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3题
藻类为生物燃料辟蹊径
科技的进步帮助人类解决了许多难题,但也“制造”出许多原本不是问题的问题。比如,粮食应该给人吃还是给车“吃”。这个不是问题的问题,近些日子却成了人们争议的焦点。
据英国《卫报》本月初报道,世界银行的一份报告指出,自2002年至今年2月,全球一揽子粮食价格上涨了140%,而促成这一涨势的因素中,能源和化肥价格上涨因素只占15%,另外75%的推动因素,则要“归功于”美国与欧盟大力开发生物燃料。
油价高涨和随之而来的燃料危机,迫使人类不得不减少对石油等不可再生能源的依赖,生物燃料在一些国家便有了市场。不过,近期国际粮价的陡然上涨,生物燃料对粮食资源的占用又招致了很多批评的声音。一些人指责说,一方面是数亿人口陷入缺粮危机,甚至有很多人食不果腹;另一方面,有的国家却拿着穷人的口粮如玉米等农产品生产生物燃料,让富人开着跑车兜风。这样的现实让人难以接受!
在世界粮价暴涨这一事实中,不管生物燃料的推力实际上有多大,它目前面临的处境都很尴尬,似乎有点进退两难。而英国《金融时报》近日发表的《藻类的祸害与恩惠》的文章,倒是有可能给困境中的生物燃料解套。
这篇文章说,由于人类活动等原因造成的水体富营养化,每到夏季,藻类在河流、湖泊和近海“为害”的消息频繁见诸各国媒体。然而,藻类在适宜条件下疯狂繁殖的特性,却可使其成为制取生物燃料“极富吸引力的原料”。英国藻类学会会长、敦提大学教授杰弗里•科德乐观地认为:“世界上很多地方的海藻,都为可持续的生物燃料生产提供了潜在的可能性。”
利用藻类生产生物燃料,其益处远不止于“除害”。用大豆、玉米等农作物制取生物燃料,不仅会刺激这些农作物自身的价格,而且生产工艺也比较复杂。与农作物或纤维原料不同,某些藻类植物天生就具有产生和积累天然燃料的特性。此外,藻类不仅能作为原料制取生物柴油,用于内燃机的加热或发电,而且还可以进一步合成化学品或制造药品。
栽培藻类非常容易,这种单细胞有机体只需要阳光、水和二氧化碳就能生长。在仅仅一天时间里,藻类的数量便能够翻两番,而且它还可帮助人们除去空气中的碳和废水中的氮,同时具有颇高的环保效益。有报道说,美国马萨诸塞州的一家公司,计划明年在亚利桑那州一座1000兆瓦发电厂的附近,建一家“藻类农场”。这家公司的负责人表示,他们打算栽植足够多的藻类,一方面来处理这座发电厂产生的全部废气,另一方面可以每年生产1.5亿升生物柴油和1.9亿升乙醇。
科技的力量是神奇的。人们由衷地希望,这股神奇的力量能够帮助生物燃料早日走出尴尬,也为人类增添一段让藻类由害变宝的佳话。
(选自2008年7月17日《人民日报》)
下列关于生物燃料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藻类这种生物燃料的开发和利用,是导致目前粮价上涨的极其重要的因素。
B.生物燃料在一些国家有了市场的原因是油价高涨和随之而来的燃料危机,迫使人类不得不减少对石油等不可再生能源的依赖。
C.生物燃料作为燃料系统的一个新成员,它目前面临的处境却很尴尬,似乎有点进退两难。
D.用大豆、玉米等农作物制取生物燃料的缺点是一方面会刺激这些农作物自身的价格,另一方面生产工艺较复杂。

下列理解和分析,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A.一些原本不是问题的问题出现,是科技进步带来的结果。
B.美国和欧盟大力开发生物燃料、占用粮食资源,近期招致了许多人的批评和指责。
C.生物燃料不能顺利推行,一方面因为目前数亿人口陷入缺粮危机,另一方面发达国家富人抢占穷人的口粮来开车兜风,引起舆论不满。
D.利用藻类生产生物燃料的益处很多,可以减少藻类在夏季对河流、湖泊和近海的危害,可以降低生物燃料的生产成本。

根据原文,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藻类燃料如果能够顺利开发和利用,既能为当前困境中的生物燃料解套,又能为生物燃料开辟蹊径。
B.藻类的利用前景十分广阔,它不仅能作为原料制取生物柴油,用于内燃机的加热或发电,还可以进一步合成化学品或制造药品。
C.藻类燃料会得到环保人士的大力推崇,它的推行和使用不会再受到人们的指责,不会象农作物燃料那样艰难。
D.科技的力量是神奇的。这股神奇的力量或许会帮助生物燃料走出尴尬,为人类增添一段让藻类变害为宝的佳话。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后面的题目。(25分)
洗礼
[法]莫泊桑
男人们打扮得漂漂亮亮,在农庄门前等候。五月的太阳把它明亮的光辉倾泻在开着花的苹果树上。苹果树周围,不断有雪片似的小花瓣撒下来,落入深深的草丛,草丛中蒲公英盛开如火,虞美人好像点点血滴。
一只乳房饱满的大肚子母猪睡在厩肥堆边;一大群小猪在它周围转来转去,它们的尾巴像绳子似的卷曲着。
突然间,在那些庄院的大树后面,响起了教堂的钟声,当当当,这微弱而又遥远的召唤在欢乐的天空里播送着。燕子像箭一样地掠过蓝色天空。牛圈的气味掺杂着苹果树甜蜜蜜的气息不时飘过。
那些男人中间的一个转身对着房子喊道:“快点,快点,梅利娜,打钟啦!”
他大约三十岁光景,是个魁梧的庄稼汉。他的父亲,一个老头儿,像橡树的躯干那样虬劲盘结,说道:“女人家总不肯早点准备好。”
老头儿的另外两个儿子笑了,其中一个对刚才高声叫喊的大哥说:
“去催催吧,波利特。不然到了中午也出不来。”那年轻人走进房子去了。
这当儿,保姆在门口出现了,裹在白襁褓里的两个月的婴儿睡在她的肚子上。
随后,那母亲也挽着丈夫的胳膊出来了。她长得高大壮实,才十八岁,气色红润,面带笑容。亲属都跟在后面出发了。
保姆抱着怀里的小生命,小心地避开路上的水洼。老人们规规矩矩地走着。年轻人却想跳舞了,他们望着路边那些来看热闹的姑娘们。婴儿的父亲和母亲一本正经地跟在孩子后面,这孩子日后要在人世上代替他们,要继续他们的姓氏,当蒂这个姓氏在全区是有名的。
现在可以望见有尖顶钟楼的教堂了,那钟声在召唤新生的婴儿第一次到天主的家里来。
一条狗跟着他们。有人扔给它几颗糖杏仁,它就围着人欢蹦乱跳。
教堂的门敞开着。神父正在祭坛前面等候。他是个高个子、红头发的年轻人,瘦而结实,也姓当蒂,是孩子的叔叔,孩子父亲的另外一个兄弟。
他按照仪式给他的侄子施了洗礼。
洗礼完毕,这一家人在门口等着神父脱掉祭披又上路了。现在大家走得很快,因为心里惦记着那顿饭。保姆对走在旁边的神父说:“喂,神父先生,你肯不肯替我抱抱你的侄子,让我活动一下。”
神父接过孩子。孩子的白衣裳衬在黑道袍上,像一大块挺耀眼的斑迹。虽然孩子并不重,可是他不知道怎么抱,怎么放,所以感到很窘。大家都笑起来,一位老奶奶远远地问道:“你是永远不会有这么个小东西了,你说,你就不难过吗?”
神父没有应声。他大步走着,凝视着这个蓝眼睛的婴儿。
那父亲嚷着说:“我说,神父,如果你也想要一个,只管说一声就行。”
接着大家就像庄稼人平素那样开起玩笑来了。
从坐上饭桌起,那种乡俗的笑闹就像一阵暴风雨似的开始了。另外两个儿子也快要结婚,他们的未婚妻都在场,是特意请来一起吃饭的。客人们不断地说着笑话,都是些粗话,把姑娘们说得满面通红吃吃地笑着;男人们笑得直不起腰来。
神父已经看惯了乡下人这种放纵的场面。他一直静静地坐在保姆旁边,用手指逗弄侄子引他笑。他就像从来没见过孩子似的,感到很惊奇。他若有所思、全神贯注地端详着他,带着一种心事重重的严肃神气,怀着一种发自内心的慈爱。对这个脆弱的小东西,他哥哥的儿子,他产生了一种从来未曾有过的奇特、强烈而又带点忧郁的慈爱之情。
他什么也不听,什么也不看,他一心一意地望着这个孩子。他很想再把他抱在膝上。面对着这个人类的幼芽,他一直心里很感动,好像是面临着一种他从来没有料到的、言语无法形容的神秘,一种既庄严而又神圣的神秘,一种新的灵魂的化为肉身,生命肇始、爱情觉醒、种族延续和人类永远前进的伟大的神秘。
保姆不停地吃着,神父对她说:“把他交给我,我不饿。”
他把孩子又抱了过来。于是他周围的一切都不见了,变得无影无踪了。他的眼睛一直盯在那张胖嘟嘟的红脸蛋上。渐渐地那小身体的热气透过襁褓和呢子道袍,传到他的腿上,就如同一种非常轻柔、非常幸福、非常纯洁的抚爱,一种使他热泪盈眶的甘美的抚爱,一直透进他的心里。
吃饭的人们越发喧闹起来。孩子被这种吵声吓得哭起来。
那母亲站起来,把儿子抱到隔壁房里。几分钟后,她回来说,孩子在摇篮里睡得很安稳。
喝咖啡的时候,已经天黑。神父早就不见了,可是谁也没有注意到。
后来,年轻的母亲起来去看看孩子醒了没有。她摸索着走进房间。可是一种奇怪的声音吓得她立刻站住。她回到饭厅,面色非常苍白,打着哆嗦把这件事告诉大家。男人们乱纷纷地站起来。那父亲端着灯,蹿了进去。
只见神父跪在摇篮旁边,把头放在孩子的枕头上,正在呜呜咽咽地哭着。
(有删改)
【注】①洗礼:信奉基督教的欧美家庭在教堂为新婴儿举行的仪式,主持洗礼的神父应当是亲友中的基督教徒,礼毕后,要举办午宴。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小说开头描写虞美人“好像点点血滴”,以及两次写到教堂的钟声,这些细节一方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另一方面也暗示了故事必然有一个出人意料的悲惨结局。
B.文中显示,“老头儿”有四个儿子,大儿子已结婚生子,另外两个儿子也快要结婚,他们的未婚妻也来参加“洗礼”后的宴会,还有一个儿子就是主持“洗礼”的神父。
C.小说写了农庄午宴,饭桌上“暴风雨似的”乡俗笑闹,“客人们不断地说着笑话,都是些粗话”“男人们笑得直不起腰来”,这些描写旨在表现农庄人朴素的生活和豪放的性格。
D.“神父接过孩子”,但由于他是一个神父,从未抱过孩子,所以“不知道怎么抱,怎么放”“感到很窘”;神父的父亲也跟他开玩笑说“如果你也想要一个,只管说一声就行”。

E.小说通过大量的细腻的心理描写,表现了神父看婴儿、抱婴儿时独特而复杂的感受,揭示了他的内心世界;也正是这个可爱的婴儿,唤醒了深埋在神父心底的人性之爱。
小说前三段所写“农庄”之景有怎样的特点?写这样的景象有什么作用?
小说中的“神父”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有人认为,小说题目是“洗礼”,但对“洗礼”却一笔带过,主要内容是写神父人性的觉醒,因此,可将题目改为“觉醒”。你认为哪个题目更合适?请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为何“乌纱帽”是当官的代称
我们有时会看到反映官场百态的古装电视剧,戏剧中常有当了官叫作“戴了乌纱帽”,被革职的称作“摘去乌纱帽”的剧情。可是,为什么乌纱帽被用来作为当官的代称呢?
在早期的中国,并没有“帽”这种称呼,《仪礼》中称帽为“头衣”或“元服”(元,首也)。到了东晋成帝时,皇帝让在宫廷中做事的官员戴一种用黑纱制成的帽子,叫做“乌纱帽”。后来,南朝宋明帝时,建安王刘休仁创制了一种用黑纱抽边的半透明帽子,也叫乌纱帽。当时,这种帽子很快就在民间流行了,也成了百姓常戴的一种便帽,而且无论官民贫富都可以戴,但这种帽子还未成为官职的象征。
在《通典·礼十二》上记载:“隋文帝(杨坚)开皇初,尝着乌纱帽,自朝贵以下至于冗吏,通着入朝。”所以隋朝天子百官都戴乌纱帽,并且成了官职高低的分别。根据文献上的记载,隋朝文武官员的服饰有四种,而乌纱帽上的玉饰则显示官职的大小。一品官是最高级官员,玉饰有九块,二品有八块,三品有七块,四品有六块,五品有五块,六品以下就不准佩带玉饰了。
不过,到了宋朝时乌纱帽的形状有了改变。宋太祖赵匡胤登基后,为防止大臣们在朝廷上交头接耳,就下诏书修改乌纱帽的样式,在乌纱帽的两边各加一个翅,有一尺多长,并在翅上装饰不同的花纹用以区别官阶高低。如此一来,朝臣们只要脑袋一动,软翅便会随之摆动,皇上居高临下,就看得清清楚楚了。
明朝时乌纱帽则成为官员的象征。在《明史·舆服志》上载:“洪武三年定,凡上朝视事,以乌纱帽、团领衫、束带为公服。”从此,乌纱帽便正式成了当官的代称。而自明世宗开始,乌纱帽的双翅也做了一些变动,翅的长度缩短,其宽窄也改变了,官阶越高,双翅就越窄,官阶越低,双翅则越宽。
到了清初顺治皇帝入关后,由于收留了众多明朝的降臣,为笼络人心,就允许不少地方官员仍穿着明朝朝服,并戴明朝乌纱帽。但等到清皇室统治权巩固后,就下令将官员戴的乌纱帽全改为红缨帽。可是,至今人们仍然习惯将“乌纱帽”作为官员的标志。
下列关于“乌纱帽”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东晋成帝让在宫中官员戴一种用黑纱制成的帽子,这就是“乌纱帽”名称的最初由来。
B.隋朝从文帝到小吏,入朝都戴乌纱帽,一至五品官在帽上佩不同的玉饰显示官阶。
C.宋太祖为防止朝臣们交头接耳,给乌纱帽加了双翅,这种帽子成为后代的标准官帽。
D.到了明朝,“乌纱帽”作为官服装束的一个组成部分,正式成为了官员的代名词。

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建安王刘休仁创制了黑纱抽边的半透明帽子,后世这种帽子在民间和宫中都很快流行起来。
B.宋太祖时又改进了乌纱帽,给乌纱帽加了一对饰有花纹的长翅,花纹不同则显示官阶有别。
C.明朝,官员所戴乌纱帽的双翅宽窄和官阶高低有关,这是第一次通过乌纱帽的双翅来区别官阶。
D.顺治皇帝入关后,允许地方官员穿明朝朝服并戴乌纱帽,因此收留了众多的降臣,同时也笼络了人心。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两晋南北朝时期,原本只有宫中官员可以戴的乌纱帽流传开来,连穷困的老百姓都能戴,就是因为那时社会的等级制度还不森严。
B.隋朝官员除了服饰有区别外,乌纱帽上的玉饰多少也能显示官职的大小,玉饰越少,官职越小,后来因为玉石价格昂贵,就不再使用了。
C.在一些古装电视剧中,有时会看到这样的场景,清朝官员身着明代朝服,头戴明朝乌纱帽,这不是导演缺乏历史常识,而是历史上确有其事。
D.乌纱帽的几次修改都和官职高低有关,清朝“红缨帽”代替“乌纱帽”,虽然它没有成为官员的代名词,但却为巩固清初政权起了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托尔斯泰灯
蒋子龙
最早这是一盏大号的煤油灯,吊挂在图拉州托尔斯泰故居(雅斯纳亚·波良纳庄园)的屋顶上。灯罩巨大,比灯罩更大的是下方一张直径近两米的圆桌,桌面上等距离地立着十几块隔板,隔板直接与灯罩连接,均匀地平分了灯光。
——这就是矗立在19世纪俄罗斯文学高峰上的巨人列夫·托尔斯泰的发明。
孩子长到三四岁就要开始识字读书,怎样培养孩子阅读的习惯,并从阅读中发现快乐?当了父亲的托尔斯泰就构思出这盏“连桌灯”,或者叫“桌连灯”。最初这张大桌子上只有三块隔板,宽宽敞敞地坐着他们夫妇和一个孩子。后来他的夫人陆续地为他生下了13个孩子,其中有两个夭折,到最后这张大桌子上均匀地分布了13块隔板。
每到晚上,全家人都必须坐到这同一盏灯下开始阅读,可以读《圣经》,读课文或其他自己喜欢的书,找不到书读的孩子就得读托尔斯泰的手稿。教育的意义不全在内容,也包括教育的手段和方式。这捎带着也是一种测试,看哪些孩子或哪个年龄段的孩子,喜欢或不喜欢他的手稿,他的哪部小说的手稿受到了孩子们的欢迎,或者相反。
这一习惯一直延续下来,煤油灯曾改成汽油灯,再后来有了电,灯就更亮了。即使托尔斯泰不在家的时候,孩子围着他们的母亲阅读,父母都不在的时候,孩子们自己围着灯读,他们“常常是充满期待地等着晚上的全家共同阅读”。
于是,久而久之便在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了一盏灯。人不是由于决心才有毅力,应该是由于习惯而有毅力。一个人的精神成长史,取决于他的阅读史。只有阅读能最有效地培养精神生活细化,而好的习惯有培养性格,性格决定人生。教育孩子的目的就在于性格的培养。这需要有“长性”。而托尔斯泰正好是个有“长性”的人,他从12岁开始写日记,直到82岁去世,没有一天中断过。他的后人因得益于他的教育,至今还兴旺发达地生活在俄罗斯和欧洲其它地方。
“托尔斯泰灯”有过怎样的演变过程?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托尔斯泰灯”具有怎样丰富的寓意?请结合全文内容作答。

文章说“阅读培养精神生活习惯,好的习惯培养性格,性格决定人生”,文中有哪些内容可以印证作者的这个感悟,试作简要阐述。

作者认为孩子性格的培养需要“长性”,这种“长性”在文章中体现在哪些地方?你从中受到怎样的启发?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9分,每小题3分)
“小冰期”或由火山爆发导致
最新研究显示,小冰期很有可能是热带地区一连串的火山爆发所引发的。
这一研究试图解开围绕持续大约400年的略低于正常温度的时期的两个由来已久的问题:小冰期到底是什么时候开始的?最初引发小冰期的原因是什么?
此前的估计是,小冰期可能的开始时间介于13世纪末到16世纪之间。
研究人员也曾提出过小冰期一系列可能的成因——像太阳输出热量的减少、火山活动、二者的共同作用,以及气候体系中某种形式的自然变异性等。
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的气候科学家吉福德·米勒说,不管是太阳热能减少还是火山爆发,单纯一个因素都不足以导致温度的降低。
最近对太阳活动的研究显示,太阳热能的减少并不像此前设想的那么多。而一次火山爆发对气候的影响通常只有几年。
因此米勒的研究小组提出,引发小冰期的原因可能是连续几个十年内几次大规模的火山爆发,约150年后又重复一轮这样的爆发过程,从而加深了变冷的程度。
研究小组的设想是,这些爆发活动的降温效应可能导致了北极夏季浮冰层的增长以及北大西洋海洋环流的变化。这些变化加强了降温效应,将原本可能相对较短的降温期变成了持续几个世纪的寒冷期。
米勒说,小冰期是过去8000年来北半球最冷的世纪规模的气候变化。
研究小组估计,小冰期突然开始于1275年到1300年之间。其依据是2005年到2010年间在加拿大巴芬岛采集到的植物样本。那里原本被冰雪覆盖,但全球变暖使冰雪都消融了。因为冰层是在相对平坦的地面上,因此其中掩埋的植物得以完整地保存下来。通过碳14测定,研究小组分析了约147种样本,并发现了两个突然的集中死亡时期,这两个时期发生在冰冠大量增长的时候。一个是在1275年到1300年,一个是在1430年到1450年。
研究小组又在冰岛中部一个冰川湖中的沉积物中找到了额外的证据。他们发现了两个很快加厚的沉积带:一个年代约在14世纪,一个约在15世纪。
沉积物证实了存在疑问的变冷的开始时间,也证实了降温范围达到半球规模。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气候科学家迈克尔▪曼说,这一新的研究结果与近来其他有关小冰期的研究也相吻合。他说,全球变冷是火山活动造成的,但降温的地区分布和强度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太阳热能减少造成的。
(摘自2012年《参考消息》)
下列关于“小冰期”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最近对太阳活动的研究显示,太阳热能的减少并不像此前设想的那么多。而一次火山爆发对气候的影响通常只有几年。
B.米勒的研究小组提出,引发小冰期的原因是连续几个十年内几次大规模的火山爆发,约150年后又重复一轮这样的爆发过程,从而加深了变冷的程度。
C.全球变暖使覆盖在植物上的冰雪都消融了,因而其中掩埋的植物得以完整地保存下来。
D.研究小组通过对2005年到2010年间在加拿大巴芬岛采集到的植物样本的分析,推测小冰期突然开始于1275年到1300年之间。

下列表述符合米勒研究小组观点的一项是()

A.太阳输出热量的减少、火山活动、二者的共同作用,以及气候体系中某种形式的自然变异性等导致全球变冷。
B.研究小组通过对沉积物的分析,证实了存在疑问的变冷的开始时间和降温范围达到半球规模。
C.全球变冷是火山活动造成的,而降温的地区分布和强度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太阳热能减少造成的。
D.火山爆发活动的降温效应可能导致了北极浮冰层的增长以及北大西洋海洋环流的变化。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小冰期是不是由热带地区一连串的火山爆发所引发的,现在还是个谜。
B.对小冰期成因的理解,米勒和迈克尔▪曼的观点是完全一致的。
C.对小冰期的研究解开了围绕持续大约400年的略低于正常温度的时期的两个由来已久的问题。
D.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的气候科学家吉福德▪米勒说,不管是太阳热能减少还是火山爆发,单纯一个因素就足以导致温度的降低。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荆轲塔断想
柴福善
荆轲塔,在河北易县荆轲山上,后人为纪念荆轲而建。
当初,周武王灭纣,封召公于北燕,都于蓟,即今北京房山琉璃河,世称燕上都。后迁都易水之滨,为燕下都,都城长达十几里,居战国都城之首,世事沧桑,今也只存断壁残垣,任凭野草掩映,风雨剥蚀,荒台下落日,山水有余情了。想燕昭王励精图治,招贤纳士,修筑黄金台,从而使燕国由弱而强,终于战败齐国。千年来,李白来此凭吊,特作《古风》:“燕昭延郭隗,遂筑黄金台”,谁知笔锋一转:“奈何青云士,弃我如尘埃”,不免以古思己,有些哀怨了。
其时,秦统一天下,已大势所趋,太子丹凭借荆轲一介武夫,刺杀秦王,就想保住江山社稷,太异想天开了。而荆轲带秦舞阳赴咸阳,舞阳色变震恐,荆轲展图现匕,行刺未果,命丧殿上。读《史记》刺客列传,总觉司马迁笔下有些演绎。难怪,史书本身就是断简残篇,过去的历史是无法原本再现的。
荆轲未刺死秦王,即使真刺死了,马上就会有另个秦王站出来,区区燕国依然要亡的,天下依然要统一的。这么说,我无意否定荆轲的英雄壮举,燕赵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可以荆轲为代表。而这一壮举,令后人景仰,尤其在易水河边,太子及宾客皆以白衣冠送,高渐离击筑,荆轲和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歌流传至今,当地人谈此,竟念出续句:“探虎穴兮入蛟宫,仰天嘘气兮成白虹。”易县今有白虹村,传说因荆轲仰天呵气,直贯夕阳,化成一道白虹,见者称异而得此村名。
我们常吟咏英雄壮举,其实还有个尾声:那击筑相送的高渐离,后变名姓为人庸保,因善击筑受秦始皇召见,识出,秦惜其技艺,赦免一死,乃矐其目(即用马粪熏炙使其失明)。后在演奏时,以铅置筑中,举筑扑击秦皇不中被诛。荆轲一样的英雄,历史不应该忘记。
我来时,天蒙蒙细雨,怎奈山路湿滑,不便车行,只得在车中远远地凭窗而望:塔高十三层,每层八隅悬有风铎,微风摇动,清脆悦耳,声传四野。幽幽地,耳畔似有所闻。
文章第一段以一句成段,向我们交代了什么?
请你想象一下,当年李白作《古风》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作者是否赞同太子丹让荆轲刺秦王?你从哪几句原文看出来的?作者赞同什么?
通读全文,说说作者围绕荆轲塔进行了哪些断想。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