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以下题目
凤凰――草鞋下的故乡(节选)
祝 勇
①一见到凤凰,我就发觉自己对它爱得揪心。
②凤凰是一座建在山谷的斜坡上的小城。在这喧哗的世界上,凤凰的宁静与美丽,脆弱无助得令人揪心。
③凤凰的小巷很多,幽远而神秘,我好像永远搞不清楚哪条小巷通向哪里。我听见了自己踏响小巷的石板路的声音,有点像啄木鸟的尖喙撞击树干的声音,竟是那样干净和清脆。我偶尔同路边的人说话,我的呼吸和我的说话声都是干净的。小巷的两侧多是木屋,大面积的木板占满了我的视线,我仿佛穿行于封闭的船舱里,岁月是其中最多的存贷。在满眼的木头颜色里,时间保留着原初的形貌,鲜嫩得像未被碰触、也从未渗漏的汁液。在偶尔敞开的花窗里,我看见女人站在朝水的一面漱口,姿态安详,如古老时间中的一幅插图。我从木板的缝隙间看到房屋外面河流的反光。寻一家老屋进去,靠水的一面,有斑驳的花窗,装饰着壮丽的河景,还有美人靠,迎水悬在半空,倚在上面,还真有点惊心。但是,如果看到江面上的水鸟,在观察者视线的下方悠闲地盘旋,心情便会顷刻间轻松下来。人们通常仰望飞鸟,一旦有一天看到鸟儿在眼睛的下方飞翔,感受会大不一样。
④我是循着河流的方向,浏览这座小城的。这就是我所选择的方式。我是都市的偷渡者,不是这里的居民,也没有过境的护照,但是我却能在两个迥异的世界上自如地跨越。我对历史的钟情使我获得了豁免权。我向小城的终点走去,心中带着一点悬念。小巷为我描述了这座古城的故事梗概,而每一间老屋里,都掩藏着无比丰富的细节。我看到了他们空洞的房间,用了几辈子的家具,样式至少是清代的,还有各种劳动工具。每一张苍老或者稚嫩的面孔,都令我怦然心动。快走不动的时候,我到了凤凰的尽头。没有了吊脚楼,只有青山,面对着河流。在这里我发现了沈从文的墓,像一个句号,在故事的结尾出现。
⑤走进凤凰的最好方式,便是脚踏草鞋。
⑥草鞋带着我进入凤凰最真实的部分。草鞋的年纪和凤凰的年纪一样大。草鞋很轻,拎起来没有分量,手里像什么都没有,草鞋那黄灿灿的颜色像是阳光下的幻影。穿在脚上,你就知道它的益处了。它能让你所有的辛劳都变成一种贴心的享受。
⑦过去我只在电影里见到过草鞋,它们丈量过许多革命者的心路历程。我丝毫没有想到,在凤凰这个地方,草鞋在日常生活中仍然被普遍地使用。早已脱去水分的草叶,通过某种编织程序, 重又获得了生命。绵软的草鞋,保持着双脚与大地的联系。
⑧我在街边的一家小店里买了一双草鞋,一元钱一双,十分便宜。草鞋在凤凰几乎不需要什么成本,因为乡野间到处是草丛,而编草鞋的手艺,几乎人人都会。对他们来说,草鞋是多么的平淡无奇,像绵延而来的每个寻常日子,谁也扔不掉。城里人仅仅因为皮鞋的款式过时就将皮鞋扔掉,而草鞋的款式却千百年不曾变过,它的骨骼像吊脚楼一样稳固。不管道路有多深远,穿上草鞋,心里就踏实。贫穷使他们充满诗意。贫穷像他们的歌唱一样淳真和朴素。贫穷是多么的美好。
⑨在凤凰,我时常看见穿草鞋的人,我注意到他们的双脚已被太阳晒成绛紫色,那干燥的草梗,从他们的脚趾间穿过,在他们的脚背上打着结实的结。穿着草鞋,即使漂泊,日子也仿佛结实、稳固了许多。
⑩密密麻麻的石子路在脚下延伸,像点点串串、读不懂的盲文。穿上草鞋,我的双足便机敏起来,瞬间具有了解密那些神秘文字的能力。几千年的岁月,在这座城里出现过的所有生者与死者,一下子都浮现出来,令小街拥挤不堪。历史就像幽灵,只有相信它们,它们才存在。我明白了现实中的凤凰,不过是显露于河面上的部分,它带着青蓝的反光,吸引我们的视线;而民众生活中最生动的部分,恰恰藏于幽深的水底。草鞋让我深入到凤凰最隐秘的角落去用眼睛用身体的每一部位去探索和证实它们。草鞋让我们深入到凤凰最隐秘的角落去 ,带着同样通红的脚板,和饱含水气的口音。它让我们心甘情愿地住在吊脚楼里,日子久了,便把我们变成吊脚楼的一部分,而且是具有生命力、永不枯朽的那一部分。
(选自祝勇文化笔记《凤凰―――草鞋下的故乡》,有删改)
..作者说“一见到凤凰,我就发觉自己对它爱得揪心”,这是因为凤凰                                                                        
。          
..文章以“凤凰―――草鞋下的故乡”为题,“草鞋”这一意象在文章中有其丰富的意蕴,主要指                                                                

..根据全文内容概括,第④自然段中“两个迥异的世界”是指:
①                                                                          ②                                                                   
..结合全文分析:作者在文中说“我是都市的偷渡者,不是这里的居民”,而在文题中又把凤凰称为“故乡”,并且在文后又说“我们变成吊脚楼的一部分”,这样说是否矛盾?
为什么?
答:                                                                       
..从下列题目中任选一个,对《凤凰―――草鞋下的故乡(节选)》这篇文章进行赏析,
不少于350字。
①草鞋下的故乡                     
―――简析文章的主旨情感         
②故乡的草鞋
―――谈谈“草鞋”的意象特点
③真情的诉说
―――简析文章的表现手法
16.①宁静与美丽         ②淳真和朴素
17.①凤凰悠久的历史     ②凤凰淳朴的民风(人民、乡亲)
18. ①历史的凤凰         ②现实的都市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文章
舞蹈的建筑
建筑与绘画、雕塑、文学是相通的。“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但建筑能与舞蹈相通吗?人们拿音乐比喻建筑时,加了一个“凝固”的限制词,如果把某些建筑比喻为“凝固的舞蹈”,可不可以呢?
在中西方古典建筑里,要找出“凝固的舞蹈”的例子来,似乎比较困难。这是因为古代人们的思路不像如今这么多元狂放,更因为建筑设计手段与施工技术远没有今天这么先进,所以难以“舞动”;现在更有各种新型建筑材料接踵出现,建筑设计师们好比巧妇拥有庞大的米粮库,可以随心所欲地在炊事中大显身手,因此,舞蹈性思考进入了某些建筑师的大脑,一些“舞蹈的建筑”也便应运而生。
最先把舞蹈建筑揉进设计中的,可能是某些大型运动场馆的天棚。德国慕尼黑奥运会运动场把天棚设计成仿佛往巨人肩膀后甩去的风衣,呈舞动的姿态,生动活泼,奇诡醒目,此种设计后来渐成范式,只是新的设计不断花样翻新,韩国为世界杯足球赛新建的比赛场,就是最新的一个变体。这种揉进舞蹈元素的设计方式也在世界各地的机场设计中流行开来,美国中部丹佛空港的天棚就恍如一大匹在风中呈曲波状舞蹈的银缎。如果不仅仅是揉进舞蹈元素,而是完全地“舞蹈化”,这样的建筑是可能的吗?回答是肯定的。美国建筑师O·盖里就为西班牙的古根海姆博物馆做出了这样的设计。他所设计的这座博物馆几乎完全由“扭动的肢体”构成,没有一个立面是规整的,所有的使用空间,充满了舞蹈的曲面和曲线。建成后的博物馆,通体仿佛是几个穿着紧身衣的舞蹈家在忘情的舞动中绞缠在一起。
古根海姆博物馆在地球上的出现,是建筑艺术的新胜利,但这种“舞蹈的建筑”恐怕只能作为一种流派存在。这一流派的设计,需要天时、地利、人和各方面的机缘凑迫。但特别看重建筑设计的艺术创造内涵的中国建筑师,尤其是年轻一代,有的一直在寻找机会施展自己的“舞蹈性思维”。中国传统艺术里,跟舞蹈最相通的是书法里的狂草,舞剑器与挥毫墨绝对是异曲同工。舞蹈是动的绘画和活的雕塑,具有人体动作姿态的造型美和画面的构图美。而书法像舞蹈一样,千姿百态、飞舞跳跃;像建筑一样,具有丰富的形体和造型。中国建筑师在借鉴舞蹈时也借鉴书法,这构成一种创新优势。这种创新的设计思维,是应该被大力肯定的。
(取材于刘心武《舞蹈的建筑》)
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建筑是“凝固的音乐”而非“凝固的舞蹈”已成为人们的共识。
B.“舞蹈的建筑”大量产生是因为各种新型建筑材料接踵出现。
C.慕尼黑奥运会运动场天棚的设计后来渐成建筑设计的范式。
D.当今世界有揉进舞蹈元素的建筑,尚无完全“舞蹈化”的建筑。

根据文意,分条概括“舞蹈的建筑”与“中国书法”的相通之处。

阅读下面的文章。
猜他去得心事苍茫
冯骥才
吴冠中先生去了,我猜他去得一定心事苍茫。我这么说,来自我对他的感受。
自上世纪80年代我就深爱吴冠中先生的画,那时他画风正健,致力于将一股全新的艺术精神同时推入油画和水墨画两个领域。他属于那种在封闭的房间忽然打开一扇窗子的艺术家。然而,我已经弃画从文,从文坛侧观画坛,先生一直是我的关注点。
吴冠中先生给我的印象是善良、单纯、自我、孤独。他处世低调,不善交际,生活上喜欢享“下等福”,剃头习惯到道边的理发摊。一眼看上去,就像房前屋后的老街坊。一次在北京的书市上为读者签名,他提着一个小塑料兜,里边放一瓶矿泉水,那天奇热,他便自带着饮水。他很少在热闹场合露面,所以没人认识他。待他挤进人群,在自己的座位中坐下来,人们一看桌签才知道这貌不惊人的小老头就是当代的绘画大师吴冠中。
他很少出头露面,偶尔出现在会场上,也很少发言讲话;他不善言谈,对绘画之外的任何话题兴趣都不大,谈起画却总是兴致勃勃。他曾对我讲述他一次油画写生归来,挤在长途公交车上,由于怕人挤蹭他的画,便把拎着画的胳膊伸出车窗,几小时过后,到了家,那条胳膊似乎不存在了,画却完好无损。
这段事他对我说过两次,可见画是他的生命。他家中那个画室,是我见过的最小的一间画室,只有六七平米。他个子小,铺着毛毡的画案只有两尺高,更像一张单人床铺。桌上墙上沾满色点与墨渍。他那些惊世之作就是从这再普通不过的画案上画出来的吗?就像最美的花、最甜的果都是从泥土里长出来的。他告诉我别硬叫孩子学艺术,因为艺术是没有遗传的。我笑道:“艺术家是天上掉下的林妹妹。”吴冠中就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他脑袋里整天想的全是画,还有不停地冒出来的种种视觉的灵感——这话不是他说的,是他的画告诉我的。
吴冠中一生的绘画都在不停顿地求异。老实说,我更喜欢他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作品。在那一代学贯中西的艺术家中,中西融合是一个自动承担的艺术使命与文化使命,故而他提出“油画中国化”和“国画现代化”,并在这两个领域中建功立业。他在油画中注入了中国文人空灵的诗境,他的色彩也极具中国文人的气质,这一点很难;在水墨画中,他将复杂的物象解构,经过符号性的提炼,再艺术地重构起来——这就使传统水墨进入从来没有的境界。
吴冠中完全可以在这样的艺术成就中享受终生。他却偏偏还要改变自己。但要变就有风险,可能不被人接受。然而,吴冠中毕竟才华与禀赋都非同凡人。在那些不成熟甚至不成功的试验性的作品中,依然不断涌现出一件件惊世骇俗的精品,显示他过人的创造力。
自从认识先生,正赶上那桩假画案,却因之得见艺术在他心中的位置。艺术在艺术家心中若不神圣,艺术家便很难走进艺术的天堂。先生为此一生,并建立了自己惟其独有、境界至高的艺术天地和审美世界,应说他已站在艺术的天堂里了。
吴冠中走了。我相信他是带着许多未完的艺术理想和遗憾走的,带着许多愤世嫉俗的心绪走的。晚年他对艺术环境以及相关的社会机制说过一些批评的话,不管这些尖锐的话在当时怎样说是道非,现在都静静地留给我们了,等待我们来思考,看我们有没有勇气回答。以我对他的感受,他上路之时,一定对自己、对社会心怀重重缺憾。任何真正的有良心的艺术家不会是带着一堆亮晃晃的奖杯走的,而总是把苍茫心事,一半带走,一半留在世上。
至于他的作品是否还是“天价”,我想,这与他生前无关,与他身后更无关。留下来的还是他孜孜探求了一生的艺术。画价是写不进艺术史的,也放不进艺术天堂。放在那里的,还是深刻地记忆在人们心中的作品,以及他那小小又柔和的眼窝里执著、探索、倾注全心的目光。
(选自2010年7月4日《文汇报》)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他更喜欢吴冠中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作品,而不喜欢其晚年那些不成熟甚至不成功的试验性的作品。
B.在作者看来,吴冠中为假画案打官司这件事充分表明艺术在艺术家心中的神圣位置,这也正是艺术家走进艺术天堂的先决条件。
C.文中写到吴冠中“把拎着画的胳膊伸出车窗”一事,采用以小见大的手法,旨在说明他嗜画如命的性格特点。
D.关于吴冠中的画室一段,作者巧用比喻等修辞手法,使文章形象生动,具体可感。

“我猜他去得一定心事苍茫”是什么意思?这句话在文中有何作用?
答:
第五段中作者既说那些惊世之作“就像最美的花最甜的果都是从泥土里长出来的”,又说“艺术家是天上掉下的林妹妹”。这样说是否矛盾?为什么?
答:
从全文看,吴冠中的艺术成就主要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每小题3分,共12分)
恐龙自述:请人类朋友记取我们的死亡教训
我是怎么死的?究竟是病死,还是老死的,或是被我的敌人永川龙偷袭成功而死的……这些都不重要啦,关键问题是,我们马门溪龙已经集体灭绝了。
因为骨骼和脖子的问题,在没有进入老年之前,我们马门溪龙大多数都会患骨质增生和“高血压”病。而且,我们这些吃素的恐龙,常常会遭到食肉恐龙永川龙的突然袭击。别看永川龙个头比我们小,但是它身手敏捷,因此,常常乘我们不备就来偷袭。我对这家伙是特别防备的,这也是我为什么走到哪里都拼命甩尾巴的原因。一旦遇到了永川龙,就发挥“尾鞭”功,左右甩动尾巴把它们赶走。但也有同伴死在永川龙口下,永川龙的血盆大口绝非浪得虚名。
那我是怎么死的?那是我在一次喝水的时候一不小心,就失足掉进深渊里了,再也没上来。而后火山喷发,席卷而来的火山灰,让我的身体和灼热的熔岩融为了一体。以至于1.4亿年后,我被人类再次发现,并以化石的形态出现。
那我们家族是怎么灭绝的呢?我们具体是怎么灭绝的呢?现在人类说法很多,有的说是地球上突然变得十分寒冷,我们又没有冬眠的习惯,不能像蛇和乌龟那样借冬眠来躲避寒冷,耐不住寒冷,我们就慢慢死去,消失了。还有的说,宇宙行星撞上了地球,尘埃把太阳遮住了,地球上一片黑暗。因为没有阳光照射,植物大量枯萎死亡,那些以植物为食物的恐龙和其他动物,渐渐地死去了。随着动物的减少,食肉的恐龙找不到足够的食物,也渐渐地灭绝了。还有其他的种种说法:比如,地球上的哺乳动物越来越多,它们经常偷吃恐龙蛋,使恐龙渐渐灭绝;突然流行的传染病,使恐龙蛋只能孵出雄性的小恐龙……
大家多少都说到了问题的一点,不管是什么原因,有一点我可以肯定地告诉大家:我们的消失和环境恶化分不开。北京自然博物馆的副研究员张玉光就研究发现,我们的骨头里放射性元素铀超级高,另外,骨骼内所含的砷(砒霜)、铀、铬等有毒元素超高,而可以解毒的元素锌含量则超低。要知道,我们身体内的大量毒素不断堆积,无法排解,只好等死……
恶劣的环境,让我们马门溪龙就这么集体消失了。这对你们人类是一个警告。我听说,最近又发生了什么漏油事件、污染事件,唉,如果你们人类不珍惜环境,也许有一天也会变成化石。那时候,人类的化石也会被展览在商场的大厅里,供来来往往的其他生物参观,参观者会指着你们的骨头说:“快看哪,这就是传说中的人类。人就是长成那个样子的。他们是怎么死的?要好好研究!”
(选自2010年7月12日《现代快报》)
下列关于“马门溪龙集体灭绝原因”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患骨质增生和“高血压病”。
B.常常会遭到食肉恐龙永川龙的突然袭击。
C.喝水的时候不小心失足掉进深渊里。
D.身体内的大量毒素不断堆积。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大多数马门溪龙在中年时期就罹患骨质增生和“高血压”病,这主要是由它们特殊的生理结构,特别是骨骼和脖子的特点造成的。
B.恐龙血液里放射性元素轴和有毒元素超高,可以解毒的元素锌含量超低,这使恐龙无法排解身体内的毒素,导致其最终灭亡。
C.地球上不断增多的哺乳动物经常偷吃恐龙蛋,使恐龙渐渐灭绝;突然流行的传染病使恐龙灭绝:这些都是关于恐龙灭绝的推测。
D.恐龙的灭绝和环境恶化分不开,这启示我们,要珍惜生存的环境,不然,有可能重蹈恐龙的覆辙,重演种族灭绝的悲剧。

下列推断,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在恐龙世界,体形的大小往往决定着生存的质量,体型越大,生存质量越高,反之亦然。
B.火山喷发、地震等使地理环境变化,造成恐龙死亡后被深埋地下,经过若干年变成化石。
C.恐龙灭绝的原因有多种多样的推测,但真实的原因究竟是什么,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D.一般说来,生物的身体如果吸收了较多的毒素,而又无恰当的排毒措施,就可能导致死亡。

作为自然科学类文章,作者采用第一人称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答: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
故乡的榕树
黄河浪
①住所左近的土坡上,有两棵苍老蓊郁的榕树,以广阔的绿阴遮蔽着地面。在铅灰色的水泥楼房之间,摇曳赏心悦目的青翠;在赤日炎炎的夏天,注一潭诱人的清凉。不知什么时候,榕树底下辟出一块小平地,建了儿童玩的滑梯和亭子,周围又种了蒲葵和许多花朵,居然成了一个小小的儿童世界。也许是对榕树有一份亲切的感情吧,我常在清晨或黄昏带小儿子到这里散步,或是坐在绿色的长椅上看孩子们嬉戏,自有种悠然自得的味道。
②那天特别高兴,动了未泯的童心,我从榕树枝上摘下一片绿叶,卷制成一支小小的哨笛,放在口边,吹出单调而淳朴的哨音。小儿子欢跳着抢过去,使劲吹着,引得谁家的一只小黑狗循声跑来,摇动毛茸茸的尾巴,抬起乌溜溜的眼睛望他。他把哨音停下,小狗失望地跑开去;他再吹响,小狗又跑拢来……逗得小儿子嘻嘻笑,粉白的脸颊上泛起淡淡的红晕。
③而我的心却像一只小鸟,从哨音里展翅飞出去,飞过迷濛的烟水、苍茫的群山,停落在故乡熟悉的大榕树上。我仿佛又看到那高大魁梧的躯干,卷曲飘拂的长须和浓得化不开的团团绿云;看到春天新长的嫩叶,迎着金黄的阳光,透明如片片碧玉,在袅袅的风中晃动如耳坠,摇落一串串晶莹的露珠。记忆里的故事有榕树的叶子一样多……
④故乡的桥头有两棵老榕树,一棵直立,枝叶茂盛;另一棵却长成奇异的S形,苍虬多筋的树干斜伸向溪中,我们都称它为“驼背”。更特别的是它弯曲的这一段树心被烧空了,形成一丈多长平放的凹槽,而它仍然顽强地活着,横过溪面,昂起头来,把浓密的枝叶伸向蓝天。小时候我们对这棵驼背榕树分外有感情,把它中空的那段凹槽当作一条“船”。几个伙伴爬上去,敲起小锣鼓,以竹竿当桨七上八落地划起来,明知这条“船”不会前进一步,还是认真地、起劲地划着。在儿时的梦里,它会顺着溪流把我们带到秧苗青青的田野上,绕过燃烧着火红杜鹃的山坡,穿过飘着芬芳的小白花的橘树林,到大江大海里去,到很远很美丽的地方去……
⑤不知在什么日子,我们还看到一些女人到这榕树下虔诚地烧一沓纸钱,点几炷香,她们怀着怎样的心愿来祈求这榕树之神呢?我只记得有的小孩面上长了皮癣,母亲就会把他带到这里,在榕树干上砍几刀,用渗流出来的乳白的液汁涂在患处,过些日子,那癣似乎也就慢慢地好了。而我最难忘的是,每当过年的时候,老祖母都会叫我顺着那“驼背”爬到树上,折几枝四季常青的榕树枝,用来插在饭甑炊熟的米饭四周,祭祀祖先的神灵。那时候,慈爱的老祖母往往会蹑着缠得很小的“三寸金莲”,笃笃笃地走到石桥上,一边看着我爬树,一边唠唠叨叨地嘱咐我小心。而我虽然心里有点战战兢兢的,却总是装出毫不在乎的样子,把折到的树枝得意地朝着她挥舞。
⑥使人留恋的还有铺在榕树下的长长的石板条,夏日里,那是农人们的“宝座”和“凉床”。每当中午,亚热带强烈的阳光令屋内如焚、土地冒烟,惟有这两棵高大的榕树撑开遮天巨伞,抗拒迫人的酷热,洒落一地阴凉,让晒得黝黑的农人们踏着发烫的石板路到这里透一口气。傍晚,人们在一天辛劳后,躺在用溪水冲洗过的石板上,享受习习的晚风,漫无边际地讲三国、说水浒,从远近奇闻谈到农作物的长势和收成……高兴时,还有人拉起胡琴,用粗犷的喉咙唱几段充满原野风味的小曲,在苦涩的日子里寻一点短暂的安慰满足。
⑦苍苍的榕树啊,用怎样的魔力把全村的人召集到膝下?不是动听的言语,也不是诱惑的微笑,只是默默地张开温柔的翅膀,在风雨中为他们遮挡,在炎热中给他们阴凉,以无限的爱心庇护着劳苦而淳朴的人们。
⑧我仿佛刚刚从一场梦中醒转,身上还留有榕树叶隙漏下的清凉;但我确实知道,这一觉已睡过了三十年,而人也已离乡千里万里外了!故乡桥头苍老的榕树啊,也经历了多少风霜?听说那棵“驼背”,在一次台风猛烈的袭击中,挣扎着倒下去了,倒在山洪暴发的溪水里,倒在故乡亲爱的土地上,走完了自己生命的历程。幸好另一棵安然无恙,仍以它浓蔚的绿叶荫庇着乡人。而当年把驼背的树干当船划的小伙伴们,都已成长。有的像我一样,把生命的船划到遥远的异乡,却仍然怀念着故土的榕树吗?有的还坐在树下的石板上,讲着那世世代代讲不完的传说吗?但那像榕树一样垂着长长胡子的讲故事老人已经去世了;过年时常叫我攀折榕树枝叶的老祖母也已离开人间许久了;只有桥栏杆上的小石狮子,还在听桥下的溪水滔滔流淌吧?
⑨“爸爸,爸爸,再给我做几个哨笛。”不知什么时候,小儿子也摘了一把榕树叶子,递到我面前,于是我又一叶一叶卷起来给他吹。那忽高忽低、时远时近的哨音,弥漫成一片浓浓的乡愁,笼罩在我的周围。故乡的亲切的榕树啊,我是在你绿阴的怀抱中长大的,如果你有知觉,会知道我在这遥远的异乡怀念着你吗?如果你有思想,你会像慈母一样,思念我这飘泊天涯的游子吗?
1979年5月于香港
(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读本》,有删改)
本文写的是对故乡的怀念,将标题换成“忆故乡”或“怀念故乡”好不好,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文章第③段说“记忆里的故事有榕树的叶子一样多”,故乡的榕树下,有哪些事情使“我”至今难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从语言的角度赏析下面这句话,并说说他在文中的作用。
我的心却像一只小鸟,从哨音里展翅飞出去,飞过迷濛的烟水、苍茫的群山,停落在故乡熟悉的大榕树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是一篇构思巧妙,情景交融的抒情散文。请探究本文独特的抒情艺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
近期以来,借助迅捷的大众传媒,我们目睹了许多公共安全事件:大连海上原油泄漏,南京废弃塑料厂爆炸,吉林化工原料桶冲入松花江,多个城市遭遇洪水袭击……
联系到此前国内三聚氰胺事件和美国墨西哥湾漏油事件,使人想起了德国著名社会学者乌尔里希·贝克的一段话:原本无害的东西突然间怎么就有危险了,如酒、茶、面条等等。肥料变成长期毒药,造成普遍的后果。过去一度被大肆夸赞的财富来源(核子、化学、基因科技等等)一变而为不可见的危险来源。
正如贝克在其名著《风险社会》一书中所揭示的,在后工业化时代,人类正步入“风险社会”。与传统的自然风险或者“外部风险”不同的是,今天的风险则更多地来自人类自身,所谓“人造风险”或“文明的风险”,它是人类发展、特别是科技进步造成的。
换言之,如果说传统风险是源于“无知”,那么现代风险则更多地来自于知识和分工。现代化给人类带来了高度的自由与便捷,同时也带来了高度的脆弱与风险。越是发达的科技,内部组成的密集度和复杂性就越高;越是细密的分工,相互的依赖和影响程度就越高;越大规模的城市,安全布局的合理性要求就越高,而一旦其中某个部位或环节出了问题,就会造成想象不到的风险。当然,更不用说化学武器和“原子弹逻辑”之类的悖论了。
作为“风险”的对立面,安全是人类的首要诉求和基本价值。对公共安全的维护,是政府的基本责任。而面对 “风险社会”中种种非传统风险,政府需要从行政理念到管理手段上的一系列转变。
与传统风险不同,人造风险则具有突发性、隐蔽性和不稳定性,仅仅以一种“水来土掩”的方式已难应对。这就要求政府摒弃以往的安全主义文化,以及面对风险时的鸵鸟政策,而代之以风险文化。在日常的管理中,注意防患于未然,树立“使用少量钱预防,而不是花大量钱治疗”的理念;在风险来临时,培养“条件反射”般的应急能力,并借助公开透明实现社会动员,最大程度降低损失。近日发生山西煤矿爆炸案、南京废弃塑料厂爆炸,前者是非法藏匿炸药所致,后者则被通报施工安全管理存在漏洞,这些都不能不说与政府风险文化的缺失有关
现实中,我们经常能碰到这样的情况,公共事件发生后,人们向一个个机构求助问责,但得到的往往是“请向有关部门咨询”、“这与我们无关”等回复;甚至在情况危急的时刻,还有人在进行着归谁负责、向谁请示的“淡定”商讨。这种“有组织的不负责任”现象,往往会扩大和恶化风险。因此,面对风险,除了严格贯彻《突发事件应对法》等法律法规,还应该认真检讨风险决策机制,看看分工是否够明确、配合是否无缝隙、权责是否相一致。
在某种意义上,风险是与现代化伴生的一种代价。就像亨廷顿所言,“现代化孕育着稳定,而现代化过程却滋生着动乱”。传统与现代的交织、农业与工业的更迭、压缩式的跨越发展,使转型期中国比发达国家面临更加多元复杂的风险。但“风险也是一个致力于变化的社会的推动力”,在风险频发的今天,如何进一步思索对公共危机的管理,如何走出“有组织的不负责任”的怪圈,如何培育全社会的“风险文化”,这将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必解之题,也是科学发展的重要方面。(选自2010年8月5日《人民日报》)
下列关于“文明风险”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明风险”产生于后工业时代,它是人类自身带来的,因而又叫“人造风险”。
B.人类发展、科技进步必然造成“文明风险”。
C.“文明风险”不是源于无知,它更多地来自于人类的知识和分工。
D.“文明风险”与“传统风险”分别产生于后工业时代和之前,它们是人类历史时期两种不同的风险。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明风险”比“传统风险”更具隐蔽性、不稳定性和突发性。要求政府以“风险文化”来应对。
B.风险是与现代化伴生的一种代价,在追求现代化的同时,要树立安全意识,政府部门在日常管理中要防患于未然。
C.转型时期的中国会面临比发达国家更加多元复杂的风险,目前存在“有组织的不负责任”的情况也属正常。
D.文章由目前大众传媒所披露的一些事件引起思考,指出了“文明风险”产生的根源,并指明政府部门应如何转变行政理念和管理手段来应对“文明风险”。

下列对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在文中引用了德国著名社会学学者贝克的一段话,为的是提醒人们要注意目前的一些名牌食品存在着“文明风险”。
B.文章说,城市规模越大,对它安全布局的合理性要求就越高,一旦其中某个部位或环节出了问题,就会造成想象不到的风险,因此作者不主张扩建城市。
C.“人造风险”是人类自身制造的,越科技的东西风险就越大,作者认为目前提倡“低碳生活”就是这种安全意识的觉悟。
D.目前有些政府部门职责不明,疏于管理,扩大和恶化了许多公共安全事件,作者强调加强管理,明确责任,培养全社会的“风险文化”是现代化建设中减少和避免“人造风险”的必要前提。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