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袁涣,陈郡扶乐人也。郡命 为功曹,后辟分府,举高第。刘备之为豫州,举涣茂才。后避地江淮间,为袁术所命。术每有所咨访,涣常正议,术不能抗,然敬之不敢不礼也。顷之,吕布击术于阜陵,涣往从之,遂复为布所拘留。布初与刘备和亲,后离隙。布欲使涣作书詈辱备,涣不可,再三强之,不许。布大怒,以兵胁涣曰:“为之则生,不为则死。”涣颜色不变,笑而应之曰:“涣闻唯德可以辱人,不闻以骂。使彼固君子邪,且不耻将军之言,彼诚小人邪,将复将军之意,则辱在此不在于彼。且涣他日之事刘将军,犹今日之事将军也,如一旦去此,复骂将军,可乎?”布惭而止。布诛,涣得归太祖(指曹操)。涣言曰:“夫兵者,凶器也,不得已而用之。鼓之以道德,征之以仁义,兼抚其民而除其害。夫然,故可与之死而可与之生。公明哲超世,古之所以得其民者,公既勤之矣,今之把以失其民者,公既戒之矣,海内赖公,得免于危亡之祸,然而民未知义,其唯公所以训之,则天下幸甚!”太祖深纳焉。是时新募民开屯田,民不乐,多逃亡。涣白太祖曰:“夫民安土重迁,不可卒变,易以顺行,难以逆动,宜顺其意,乐之者乃取,不欲者勿强。”太祖从之,百姓大悦。迁为梁相,为政崇教训,恕思而后行,外温柔而内能断。以病去官,百姓思之。前后得赐甚多,皆散尽之,家无所储,终不问产业,乏则取之于人,不为白敫 察之行,然时人服其清。时有传刘备死者,群臣皆贺;涣 以尝为备举吏,独不贺。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卷十一》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后辟公府,举高第 高第:官吏考核中的高等。
B.布初与刘备和亲,后离隙 和亲:和睦亲近。
C.迁为梁相,为政崇教训 教训:从失败中获得认识
D.恕思而后行 恕思:本着宽恕的原则思考。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涣往从之,为布所拘留 B.涣颜色不变
C.鼓之以道德,征之以仁义 D.恕思而后行,外温柔而内能断
3.以下六句话,分别是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袁涣崇尚道义、坚持操守的一组是 ( )
①涣常正议,术不能抗
②布欲使涣作书詈辱备,涣不可,再三强之,不许
③夫兵者,凶器也,不得已而用之
④为政崇教训,恕思而后行
⑤不为白敫 察之行,然时人服其清
⑥时有传刘备死者,群臣皆贺,涣以尝为备举吏,独不贺
A.①③⑤ B.②④⑤ C.①②⑥ D.③④⑥
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袁涣感念刘备的知遇之恩,分手后遇事亦处处维护刘备的形象,身在曹营而心系故主。
B.袁涣不畏权势,据理力争,审时度势,体察民情,虽然不拘细行,仍然受到人民的敬重。
C.袁涣虽然通晓军事,但是反对不义的战争,力劝曹操不可发动师出无名的战争。
D.袁涣温和坦诚,重义轻利,不炫耀自己邀取功名,对曹操屡有劝谏,受到了曹操的器重。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敬之不敢不礼也。
(2)古之所以得其民者,公既勤之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费聚,字子英,五河人。父德兴,以材勇为游徼卒。聚少习技击。太祖遇于濠,伟其貌,深相结纳。定远张家堡有民兵无所属,郭子兴欲招之,念无可使者。太祖力疾请行,偕聚骑而往,步卒九人俱。至宝公河,望其营甚整,弓弩皆外向。步卒惧,欲走。太祖曰:“彼以骑蹴我,走将安往?”遂前抵其营。招谕已定,约三日。太祖先归,留聚俟之。其帅欲他属,聚还报。太祖复偕聚以三百人往,计缚其帅,收卒三千人。豁鼻山有秦把头八百余人,聚复招降之。遂从取灵璧,克泗、滁、和州。
授承信校尉。既定江东,克长兴、立永兴翼元帅府,以聚副耿炳文为元帅。张士诚入寇,击败之。召领宿卫。援安丰,两定江西,克武昌,皆从。改永兴翼元帅府为永兴亲军指挥司,仍副炳文为指挥同知。士诚 复 入 寇 获 其帅 宋 兴 祖 再 败 之 士 诚 夺 气 不 敢 复 窥 长兴。随征淮安、湖州、平江,皆有功,进指挥使。汤和讨方国珍,聚以舟师从海道邀击。浙东平,复由海道取福州,破延平。归次昌国,剿海寇叶、陈二姓于兰秀山。至是,聚始独将
洪武二年会大军取西安,改西安卫指挥使,进都督府佥事,镇守平凉。三年,封平凉侯,岁禄千五百石,予世券。时诸将在边屯田募伍,岁有常课。聚颇耽酒色,无所事事。又以招降无功,召还,切责之。明年,从傅友德征云南,大战白石江,擒达里麻。云南平,进取大理。未几,诸蛮复叛,命副安陆侯吴复为总兵。授以方略,分攻关索岭及阿咱等寨,悉下之。蛮地始定。置贵州都指挥使司,以聚署司事。十八年命为总兵官,帅指挥丁忠等征广南,擒火立达,俘其众万人。还镇云南。二十三年召还。李善长败,语连聚。帝曰:“聚曩使姑苏不称旨,朕尝詈责,遂欲反耶!”竞坐党死,爵除。
(选自《明史·列传十九》)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太祖先归,留聚俟之俟:等待 |
B.以聚副耿炳文为元帅副:辅佐 |
C.归次昌国,剿海寇叶、陈二姓于兰秀山次:处所 |
D.时诸将在边屯田募伍,岁有常课课:考核 |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士诚复入/寇获其帅/宋兴祖再败之/士诚夺气/不敢复窥长兴 |
B.士诚复入寇/获其帅/宋兴祖再败之/士诚夺气/不敢复窥长兴 |
C.士诚复入寇/获其帅宋兴祖/再败之/士诚夺气/不敢复窥长兴 |
D.士诚复入/寇获其帅宋兴祖/再败之/士诚夺气/不敢复窥长兴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费聚貌伟尚武。费聚自幼学习武术,太祖因其相貌壮伟,与其结下深厚的情谊。他在行军打仗中,毫无畏惧,屡立战功。 |
B.费聚处事果断。对于张家堡的民兵,采用恩威并重的谋略,费聚洞察忠奸,及时向太祖反馈。他偕同太祖机智地擒获其首领。 |
C.费聚未得善终。他沉迷酒色,且又招降无功,曾受皇帝指责。又因李善长谋反之事而受牵连,以致落得未能善终的下场。 |
D.费聚战功显赫。在与张士诚的战斗中,费聚自始至终独挑大梁,使其闻风丧胆。在拦击海盗时,势如破竹,同样表现出色。 |
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和课内文言句子。
(1)步卒惧,欲走。太祖曰:“彼以骑蹴我,走将安往?”遂前抵其营。
(2)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选择题6小题,每小题2分)
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於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卒葬之卒:最终 | B.有穴窈然窈:深远幽暗 |
C.则其至又加少矣加:更加 | D.火尚足以明也明:照明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
B.其孰能讥之乎其声呜呜然 |
C.古人之观於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渺沧海之一粟 |
D.至於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羽化而登仙 |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与例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A.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 B.侣鱼虾而友麋鹿 |
C.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 D.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
对下列文言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此余之所得也②何为其然也③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④客有吹洞箫者⑤而今安在哉⑥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⑦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⑧有碑仆道
A.①③/②⑤/④/⑥⑦/⑧ | B.①③/②⑤/④⑧/⑥⑦ |
C.①③/②⑤⑥/④/⑦/⑧ | D.①③⑥/②⑤/④/⑦/⑧ |
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属于作者游褒禅山“所得”的一组是()
①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②古人之观于天地……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③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④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⑤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⑥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A.①②⑤ | B.①③⑥ | C.②③④ | D.②③⑤ |
下面对文章的分析和评价不恰当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对华山、慧空禅院、仆碑的由来的考释,在内容上环环相扣,又为后文的议论埋下了伏笔。 |
B.作者详写了游后洞的的经历,一个“悔”字概括了作者的心情,也引出了下文的议论。 |
C.本文主要论述的是“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的道理,同时也谈及到做任何事都要有“志”的道理。 |
D.文章以记游为载体,因事说理,生发议论,阐释“学者”治学的道理,并且前后呼应,结构严谨,行文缜密,语言精要得当。 |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苏轼《赤壁赋》,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翻译。
①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②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
③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将画横线句用“/”断开并翻译。
杨时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1】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注【1】游酢:人名。
文言文阅读,完成后面的题。(9分,每题3分)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下列各句中划线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盘盘焉,囷囷焉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
B.多于九土之城郭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
C.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骊山北构而西折 |
D.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
下列各句中,从文言文特殊句式看,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戍卒叫,函谷举
A.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 | B.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
C.不拘于时,学于余 | 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
下列对课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先用四个三字短句领起,音节紧凑,气势不凡,达到了先声夺人的效果。既写出了秦始皇一统天下的豪迈气概,也写出了阿房宫兴建营造的非同凡响, |
B.作者一连用了“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等四组排比句式,写宫人梳妆打扮,这些生动的描写,既表现了宫女之多和她们生活的奢靡,也进而揭示了秦始皇生活的骄奢淫逸。。 |
C.用了六组“使……多于……”的比喻句排比,尽情地揭露了秦王朝的奢靡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然而对于阿房宫的被烧毁,“可怜焦土”一语,作者也寄予了无限的同情。 ,尽情地揭露了秦王朝的奢靡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然而对于阿房宫的被烧毁,“可怜焦土”一语,作者也寄予了无限的同情。 |
D.结尾作者连续慨叹,情不能禁。杜牧阐明兴亡自取的道理;并指出爱民与长治久安息息相关。最后,用“后人”的委婉称谓,提醒唐统治者不要重蹈亡秦的覆辙,意味深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