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武)则天将不利王室,越王贞于汝南举兵,不克,士庶坐死者六百余人,没官人五千余口。司刑使相次而至,逼促行刑。时狄仁杰检校刺史,哀其诖误①,止司刑使,停斩决,飞奏表曰:“臣欲闻奏,似为逆人论理;知而不言,恐乖陛下存恤之意。奏成复毁,意不能定。此辈非其本心,愿矜其诖误。”表奏,特敕配流丰州。诸囚次于宁州,宁州耆老郊迎之,曰:“我狄使君活汝耶?”相携哭于碑侧,斋三日而后行。诸囚至丰州,复立碑纪德。初,张光辅以宰相讨越王,既平之后,将士恃威,征敛无度,仁杰率皆不应。光辅怒曰:“州将轻元帅耶?何征发之不赴。仁杰,汝南勃乱,一越王耶?”仁杰曰:“今一越王已死,而万越王生。”光辅质之,仁杰曰:“明公亲董戎旃②二十余万,所在劫夺,远迩流离。创巨之余,肝脑涂地。此非一越王死而万越王生耶?且胁从之徒,势不自固,所以先著纲③理之也。自天兵暂临,其弃城归顺者不可胜计,绳坠四面成蹊,奈何纵求功之人,杀投降人士?但恐冤声腾沸,上彻于天,将请尚方断马斩足下,当北面请命,死犹生也。”遂为光辅所谮,左授复州刺史。寻征还魏州刺史,威惠大行,百姓为立生祠。
注:①诖(guā)误:贻误,连累,牵累。②戎旃:军旗,在这里指军队。
③著纲:颁明法令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愿矜其诖误 矜:怜悯
B.诸囚次于宁州 次:临时驻扎﹑住宿
C.明公亲董二十余万 董:监督;督察
D.自天兵暂临 暂:暂时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司刑使相次而至 B. 张光辅以宰相讨越王
泉涓涓而始流 不赂者以赂者丧
C. 何征发之不赴 D. 且胁从之徒,势不自固
大王为何操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3.括号内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诸囚) 相携哭于碑侧 B.(朝廷) 所以先著纲理之也
C.(天兵) 奈何纵求功之人,杀投降人士 D.(我) 当北面请命,死犹生也
4.下列四组中,都反映狄仁杰果敢有为的吏治作风的一组是( )
①时狄仁杰检校刺史,哀其诖误 ②止司刑使,停斩决
③表奏,特敕配流丰州 ④将士恃威,征敛无度,仁杰率皆不应
⑤将请尚方断马斩足下 ⑥威惠大行,百姓为立生祠
A.①④⑥ B.②④⑤ C.①③⑤ D.②③⑥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越王李贞起兵抗拒武则天,兵败后,受牵连而处死的士人及老百姓有六
百多人,另有五千多人没为官奴。
B.狄仁杰上表为诖误之人求情时,深知风险极大,故言辞委婉。
C. 张光辅对狄仁杰抗命极为愤怒,以叛逆罪相威胁,狄仁杰毫不畏惧,
严词驳斥。
D.狄仁杰在汝南任检校刺史时,抵制了张光辅的横征暴敛,被张光辅诬
陷,降为复州刺史。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1)宁州耆老郊迎之,曰:“我狄使君活汝耶?”
(2)所在劫夺,远迩流离。
屈突通,其先盖昌黎徒何人,后家长安。仕隋为虎贲郎将。文帝命覆陇西牧簿,得隐马二万匹,帝怒,收太仆卿慕容悉达、监牧官史千五百人,将悉殊死。通曰:“人命至重,死不复生。陛下以至仁育四海,岂容以畜产一日而戮千五百士?”帝叱之,通进顿首曰:“臣愿身就戮,以延众死。”帝寤,曰:“朕不明,乃至是。今当免悉达等,旌尔善言。”遂皆以减论。擢左武卫将军。莅官劲正,有犯法者,虽亲无所回纵。
炀帝即位,遣持诏召汉王杨谅。先是,文帝与谅约,若玺书召,验视敕字加点,又与玉麟符合,则就道。及是,书无验,谅觉变,诘通,通占对无屈,竟得归长安。大业中,与宇文述共破杨玄感,以功迁左骁卫大将军。秦、陇盗起,授关内讨捕大使。安定人刘迦论反,众十余万据雕阴。通发关中兵击之,次安定,初不与战,军中意其怯。通阳言旋师,而潜入上郡。贼未之觉,引而南,去通七十里舍,分兵徇地。通候其无备,夜简精甲袭破之,斩迦论并首级万余,筑京观于上郡南山,虏老弱数万口。后隋政益乱,盗贼多,士无斗志,诸将多覆。通每向必持重,虽不大克,亦不败负。
高祖起,代王遣通守河东,战久不下,高祖留兵围之。通势蹙,或说之降,曰:“吾蒙国厚恩,事二主,安可逃难?独有死报尔!”每自摩其颈曰:“要当为国家受人一刀!”其训勉士卒必流涕,故力虽穷,而人尚为之感奋。帝遣其家僮往召,通趋斩之。俄闻京师平,家尽没,乃留桑显和保潼关,率兵将如洛。刘文静遣窦琮、段志玄精骑追及于稠桑,通结阵拒之。琮纵其子寿往谕使降,通大呼曰:“昔与汝父子,今则仇也!”命左右射之,显和呼其众曰:“京师陷,诸君皆家关西,何为复东?”众皆舍兵。通知不免,遂下马东南向,再拜号哭曰:“臣力屈兵败,不负陛下。”遂被禽,送长安。帝劳曰:“何相见晚邪?”泣曰:“通不能尽人臣之节,故至此,为本朝羞。”帝曰:“忠臣也!”释之,授兵部尚书、蒋国公,为秦王行军元帅长史。 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今当免悉达等,旌尔善言旌:表彰 |
B.通占对无屈,竟得归长安竟:最终 |
C.通兵关中兵击之,次安定次:依次 |
D.通候其无备,夜简精甲袭破之简:选拔 |
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屈突通“善战”和“忠诚”的一组是(3分)( )
A.①与宇文述共破杨率②帝遣其家僮往召,通趋斩之 |
B.①通发关中兵击之②要当为国家受人一刀 |
C.①通侯其无备,夜简精甲袭破之②有犯法者,虽亲无所回纵。 |
D.①通每句必持重,虽不大克,亦不败负②释之,授兵部尚书、蒋国公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屈突通祖籍昌黎徒何,后迁居长安,曾出仕隋朝为官。屈突通十分爱惜士人,曾冒死劝议谏隋文帝,反对因牲畜财产而滥杀士人,深得文帝常识。 |
B.屈突通遇事从容,机智灵活。隋炀帝时,他奉诏前去召见汉王杨谅,在杨谅觉得事情有变,心生狐疑时,屈突通沉着应对,最终圆满完成任务。 |
C.屈突通骁勇善战,深谙兵法,曾与他人一起击败杨玄感,用奇计平定刘迦论的叛军,即使在军无斗志的情况下,仍然能大获全胜,一生从无败绩。 |
D.屈突通崇尚气节,忠心耿耿,先后侍奉过隋代二帝,即使在隋朝政事混乱时也从无叛心,后兵败被俘,虽未殉节而死,但其忠心依然为唐高祖所称道。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贼未之觉,引而南,去通七十里舍,分兵徇地。(6分)
译文:
(2) 通不能尽人臣之节,故至此,为本朝羞。(4分)
译文:
阅读下面的选段,回答问题。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论语·学而》)
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观水有术,必观其澜。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孟子·尽心上》)下列对选段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认为“贫而无谄,富而无骄”的境界不如“贫而乐,富而好礼”的境界。 |
B.子贡不能理解《诗经》中“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这句话的意思,孔子不满。 |
C.孟子所说的“观于海者难为水”的涵义,与诗句“曾经沧海难为水”是一致的。 |
D.孟子认为“观水有术”,由流水“不盈科不行”,指出“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 |
孔子的“告诸往而知来者”和孟子的“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这两句话告诉我们有关学习的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武昌九曲亭记
苏辙
子瞻迁于齐安①,庐于江上。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诸山,陂陁②蔓延,涧谷深密,中有浮图精舍,西曰西山,东曰寒溪。依山临壑,隐蔽松枥,萧然绝俗,车马之迹不至。每风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闻子瞻至,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以此居齐安三年,不知其久也。
然将适西山,行于松柏之间,羊肠九曲,而获小平。游者至此必息,倚怪石,荫茂木,俯视大江,仰瞻陵阜,旁瞩溪谷,风云变化,林麓向背,皆效于左右。有废亭焉,其遗址甚狭,不足以席众客。其旁古木数十,其大皆百围千尺,不可加以斤斧。子瞻每至其下,辄睥睨终日。一旦大风雷雨,拔去其一,斥其所据,亭得以广。子瞻与客入山视之,笑曰:“兹欲以成吾亭邪?”遂相与营之。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子瞻于是最乐。
昔余少年,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③裳先之。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譬之饮食,杂陈于前,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夫孰知得失之所在?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
【注】①子瞻:苏轼。齐安,黄州。当时苏轼贬谪黄州,苏辙贬谪筠。②陁(tuó)山冈。③褰(qiān)裳:提起衣服。下列句中画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然将适西山,行于松柏之间适:到 |
B.昔余少年,从子瞻游。游:游览,游玩 |
C.扫叶席草,浊酒相劳劳:劳动 |
D.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委:归,付 |
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现武昌诸山“萧然绝俗”的景象和苏轼“适意为悦”的心境的一组是( )
A.①其旁古木数十,其大皆百围千尺 ②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 |
B.①依山临壑,隐蔽松枥②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 |
C.①风止日出,江水伏息②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 |
D.①羊肠九曲而获少平②风云变化,林麓向背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始叙述苏轼谪居齐安,好游武昌诸山,看似与九曲亭无关,实则介绍九曲亭周边的独特环境,同时写苏轼黄州三年“不知其久”的原因,为后面的议论作铺垫。 |
B.第二段叙写扩建九曲亭的过程,突出苏轼之“最乐”;第三段宕开一层,以往事印证苏轼“适意忘反”的性情,以点缀之笔走出“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的主旨。 |
C.本文语言明净,条理清晰,融写景、叙事、抒情、议论为一炉,情景相融,浑然一体。全文围绕着“乐”字展开,旷达超然,耐人寻味,字里行间流露出相知相慰的手足深情。 |
D.文章表面写自己与兄长游乐山水的洒脱快乐,实际是记录他们共同的坎坷人生,以乐景写哀情,抒发谪贬后愤怒感伤的情绪。 |
把文言文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废亭焉,其遗址甚狭,不足以席众客。
译文:
(2)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
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关木匠传【明】袁中道
关木匠,名廷福,少与诸匠伍,无所知名。
予族有佣,病死。佣亦豪族也,啖注佣儿为证,以诉于官。廷福方持斧凿为人架屋回,闻之,夜入城。至旦,私呼佣儿饮,携出城可四五里,复与饮。佣儿醉,夜乃卧之破庙中。是日晡,县官讯两家狱,佣家仓促失其儿。县官曰:“若状言有子可证者,今安在?”佣家无以应。县官以为欺己,反得罪。明日佣儿还,事已定,无所用之。知为关廷福所为,予族大德之。里中乃始知有关廷福也。
里中柞林潭边,有麦田数百亩,初为予家有,有周姓者云是己产,连年构讼。予家厌讼,乃贱其直以与一霍姓者。于是两家大争,麦熟时,周乃觅勇士数十人往刈,周人刀梃备至,颠踣满野。正困苦时,廷福为人伐木回,过见之不平。大怒,持手中斧向之。周人皆走,立杀其魁一人。霍氏惧,知周必诉于官,度廷福且走,己当独罪,乃急呼与饮。既至,霍楔其门,廷福笑曰:“我为公抱不平,杀人至死,罪自我当之,若走,非男子也。”
周果诉霍于官,不及廷福。县官讯两家狱,廷福从旁出曰:“杀人者关廷福也,周强霍弱,廷福一时见不平,提斧杀之。大丈夫自杀自当,岂以祸及平人,霍氏无罪。”县官壮而怜之,授以意,令以主谋归霍氏。廷福不易辞。县官不得已,定如律。每年讯,上官皆疑之,几经历十余讯,竟不易辞,卒死狱中。
廷福不识一字,亦不知何者为义侠,然其抱不平,至死不挠,大有男子气。今世士大夫,遇小小利害,即推诿他人,以宽己责,况生死之际乎!彼所谓读天下之书者也!乡人曰:“囚耳,乌足道?”予曰:“士大夫慷慨就义,即呼之曰忠臣,曰义士。惟曰‘囚耳,囚耳’。此所谓真意气也!”
【注】啖:唆使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知为关廷福所为,予族大德之德:感激 |
B.乃贱其直以与一霍姓者直:价值 |
C.度廷福且走,己当独罪度:估计 |
D.竟不易辞,卒死狱中竟:竟然 |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里中乃始知有关廷福也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
B.知周必诉于官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
C.我为公抱不平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
D.岂以祸及平人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
以下六句话分编为四组,全都直接体现关廷福侠义的一组是()
①至旦,私呼佣儿饮,携出城可四五里,复与饮。
②大怒,持手中斧向之。
③度廷福且走,己当独罪,乃急呼与饮。
④周果诉霍于官,不及廷福。
⑤我为公抱不平,杀人至死,罪自我当之,若走,非男子也。
⑥每年讯,上官皆疑之,几经历十余讯,竟不易辞,卒死狱中。
A.①③⑤ | B.①④⑥ | C.②④⑤ | D.②⑤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记叙一个普通木匠路见不平挺身相助,以及自作自当、至死不挠的大丈夫行为。 |
B.关廷福持斧相救以解霍氏之困,而霍氏为求自保,欲借饮酒之名不让霍氏离开霍家。 |
C.关廷福锄强扶弱的义举感动了县官,他本想借关廷福报复私愤,但关廷福不改供词。 |
D.文末批评了当世士大夫见义不为和乡人不明大义,称赞了普通百姓真正的慷慨意气。 |
把下列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状言有子可证者,今安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县官壮而怜之,授以意,令以主谋归霍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乡人曰:“囚耳,乌足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子曰:“十室之邑①,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论语·公治长第五》)
子夏②曰:“贤贤③易④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⑤;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论语·学而第一》)
[注]①邑:村子。②子夏:孔子的学生。孔子死后,他在魏国宣传孔子的思想主张。③贤贤:尊重贤者。④易:看轻。⑤致其身:致,意为“献纳”、“尽力”。这是说把生命奉献给君主。对上面这两个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是一个坦率直爽的人,他承认自己的忠信并不是最突出的,因为即使在只有10户人家的小村子里,就有像他那样讲求忠信的人。 |
B.孔子在承认自己不具有忠信的优越性的同时,坦言自己非常好学,表明他自己的德性和才能都是来自于自己的“好学”。 |
C.一个人虽然没有什么学问,但他却从实行重贤、忠孝和诚信等伦理道德中学习,子夏认为,这样的人就是一个知识高深的人。 |
D.在子夏看来,评价一个人重要的是看他的德行,而不是看他的文化知识。由此可以看出孔子时代儒家教育重在德行的基本特点。 |
孔子又说:“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受人愚弄)。”结合上面的选段,请简要说明你对这句话的理解。(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