再鼓荡胸襟;
终于有点灰黯了,舞蹈者仰首看到变化了的天色,舞姿也开始变得拘谨。欢快的整体气氛,已难于找寻。大宋的国土,被下坡的颓势,被理学的层云,被重重的僵持,遮得有点阴沉;色流中很难再找到红色了,那该是到了元代;……
这些朦胧的印象,稍一梳理,已颇觉劳累,像是赶了一次长途的旅人。据说,把莫高窟的壁画连起来,整整长达六十华里。我只不信,六十华里的路途对我轻而易举,哪有这般劳累?(选自余秋雨〈莫高窟〉,有删改)
23、试根据第一段内容,概括出中国文化遗迹的特点。(不超过20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选段最后说,“我只不信,六十华里的路途对我轻而易举,哪有这般劳累?”对这句话该怎样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作者为什么重点描画色流的变化,其用意何在?为什么又着重写唐代的色流?
答:(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玫瑰树根
(智利)加·米斯特拉尔
地下同地上一样,有生命,有一群懂得爱和憎的生物。
那里有黢(qū,黑)黑的蠕虫,黑色绳索似的植物根,颤动的亚麻纤维似的地下水的细流。
据说还有别的:身体比晚香玉高不了多少的土地神,满脸胡子,弯腰曲背。
有一天,细流遇到玫瑰树根,说了下面的一番话:
“树根邻居,像你这么丑的,我从来没见过呢。谁见了你都会说,准是一头猴子把它的长尾巴插在地里,扔下不管,径自走了。看来你想模仿蜒蚓,但是没有学会它优美圆润的动作,只学会了喝我的蓝色汁液。我一碰上你,就被你喝掉一半。丑八怪,你说,你这是干什么?”
卑贱的树根说:
“不错,细流兄弟,在你眼里我当然没有模样。长期和泥土接触,使我浑身灰褐;过度劳累,使我变了形,正如变形的工人胳臂一样。我也是工人,我替我身体见到阳光的延伸部分干活。我从你那里吸取了汁液,就是输送给她的,让她新鲜娇艳;你离开以后,我就到远处去导觅维持生命的汁液。细流兄弟,总有一天,你会到太阳照耀的地方。那时候,你去看看我在日光下的部分是多么美丽。”
细流并不相信,但是出于谨慎,没有作声,暗忖道,等着瞧吧。
当他颤动的身躯逐渐长大,到了亮光下时,他干的第一件事就是去寻找树根说的延伸部分。
天啊!他看到了什么呀。
到处是一派明媚的春光,树根扎下去的地方,一株玫瑰把土地装点得分外美丽。
沉甸甸的花朵挂在枝条上,在空气中散发着甜香和一种幽秘的魅力。
成渠的流水沉思地流过鲜花盛开的草地:
“天哪,想不到丑陋的树根竟然延伸出美丽!”
这是一篇优美的咏物散文。在作家的笔下,物体不再是不会思考、不会言语、没有感情的物体,而是与人的生活融为一体的有生命的东西。她运用童话的手法,让细流和玫瑰树根开口说话。作品用优美的笔触,讴歌了不起眼的玫瑰树根。被细流蔑视的“卑贱的”“丑八怪”的玫瑰树根,最后开出了芬芳的花朵。文章要告诉人们的道理并不高深,然而作者优美的文笔和奇特的想象力,使这篇短文具有了非凡的魅力。
1.读第三段,若将加点的“据说”两字删去,与原句的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后来当他看到美丽的玫瑰树,闻到甜香的玫瑰花味时,他发出这样的感慨:(用选文原句回答)
3.下面的说法与这篇短文所抒发的情感相符的一项是[ ]
A.细流在故事中充当了一个反面角色,人们在对树根表示敬意的同时,对细流充满了厌恶之情。 |
B.树根有那样的顽强精神,应该到地面上来,更充分地显示它存在的价值。 |
C.这些枯黄笨拙的树根,在这黑暗和腐朽的环境中,支持着地面上的生命之美,那正是他们的骄傲。 |
D.树根为树枝为花朵供应了充足的水分,固然可敬,但也实在太可惜了他的一生。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21题。
雨的四季
刘湛秋
我喜欢雨,无论什么季节的雨,我都喜欢。她给我的形象和记忆,永远是美的。
春天,树叶开始闪出黄青,花苞轻轻地在风中摆动,似乎还带着一种冬天的昏黄。可是只要经过一场春雨的洗淋,那种颜色和神态是难以想象的。每一棵树仿佛都睁开特别明亮的眼睛,树枝的手臂也顿时柔软了,而那萌发的叶子,简直就起伏着一层绿茵茵的波浪。水珠子从花苞里滴下来,比少女的眼泪还娇媚。半空中似乎总挂着透明的水雾的丝帘,牵动着阳光的彩棱镜。这时,整个大地是美丽的,小草似乎像复苏的蚯蚓一样翻动,发出一种春天才能听到的沙沙声。呼吸变得畅快,空气里像有无数芳甜的果子,在诱惑着鼻子和嘴唇。真的,只有这一场雨,才完全驱走了冬天,才使世界改变了姿容。
而夏天,就更是别有一番风情了。夏天的雨也有夏天的性格,热烈而又粗犷。天上聚集几朵乌云,有时连一点雷的预告都没有,当你还来不及思索,豆粒般的雨点就打来了。可这时雨也并不可怕,因为你浑身的毛孔都热得张开了嘴,巴望着那清凉的甘露。打伞、戴斗笠固然能保持住身上的干净。可光头浇,洗个雨澡却更有滋味,只是淋湿的头发、额头、睫毛滴着水,挡着眼睛的视线,耳朵也有些痒索索的。这时,你会更喜欢一切。如果说,春雨给大地披上美丽的衣裳,而经过几场夏天的透雨的浇灌,大地就以自己的丰满而展示它全部的诱惑了。一切都毫不掩饰地敞开了。花朵怒放着,树叶鼓着浆汁,数不清的杂草争先恐后地成长,暑气被一片绿的海绵吸收着。而荷叶铺满了河面,迫不及待地等待着雨点,和远方的蝉声、近处的蛙鼓一起奏起了夏天的雨的交响曲。
当田野上染上一层金黄,各种各样的果实摇着铃铛的时候,雨,似乎也像出嫁生了孩子的母亲,显得端庄而又沉思了。这时候,雨不大出门,田野上几乎总是金黄的太阳。也许,人们都忘记了雨。成熟的庄稼地等待收割,金灿灿的种子需要晒干,甚至红透了的山果也希望最后的晒甜。忽然,在一个夜晚,窗玻璃上发出了响声,那是雨,是使人静谧、使人怀想、使人动情的秋雨啊!天空是暗的,但雨却闪着光;田野是静的,但雨在倾诉着。顿时,你会产生一脉悠远的情思。也许,在人们劳累了一个春夏,在收获已经在大门口的时候,多么需要安静和沉思啊!雨变得更轻,也更深情了,水声在屋檐下,水花在窗玻璃上,会陪伴着你的夜梦。如果你怀着那种快乐感的话,那白天的秩雨也不会使人厌烦。你只会感到更高邈、深远,并让凄冷的雨滴,去纯净你的灵魂,而且一定会遥望到在一场秋雨后将出现一个更净美、开阔的大地。
也许,到冬天来临,人们会讨厌雨吧!但这时候,雨已经化妆了,它经常变成美丽的雪花,
飘然莅临人间。但在南国,雨仍然偶尔造访大地,但它变得更吝啬了。它既不倾盆瓢泼,又不绵绵如丝,或淅淅沥沥,它显出一种自然、平静。在冬日灰蒙蒙的天空中,雨变得透明,甚至有些干巴,几乎没有春、夏、秋那样富有色彩。但是,在人们受够了冷冽的风的刺激,讨厌那干涩而苦的气息,当雨在头顶上飘落的时候,似乎又降临了一种特殊的温暖,仿佛从那湿润中又漾出花和树叶的气息。那种清冷是柔和的,没有北风那样咄咄逼人。远远地望过去,收割过的田野变得很亮,没有叶的枝干,淋着雨的草垛,对着瓷色的天空,像一幅干净利落的木刻。而近处池畦里的油菜,经这冬雨一洗,甚至忘记了严冬。忽然到了晚间,水银柱降下来,黎明提前敲着窗户,你睁睛一看,屋顶,树枝,街道,都已经盖上柔软的雪被,地上的光亮比天上还亮。这雨的精灵,雨的公主,给南国城市和田野带来异常的蜜情,是它送给人们一年中最后的一份礼物。
啊!雨,我爱恋的雨啊,你一年四季常在我的眼前流动。你给我的生命带来活力,你给我
的感情带来滋润,你给我的思想带来流动。只有在雨中,我才真正感到这世界是活的,是有欢乐和泪水的。但在北方干燥的城市,我们的相逢是多么稀少!只希望日益增多的绿色,能把你请回我们的生活之中。
啊!总是美丽而使人爱恋的雨啊1
16.本文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17.请简要概括文中所描绘的四季的雨的特点。(4分)
18.文章开头说“我喜欢雨,无论什么季节的雨,我都喜欢。”结合全文,谈谈作者“喜欢雨”的原因是什么?(3分)
19.文章的第三段“而夏天,就更是别有一番风情了”句中“别有一番风情”指的是哪些方面?(5分)
20.本文在语言表达方面很有特点,请你以第四段为例,谈谈阅读后的感受。(4分)
21.文章的倒数第二段“只有在雨中,我才真正感到这世界是活的,是有欢乐和泪水的。”结合自己的感受,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