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3题
镜子中的难题
人人都照镜子,对镜子总是使物体左右反转习以为常。然而,为什么镜子使物体左右反转,而不使物体上下反转的问题,自古以来就被称为“镜像难题”。镜像问题不仅涉及到镜子的几何光学性质,还涉及到人在看映在镜子里的像时的心理作用,这是镜像问题成为千古之谜的原因之一。
当你面对镜子,举起左手,这时映在镜子里的自己举起了右手。这时你猛然发现,镜子让自己左右反转了。从物理学的角度看,镜子形成像的机理是怎样的呢?找一面镜子垂直于地面放置,在镜子前面依次放三个箭头,箭头的指向分别是向上、向右和向前。垂直镜面,从镜子外向镜子里移动箭头,我们将看到,向上和向右的箭头的实像和虚像会重合在一起,箭头与箭头重合,箭尾与箭尾重合。可是,惟独与镜面垂直的向前的箭头,实物和虚像方向反转,箭头和箭头不能重合。这样看来,从光学角度讲,镜子其实是把实际的物体的前后反转了。可是,为什么我们感觉到的却是左右方向的反转呢?原来,通常在面对周围的物体时,我们是以自己身体作为坐标系来判断它们的位置情况。如果看到自己头上的物体,就会判断“那个东西在上面”;如果看到自己左手方向有个物体,则会判断“那个东西在左边”。在照镜子的时候,我们却以镜子中的像作为坐标系,本来是前后反转,却最后强加给了左右方向,于是在人的眼中,镜像和实物出现了左右反转。
我们照镜子,就会感觉到左右发生了反转;但是生活中也有感觉左右不反转的事例,比如说汽车的后视镜。假设你坐在车里,有人骑摩托车试图超越你的车,在后视镜里,当你看到试图从右侧超越自己的摩托车时,真实的情况是,它的确是打算从右边超越过去。在这个情形下,尽管我们看到了映在镜子里的车后的像,但是却不会产生左右反转的感觉。如果将这个搞错了,以为既然是镜像,左右反转,因此判断摩托车是想从左边超越自己,则十有八九会发生交通事故。
为什么我们不会产生左右反转的感觉呢?在驾驶员的视野中,不管是镜子内或镜子外,都能看到延伸向前方或后方的道路,两者的方向实际上是相反的。但这个时候,我们会下意识地在镜子内外的世界里使用同一个坐标系,所以有后视镜的场景中,人对镜中的像不产生左右反转的感觉。
根据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出:当人们用共同的坐标系捕捉镜子内外的世界时,不会产生左右反转的感觉;而如果人们用不同的坐标系分别适用在镜子内外的世界时,我们就会产生反转的感觉。很显然,镜子的神秘有潜在的心理机制的作用。
通过对镜像问题的研究,我们会发现,大脑意识是具有可塑性的,脑内生理上的机制可以根据后天情况加以改变,产生对后天情况的适应。通常,我们毫不怀疑地使用上下、前后、左右的概念生活着。但是,如果情况改变,我们的大脑能够把过去的常识封锁,重新塑造出另一套坐标系。总之,镜子既平凡又神秘, 它把我们的大脑引向无边无际的深邃世界里,而且,它就是我们身边的一个神秘世界的入口,这是多么地不可思议。
(选自《百科知识》)
下列关于“镜像难题”的解释,最准确的一项是(  )

A.人们看映在镜子里的物体时,有时会感觉到左右反转,有时却感觉左右不反转。
B.人们在照镜子时发觉,镜子会使物体发生左右反转,而不能使物体发生上下反转。
C.镜像反转这一镜像难题,不仅与几何光学的性质有关,更与照像人当时的心理有关。
D.从镜子成像的机理来看,镜像只是把物体的前后反转了,而不是左右方向的反转。

下列对于“镜像难题”形成原因的解说,最准确的一项是(  )

A.从光学角度讲,镜子其实是把实际的物体的前后反转了。
B.在面对周围的物体时,多会以自己的身体作为坐标系来判断位置情况。
C.人们在照镜子时,多会以镜子中的像作为坐标系来判断位置情况。
D.人们在照镜子时,多会因为所处的环境和位置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感觉。

依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镜像难题之所以千载难解,其实是因为人们起初只是单纯地从物理学角度去探究。
B.如果不会受到心理错觉的影响,那么在照镜子的时候就不会发生左右反转感觉。
C.在驾驶过程中,驾驶员始终会不自觉地用共同的坐标系来了解后视镜中虚像反映出
来的实物的方位。
D.大脑意识具有可塑性,脑内生理机制可据后天情况进行改变这一认识是通过对镜像

问题研究之后得出的。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宫斗剧”的文化本质
顾名思义,“宫斗剧”中几乎所有的故事都发生在与世隔绝的后宫中,“斗”是其核心情节和叙事重心。而在这个尔虞我诈的战场上厮杀的,是一群原本娇弱的贵族女性。她们拼死争斗的目标只有一个:皇帝的雨露和恩宠。在这些后宫女子的人生中,只要是为了争宠和固荣,一切手段与权谋都被认为是合理的。故事中的所有人物都表现出对这种价值观的绝对认同,没有质疑和反叛,没有对与错、善与恶的区分,所异者只有手段的高下与计谋的成败,以及由此带来的命运的迥然分野。但即便如此,这些智计百出的女子在强大的男权和君权面前,仍然是不堪一击的。她们的得势与失宠,都在皇帝的一念之间。尊贵如皇后、贵妃,渺小如宫女,都不过是帝王手中的一颗棋子。身处其中的女性,因而对自身的险恶处境有着强烈的危机意识和高度的敏感,种种拿不上台面的阴狠伎俩,正是她们在“斗争”中寻找到的应对之策。换句话说,她们不过是在重演“以恶制恶”的套路。
从本质上看,“宫斗剧”属于娱乐至上的“戏说历史”,虽然不承担再现真实的任务,但也存在着如何选择和利用历史资源的问题。换句话说,电视剧想象力的匮乏和创作水准的低下,只是宫斗题材重复出现的表面原因,更为深层和隐藏的因素,则与我们面对历史的态度密切相关。事实上,“宫斗剧”不过是类型剧的一种。在“宫斗剧”盛行之前,宫廷题材历史剧主要表现为两种类型。以《雍正王朝》、《康熙王朝》、《汉武大帝》为代表的“帝王系列”,着力展示当权者称霸天下的雄心和治理江山的艰难,重在塑造开疆拓土、守业有成的明君和廉政清明、以民为先的能臣,与主流意识形态重塑国家和民族认同感的精神吁求一脉相承。而以《康熙微服私访记》、《铁齿铜牙纪晓岚》为代表的“戏说系列”,则延续了古已有之的“明君清官侠客梦”的叙事模式,其中隐含着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和批判性。即便是备受争议的《还珠格格》,也不乏追求自由、蔑视权贵的动机与心理诉求。
就其审美接受效应的本质看,“宫斗剧”中所呈现的文化心态和价值观念,暗合了当今社会成功至上、唯金钱论、男性中心等潜在的社会心理。例如,商业社会中越来越强大的男性话语权,就有意无意地鼓励女性学习后宫嫔妃的“隐忍”与“奉献”,促使她们按照男性的意愿,而不是女性的独立意识来塑造自己。而后妃娘娘们施展各种手段去争宠,则与当下社会中复杂的男女关系颇为相似,甚至其“高明”的手段可资借鉴。至于那些人情算计和权利博弈,又有和所谓职场政治对号入座的可能。无论是情场还是职场,古代的后宫纷争一旦和这些现实情境挂钩,一系列“宫斗”作品,也就顺理成章地转变为白领女性的“心灵鸡汤”和人生教科书了。
(节选自2012年7月10日《人民日报》)
下列对于“宫斗剧”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宫斗剧”就是所有的故事都发生在与世隔绝的后宫中的,是以后宫为背景的,以“斗”为其核心情节和叙事重心的剧种。
B.“宫斗剧”是以一群原本娇弱的贵族女性为主角,把皇帝的雨露和恩宠作为她们拼死争斗的唯一目标,而进行厮杀的剧种。
C.“宫斗剧”中,无论是尊贵的皇后、贵妃,还是渺小的宫女,都不过是帝王手中的一颗棋子,这些智计百出的女子在强大的男权和君权面前,仍然是不堪一击的。
D.“宫斗剧”中,这些后宫女子的人生中都表现出一种价值观的绝对认同:只要是为了争宠和固荣,一切手段与权谋都被看作是合理的。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宫斗剧”属于“戏说历史”,娱乐至上,不承担再现真实的任务,很多剧情也可以虚构。
B.“宫斗剧”题材不断重复出现,不只是因为电视剧想象力的匮乏和创作水准的低下,更为深层和隐藏的原因,则是与我们面对历史的态度密切相关。
C.“帝王系列”的历史剧重在塑造开疆拓土、守业有成的明君和廉政清明、以民为先的能臣,与主流意识形态重塑国家和民族认同感的精神吁求一脉相承。
D.虽然《还珠格格》还在一直备受人们争议,剧情虚构的成份过多,但也不乏追求自由、蔑视权贵的动机与心理诉求,所以从艺术上还是可以借鉴的。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当今社会成功至上、唯金钱论、男性中心等潜在的社会心理,可以从“宫斗剧”所呈现的文化心态和价值观念中,找到合理的解读。
B.随着男性在商业社会中的权力越来越强大,男性就有意无意地鼓励女性学习后宫嫔妃的“隐忍”与“奉献”,迫使她们按照男性的意愿,而不是女性的独立意识来塑造自己。
C.当下社会中复杂的男女关系和“宫斗剧”后妃娘娘们施展各种手段去争宠,颇为相似;而剧中那些人情算计和权利博弈,又有和所谓职场政治对号入座的可能。
D.古代的后宫纷争一旦和现今社会的情场或职场这样现实情境挂钩,一系列“宫斗”作品,也就顺理成章地转变为白领女性的“心灵鸡汤”和人生教科书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18分)
他不是小溪,是大海!
鲁先圣
任何一个热爱音乐的人,都不会绕过巴赫。他第一个把各国不同风格的音乐成功地糅合在一起,他为人类谱写了几百首不朽的传世乐章,他一生的创作被后人评价为:“使上帝的话语广为流传,使音乐达到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顶点。”在巴赫以后出现的世界上所有伟大的音乐家,几乎全部受过他的滋养。
但是,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音乐家却在有生之年一直没有摆脱卑微的职位和贫穷的窘迫。
巴赫于1685年出生在德国中部的爱森纳赫。虽然这是一个小城镇,可它的市民却酷爱音乐。该市古代的城门上就刻着“音乐常在我们的市镇中照耀”的字样。中世纪的吟歌者,经常手执竖琴,在这里吟唱诗歌并举行歌唱比赛。巴赫家族是地地道道的音乐世家,他父亲是一位优秀的小提琴手,祖父的兄弟中有两位是具有夭赋的作曲家,叔伯兄弟姐妹中有几位是颇受尊敬的音乐家。
对于具有极高音乐天赋的小巴赫来说,在这样的家庭成长原是十分幸运的,然而命运之神却给这位未来的伟大音乐家安排了巨大的磨难:他9岁丧母,l0岁丧父,只得靠大哥抚养。尽管家里存放着大量音乐资料,可专横的兄长就是不允许他翻阅学习,无论他怎样苦苦恳求也无济于事。小巴赫只得趁哥哥离家外出与深夜熟睡之际,在月光下偷偷地把心爱的曲谱一笔一划地抄下来,历时长达半年之久,因而太大损坏了他的视力,晚年不得不在双目失明的痛苦中度过。但是他对于音乐的执着并没有打动兄长。当兄长发现了弟弟的秘密时,不仅无情地没收了小巴赫的全部心血;而且还严厉地惩罚了他。
15岁的巴赫忍受不了兄长的虐待,只身离家,走上了独立生活的道路。他靠美妙的歌喉与出色的古钢琴、小提琴、管风琴的演奏技艺,被吕奈堡米夏埃利斯教堂附设的唱诗班录取,同时进入神学校学习。这里的图书馆藏有丰富的古典音乐作品,巴赫一头钻进去,汲取、融合着欧洲各种流派的艺术成就,开阔了自己的音乐视野。为了练琴,他常常彻夜不眠。每逢假日,他都要步行数十里去汉堡聆听名家的演奏。
巴赫曾向许多有名的音乐家请教,但却从未得到过一位正式老师长期的指导。但正因如此,他如同一只辛勤的蜜蜂,到处寻找与吮吸营养。后来,他在一家室内乐队当一名小提琴手。在随后的20年中,巴赫主要是以一位风琴家而闻名,虽然他还是一位作曲家、教师以及乐队指挥。l723年巴赫38岁时开始在莱比锡的圣·托马斯教堂任歌咏班领唱,他在余生的2 7年中一直担任这个收入很低的卑微的职位。
巴赫从未居过高位,他的生活一直是勉强能养家糊口,他在有生之年远不如莫扎特和贝多芬、李斯特和萧邦那样闻名,有些雇主甚至并不赏识他的才能。莱比锡教会希望能聘到一位“第一流音乐家”,只是他们未能雇上最初认定的两位人选,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才让巴赫担任歌咏班的领唱。
德国剧作家、政论家莱辛曾经这样说:“天才即使不是生在极端贫困的阶层,也是生在生活非常艰苦的阶层里。”确是如此。在巴赫的一生中,贫困与死亡像一对可怕的魔影紧紧相随。他不仅从未享有富裕舒适的生活,而且从9岁起就因父母相继去世而开始感受到死亡的威胁,长大成人作父亲后,又眼睁睁地将自己孩子中的ll个送进了坟墓。
巴赫是一位多产的作曲家。他的作品包括将近300首的大合唱曲;组成《平均律钢琴曲集》的一套48首赋格曲和前奏曲:至少还有140首其它前奏曲;100多首其它大键琴乐曲;23首小协奏曲;4首序曲;33首奏呜曲;5首弥撒曲;3首圣乐曲及许多其它乐曲,总计起来写出了800多首严肃乐曲。在这些作品申,巴赫作为一个虔诚的新教教徒,通过宗教音乐形式(受难曲、弥撒、经文歌、康塔塔等),抒发了对人类灾难、痛苦的怜悯、同情以及对和平与幸福未来的渴望。与前人的作品相比,巴赫这种充满宗教内容及复调音乐思维的作品更为广阔地揭示了人的内心世界。
但是,巴赫在世时作品一直不为人们欣赏,他既没有显赫的地位,也没有赢得社会的承认,是后来的莫扎特和贝多芬首先发现了他的宝贵价值。他们为巴赫音乐的深刻、完美与无懈可击所折服。当贝多芬第一次看到巴赫的某些作品时,不禁惊叹道:“他不是小溪(巴赫的名字是‘小溪’的意思),是大海!”1829年,门德尔松在柏林的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演出中使巴赫的《马太受难曲》复活了。这首曲子被认为是所有宗教音乐中最伟大、最丰富的典范。
今天,全世界任何一个严肃的音乐场所都在演奏巴赫的音乐,巴赫被称为“不可超越的大师”。世界公认:他的出生,是音乐的幸运,也是世界的幸运。
文章以“他不是小溪,是大海!”为题目,有何妙处?(4分)
作者为什么要以大量篇幅叙述巴赫的种种生活磨难?(4分)
请简要概括巴赫音乐作品的特点。(4分)
结合文章内容,探究巴赫登上音乐巅峰的原因;(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18分)
给树留个柿子
毛甲申
黄昏我一般要打个电话给我妈,常常是电话响一声就接了。我说,妈,你吃饭了吧?我妈说,吃了。我说,你喝药了吧?我妈说,喝了。然后汇报一样地说,早上喝了两片,晌午喝了两片,还有两片等睡觉时再喝。
接下来我妈会问我吃饭没有,吃啥饭,有些啥菜,我一一汇报。然后再说些别的:谁家的二姑娘出嫁了,谁家的老头儿过世了……有时忙忘了,没打电话回去,我妈也不说什么。
去年我回到老家的那个黄昏,跟我妈坐在院子里说话,说得正好呢,我妈起身回屋了,过了一会儿,我也回去了。我妈坐在电话机旁边,出神地看着电话。我说,妈,你干啥啊?我妈说,我在等甲申的电话啊。我说,我这不是回来了嘛。我妈拍着脑袋说,你看,你看,我都糊涂啦……
我妈不识字,进过扫盲班。有天,教员点名让我妈用“毛”字组词造句,我妈说,毛,毛甲申,毛甲申是我的大儿。教员忍不住笑了,说这句子造得不对,说“毛甲申”不是词,说了半天我妈还是不懂,红着脸说,毛甲申是我大儿,怎么就不对了?教员又费了不少口舌,可我妈依然坚持自己是对的, “我是他妈,我还不晓得他是不是我的大儿!”
我妈认会了一二十个字,扫盲班就结束了,后来这些字她又忘记了,除了认得钱,她就认得我的名字。
那时,我们都饥饿着,整天吃煮着野菜的玉米糊糊。我妈常说,好好念书当干部,就会有比玉米糊糊更好的面条吃……
我也用了心念书,可还是没有考上大学,很是落寞了一阵子,像是天塌下来了。我妈觉得没什么,说现在日子好了,咱们有地了,不当干部也天天吃面条嘛.你小时候说要养一群羊的,以前念书没时间,现在正好养嘛。
我知道我妈的心思,她想每天都能看到我在她身边。可是我的心思已经走得很远,我要去城里。我妈不愿意,说城里吃饭要钱,上个厕所要钱,车又多,人生地不熟。
我铁了心要走,我妈抹了一把眼泪说,你可要回来啊!那语气像是我一去不返一样的。那年冬天的早晨,我妈送我,跟着汽车跑,跟我说,你要少喝酒,酒喝多了又没人扶……
时间一晃就是几年,妹妹去了城市,再后来是弟弟,都离开了老家,一个比一个远,父母一直都在那里,像一棵被摘光了果子的树。
那年秋天,我回家,帮着从树上夹柿子,我妈说,别都夹完了,给树留个柿子。我问,为啥要留呢,树又不吃。我妈说,结了一树柿子,一个柿子都不留,树也难过嘛。
接我妈来城里,她很不习惯,操心父亲不会做饭,操心家里的花猫,操心地里的庄稼,
还没待几天,就今儿要回明儿要回,吃不好睡不好的。
有天我睡午觉,迷迷糊糊地半睁了眼睛,看见我妈坐在床边,一声不响地看着我,于是我赶紧闭上眼睛,继续睡着。我妈就那样看了很久,好像我浑身都是她的目光。在那样的目光里,我妈一定想起了我小的时候,在她的怀里,尿床,淘气,哭鼻子……而现在,却睡得安稳。
我妈来城后,我和妻子都想着她在家里成天劳累,就想让她过几天饭来张口的日子,不让她切菜,不让她洗碗,不让她拖地。我妈总是抢着做,而我们总是拦着她。这让她很难受,叹息说,这些我都会做啊,都洗洗涮涮一辈子了嘛。这样,我们由着她,她一下就高兴了,就是嘛,我又不是神仙,光玩怎么行?
日子一天一天过着,不知不觉中我妈就老了……
因为高血压,常年服药,一直很瘦的她虚胖了,我常常为这个担心。我妈笑说,胖点好,看着福态。我劝她和父亲别种地了,他们答应得很干脆,说不种啦不种啦,种了一辈子的地,还没种够吗!嘴上这样说,却还是要种的。
没想到,我妈锄草时突然手臂不听使唤了,她慢慢地挪回家.那时只有她一个人在家里,父亲在县医院做手术,还没有出院。
那也是个黄昏,我打电话回去,我妈声音很弱地说,好像半边身子不能动弹……头好像有点昏,还尿床了。我妈说,不要紧的,睡一觉,明早就好了……
我的头轰的一响,像疯了一样,不停地打电话,告诉妹妹,告诉弟弟,向所有离家近的紊朋好友请求支援,深夜我妈被救护车送到县里……
是脑出血,幸好出血量少。她慢慢地康复,能下地了,能扶着墙走了,能拿勺子吃饭了,再后来能拿筷子了。三个月之后,我妈在电话里说,今天切了土豆丝,切得像个土豆棍子。那一刻我的眼睛忽然一湿,这多么难得啊!
后来,我妈时我说,这一场病花了不少钱,就当是你们几个花钱买了一个妈。我要好好给你们活几年,不然,太不划算了……
我笑了,我妈也笑了,都笑出眼泪了。
(选自《散文选刊》2009年11期。有删改)
作者以“给树留个柿子”为题,有什么用意?(4分)
文中画线句子分别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4分)
(1)红着脸说,毛甲申是我大儿,怎么就不对了?(2分)
(2)于是我赶紧闭上眼睛,继续睡着。 (2分)
文章最后一段突出了“笑”字。请简要说明“笑”的含义。(4分)
结合文章内容,探究本文是如何达到真挚感人的艺术效果的。 (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大国内生能力与经济发展
欧阳嶢
所谓“大国内生能力”,指在超大规模的国家里,由于具有资源丰富和市场广阔的优势而具备的一种内生的发展能力。具备这种能力的大国依靠国内资源和国内市场可以较好地推动经济自主协调发展。
从经济增长的动力系统看,资源和需求是基本的驱动因素,也是影响增长模式的基本要素。资源要素主要包括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和金融资源,需求要素则包括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一般来说,任何国家为实现经济增长,既要利用国内的资源和市场,又要利用国外的资源和市场,即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但是,不同类型的国家具有不同的侧重点,大国往往采取以国内资源和市场为主导的经济增长模式,即内生增长模式;小国往往采取以国外资源和市场为主导的经济增长模式,即外生增长模式。
事实上,一个国家拥有的资源数量和质量是影响该国工业发展速度和形式的主要因素,在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极为丰富的大国,应该充分利用本国的资源优势推动经济发展;市场需求是生产的源泉和经济增长的动力,在消费需求旺盛和市场广阔的大国,应该利用本国的市场优势推动经济发展。大国的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和资金充裕,加上市场潜力大的特征,决定了它通常采取内生型模式。这种内生型模式,依靠大国的国内资源构建产业体系和形成规模经济,依靠大国的国内市场拉动经济发展和形成规模经济,实际上就是基于“大国内生能力”的大国经济发展模式。美国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典型的大国经济发展模式,它不仅为美国赢得了长期的持续发展,而且对美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产生了重要影响。目前,新兴大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应该借鉴美国经验构建以内需主导促进经济发展的机制。
我们在分析大国发展战略的时候,往往会遇到这样的拷问:中国和印度等大国曾经有“文明古国”的荣耀,也有过古代的经济繁荣,但近代以后却在经济上落伍了,这是为什么?“大国内生能力”理论具有解释这个难题的逻辑能力:在封闲的世界经济体系里,大国的资源和市场可以形成推动经济繁荣的内在机制;但是,在开放的世界经济体系里,小国可以通过利用国外的资源和市场来弥补自身的缺陷,如果大国仍然采取闭关锁国战略则会丧失自身的优势。新中国成立后,国际上的封锁迫使我们实行内向政策。经历了长期的封闭后,从l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将中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之中,逐渐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从而给中国经济注入了生机和活力,赢得了30多年的经济快速持续发展。
但是,与此同时,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是,过分依赖出口导向战略,使得贸易条件恶化,贸易利益减少和国民福利下降,并且引发了一系列国际贸易摩擦。这种情况下,要实现从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的转变,在继续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开放政策前提下,要相应地实现发展战略的转变。那便是,要更加注重依靠大国的资源禀赋培育重点产业,依靠大国的国内市场培育产业竞争力和自主生产体系。为此,应当推动经济增长模式和战略转变,逐渐在内需和外需、消费和投资之间进行结构转换,使中国经济的大国效应在更高层次上得到体现。
下列关于“大国内生能力”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国内生能力”是指一些超大规模的国家依靠国内丰富资源和广阔市场的优势,推动经济发展的一种内生发展能力。
B.“大国内生能力”在经济体系中具有内生增长和外生增长两种发展模式,不同类型的国家应根据本国实际选择相应的发展模式。
C.“大国内生能力”能够促使大国依靠国内资源和国内市场来构建产业体系、拉动经济发展和形成规模经济。
D.“大国内生能力”理论可以解释中国和印度等大国的经济为什么在古代能够取得繁荣,到近代以后却落伍。

下列对影响经济发展因素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资源是经济增长的基本驱动因素之一,它的数量和质量在很人程度上影响着一个国家的工业发展速度和形式。
B.需求是经济增长的另一个基本驱动因素,它包括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市场需求是生产的源泉和经济增长的动力。
C.在封闭的世界经济体系里,一个国家的国内资源丰富程度和市场广阔程度决定着这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程度。
D.在开放的世界经济体系里,以国内资源和市场为主,适当利用国外资源和市场能更好地促进一个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

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美国选择内生型模式,使经济得到了长期的持续发展,新兴大国应该以此为借鉴,构建以内需主导促进经济发展的机制。
B.一个国家发展经济要因地制宜,其中大国因为自己的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和资金充裕,加上市场潜力较大,就要采取内生型发展模式。
C.改革开放后,我国实施出口导向战略,导致贸易条件恶化、贸易利益减少、国民福利。下降,并且引发了一系列国际贸易摩擦。
D.转变经济增长模式和发展战略,逐渐在内需和外需、消费和投资之间进行结构转换是我国实现经济强国梦想的唯一出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鲁迅眼中的怪人
余世存
⑴苏曼殊是清末民初的活跃人物。他是作家、翻译家、诗人、革命家、和尚、艺术家……他身世不幸,谋生能力极弱,却跻身于时代的弄潮儿之列,跟革命者们交往,自己也算是追求变革的仁人志士。他敢于玩命,孙中山称其“率真”;但跟那些玩命而修成正果的人物相比,在苏曼殊身上,难以看到人生的健全成绩,他是长不大的孩子,对人对事不免任性。他在世上只活了34年,他的天才跟他的短命形成了最经典的反差。
⑵1905年,苏曼殊受聘于南京陆军小学。第二年,他回到长沙,住进庙里,同时在明德学堂讲课,学生中有后来出名的陈果夫。苏曼殊这个21岁的年轻人,行踪不定,浅尝辄止。仅3个月,他又赶往安徽,到南京、上海,随后与陈独秀一起东渡日本,然后又很快回国。1907年元旦后,他到日本跟章太炎同住,折腾几个月后回上海,11月又回日本。鲁迅曾感慨道:“我的朋友中有一个古怪的人,一有了钱就喝酒用光,没有了钱就到寺里老老实实过活。”
⑶苏曼殊似乎没有定性,任意西东,匆匆地来,匆匆地去。他的生活就是写作、画画、访友……他翻译了《梵文典》、《拜伦诗选》等作品,还用英语写成《潮音自序》。其中《拜伦诗选》的翻译堪称一绝。
⑷苏曼殊言行怪诞。有论者说:“他时而楚楚长衫,设坛讲学,以人师的身份化育学子;他时而西装革履,风度翩翩,以诗人才子的仪态现身诗坛歌榭;他时而激昂慷慨,奋勇振臂,以天下为己任,欲誓死一搏;他时而袈裟披身,青灯黄卷,万念俱灭,潜心向佛。”
⑸他的怪诞其实是种孩子气。他贪吃,对美食不加节制,据说曾把自己的金牙敲下来换糖吃,有“糖僧”之称。他的饮食习惯极为任性。有一次,著名诗人、革命者,也是苏曼殊好友的陈去病买回一包栗子,和苏曼殊一起吃。吃完后,陈去病休息了,苏曼殊又买了一包回来。陈去病劝他少吃,他根本不当一回事,结果,肚子胀得不行,一直呻吟到第二天天亮。还有一次,诗人柳亚子送他20个芋头饼,他一顿吃下去,肚子痛得不能起身。有人和他打赌,一次吃下60个肉包子,他欣然应诺,一口气吃了50个,友人劝他不能再吃了,他非坚持吃完不可,还跟劝他的朋友吵了起来。
⑹对苏曼殊,人们一般会评之为性情中人。但性情中人也知物理、人情,懂得家国的责任并知道如何落实。苏曼殊虽然多少也通晓这些道理,却无力自控。他是一个大“情种”,换句话说,他是一个任情使性的大孩子。
⑺这个“情种”种情于朋友之间,使朋友们觉得他有时可爱,有时不可理喻。1905年春,苏曼殊的朋友赵伯先向他求画。苏曼殊当时急着东渡日本,未能兑现承诺。1911年,广州爆发了黄花岗起义,牺牲者甚多。赵伯先是革命党人,为起义失败而忧愤成疾,不久便呕血而死。苏曼殊得知噩耗,含悲作了一幅《荒城饮马图》,焚于故友墓前,以示悼念。
⑻有一年冬天,陈去病到上海,只带了一床薄被,苏曼殊当时没有被子,就把陈去病的薄被强要了去。类似的例子极多,如他偷朋友章士钊的钱,据说是因为没有路费,然后留信告别,只身去了香港。
⑼这个“情种”种情于革命,就是冲动、大言、自我纠结。他曾醉心于无政府主义,赞同暗杀。1903年,他一度打算刺杀保皇党首领康有为,因恨后者保皇,何况作为同乡的康有为假冒另一同乡孙中山之名向华侨募捐,这在苏曼殊看来,就是该死。后经友人相劝,他才恨恨作罢。
⑽到袁世凯称帝时,苏曼殊发表《讨袁宣言》,以一个和尚的名义教训袁,“今直告尔:甘为元凶,不恤兵连祸结,涂炭生灵,即衲等虽以言善习静为怀,亦将起而褫尔之魄!尔谛听之。”
⑾这个“情种”种情于世间,则是不事恒产,不留恋一时一地,这种奔波也是痛苦的宣泄。他和陈独秀合译《悲惨世界》,未译完即要出走,并送陈独秀诗:“契阔死生君莫问,行云流水一孤僧。无端狂笑无端哭,纵有欢畅已似冰。”
(节选自《环球人物》)
下列各项对原文所做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苏曼殊是个长不大的孩子,对人对事不免任性,因此孙中山称其“率真”。
B.苏曼殊是清末民初的人物,他有着多重身份,例如作家、翻译家、诗人、革命家、和尚等。
C.在袁世凯称帝时,苏曼殊以一个爱国热血青年的名义发表《讨袁宣言》来教训袁世凯,言语中充满了愤激之情。
D.苏曼殊是性情中人,他知物理、人情,懂得家国的责任并知道如何落实,但他面对社会现实时,却无力自控。

E.苏曼殊的言行极为怪诞,他一会儿身着西装在教室上课,一会儿就会奋臂高呼以天下为己任,而一会儿,他又可能身披袈裟潜心向佛。
苏曼殊为什么被称为一个大“情种”,他的这一性格表现在哪里?

鲁迅先生为什么称苏曼殊为“怪人”呢?

对于苏曼殊的怪诞,有人认为是“荒谬”,有人却认为那是一种“率真”,你对此有何看法呢?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