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的欧洲大陆政策表明英国意欲:
A.帮助欧洲大陆的弱小国家 | B.打破欧洲的均势格局 |
C.维持欧洲大陆的势力均衡 | D.同欧陆列强结成联盟 |
材料一:美国总统威尔逊在“十四点计划”中宣称:“必须成立广泛的国际联合组织,制定专门条款,使各国不论大小,相互保证政治独立和领土完整。”1920年,第一个全球性的国际组织成立。
(1)威尔逊为什么认为“必须成立广泛的国际联合组织”?(2分)
材料二:国联是第一个宣称维护世界和平的国际组织,但国联成立仓促,从建议的提出到正式成立,时间短,没有进行充分的准备;美苏这两个具有世界影响的大国长期处于国联之外,操纵国联的是英法这样的二流国家,严重削弱了国联的权威。……这些使得国联不能维护世界和平。
——摘自《世界近代现代史教学参考》
(2)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国联为什么不能维护世界和平,没能遏制二战的爆发?(2分)
材料三:20世纪联合国亚非国家数量表(单位:国家数)
40年代末 |
50年代末 |
60年代末 |
70年代末 |
80年代末 |
|
亚洲 |
15 |
23 |
29 |
36 |
37 |
非洲 |
4 |
10 |
42 |
50 |
51 |
拉美 |
20 |
20 |
24 |
29 |
33 |
(3)材料中的统计数据反映了联合国发展的什么现象?(2分)
材料四:同国际联盟一样,联合国在各种非政治性活动方面十分成功。但又同国联一样,它在执行维持和平这一主要任务方面却成绩时好时坏。它通过提供保持友好关系的媒介,帮助防止了大国间的全面战争。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4)你认为联合国在维持和平方面“时好时坏”的原因有哪些?(2分)
(5)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国联和联合国这两个国际组织的认识?(2分)
材料一: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示意图
材料二:张爱萍将军在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前夕,接受媒体采访时说:“长征犹如一座丰碑,光辉地立在了中华民族复兴的史册中,从此成为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发奋图强、坚忍不拔、积极向上、战胜任何困难的精神力量。”
材料三:“(长征)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军,不是战役,它不是胜利,它是一曲人类求生存的凯歌,是为避开蒋介石的魔爪而进行的一次生死攸关、征途漫漫的撤退,是一场险象环生、危在旦夕的战斗……长征却使毛泽东及其共产党人赢得了中国。”
——美国作家哈里森·李尔兹伯
请回答:
(1)根据长征示意图,说出红军主力长征的出发的时间和地点?(1分)
(2)长征初期红军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这一局面改变的原因有哪些?(2分)
(3)列举史例说明长征后“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发奋图强、坚忍不拔、积极向上、战胜任何困难。”(2分)
(4)对“长征却使毛泽东及其共产党人赢得了中国”你是如何理解的?(2分)
材料一珍妮纺纱机材料二 19世纪晚期英国海外贸易示意图
材料三:19世纪后期,英国有钱人以坐轮船游览伦敦泰晤士河为时尚。当时河中有许多巨大的蒸汽轮船,喷出呛人的浓烟,岸边工厂排放的污水,已使河水变得浑浊不堪。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发明在英国和世界历史上有什么重要意义?(1分)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现象?(1分)形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2分)
(3)材料三反映的现象与工业革命有何关系?(2分)你对材料三所反映的现象有何认识?(1分)
中国数千年来一脉相承的儒家文化,对历史和现实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材料一: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论语》
材料二:欲中国之不亡,必自至诚至敬尊孔子为教主始。
——摘自康有为《中华救国会》
材料三:对于与此新社会、新国家、新信仰不可相容之孔教,不可不有彻底之觉悟,猛勇之决心。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摘自陈独秀《宪法与孔教》
材料四:中国为什么会拥有世界上最古老的、连续不断的文明?……促成中国文明的内聚性的最重要因素,也许是通称为儒家学说的道德准则和文学、思想方面的文化遗产。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述先秦时期中国儒家学派的主要思想观点。(2分)
(2)汉代儒家学说的地位有何变化?(2分)
(3)材料二与材料三中,康有为和陈独秀对孔教(儒家学说)的态度有何不同?(2分)结合不同时代的特点,分析上述现象产生的原因。(2分)
(4)对于斯塔夫里阿诺斯的话,你是怎样理解的?(2分)
世界人口的增长(7分)
材料一:公元1~2000年世界人口的增长图
(1)上面的图表反映了世界人口增长具有什么趋势和特点?(2分)
(2)体现这种增长趋势的重要因素是什么?(2分)
材料二:马尔萨斯在1798年出版的著作《人口论及其对未来社会的进步的影响》中提出:抑制人口增长的手段,一种是战争、灾荒、瘟疫等,对此,马尔萨斯称其为“积极抑制”;另一种是要那些无力赡养子女的人不要结婚,马氏称其为“道德抑制”。
(3)运用所学知识,谈谈对材料二的认识?(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