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以下题目
倾听滴水
何 羽
我常常因幻觉中的滴水声响而惊悸。在睡梦中,在清醒的白天。
少年时为了复习迎考,我想出了一个方法(灵感来自悬梁刺股、凿壁偷光的勤学故事),在洗手间,我将水龙头关至仅能滴水的程度,下面摆放一只水桶。滴,嗒,滴,嗒,然后,我跑回房间,练字,背书。间或在凝视的瞬间,在绷紧的心思稍一松弛的瞬间,我便听见那滴水的声音在催促。我知道,这会儿,水桶底部已铺上一层水膜,且正以极难察觉的速度攀升。
乃至睡梦中,我也常被幻觉中的滴水声惊醒,猛然坐起,冲进洗手闯,胡乱擦了把脸,又坐回书桌前,却两眼发懵,茫然无措。只好倒头又睡,总不敢睡深,半梦半醒之间,思维一片沉重的混浊。
而那滴水的声响却异常清晰,粒粒分明,坚定,固执,扣人心弦。
这滴水的声音就这样时时刻刻、无处不在地追逐着我。
听,这滴水是有生命的。
将滴水控制在一秒钟两滴的速度,这水声听起来就像十六七岁的我,年轻,矫健,兴致勃勃,勇往直前,滴,滴,滴,滴,来不及看清什么,来不及后悔什么,细细密密的日子就这样快速地过去了;稍慢了一些,就像中年的我,矜持,沉稳,稍作停留,但也不及多想,被身后一大摊琐事杂务推着向前;再慢一些,那就是老年的我,慢慢地渗化出来,汇拢,凝聚,像一颗盈盈欲滴的泪,又像一颗思维的结晶体,饱满,丰硕,而后,“咚”的一声,落入耳膜,凝重,庄严,掷地有声,像一句古代的誓言。
这滴水的声音,是存在的宣告。而后,一切又归至于沉默的虚无。
你说,这一条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是由多少颗这样微弱而真实的水滴汇成的呢?生命投入时间的长河,如一滴水跃入无边的汪洋。世间万物的历程,又与一滴水的生命有什么不同?
我常常无言以对滴水的责问。
这滴水工夫,地球上,抑或宇宙间正上演着多少出剧目呢?
这滴水之舟,究竟能承载多少的笑与泪,悲与喜,生离与死别?
一滴水,谁都可以掬之于掌心,然而,谁也无法掂出一滴水的分量,谁也无法将一滴水永远留住。
天地之间,万籁俱寂,惟有滴水声,如珠玑,如佛音,点点滴滴落心头。
神龟虽寿,犹有尽时;螣蛇乘雾,终为土灰;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水滴,石穿,更何况是脆如蝉翼的生命?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有多少智者,倾听滴水之声,浊心因此而明净,他们顿悟后的长叹落在历史之河中,激起滴水的层层回音,至今不绝如缕。
漫步田野,一颗颗露珠正凝于叶尖。无色,无声。
一忽儿,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光芒四射。
露珠们开始闪烁不定,窃窃私语,如忽明忽灭的萤火。
光线慢慢移过来,移过来。在一个恰当的角度,聚集。瞬时,灵犀一点,心领神会,回应着阳光的这滴水珠便折射出炫目的颜色,赤,橙,黄,绿,青,蓝,紫。雍容富丽,金碧辉煌,如梦如虹……与平生的素朴纯净形成反差。
任何生命拥有的色彩它都拥有,一切大红大绿,大喜大悲,都消融其间,默默包涵,而自身却是剔透无比,通体明亮,这是一种何等气度的生存智慧?
甚至,这一滴水的华美比之一颗罕世的钻石更无价,因其转瞬即逝,而更富有灵性,富有生命的绚丽的喧响,因而,美得异常触目惊心,无与伦比。
或许,这一滴水一生的期待,只为了这瞬间的辉煌?
此时,谁敢鄙视,谁敢漠视,这一滴水的存在?
此时,谁还能说,无色与沉默是一种苍白与单调?
无色是至色,沉默是绝响。
也许,人的一生,还不够用来守望滴水升腾为云的历程,但我不能不信奉这滴水之音。
(选自《散文》,有删节)
1.为什么“幻觉中的滴水声响”会让作者“惊悸”?(2分)为什么说“这滴水是有生命的”?(4分)
                                                                                 
                                                                                  
                                                                               
2.“一滴水,谁都可以掬之于掌心,然而,谁也无法掂出一滴水的分量”,为什么?请分点阐述道理。(4分)
                                                                                
                                                                                 
                                                                              
3.作者从阳光下水滴的光彩,领悟到了“生存智慧”,这“生存智慧”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语言作简要阐述。(4分)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

A.文中引用了一些著名的诗句,为的是说明人生的短暂、脆弱,而滴水却永恒、坚韧的道理。
B.本文通过倾听滴水而展开联想,告诉我们要做一个像小水滴一样的人:外表不张扬,内心却无限充实、丰富。
C.作者笔下的小水滴,微小与宏大,柔弱与坚韧,平凡朴素与辉煌璀璨和谐统一,令人叹为观止。
D.文中写太阳的光芒四射,水滴折射出的炫目的颜色,为的是反衬水滴的“无色”,因为只有无色,才能使人的浊心因此而明净。

E.作者在赞美滴水的精神的同时,也惋惜露珠的“闪烁不定”“忽明忽灭”,追求的仅是阳光下的瞬间的辉煌。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如果把唐宋墓中出土的陶制玩具与当下乡村的泥玩具放在一起,就会惊奇地发现它们几乎一模一样,为什么?
民间艺术是历久难变的。这因为,民间的审美是共性的审美,必须是这一地域人们的审美都变化了,它才会悄悄地发生改变。在漫长的古代农耕社会,人们生活的内容和方式基本上是一成不变的。深藏在谷壑里的山庄,或是江河相隔的村落,大多是在封闭状态中静静地生息与传衍。因之,许多古老的文化形态总是在民间存活得很久很久。比如闽地的南音、云南的纳西古乐,无怪乎人们称它们为古文化的活化石了。
当然,民间艺术并非全都不变。一般的规律是,交通方便的地方,比较容易发生变异。一方面外来文化的涌入,冲击了人们的审美习惯;另一方面则由于现代城市的崛起。城市文化是十分敏感的,是一种强大的不断更新换代的审美的源,向广大乡间放射,产生影响。
当前,现代化、工业化、乡村城镇化以及媒体、科技、生活方式、时尚,都对我们传承久矣的民间艺术产生根本性的冲击。一部分民间艺术处于濒危,正在消亡;那么,另一部分依然“活着”的民间艺术是怎样的呢?
那些摆在旅游景点小摊上的艳丽又奇特的布挂、面具、布老虎,那些画在民俗村屋梁房柱上的怪异的图案,以及竖在那里的匪夷所思的图腾柱、旗幡与神像,或是一群群穿着半似民族服装、半似戏装的年轻人跑过来跳一段不知所云的舞蹈……谁会知道这些民间艺术的真伪,反正有点特点就行。
在全球化商品经济的时代,民间文化大概只有转化为旅游对象才能生存与延续下来。民间艺术原本是一种地域的生活文化,一种民俗方式,当它转变为一种经济方式时,便在本质上发生变异。那种自发的、纯朴的、天真的精神情感不见了。代之以涂红抹绿,添金加银,着力于对主顾的招徕与诱惑。它的特色被无度地夸张着,它内在的灵魂与生命却没有了。
商品化使民间艺术发生的变异正在全国各地普遍发生着。这种貌似“茁壮成长”的民间艺术,在文化意义上却是本质性的消亡。难道民间艺术只有这样一种出路吗?世界上还有另一种对待自己传统和文化的方式——那就是保持住民间艺术中那种对生活的虔诚与执着,把它视为一种传统精神。他们是真正懂得自己民间艺术的价值和美感的。为此,民间艺术一直是他们民族情感与精神的载体之一。
人们知道,在当今这样做何其困难。所以,普查与记录原生态的民间艺术就是迫不及待要做的事了。这不只是为了记录一种文化形态,一种充满情感的美,更是为了见证与记载的一种历史精神。 (节选自冯骥才《民间艺术的当代变异》)
从原文看,下列对“民间艺术”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一种地域的生活文化、民俗方式 B.一种对生活的虔诚与执着的传统精神
C.一种民族情感与民族精神的载体 D.一种文化形态和历史精神的体现

下列选项中,不能反映“民间艺术”处于濒危状况的一项是

A.出土的陶制玩具与当下乡村的泥玩具几乎一模一样。
B.商品经济时代的城市文化造成了民间艺术的巨大变异。
C.现代旅游业的发展使许多民间艺术转化为旅游对象。
D.认真开展原生态民间艺术的普查与记录已迫不及待。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人们生活内容和方式的改变,终将导致民间艺术的消亡 B.古老文化的原始形态保护得越好,民间艺术越能得以延续
C.为了保护民间艺术,应当禁止将民间艺术形式用于商业目的 D.加大旅游经济投入,将改变旅游业中民间艺术严重变异的状况

阅读下文,回答1~6
春声和春深
  ⑴我写过北国的春风。记述在冰雪沉睡的山沟里,忽然一夜间,呼啸咆哮,"卡卡"折枝,"砰砰"冰裂,沙石扑窗如机枪扫射,木头梁、柱、椽、檩"格拉格拉"如山神大虫冬眠初醒,伸腰伸腿,骨节作响……天亮起来一看,冰雪依旧,只是趴下来点贴近地皮。
  ⑵春风告退。忽又从千里外,从沙漠,从戈壁起跑,跨栏一般生猛,跨越崇山峻岭,踢蹬起黄沙黄土,高天朦胧,太阳淡化……这样一而再三,麦苗才吐青,冰雪也还在角落里、背阴里、洼里坎里龇着白牙。
  ⑶我服了。后来也爱了。说到爱,我又是江南水乡出身,那里的春风叫历代诗人写完了,不用也不能再写了,"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池塘生春草"的"生"字,"吹皱一池春水"的"吹皱"二字,都是千古赞为绝活,咱还啰嗦什么呢,本来在针也插不下去的地方,只有做做翻案文章,弄得巧时还有立锥之地。这些绝活早已铁案如山,咱们不抱没缝的蛋也罢。这是做诗做文章的话。说到爱,却又是一番天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是极好的诗句,不过我不爱。"随"字好,江南水乡的春风和春雨,是紧相随的,"潜"字好,"润"字好,"细"字更好,风也细雨也细也。但"无声"二字惹翻了我的爱心。
  ⑷我久居北国,有个弟弟久居北大荒。我们壮年时都不大思乡,俨然四海为家了。有回我问他,有没有偶然心动,念及家乡的时候?他思索。
  ⑸我追问好比说一刹那?我这里有过一刹那来去如闪电,闪电就够了,不必比做晴天霹雳。他说有。有时候炕上睡醒,不知身在何处,忽听屋顶"瓦背"阵雨扫过――沙、沙、沙……江南绝无炕,北大荒没有"瓦背",有雨也不会"沙、沙、沙"。那是江南的春风春雨了,你说你没有思乡,那是故乡思念你了。你这个游子不但不知身在何处,还不知道童年永不离身。我劝弟弟写诗吧,他一笑,无意于此。人到老时,血管会硬化,脑子却又会软化,弄得可笑。盖世英雄,也难免小丑般收场。落叶归根之思,我又以为那是软硬兼施的东西。若论固执劲儿,只怕是软硬不吃。
  ⑹我耳朵里不大出现弟弟的"沙沙"声,现在耳朵到了春天,到了雨天,到了黑天,都少不了"苏苏苏"。江岸"绿",是苏苏"绿"的。春草"生"时,春风"吹皱"时,"随"时"潜"时"润"时,都必定苏苏价响。"润物细无声","无声"两字不能接受。好好听吧,幼苗拔节,童年拔长,那也是苏苏响着拔上来的。老来硬化或软化的时候,耳朵里苏苏不绝,那是春的回声。那是故乡故土的呼叫。
⑺这是春声。
  ⑻北京俗话说:"春脖子短"。意思还是"春短",中间加个"脖子",妙!杨树刚上叶子,柳树刚吐絮,桃花"暄",杏花"旧",都才看见就暴热起来了。头连肩膀,无所谓脖子的德性,可以是极壮健的人如拳击勇士,也可以是缩头缩脑如武大郎者。不过有那猛烈的春风在,漫天的黄沙在,就算做勇士形象吧。但也不无可惜,不无可笑。春天就这样勇了,夏日炎炎怎么处,冰冻三尺的寒冬又怎么称呼。
  ⑼我问久居北大荒的弟弟,江南老家的春天怎么样?他立刻回答很长,长到过不完的样子。亏他说得出来,只一个长字。故乡的遥远,童年的朦胧,春天的深沉,无意过筛过箩却过了,无心淘洗也梦游一般澄清提纯了。只落下一个字:长。我疑心这一长字是思乡的单相思,不一定实际。写信去问一位蛰居家乡的小伙伴,他一生困顿,现在是混得最好的时候,在乡下做机修生活。回信来了,说只觉得做生活手冷,快点热起来好。可见实际长还是长的。手冷希望快点热起来,那是一个老手艺人的话。 
⑽少年时候我们没有这种想法,那手总是热的。"大地春如海,男儿国是家,龙灯花鼓夜,长剑走天涯。"那时候我们喜欢这样的诗。现在敢说经历了沧海桑由,细细想来敢说春深如海。只有海的意味深长,才包罗万象,一个浪花冷一个浪花热,这个手冷那个手热,都不过是浪花中的泡沫。"春深如海",在诗里文里看得多了,也看俗了。其实这个"深"字好,"深"字也就是弟弟说的"长"字吧,不过也还有不同。
  ⑾少年时正是战争岁月,我在乡下跑来跑去。花花草草没人管,没有人理。淡淡的阳光,蒙蒙的细雨。阳光只管照,细雨只管下,谁也不理谁,忽然,山坡上映山红开了,人走不到的石头岩上开了,人走来走去踩得稀烂的黄泥路边也开了,牛羊吃草的坡上开了,水泥坟圈石头坟坛那里拱着水泥拱着石头开了。映山红,满山红相映。到了北方,叫做杜鹃,栽在盆里,放在暖房里过冬,湿度、温度、光度样样伺候合适了,才开个五天八天。 江南也有大晴天,单薄的映山红当天发干,再晒一天,减色。晒上三天,山上残红映不成了。可是江南春天的细雨,不等阳光收走,自会潆潆一片。映山红一挂上针尖般大的水珠,全副精神又出来了。时雨时晴,同时雨同时晴,晴雨没有休时,映山红没有休日。这是长了。
  ⑿在艰难的岁月,我在北国风沙里,忽然遇上个不得不文化交流的外国画展。我没有了接受的兴趣,匆匆一走而过。忽然,我被吸引了,站住了。那画灰蒙蒙,细雨看不见,可又扑面。一道漫坡,坡头一圈矮矮围墙,墙里有些石头堆又不够废墟,说不清。坡下边有两头牛,边吃草边瞌睡,牛毛上当挂着针尖水珠,要不,怎么朦朦胧胧。我在草地上找红色,也朦胧似有似无,我认定是有,还是映山红。
  ⒀我看见了少年时代,看见了"龙灯花鼓夜,长剑走天涯"。看见了老手艺人,手冷望天。在艰难的风沙里,忽然看见了想也想不起来的故乡的春天,又朦胧看不透,看不透又盛得住一生所有的思念。
⒁这是春深了。
【作者简介】
林斤澜,1923年生,浙江温州市人。1937年参加工作。1950年发表他的第一个剧本,从此走上写作的道路。1961年开始以写作为专业,在北京作家协会工作至离休。先写剧本,后学写散文和小说。散文是短文,小说爱写短篇。近年也写些文谈。几种文体都出版过集子多种。世纪之交,出版文集六卷,收小说、散文、文谈,未收剧本与报告文学。新世纪出版过散文、小说集子。离休多年,写作依旧。

1.

第⑴、⑵段画线部分都用了修辞手法,形象地表现出

2.

第⑸段中画线句的含义是

3.

对本文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

拟声词"沙沙沙"和"苏苏苏"的不同表明作者听觉更细致入微。

B.

作者对"润物细无声"的欣赏为下文描述春声作了感情的铺垫。

C.

作品叙述杨柳桃杏时暗含时光的流动,表现北京"春脖子短"。

D.

写"手冷"和"手热"的用意在于揭示岁月已经改变了人生处境。

E.

"春长"和"春深"一动一静彼此呼应,衔接巧妙而且结构严谨。

F.

本文结尾意味深长,空谷回音中留给读者思考和相象的空间。

4.

从空间和时间的角度,分析第⑾段中作者是怎样描写映山红的。

5.

作者从"春声"写到"春深",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6.

本文与《故都的秋》都写了南北景象,其用意各不相同,请加以评析。

本大题共4小题,共22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问题。
城市的气味
苏北
有昆虫的气味,有植物的气味。有朋友说,人是靠气味来识别的。那么,我们的眼睛是干什么的?我想,人是靠气味来识别的,可能主要还是指在恋人之间,在亲人之间,在朋友之间。
要说世界是由气味组成的,也不为过。比如我生活的这座城市,我对她的气味就相当熟悉。这里的夏天,主要是香樟的气味。骑车上街转一圈,在那些小马路上,在遍植香樟的人行道上,那些气味就深入到人的内心。那些香樟树,枝叶密密织织,样子清秀圆润,有女子气。或许还是书香门第的女子,特别适宜于这样一个小而温润的城市。
“城市”这一称谓,有其相当开阔的地域范围。因此,说一个城市只有一种气味是不准确的。比如在早晨的大蜀山,人一踏进那个林子,那情不自禁的第一口呼吸,几乎就是吞咽。那种忘情的呼吸中的踏实和快乐,是无以言说的。在半山道上,人就慢慢体味到植物的气息。那种多植物混合的气息中,也许还有一夜小雨后的、松软的泥土的气息。这种泥土的气息不同于其他——它混合着无数生命的气息,带着小草的、野雏菊的、昆虫的,甚至是小兽物的粪便的气息。大自然是敏感而羞涩的,人的态度亲切,它们就不发紧,人就能在平等中感觉到它们的呼吸、它们的劳作、它们的生息和繁衍。比如那经了一夜小雨的土地,那杂杂的不知名的青草,还湿湿地带着些潮气;那开着蝴蝶般白色小花的野菊,高高兴兴地在晨风中摇着,像一个个头上扎着小花的天使,集体在跳一支小天鹅舞。至于草丛中,可是乾坤大了:一只像蓑衣虫一样的黑褐色的虫子,有这么一拃长,身上有几十节,它先是不动,之后像列车到点了,身下几百只细细的触须,一起划动起来,像列车的无数个车轮,滚滚地向前,一点也不别扭地拐弯、减速,在密密的林中(其实是草丛)穿梭。它那一颗小小的脑袋,有极严密的结构,比一列D字头的火车还要精致。在这列火车面前,那些蚂蚁就像一个个的乘客,穿着深色西服,忙忙碌碌,为生计神色匆忙地奔波着。我痴想:如若把这些小蚂蚁装在这只列车的肚子里,把一颗一颗的褐色小脑袋探出窗外,就是人类的一幅微缩景观;而那些在头顶上飞舞的,只有芝麻粒大小的昆虫,就俨然是在空中飞行的飞机了。这一个小小的世界,在这样一个早晨,成了这个城市中另一种气息的源头。
董铺岛的气息又不同了。那里更多的是水的气息,还有鸟的气息。对鸟的气息的感受,多来源于鸟的粪便。那种白色的粪便,有点鱼的腥味,还有点青草味。水,鸟,真的是这一城市另一种气息。
一个城市的气味其实是多元的。从宁国路上过,大龙虾的气味扑鼻而来,我会油然生出一种生之趣味。那种口福的气味,惹得味蕾像一个个活泼的小人儿,一下子全醒了,叽叽喳喳,你问我我问你,怎么啦?怎么啦?有时,黄昏走进一条不知名的小巷,一阵油炸臭干子的气味忽然就飘了过来,这时由不得心生欢喜:不知哪家又买了一碗,回家下酒去了……
还有深夜,路边的昏暗的灯光,热气蒸盈中是一副馄饨挑子的气味,“馄饨嘞——,来一碗热热的馄饨——”清脆的叫卖,伴随渐远的跫跫足音,弥布着温暖的气息。
是的。一个城市的气息,其实是一个城市的精气神。一个人喜欢另一个人的气息,想必是爱上了这一个人;一个人喜欢一个城市的气息,也一定是深爱着这座城市。
( 取材于2007年8月6日《文汇报》)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在作者看来,如果气味会在恋人、亲人、朋友之间识别,那么自己所居住城市的气味就像恋人、亲人、朋友一样可亲。
B.文章刻画香樟树枝叶样子清秀圆润,并说其有女子气,或许还是书香门第的女子,写出了香樟树枝叶妩媚艳丽的特点。
C.文中说,人一踏进大蜀山那一片林子,第一口呼吸几乎就是吞咽,“吞咽”一语道破了大蜀山的青翠的强烈视觉冲击。
D.文章写“与大自然说话”,听它们的呼吸、劳作、生息和繁衍,写出了城市的气味中富于生命情态的勃勃生机和气息。

E.文章从气味入手写自己所居的城市,在对其气味的捕捉、气息的体味以及精气神的把握这样一种文字推进中,呈现出一种渐浓渐深的爱意。
理解下面的句子在文中的含义。
那种口福的气味,惹得味蕾像一个个活泼的小人儿,一下子全醒了,叽叽喳喳,你问我我问你,怎么啦?怎么啦?
文章从哪些方面写了城市的气味?依据作者思路,请作简要概括。
文中说:“一个城市的气息,其实是一个城市的精气神。”请从“气味”的角度,描述你所居住城市的气息,表现其所具有的精气神。要求不少于200字。

本大题共3小题,共10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劳动力要素的可流动性是实现社会生产要素合理配置的重要前提。近年来,尽管农村劳动力个体通过不同的非农化路径走出了农业环境,但传统的地缘、亲缘、血缘关系的纽带仍表现出很强的生命力和适应性,大量的由农民工结成的“同乡会”“老乡会”,扎根于各地城市,其中一部分已逐渐具有自我管理、自我组织、自我服务的自发的非正式组织的性质,发挥着“制度外”的某些重要功效,因此被泛称为“地缘维权组织”。
“地缘维权组织”是对体制改革、结构变迁条件下的经济社会的功能性适应。有研究表明,我国农村劳动力在流动方向的选择、资源获取能力的提升方面受自身以及社会资本的限制,很难在城市中将自己的社会关系网络纳入到市民的关系网络中去,很难在城市中积累自身的社会资本,也就难于利用社会资本来寻求更好的机会。于是,只能转向因同乡关系、亲缘关系等建立起来的社会资本。因此,“地缘维权组织”成为其成员寻求发展资源的有效途径,也成为其成员权益缺失时的主要依赖对象,前者如就业、教育、医疗等,后者突出表现为在劳动关系、劳资关系中的权益损害和权利侵害。
在地缘、亲缘、血缘的纽带作用下,“地缘维权组织”成员靠传统的互帮互信维系,在一定范围内形成了“自发”的秩序。他们在“能人”的领导下,通过集体寻找优势资源、集体诉讼、集体维权等集体行动,能够大大提高成功的机率,减少风险。其成效,有时表现为一般的交流、沟通、济危解困、内部矛盾分歧的调节等,更强势的体现是在外部化的维权等行动方面,即在外部谈判、调解、诉讼等活动中,提高了维权的力量,也降低了福利损失,在客观上减少了个体采取极端手段或默认不语现象的发生,化解了某些不必要的代价。在市场经济的一些基础性制度建设相对滞后、农民工保障机制还不完善的情况下,“地缘维权组织”有其突出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当然,由于参与成员流动性强、整体素质不高,加之结构松散、功能单一,“地缘维权组织”对内往往受“能人”个人因素的影响,对外往往带有感情色彩,容易做出过激行为;一些地缘维权组织相对封闭,与外界交流时容易把内部的情感认同演变成对外的集体性对抗。而纳入到政府、企业外的社会组织系统之内加以合理的引导和规范的工作还未能最后完成,这也成为这样一种民间的非正式组织所面临的最突出的问题。
下列理解或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农村劳动力在纳入城市关系网络、运用城市社会资本上都处在劣势,有时会对地缘维权组织有一定依赖。
B.地缘维权组织的集体行动,可以在寻求发展资源、减少权益损害、减少权利侵害等等方面为其成员服务。
C.在互帮互信中建立的“自发”秩序,有利于维护地缘维权组织的性能,为成员提供代价较小的维权帮助。
D.由于地缘维权组织靠地缘、亲缘、血缘来维系,决定了其成员的对内对外行动都以情感认同为最终目标。

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地缘维权组织在城市中的突出影响,使得那些仍然处在农村环境中的新生劳动力不得不选择流向城市。
B.农民工在城市生活中是否能够争取到公共资源或合法权益,就要看他是否有地缘维权组织背景。
C.在经济生活的某些方面,地缘维权组织弥补了现阶段中基础性制度建设的一些缺憾和不足之处。
D.地缘维权组织的构成特点及其具体的行动要求,是其仍然不能为社会组织系统加以引导和规范的原因。

根据文意,简要概括“地缘维权组织”的一般特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一提起第六感觉,往往会想到它有某种神秘感。可是不久前发现,第六感觉可能就藏在鼻腔里。人类和大多数动物一样可能会通过皮肤散发出大量无嗅无味的化学物质:信息素.也叫外激素。它可以向其他人传递信息。
美国解剖学家戴维·玻利拿医生从人的皮肤细胞中分离出了信息素。他和其他著名的嗅觉专家都不局限于成见。初步揭示了人体的信息素系统。他们说,这个系统很久以来被忽视,是由于依照传统的说法;人们感觉信息素的器官只存在于胚胎时期,在婴儿降生前就消失了。比彻姆博士说.目前研究人员正试图深入了解人体感受信息素以及向大脑传递相应信号的系统。美国宾州大学的默兰博士说,动物的鼻腔有两个感受通道.并且在大脑有着各自的终端和神经。这是两个独立的系统·一个是感受气味的嗅觉系统,另一个是信息素神经系统.负责感受信息素并且做出反应。信息素在人的生长发育各阶段发挥着不同的作用。胚儿感受外部世界.婴儿识别自己的母亲.儿童进入青春期,成年人找寻配偶.所有这些过程都是在信息素的引导下完成的。
另外,美国贾贝科博士和墨兰博士研究发现,所有接受调查的人的鼻腔隔两侧都有一条小管和一组细胞连在一起,这些细胞具有神经细胞的特征。他们倾向于认为,这些细胞就是信息素感受器。蒙地博士通过鼻腔凹窝及普通细胞嗅觉感受器的对比试验发现,只有鼻腔凹窝对信息素有反应。不过.大多数专家认为,在许多其他研究人员获得相同实验结果之前,信息素感受器是否存在还有待证实。
对第二段中“成见”在文中的具体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很久以来人们忽视信息系统的存在。
B.很久以来人们忽视对信息素系统的研究。
C.大多数专家不相信人和动物可能会散发信息素。
D信息素的感受器官只存在于胚胎时期,而后消失。
对“人体的信息素系统”在文中的含义.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人体感觉信息素以及向大脑传递信号的系统。
B.信息素在人的生长发育各阶段发挥着不同作用的神经系统。
C.由信息素神经感受系统和向大脑传递相应信号的系统组成的系统。
D.人的鼻腔有着各自终端和神经的两个感受通道组成的系统。

下列叙述与默兰博士对信息素感受系统的认识一致的一项是 ( )

A.人的鼻腔中可能存在着信息素神经感受器。
B.人类在不同阶段的主要行为都是在信息素的引导下完成的。
C.人的鼻腔凹窝里面的一组细胞就是信息素感受器。
D.与普通细胞嗅觉感受器相比只有鼻腔凹窝对信息素有反应。

一些学者认为“第六感觉可能就藏在鼻腔里”,他们判断的依据.正确的一项是. ( )
①人体会散发信息素②动物的鼻腔中有两个感受通道③人的鼻腔中有细胞嗅觉感受器④鼻腔隔两侧有一条小管和一组具有神经细胞特征的细胞⑤鼻腔中有感受气味的嗅觉系统⑥鼻腔凹窝对信息素有反应

A.①②④ B.③⑥ C.①③⑤ D.④⑥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