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①悟践心理疗法又称作“快速心理治疗”,是我国学者李心天等人于50年代初开始运用和发展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它以辩证唯物主义有关理论为指导,依据心理是脑的机能,是客观现实的反映的原理,认为人的心身是统一体,心理与生理相互作用,心理的能动作用对心身健康具有重要意义。人的高级神经活动在反映外部世界以及作为客观存在的个体的现实的同时,调节着肌体的各种机能。因此,人类的任何疾病,从局部的病理过程直到高级神经系统的功能障碍,都能在人类生理机能的社会制约性的基础上来观察研究
②悟践心理疗法主要是分析患者生活环境中曾经发生和可能存在的、引起他心理过度紧张的因素,然后研究患者在过去生活中对这些因素的认识及所抱的态度以及随之产生的情绪体验,来确定心理治疗的内容。
③悟践治疗的基础是通过词对大脑皮层的影响来调节大脑皮层功能状态和躯体功能状态的,这是依据巴甫洛夫两种信号系统学说,把心理治疗建立在可以科学分析的生物科学的基础上,在巴甫洛夫看来,第二信号刺激——词在人的条件联系系统中起着无可比拟的重要作用。实践证明:语言和文字可以作为信号,构成包罗万象的条件刺激,成为机体内部各种生理机能和外部行为的最高调节者。
④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是悟践心理治疗的核心。悟践心理治疗采用了在觉醒状态下的暗示和说理,重视和尊重患者的意识的积极调节作用和主观能动作用,使其在治疗过程中得到最大的发挥和利用。患者在接受指导并认识疾病本质后,采取积极努力同疾病作斗争的态度和行协,掌握战胜疾病的主动权,这是最根本的原则。
⑤悟践心理治疗注意到患者的神经功能状态与躯体健康状况密切相关,因此也要通过体育疗法、气功、运动来提高神经系统的张力,通过劳动和社会实践的锻炼,以增强个体对外界各种生活事件和精神刺激的耐受力。
⑥悟践心理治疗主要用于神经衰弱及其他各类神经症。
1.根据文意,下列对“悟践心理疗法”的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   )
A.所谓“悟践心理疗法”,就是利用人的心理和生理之间的联系进行心理治疗的一种方法。
B.“悟践心理疗法”是以研究患者对自己心理过度紧张因素的认识、态度和随之产生的情绪体验为主要内容的。
C.“悟践心理疗法”是用第二信号刺激物——词作为基础来调节大脑皮层功能状态和躯体功能状态的。
D.“悟践心理疗法”的根本所在就是通过充分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来掌握战胜疾病的主动权。
2.根据文意,与“悟践心理疗法”的过程或特点存在联系的一项是   (   )
A.在“悟践心理疗法”实施过程中,首先要分析某些造成患者心理异常的生活环境因素。
B.因为“悟践心理疗法”的发起者是中国学者,所以就被赋予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特点。
C.需要“增强个体对外界各种生活事件和精神刺激的耐受力”正反映出了“悟践心理疗法”具有局限性。
D.巴甫洛夫两种信号系统学说从一个角度支持了这种疗法的运用,因此,这种疗法构成了生物科学研究的一个分支。
3.下列对画横线部分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人的高级神经活动”的“反映”和“调节”指的就是会影响人心身健康的、心理的能动作用。
B.人的高级神经活动不仅反映着外部世界和个体的现实,还通过这种反映调节着人的肌体的各种机能。
C.人类的任何疾病,都与人类生理机能的社会制约性有关,因此观察研究这些疾病,都能以这个制约性为基础。
D.画横线部分的内容实际上是对上面“心理的能动作用对心身健康具有重要意义”的一个解说。
4.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悟践心理治疗”是以辩证唯物主义有关理论为指导的,因此它也是目前最科学最先进的心理治疗方法之一。
B.“悟践心理治疗”采用了在觉醒状态下暗示和说理的方式,因此,应用这种方法的目的也在于表现对患者隐私的尊重。
C.如果能借助于体育疗法、气功、运动来提高神经系统的张力,将会更大地提高“悟践心理治疗”的成功率。
D.“悟践心理治疗”主要用于神经衰弱及其他各类神经症,但也可以治疗诸如高级神经系统功能障碍一类的疾病。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题。
材料三
中国纸,通常是指用手工捞出来的“土纸”,即手工纸;欧洲纸,一般是指用机器抄出来的“洋纸”,即机制纸。造纸工艺的基本原理是相同的,但生产流程和操作方法不同,因而也就形成了不同的特点。在外观方面,如果把手工纸拿起来迎着阳光观察,就会发现纸内有一条条的“印子”,也就是“帘纹”,而机制纸则没有。由于机制纸是经过高温烘缸干燥,故纸面光滑度较高,而手工纸是低温干燥的,其光滑度要低得多。在性能方面,手工纸一般呈碱性,纸面柔和,宜于使用毛笔书写,吸水性较大,纸的强度较小、质地较软而轻。机制纸一般呈酸性,纸面挺硬,吸水性较小,宜于使用硬笔书写。
在价值方面,区别于机制纸以实用性价值为主,中国手工纸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要了解传统文化,中国纸及纸文化也是一条可行的路径。
简单点说,纸文化包括了历史古籍、书法绘画、民间艺术等许多丰富的内容。早在汉朝时,我国就发明了纸,随后又在隋朝发明了雕版印刷,此后我国的书籍出版、印刷事业突飞猛进。据报道,我国现存3000万册古籍,这些古籍不仅是珍贵的文物,更具有重要的文献研究价值。
中国纸从用毛笔书写开始,历经了拓碑、写经、抄书的漫长岁月,进入了书法、绘画阶段,草篆隶楷、写意工笔之精品,令人倾倒,达到艺术的高峰。欣赏中国的书法和绘画,能在思想或性格上受到熏陶,使人的素质在潜移默化中有了转变和提高。
关于民间艺术,是指与纸有关的艺术品,如年画、春联、剪纸、纸脸谱、扇面画、风筝、折纸等。它们既有物质的,又有精神的;既有民俗的,又有高雅的;既有创造的,又有欣赏的,真可谓蔚为大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手工纸与我们的文化生活和人文修养结下了不解之缘。保存和保护一定范围的手工纸市场,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就像日本把他们国家的“和纸”(手工纸)称为“无形文化财产”,政府和民间共同出力帮助经营,使和纸在市场上锦上添花,有了如纸插花、浮世绘等作品,丰富了手工纸的市场。正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种文化发展策略对中国纸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取材于刘仁庆《中国手工纸与传统文化》)
下列关于手工纸和机制纸区别的表述,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手工纸专指中国纸,而机制纸则专指欧洲纸。
B.手工纸因高温干燥而能看出“帘纹”,机制纸则不会。
C.手工纸柔软而吸水性强,机制纸则恰恰相反。
D.手工纸只有文化价值,而机制纸只有实用价值。

下列对“材料三”中所提到的文化名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年画:大都于新年时张贴,含有吉祥喜庆之意。传统民间年画多用木板水印制作。
B.草篆隶楷:指中国书法的四种字体,其中楷书代表作是东晋王羲之的《兰亭集序》。
C.写意工笔:指中国画中的重要技法。“写意”注重神韵的表现和作者情感的抒发。
D.扇面画:书画家在扇面上的绘画或书写,用以抒情达意,也使扇面兼具收藏价值。

中国宣纸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请根据上述三个材料作答。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题。
材料二
我国古代造纸业有十大产区,皖南堪称其中最显赫者。此地水源丰富,土地贫瘠,树木丛生,劳动力充足,造纸成为人们谋生的重要手段。而竞争异常激烈,又促成技艺不断精进。长年浸润、耳濡目染,精妙的手工操作让造纸技艺完美呈现。因此,似乎是上天的安排,这里自古以来便是名纸的故乡
泾县便在皖南小岭一带,那里素有“山川清淑,秀甲江南”之誉。不仅因李白“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之千古绝唱而闻名,更因泾县宣纸而蜚声中外。泾县宣纸是传统手工纸品的最杰出代表,它在千百年的积淀中逐步成长,与故土血脉相连。“纸之制造,首在于料”,特殊的喀斯特山地适合青檀树的生长,冲积平原则适宜生产长杆水稻,青檀树和水稻杆均为宣纸制造提供了优质原料。
宣纸是“捞”出来的纸,纸帘是捞纸的重要工具,纸帘的制作工艺直接影响宣纸的质量。纸帘的制作原料也与泾县的地理环境密切相关。泾县及周边一些地区产一种苦竹,长者可达二丈有余。这种苦竹,笋苦涩不能食用,但是竹纹的纹理直,骨节长,质地疏松,易于剖成竹篾。用此竹涂土漆制成的竹帘是捞纸的必备工具——纸帘。它不易腐烂,不吃水,且价格低廉。
此外,泾县地处中纬度南部,常年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正所谓“山下桃花山上雪,山前山后两重天”“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既为宣纸生产提供了丰富的水源和充沛的阳光,又使原料不至于在暴晒、暴雨和暴冻中风化或腐烂。
宣纸最初是以小家庭、小作坊形式在泾县及周边的老徽州地区生产,千百年来在泾县小岭不断完善、成熟。宣纸制作工艺非常精细和耗时,从原料采集到成品纸出来,中间要经历皮料制作、草料制作、配料以及捞、压、焙、剪等上百道工序,几乎需要用一年的时间。2006年5月20日,宣纸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取材于《宣纸的产地》)
下列对“材料二”中出现的词语,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土地贫瘠:“瘠”的读音是“jí”。
B.耳濡目染:“濡”的含义是“沾湿,沾上”。
C.秀甲江南:“秀”字的笔画共7笔。
D.蜚声中外:“蜚”字也可写作“斐”。

对“这里自古以来便是名纸的故乡”一句中“这里”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十大产区
B.皖南地区
C.泾县
D.皖南小岭

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不属于泾县宣纸品质上乘原因的一项是( )

A.特殊的喀斯特地貌为宣纸制造提供了优质原料。
B.当地气候条件得天独厚,水源丰富,阳光充沛。
C.宣纸制作工艺由小作坊发展而不断完善、成熟。
D.宣纸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题。
宣纸为宣州皮纸的总称,其名源于唐代宣州贡纸,在元明两代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不断改进,至明代中期已臻完善,成为中国皮纸的杰出代表。
宣纸最突出的特点是“润墨性”,这种特性对书画创作意义重大。宣纸可以大大丰富笔墨的表现形式,不仅可皴擦勾斫,也能施诸泼墨渲染,笔迹墨痕清晰可辨,极有笔墨韵味。丰富的笔墨变化可抒发感情,移情寄兴,遣貌求神,这是其他纸种所不能比的。
宣纸具有易于保存、经久不脆、不会褪色等特点,它“轻似蝉翼白如雪,抖似细绸不闻声”,寿命却几乎是所有纸中最高的。真正的宣纸,以青檀树皮为主要原料,以沙田稻草为主要配料。皮料成分越重,纸张越能经受拉力,即使笔力反复搓揉纸面也不会破,也就越能体现丰富的墨迹层次和更好的润墨效果,质量也就越好。
然而,由于稻草浆的成本只有皮料的六分之一至十分之一,如今有些所谓的宣纸,稻草比例超过了70%的还称之为“净皮”,几乎全是稻草浆的美其名曰“棉料”。成了这个样子的“宣纸”,已经承载不了更多的笔墨技法,也保存不了多少时间。
当代书画用纸的生产工艺与过去相比也有很多不同。过去的玉版宣,要在纸浆中抄造三回;今天的玉版宣,只是皮料的比重大些。过去有一种半生熟的煮捶宣,是要把生宣纸反复砸打密实,而今天的煮捶宣,是用刷子刷上矾水,达到半洇不洇的效果。
如今,漫步北京琉璃厂,各种品牌、各色式样的宣纸令人眼花缭乱。宣纸的生产已有千百年的历史,但至今没有量化的质量标准:青檀皮和稻草比例应为多少?漂白的残留物质究竟有什么?与此同时,在生产工艺中,用杂交稻草代替沙田稻草,大量使用化学漂白剂,都使宣纸的质量大不如前。更让人担心的是,宣纸生产技术目前仍是师徒之间的“口传心授”,而且由于工作条件辛苦,待遇低,也面临着后继乏人的困境。
宣纸是中国文化艺术传承的重要载体,有“纸寿千年”之誉。今天,更需要优质宣纸,将我们创造的文化艺术,传诸后世子孙。
(取材于殷燕召《宣纸:“纸寿千年”,需求不降》)
下列对“材料一”中词语加横线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已完善:接近
B.皴擦勾:砍削
C.貌求神:运用
D.眼花乱:缠绕

根据“材料一”,下列表述中不属于当代宣纸质量大不如前的原因的一项是()

A.配料比例发生变化
B.古代造纸技法失传
C.生产工艺过于简化
D.大量使用化学制剂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题
这一代的清风明月
①电影《黄金时代》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萧军、萧红受邀到上海见鲁迅先生的那一幕:两人站在虹口内山书店的门外,隔着玻璃窗望见坐在书店里的鲁迅。演萧红的演员虽没有太剧烈的肢体语言,却让我清楚地读到萧红当时的兴奋与激动。我当年第一次见董桥先生,表情虽不自知,却亦大约如是。
②初读董先生文章,始自《乡愁的理念》一书。之后因公务来往香港渐频,于是一本本补买,补读,补功课。董先生年轻时写时评,发议论,奇思妙构,引经据典,笔下常埋珠玑。过了耳顺之年多谈旧物、旧人、旧事,往往睹物思人,因人念事,旧南洋、旧台湾、旧香港、旧英伦,一幕幕好像是铁皮饼干盒里翻出来的老明信片,四边泛黄,往事仿佛都镶了楠木镜框,等你挂它上墙。
③老派文人都爱字画古董,都读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笺》,董先生尤是。2003年出版的《小风景》,书里用董先生的藏品照片为文章配图,从此 (一发不可收拾/一发不可收),字画、成扇、竹木、牙角、铜炉、砚台、嵌宝、雕漆、吉金、古玉、印章、葫芦、藏书票,还有手工装帧的西洋典籍。董先生一边收藏,一边考据,一边落笔成文,集结付梓,活脱脱十几部白话版的《前尘梦影录》(清代徐康所撰写的文物考古的专著),也成了我开始接触字画文玩的参考书。无奈“一入侯门深似海”,从此闲财碎银,都付于那僻摊、冷肆、拍卖行,落得个家有长物,身无余资,倒也不算凄凉。多年后我请董先生为拙作《玉成墨影》题写书名,趁机打趣,说这都是他教我,也是他“害”我,更是他“救”我了
玉成墨影”四个字写得真好,半隶半楷,五分何绍基,三分倪元璐,两分台静农,融在墨里,变成自己。老先生做事认真,裁了瘦长条的洒金粉笺,用铅笔打了淡淡的格子再写,看了让晚辈感动。写字实难,临古人先贤临到七分相似是本事,是用功;临了几十年,终于在漆黑的墨汁里琢磨出自己的一点风骨,是天资,是造化。北京中华书局最近选编沈从文先生以“古代文化”为主题的文章,出版了一本《古人的文化》,书里有一篇谈写字,沈先生说得中肯:“必明白字的艺术,应有的限度,折中古人,综合其长处,方能给人一点新的惊讶,新的启示……这种专家当然不多。另一种专家,就是有继往开来的野心,却无继往开来的能力,终日地乱涂抹,自得其乐……这种专家一多,结果促成一种风气,便是以庸俗恶劣代替美丽的风气。”古人没有书法“专”家,读书人个个都要练字,字写得俊的,也大都学问好,文采佳。王羲之写的《兰亭集序》,书法好,文章更好。
⑤董先生退休,闲来无事,天天在家读书练字,朵云轩仿古木板水印花笺上写蝇头行楷,有时默几行唐诗宋词,有时录满页笔记旧谈,写完正文更题跋文。跋文要比正文还好看,跋文里你能知道董先生年少时读过什么书,临过谁的字,背过多少诗,能知道董先生与前辈结交的前尘往事,能知道香岛半山,南窗灯下,董先生读书写字,竟到天明。我最喜欢董先生录杜少陵《佳人》后题的那一段:
予小学读杜甫《佳人》,至今不忘,老师谓天宝乱后当是实有其人其事,杜工部状
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合当千古绝唱。甲午年深秋录此旧爱,追念
往事不无感慨,古今佳人无数,予有缘相识二三而已,今垂垂老矣,再诵此诗追忆似水
年华耳。香岛半山书斋南窗下。
⑥好一个“似水年华”,好一个“不无感慨”!
⑦董先生水印花笺写了几十张,朋友林道群先生看惯了他的墨迹,说他的字近来越写越好,董先生称之为“养字”,我说看这字能养心
⑧旧字画、旧文玩就好像旧时代的清风明月,董先生总爱这样比喻,常说他这辈人是有幸 (如沐春风/沐得清风)、照见明月的最后一代。也是,旧年月文人只要笔头勤快大都小康,运气好,冷摊上能换一两件小文玩。那时候的冷摊真冷,冷得只剩清风明月。 (斗转星移/白驹过隙),这几年拍卖兴旺,富翁豪客一掷亿金,清风明月身价陡涨,东西一贵,赝品也多,读书人想要一件前辈文人像样的手迹比登天还难。我求董先生匀我些写好的花笺,让我替他办一个精致的文人墨趣展,多少是盼着清风又来,明月再度。
⑨每一代有每一代的清风明月,每一代的清风明月不尽相同,但都相似。这一代的人,还是要找回这一代的清风明月才好。
(取材于潘敦同名散文)
在文中甲乙丙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一发不可收拾如沐春风斗转星移
B.一发不可收如沐春风白驹过隙
C.一发不可收沐得清风斗转星移
D.一发不可收拾沐得清风白驹过隙

下列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董桥先生酷爱字画古董,藏品丰富,且有深入研究,著作颇丰,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
B.文章画线句中的“融”字,含有模仿、借鉴、吸纳、融合等意思,言简意丰,堪称妙笔。
C.沈从文的话,表达了对有继往开来野心而无能力的专家的讥讽之意和对董桥先生的欣赏之情。
D.作者在第⑧段表达了对当今社会难得“清风明月”的遗憾以及对“清风又来,明月再度”的期许。

第③段作者与董先生“打趣”说,“这都是他教我,也是他‘害’我,更是他‘救’我了。”根据文章内容,简析作者话中之“趣”。
请简要回答,作者为什么认为看董桥先生的字能“养心”。
文中的“清风明月”喻意丰富,请根据全文内容加以解说。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用互联网的力量开启未来
在洋溢着古典风情的乌镇,又召开了一场可以塑造未来面貌的大会——世界互联网大会。古典与未来的美妙结合,不仅体现了互联网的力量,也是中国当前的面貌写照。
今天,互联网已无所不在。会场虽在乌镇,却让人感到就在我们身边。用网络的语言来说,似乎很难有一场盛会,能够像互联网大会那样“酷炫”,一幅未来世界的图景正在我们眼前慢慢展开:互联网建设将如何升级,互联网经济将如何转型,网络规则又该打上怎样的补丁……这一切,都在本次大会的议程里,并将如春风化雨般,慢慢地渗透进我们的生活。
目前,中国有6.7亿网民、413万多家网站,世界网民也超过了30亿。无数人的生活都与互联网息息相关,互联网领域的一点小变革,都会放大无数倍,都拥有改变未来的力量。
在互联网大会上,有洪钟之音:习近平主席提出了关于互联网发展的“四项原则”和“五点主张”。既包括网络主权、构建秩序等宏大议题,也包括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网上文化交流平台等具体政策。这一项项新提法,都指向了未来互联网发展的方向,都是独具创造精神的“中国主张”。中国如今正从网络大国向网络强国迈进,振聋发聩的中国表达,生动描绘了未来的远景。
在互联网大会上,也有百花齐放: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说,未来30年才是互联网应用的最佳机会;百度公司董事长李彦宏说,人工智能迎来新机遇,将用技术为人类服务;腾讯公司控股董事会主席马化腾则在思考,未来用什么产品来颠覆微信……这些互联网世界的建设者们,正在从细节上逐步探索未来的方向。在乌镇的这些天,或许某个点子、某次碰面、某句谈话,就足以启发一场变革,带来更多惊喜。
在互联网世界,中国已具备制定未来规则、描摹世界面貌的底气。这是几十年来中国发展成就的集中体现,是中国创造力的集中迸发。互联网看似是一个虚拟世界,却又需要实实在在硬实力的支撑。它需要基础设施建设到位,需要消费人口实力殷实,需要教育、科技提供支撑,若没有这些支撑,世界互联网大会何以开在中国,世界级的人物为何云集中国?
互联网对于中国来说,是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中国在互联网世界已经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互联网+”的经济发展新模式也已经上升到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世界互联网大会是一次新的启程,在未来的航程里,中国需要与世界各国一道,在互联网这个联通虚拟与现实、穿越既往与未来的世界里,共筑规则,共享繁荣,这才是互联网大会的意义。
(取材于2015年12月21日《光明日报》)
文章中“振聋发聩”“百花齐放”“举足轻重”三个成语,都是对互联网领域“中国面貌”的形象写照。请结合文章内容, 任选其一加以解说。
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关于互联网发展的“四项原则”和“五点主张”是独具创造精神的“中国主张”。根据以上三则材料,概括“中国主张”的核心内涵。(不超过20字)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