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后面的题目。(25分)
洗 礼①
[法]莫泊桑
男人们打扮得漂漂亮亮,在农庄门前等候。五月的太阳把它明亮的光辉倾泻在开着花的苹果树上。苹果树周围,不断有雪片似的小花瓣撒下来,落入深深的草丛,草丛中蒲公英盛开如火,虞美人好像点点血滴。
一只乳房饱满的大肚子母猪睡在厩肥堆边;一大群小猪在它周围转来转去,它们的尾巴像绳子似的卷曲着。
突然间,在那些庄院的大树后面,响起了教堂的钟声,当当当,这微弱而又遥远的召唤在欢乐的天空里播送着。燕子像箭一样地掠过蓝色天空。牛圈的气味掺杂着苹果树甜蜜蜜的气息不时飘过。
那些男人中间的一个转身对着房子喊道:“快点,快点,梅利娜,打钟啦!”
他大约三十岁光景,是个魁梧的庄稼汉。他的父亲,一个老头儿,像橡树的躯干那样虬劲盘结,说道:“女人家总不肯早点准备好。”
老头儿的另外两个儿子笑了,其中一个对刚才高声叫喊的大哥说:
“去催催吧,波利特。不然到了中午也出不来。”那年轻人走进房子去了。
这当儿,保姆在门口出现了,裹在白襁褓里的两个月的婴儿睡在她的肚子上。
随后,那母亲也挽着丈夫的胳膊出来了。她长得高大壮实,才十八岁,气色红润,面带笑容。亲属都跟在后面出发了。
保姆抱着怀里的小生命,小心地避开路上的水洼。老人们规规矩矩地走着。年轻人却想跳舞了,他们望着路边那些来看热闹的姑娘们。婴儿的父亲和母亲一本正经地跟在孩子后面,这孩子日后要在人世上代替他们,要继续他们的姓氏,当蒂这个姓氏在全区是有名的。
现在可以望见有尖顶钟楼的教堂了,那钟声在召唤新生的婴儿第一次到天主的家里来。
一条狗跟着他们。有人扔给它几颗糖杏仁,它就围着人欢蹦乱跳。
教堂的门敞开着。神父正在祭坛前面等候。他是个高个子、红头发的年轻人,瘦而结实,也姓当蒂,是孩子的叔叔,孩子父亲的另外一个兄弟。
他按照仪式给他的侄子施了洗礼。
洗礼完毕,这一家人在门口等着神父脱掉祭披又上路了。现在大家走得很快,因为心里惦记着那顿饭。保姆对走在旁边的神父说:“喂,神父先生,你肯不肯替我抱抱你的侄子,让我活动一下。”
神父接过孩子。孩子的白衣裳衬在黑道袍上,像一大块挺耀眼的斑迹。虽然孩子并不重,可是他不知道怎么抱,怎么放,所以感到很窘。大家都笑起来,一位老奶奶远远地问道:“你是永远不会有这么个小东西了,你说,你就不难过吗?”
神父没有应声。他大步走着,凝视着这个蓝眼睛的婴儿。
那父亲嚷着说:“我说,神父,如果你也想要一个,只管说一声就行。”
接着大家就像庄稼人平素那样开起玩笑来了。
从坐上饭桌起,那种乡俗的笑闹就像一阵暴风雨似的开始了。另外两个儿子也快要结婚,他们的未婚妻都在场,是特意请来一起吃饭的。客人们不断地说着笑话,都是些粗话,把姑娘们说得满面通红吃吃地笑着;男人们笑得直不起腰来。
神父已经看惯了乡下人这种放纵的场面。他一直静静地坐在保姆旁边,用手指逗弄侄子引他笑。他就像从来没见过孩子似的,感到很惊奇。他若有所思、全神贯注地端详着他,带着一种心事重重的严肃神气,怀着一种发自内心的慈爱。对这个脆弱的小东西,他哥哥的儿子,他产生了一种从来未曾有过的奇特、强烈而又带点忧郁的慈爱之情。
他什么也不听,什么也不看,他一心一意地望着这个孩子。他很想再把他抱在膝上。面对着这个人类的幼芽,他一直心里很感动,好像是面临着一种他从来没有料到的、言语无法形容的神秘,一种既庄严而又神圣的神秘,一种新的灵魂的化为肉身,生命肇始、爱情觉醒、种族延续和人类永远前进的伟大的神秘。
保姆不停地吃着,神父对她说:“把他交给我,我不饿。”
他把孩子又抱了过来。于是他周围的一切都不见了,变得无影无踪了。他的眼睛一直盯在那张胖嘟嘟的红脸蛋上。渐渐地那小身体的热气透过襁褓和呢子道袍,传到他的腿上,就如同一种非常轻柔、非常幸福、非常纯洁的抚爱,一种使他热泪盈眶的甘美的抚爱,一直透进他的心里。
吃饭的人们越发喧闹起来。孩子被这种吵声吓得哭起来。
那母亲站起来,把儿子抱到隔壁房里。几分钟后,她回来说,孩子在摇篮里睡得很安稳。
喝咖啡的时候,已经天黑。神父早就不见了,可是谁也没有注意到。
后来,年轻的母亲起来去看看孩子醒了没有。她摸索着走进房间。可是一种奇怪的声音吓得她立刻站住。她回到饭厅,面色非常苍白,打着哆嗦把这件事告诉大家。男人们乱纷纷地站起来。那父亲端着灯,蹿了进去。
只见神父跪在摇篮旁边,把头放在孩子的枕头上,正在呜呜咽咽地哭着。
(有删改)
【注】①洗礼:信奉基督教的欧美家庭在教堂为新婴儿举行的仪式,主持洗礼的神父应当是亲友中的基督教徒,礼毕后,要举办午宴。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小说开头描写虞美人“好像点点血滴”,以及两次写到教堂的钟声,这些细节一方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另一方面也暗示了故事必然有一个出人意料的悲惨结局。 |
B.文中显示,“老头儿”有四个儿子,大儿子已结婚生子,另外两个儿子也快要结婚,他们的未婚妻也来参加“洗礼”后的宴会,还有一个儿子就是主持“洗礼”的神父。 |
C.小说写了农庄午宴,饭桌上“暴风雨似的”乡俗笑闹,“客人们不断地说着笑话,都是些粗话”“男人们笑得直不起腰来”,这些描写旨在表现农庄人朴素的生活和豪放的性格。 |
D.“神父接过孩子”,但由于他是一个神父,从未抱过孩子,所以“不知道怎么抱,怎么放”“感到很窘”;神父的父亲也跟他开玩笑说“如果你也想要一个,只管说一声就行”。 |
E.小说通过大量的细腻的心理描写,表现了神父看婴儿、抱婴儿时独特而复杂的感受,揭示了他的内心世界;也正是这个可爱的婴儿,唤醒了深埋在神父心底的人性之爱。小说前三段所写“农庄”之景有怎样的特点?写这样的景象有什么作用?
小说中的“神父”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有人认为,小说题目是“洗礼”,但对“洗礼”却一笔带过,主要内容是写神父人性的觉醒,因此,可将题目改为“觉醒”。你认为哪个题目更合适?请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近二十年来,动物的游戏行为引起了研究者的极大兴趣,成为行为研究中最有争议的领域。争议的焦点,是动物为什么要进行游戏。过去主要有两种看法。一些科学家提出“演习说”,他们认为,游戏行为是未来生活的排演或演习,游戏行为使得动物从小就能熟悉未来生活中要掌握的各种“技能”,熟悉未来动物社会中将要结成的各种关系。但有些科学家并不同意“演习说”,他们提出“自娱说”,认为动物游戏是为了“自我娱乐”,通过自得其乐的游戏,动物紧张的自然竞争生活得到某种调剂和补偿,使它们在生理上、心理上容易保持平衡,从而得到一定的自我安抚和自我保护。
而不久前,汉斯·特贝和斯塔·阿特曼等又提出了一种新假说——“学习说”。他们认为,游戏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学习行为,如果给黑猩猩一根棍子,它们就会用棍子互相赶来赶去,像人们赶鸭子似的;也会用棍子去取挂着的食物。经历过这种游戏的黑猩猩,在今后生活中就容易学会使用棍子。同样,“捉迷藏”和追逐游戏,也使动物学会利用有复杂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巧妙地结合起来。因而,无论对幼小动物还是成年动物,游戏都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学习行为。
而约翰·贝叶和保尔·赖特认为,游戏不仅是学习,而且是“锻炼”。贝叶注意到,西伯利亚羚羊的游戏带有明显的锻炼倾向:它们选择游戏场地时,似乎总是从“实战”出发,选择在坎坷的斜坡上奔跑追逐,在陡峭的悬崖上跳跃,好像是在锻炼它们逃避敌害的能力。赖特发现,北极熊冬季生活艰难,要花很大力气去捕捉海豹、鱼类,过着紧张的流浪生活。到了夏季,冰雪消融了,北极熊转移到陆上生活,食物来源丰富了,它们不必为猎食而整天奔波,吃饱喝足了,就进行各种游戏,如摔跤、奔跑、追逐、滑坡等。这就使北极熊在食物丰富的夏季保持了身体的灵活和力量,这对于它们冬季捕食显然大有好处。因此,这两位学者提出“锻炼说”来补充“学习说”。 (有删节)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动物的游戏行为,成为科学家在动物行为研究领域中争议的焦点。 |
B.某些科学家认为,动物自得其乐的游戏,使其紧张的竞争生活得到了某种调剂和补偿。 |
C.黑猩猩用棍子赶鸭子,是为了像人们一样游戏。 |
D.西伯利亚羊选择在陡峭的悬崖上跳跃,是在培养它们的冒险精神。 |
对文段中划线句子作用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为了说明北极熊的生活习性:冬季在冰面上紧张觅食,夏季在陆地上,吃饱喝足了 进行各种游戏。 |
B.为了说明北极熊的生存环境:冬季生活艰难,要花大力气捕食,夏季食物来源丰富 不必捕食而整天奔波。 |
C.为了说明北极熊在夏季游戏的原因和作用:因为夏季不必为猎食而整天奔波,所以有 精力进行游戏;游戏使它们保持了身体的灵活和力量,有利于冬季捕食。 |
D.为了说明北极熊捕食的方式和食物的种类:以追逐的方式捕食海豹和鱼类。 |
下列对文段内容要点的归纳,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些科学科学家认为,动物游戏行家认为,动物游戏行为是未来生活的演习。 |
B.还有一些为不是演习,而是自我娱乐。 |
C.特贝和阿特曼认为,动物游戏行为是实践性很强的学习行为。 |
D.贝叶和赖物认为,动物游戏行为并不是学习,而只是锻炼。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最后一课
张春风
3年前,18岁的珍妮一时糊涂,因在金店盗窃了一枚昂贵钻戒,被关进了女子监狱。通过洗心革面,她在平安夜那天提前获得了假释。
珍妮怯怯地走出了大门,站在空荡荡的街道上,她不知自己该不该回家。自入狱后,父母只探望过她两回且态度冷淡,也许父母是怪自己玷污了家族的名声。因此,她并没有告诉父母出狱的消息。
珍妮正不知所措时,狱警苏珊走了过来。在监狱,善良的苏珊是每一个女囚的朋友。苏珊似乎看出了她的窘境,微笑地说:“珍妮,今晚我邀请你一起过平安夜。”
苏珊将珍妮带回了家,那是一栋漂亮的小洋楼,门口的圣诞树洋溢着浓厚的节日气息,桌上的烤火鸡散发着扑鼻的香味。
苏珊热情地介绍:“这是珍妮,今晚将跟我们一起度过平安夜。”丈夫杰森是个律师,和蔼地说:“珍妮,欢迎你。”苏珊的女儿伊莲是个典型的嘻哈族,打了声招呼“嗨”后,就自顾去弄圣诞树上的礼物了。苏珊笑着说:“珍妮,先上楼洗个澡吧,晚餐马上开始了。”珍妮点点头,低头上了楼。
在浴室,珍妮足足冲洗了25分钟,她想冲去身上所有的晦气。洗完后,珍妮神清气爽地走下楼。这时,伊莲正躲在阳台边悄悄打电话。
苏珊摆好餐具后,喊楼上的杰森下来吃饭,他疾步走了下来,迫不及待地问:“亲爱的,看见我放在卧室床上的5000美元了吗?我刚才去了一趟书房,回来就不见了?”苏珊摇了摇头:“我一直在厨房呢。”杰森狐疑地说:“奇怪,我半小时前放在那的。”他下意识地望了望珍妮。珍妮慌乱地说:“请相信我,刚才,我一直在浴室洗澡。”苏珊坚定地点了点头:“杰森,虽然浴室就在卧室的隔壁,但请别怀疑到珍妮。”
这时,伊莲兴冲冲地跑了进来。杰森一边切着烤火鸡,一边询问伊莲,伊莲摇摇头说:“我可从来不干这样的事情。”
餐桌上,珍妮小心翼翼地吃着烤火鸡。这时,杰森突然问:“苏珊,你还没说珍妮是从哪里来的呢?”珍妮大吃一惊,原来,苏珊还没有告诉他们自己的遭遇。苏珊淡淡地说:“今天,珍妮刚刚出狱。”话音未落。杰森笑眯眯地说:“珍妮,这没什么,真的!谁能保证自己一辈子不犯错误呢。来,咱们一起为珍妮重获自由干一杯!”珍妮感激不已。可是,伊莲明显不怀好意地问:“珍妮,当初你是因为什么而入狱的呢?”珍妮犹豫片刻,红着脸说:“是……是偷窃。”苏珊尴尬地打着圆场:“珍妮,再多吃点烤火鸡吧。这可是我特意为你准备的!”说罢,又切了一大块给珍妮,可是,此时美味的烤火鸡已经寡淡无味。杰森父女虽然不说话,珍妮总觉得,他们犀利的目光让自己脸上火辣辣的。
晚饭后,苏珊将珍妮领到了楼下一个整洁的卧室。进屋后,珍妮不禁蒙住被子号啕大哭。因为失眠,半夜她悄悄走出了卧室。这时,她发现苏珊的卧室还亮着灯。深思熟虑后,珍妮终于做出了一个决定。她要将政府发给每一个囚犯出狱后的津贴5000美元交给杰森。
第二天清早,珍妮悄悄将钱压在客厅的花瓶下,然后,蹑手蹑脚出了门。珍妮刚想开门,客厅的灯亮了。原来苏珊正端坐在沙发上,失望地问:“珍妮,为什么要这样做?”珍妮呆住了:“我……”这时,杰森和伊莲也同时走了出来。原来,他们每一个人都起得比自己更早。
伊莲一改昨天不驯的装扮,拉住珍妮,问:“你明知道那5000美元是我拿的,为什么不当众说出来?”原来,珍妮听到昨晚伊莲在阳台上打电话说自己偷拿了父亲的5000美元,去和几个朋友相约去巴黎度假。
苏珊大声地问:“告诉我,为什么要把罪名揽到自己头上?”珍妮低头说:“对不起,我不能破坏你们家庭的和睦。纵然我说出真相,你们也不一定会相信。因为,我曾是个偷窃犯。而伊莲,是你们的亲爱女儿……”
杰森走了过来,不好意思地说:“昨晚,是我们合演了一出戏。因为,苏珊想给你上最后一堂课。”珍妮诧异地问:“为什么?”苏珊轻轻搂住珍妮,慈爱地说:“其实,大家早已相信你了。可是,你却仍不自信。记住,你已经走出监狱,已经为曾经的罪名付出了代价。你现在和我们一样,以后,当你再被别人诬蔑的时候,一定要大声地站出来反驳。只有这样,你才能真正地忘掉过去。”苏珊并不知道,她挽救了一颗绝望的心。昨晚,珍妮想:不论自己怎样努力,都无法改变别人歧视的目光,她决定离开苏珊的家后,继续出来混日子。但现在,珍妮改变了主意。今天,是新年的第一天。她要搭最早的一列火车回家,祈求父母的原谅,重新开始崭新的生活。
(节选自《知音》)下列各项对原文所做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珍妮本是一个天真烂漫的少女,可由于她的一时糊涂去偷窃,而被收入了监狱。这个打击使她在出狱后也没有马上走出它的阴影。 |
B.本文结构上使用了照应的手法,如前文有珍妮听见伊莲打电话,后面有电话内容的解说。这增强了情节的曲折性,可读性。 |
C.小说的情节简单,但却不平庸,它以设骗局、解骗局的结构模式,给我们每一个没有犯错的人上了生动的一课。 |
D.杰森和伊莲父女俩虽然最后给与珍妮的行为以理解,但是他们仍然是现实生活中那些蔑视失足青年的代表。 |
E.珍妮宁愿拿出5000元津贴,也不肯为自己辩护,是因为在她的内心深处,她依然认为自己是个“贼”,她也认为别人都会这样看待自己。文章以“最后一课”为题,有什么好处?
苏珊一家设计那个“骗局”的目的是什么?
面对像珍妮这样有犯罪前科的人,我们该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呢?请结合文章和实际谈谈自己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二人转是一种广有影响的曲艺唱曲形式,因表演时载歌载舞、曲舞相衬,故旧名“蹦蹦”,主要流行于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用东北方音说唱表演,一般认为约在清代中期由东北大秧歌与关内传来的莲花落融合而成。它在发展中广泛吸收东北民歌、太平鼓、东北大鼓等姊妹艺术的音乐唱腔和表演技巧,唱腔曲调异常丰富。
二人转不仅有作为主体的“双玩艺”及多人唱叙演出的“群唱”形式,还有属于小戏体裁,由演员扮演角色的“单出头”和“拉场戏”形式。作为曲艺曲种的二人转“双玩艺”及“群唱”,表演形式或由甲乙二人扮成一旦一丑,载歌载舞,分行当说唱表演,或多人分持不同的伴奏乐器分行当轮递坐唱。其唱腔音乐十分丰富,素有“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咳咳”之称,常用的唱腔曲牌有“胡胡腔”“喇叭牌子”“文咳咳”“武咳咳”“三节板”、“抱板”等,伴奏乐器有板胡、唢呐、竹板等。二人转唱词以七言和十言为主,兼有长短句式;表演讲究唱、说、做、舞四功的综合运用,其中唱功讲究“字儿、句儿、味儿、板儿、腔儿、劲儿”,高亢火爆,亲切动听;说功分“说口”、“成口”(亦称套口)和“零口”,丑逗旦捧,多用韵白,也有说白和数板,语言风趣幽默,招人讨笑;做功(亦称扮功)讲究以身段和动作辅助演唱,强调手、眼、身、法、步等功法的综合运用;舞功以跳东北大秧歌舞为主,也吸收有其他民间舞蹈和武打的成分,并有耍扇子、耍手绢、打手玉子、打大竹板等杂技性的绝活穿插其间,舞台效果十分热闹火爆。
随着流行地域的不同,二人转在发展中曾经形成东路、西路、南路、北路四个流派。其中东路以吉林市为中心,表演擅舞彩棒,有武打成分;西路以辽宁的黑山县为中心,讲究板头和演唱;南路以辽宁营口为中心,表演歌舞并重;北路以黑龙江的北大荒为中心,追求唱腔的优美动人,故此历史上曾有二人转“南靠浪(舞),北靠唱,西讲板头,东耍棒”的民谚。后来各路表演取长补短,互相融合,表演的侧重不再像以前那样明确。
二人转的传统节目以《蓝桥》、《西厢》、《包公赔情》、《杨八姐游春》、《猪八戒拱地》等最为著名。新中国成立后,又出现了《三只鸡》、《接姑娘》、《柳春桃》、《丰收桥》等新节目。20世纪以来有影响的二人转代表性艺人有辽宁的徐小楼、郎艳芳、小兰芝,吉林的程喜发、李青山、谷柏林,黑龙江的郭文宝、李太、胡景岐等。
长期以来,二人转深受东北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农民朋友的喜爱。东北民间流传着“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的说法。
节选自《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下列各项关于“二人转”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二人转故名“蹦蹦”,用东北方音说唱表演,主要流行于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 |
B.二人转产生于清代中期,是以东北大秧歌与关内传来的莲花落为基础融合而成的。 |
C.它在发展的过程中广泛吸收了东北民歌、太平鼓等姊妹艺术的音乐唱腔和表演技巧,唱腔曲调异常丰富。 |
D.二人转的舞功以跳东北大秧歌舞为主,同时它也吸收了其他民间舞蹈和武打的成分。 |
下列各项的表述和原文不符的一项是
A.二人转的演唱形式多样,如“双玩艺”及多人唱叙演出的“群唱”形式,还有属于小戏体裁的“单出头”和“拉场戏”。 |
B.它的说功分“说口”“成口”和“零口”等形式,旦逗丑捧,多用韵白,也有说白和数板,语言风趣幽默,招人喜欢。 |
C.二人转的传统节目有很多,其中《蓝桥》、《西厢》、《包公赔情》、《杨八姐游春》、《猪八戒拱地》等最为著名。 |
D.东北流传的顺口溜“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形象地反映了当地老百姓对二人转的喜爱之情。 |
下列各项对原文所做的概括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二人转的唱词以七言和十言为主,兼有长短句式。表演讲究唱、说、做、舞四功的综合运用。 |
B.20世纪以来有影响的二人转代表性艺人出现了很多,其中有辽宁的徐小楼、郎艳芳、小兰芝、程喜发,黑龙江的郭文宝、李太、胡景岐等。 |
C.由于流传流域的不同,二人转在发展中曾经形成东路、西路、南路、北路四个流派。 |
D.二人转的“双玩艺”及“群唱”表演形式,大都是由甲乙二人扮成一旦一丑,载歌载舞,分行当说唱表演的。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共15分。
晚宴
一场关于男人比女人谁更加勇敢的争论,以一种出乎意料的方式结束了。
——题记
我最初听到这个故事是在印度,那儿的人们今天讲起来仍好像确有其事似的——尽管任何一位博物学家都知道这不可能是真的。后来有人告诉我,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不久,一家杂志社曾刊登过这个故事。但登在杂志上的那篇故事以及写那篇故事的人,我却一直未能找到。
故事发生在印度。某殖民地官员和他的夫人正举行盛大的晚宴。筵席设在他们家宽敞的餐厅里,室内大理石地板上没有铺地毯;屋顶明橼裸露;宽大的玻璃门外便是走廊。跟他们一起就座的客人有军官和他们的夫人,另外还有一位来访的美国博物学家。
席间,一位年轻的女士同一位少校展开了激烈的争辩。年轻的女士认为,妇女已经有所进步,不再是过去那样一见到老鼠就吓得跳到椅子上的时代了。少校则不以为然。
他说:“一遇到危急情况,妇女的反应便是尖叫。而男人呢?虽然也可能想叫,但比起女人来,自制力却略胜一筹。这多出来的一点自制力正是真正起作用的东西。”
那个美国人没有参加这场争论,他只是注视着在座的客人。在他这样观察时,他发现女主人的脸上显出一种奇异的表情。她两眼盯着正前方,脸上肌肉在微微抽搐。她向站在座椅后面的印度男仆做了个手势,对他耳语了几句。男仆两眼一下睁得大大的,迅速地离开了餐室。
在座的客人中除了那位美国人以外谁也没注意到这一幕,也没有看到那个男仆把一碗牛奶放在紧靠门边的走廊上。
那位美国人突然醒悟过来,在印度,碗中的牛奶只有一个意思——引蛇的诱饵。他意识到餐室里一定有条眼镜蛇。他抬头看了看屋顶上的橼子——那是最可能有蛇藏身的地方--但那上面空荡荡的。室内的三个角落里也是空的,而在第四个角落里,仆人们正在等着上下一道菜。这样剩下的就只有一个地方了——餐桌下面。
他首先想到的是往后跳开,并向其他人发出警告。但他知道这样会引起骚乱,致使蛇受惊咬人。于是他很快讲了一通话,其语气非常威严,竟使得所有的人都安静下来。
“我想了解一下在座的诸位到底有多大的自制能力,我数三百下——也就是五分钟——你们谁都不许动一动。动者将罚款五十卢比。准备好!”
在他数数的过程中,那二十个人都像一尊尊石雕一样端坐在那。当他数到“ 280”时,突然从眼角处看到那条眼镜蛇钻了出来,向那碗牛奶爬去。他跳起来把通往走廊的门“砰”地紧紧关上,室内响起了一片尖叫声。
“你刚刚说得对,少校!”男主人大声说."一个男子刚刚为我们显示了从容不迫、镇定自若的范例。”
“且慢。”那个美国人一边说着一边转向女主人。“温兹太太,你怎么知道那条眼镜蛇在屋子里呢?”
女主人脸上显出一丝淡淡的微笑,回答说:“因为它当时从我的脚背上爬过去。”请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
文中两处画线部分表现了女主人怎样的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小说以一种出乎意料的方式结束了男人、女人谁更勇敢的争论,那么你认为究竟是谁更勇敢呢?请结合原文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经济动车与文化警觉
①几年前,在苏州的一次诗会上,我说苏州园林已经消失了,令在座的诗人们感到惊讶、不解。我接着说,消失的不是苏州园林里的亭台楼阁、假山瘦石、草木花卉,而是古人的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文化情怀。苏州园林成了旅游景点和文化空壳。今天,我们的财富和能力足以建造更多的苏州园林,甚至能把整座城市变成园林,但我们的心灵已远离了苏州园林所代表的那种生活方式和文化追求。开着宝马、凯迪拉克的 “名人”急冲冲出入于今天的 “苏州园林”,但他的目光不再注意墙角边一朵小花的开放和凋零,他的心灵再也体验不到水塘里一尾锦鲤游弋的快乐。
②我觉得火车是一种充满乐趣的旅行工具。相对于汽车,火车有空间感;相对于飞机,火车则有时间感。所以,在中国火车全面提速的早几年,我甚至想给铁道部长写信,建议他给兰新铁路减速。因为我生活在新疆,而我的老家在浙江,每次回家和返疆,都要乘坐往返于乌鲁木齐和上海之间的54次、51次列车。提速前,这趟列车要走三天三夜:第一天,大家为了 “占领”行李架可能会发生争吵、冲突;第二天,面对面有些尴尬,从沉默到试探性地沟通、说话;第三天,敞开心扉,有了无障碍交流,有的开始分享一只烤鸡,一起喝起了啤酒……在火车上结识朋友、产生爱情,是时常发生的事情。火车提速到两天两夜后,第一天和第二天情形照旧,第三天却没了……一起乘坐了火车,一起经历了漫漫长旅,车上与车下,都是陌路。 “慢”的乐趣消失了,这使人感到遗憾和惆怅。我想给铁道部长写一封信,不是要反对进步、阻挠发展,而是包含了一个 “游子”朴素、诚恳的文化动机。
③这两件事情,表面上看是社会进步带来生活方式改变的两个例子,具有抽样分析、个案讨论的价值。但环境的变化已触及到每个人内心,并且是切身的、具体而微的。时代步伐和个人节拍之间,出现了失调;粗犷强悍的经济运动与细致完美的文化建设之间,也出现了明显失衡,文化困惑由此产生。难道社会已分成了几张皮: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心灵的……但社会仍是一个整体,必须在一个共同体中协调向前,尽管它有点气喘吁吁、慌不择路的样子,却是包裹在一张皮里面的。我们深陷于资讯、影像与复制之中,置身于雅克·厄鲁尔所说的 “极度视觉化的时代”,一切都从属于视觉化,在视觉化之外什么都没有意义。
④经济是个手段,不是心智完善以及抵达完美人性的目标。文化朝向这一目标,所以文化需要工具和手段。我们将文化遗产划分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那么,从文化现实来说,文化又可以分为外部文化和内在文化。内在文化指向心灵、情感、思想、人性,这也正是文学需要呈现和探讨的。只有人类内在的天赋秉性得以有效、和谐地发展,人性才能获得尊严、富足和愉悦。所以在经济发展的背景下,通过工具和手段,追求文化的高质量、高品位,并抵达文化内在的终极目标,是至关重要的,艺术、宗教、科学、诗歌、哲学都肩负着这一基本的责任和使命。但目前的情况是,文化共时性(古典/当代、传统/创新)被忽略了,文化关系(与社会、经济、政治的)发生了错位,文化工具和文化手段往往被当作了文化目标。一方面,太多的聪明人把文化搞得无处不在、无孔不入,他们高谈阔论文化,其实是打着文化的旗号在行经济之事,经济与文化的关系颠倒了,文化成了工具手段;另一方面,大众传媒无疑对文化传播是有贡献的,但文化的内核被遮蔽了,文化的层次被混淆了,文化的工具被放大了,文化的浅表化、庸俗化和娱乐化已是一个现实。
⑤如何使粗犷强悍的经济运动与细致完美的文化建设获得一种新的平衡,是需要我们深入思考并付诸实践的。现在,经济发展不再是一趟普客列车,而已是动车和高铁,火车上的三天三夜终有一天会变成30个小时。我不知道这究竟是时间的获得还是时间的失去,或者是两者兼而有之。飞速的经济动车上,被惊醒的文化充满了警觉,这是文化自觉、人类自觉的一个前提。文化不是经济发展中的一个元素,它几乎是社会的全部要素和我们的唯一出路,攸关性命和未来。下列说法中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A.作者所说的苏州园林已经消失了,是指我们的心灵已远离了园林所代表的那种生活方式和文化追求。园林本身并没有消失。 |
B.作者想给铁道部长写一封信,不是要反对火车提速,而是觉得“慢”的乐趣消失了,这使人感到遗憾和惆怅。 |
C.人们往往将文化工具和文化手段当作了文化目标,因此文化共时性被忽略了,文化关系发生了错位。 |
D.大众传媒传播的文化,文化的内核被遮蔽了,文化的层次被混淆了,文化的工具被放大了,它对文化传播谈不上贡献。 |
E.经济快速发展之下,充满警觉的文化提醒我们,不能仅仅把文化当做经济发展中的一个元素。下列不属于颠倒经济与文化关系的一项是()
A.苏州园林成了热闹的旅游景点。 |
B.现在很多地方大打“名人故里”争夺战。 |
C.一些地方以经济价值即盈利多少作为申报评审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尺度。 |
D.各地方政府加大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经济投入。 |
从文章看,作者通过苏州园林和火车的两个例子想说明什么?
联系全文,说说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面对文化的浅表化、庸俗化和娱乐化,我们应该怎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