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当时的台湾地区最高领导人蒋经国在回答美国人士提问时说:“大陆是中国领土,凡伤害中国同胞者,皆为中华民族敌人”。材料主要表明蒋经国 ( )
| A.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 B.希望完成国家统一![]() ![]() |
| C.希望两岸人民共同维护民族利益 | D.希望两岸同胞团结反对外敌入侵 |
梁启超在1922年这样认为:“孟子常说:‘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乱。’这句话可以说是代表旧史家之共同观念。……我们平心一看,几千年中国历史,是不是一治一乱的在那里循环?何止中国,全世界只怕也是如此。埃及呢,能说现在比‘三十王朝’的时候进化吗?印度呢,能说现在比优波尼沙昙成书、释迦牟尼出世的时候进化吗?……又如汉、唐、宋、明、清各朝政治比较,是否有进化不进化之可言?所以从这方面找进化的论据,我敢说一定全然失败完结。”在这里,他想要强调的是
| A.前代胜于当代,昨天胜于今天,历史在倒退 |
| B.“治乱论”比进化论更适合解释某些历史 |
| C.一治一乱的史观适用于古代而不适应于当代史 |
| D.古代史学观点通常缺乏史实作为立论的基础 |
1923年梁启超在《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中写道:“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渐渐有点废然思返,觉得社会文化是整套的,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醒。”以下观点与粱启超的认识不符的是
| A.思想的觉醒是革命成功的前提 | B.旧的思想观念不可能运用于近代新制度 |
| C.革命成功已促成全人格觉醒 | D.全面性的结构变革是近代化的必由之路 |
近十多年来,家谱作为一种历史文献,受到了史学界的高度重视,成为除正史、方志、考古资料以外最重要的资料来源。家谱取得这一地位的最主要原因是它
| A.记载了某一家族的兴衰荣辱 | B.增加了历史材料的种类数量 |
| C.弥补了正史缺载方志粗疏的缺陷 | D.起到了凝聚社会群体力量的作用 |
《明夷待访录》中载:“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这从根本上体现出
| A.农民反封建的强烈愿望 | B.知识分子参与政权的愿望 |
| C.封建社会末期商品经济的发展要求 | D.资产阶级对民主政治的要求 |
北宋史学家说:“至唐,承平日久,丁口滋众,官无闲田,不复给授,故田制为空久。”依据材料可以看出,导致当时“田制为空久”的主要原因是
| A.封建政治腐败 | B.土地兼并严重 | C.土壤日益贫瘠 | D.人口增长迅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