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古诗中,对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A.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 | B.汴河通淮利最多,生人为害亦相和 |
C.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 D.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
关注时代特征,是把握历史的核心。如果把19~20世纪中国社会发生的错综复杂的历史事件或现象加以归纳概括,其最本质的特征是
A.在动荡中走出中世纪 | B.在演变中走出中世纪 |
C.在革命中实现近代化 | D.在变革中实践近代化 |
1919年继李大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之后,国民党元老戴季陶尝试用马克思主义说明中国伦理问题,称赞马克思和恩格斯是“天才”,称马克思是“近代经济学的大家”、“近代社会运动的先觉”,由此可见
A.戴季陶对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持怀疑态度 |
B.以俄为师成为当时知识分子的一种追求 |
C.马克思主义成为当时中国社会主流思想 |
D.国共合作的实现使戴季陶思想发生改变 |
1912年6月1日《大公报》载:“革命巨子,多由海外归来,草冠革履,呢服羽衣,已成惯常,互相效仿,以为非此不能侧身新人物之列。”这间接说明了
A.服饰穿着具有强烈的政治气息 | B.中国革命力量主要分布在海外 |
C.政治运动推动社会生活的变化 | D.中国革命受到西方思想的影响 |
陈旭麓先生指出:“爱国主义永远是一种打动人心的力量。但从爱国主义出发走向近代化和从爱国主义出发回到中世纪,确乎并不同义。”符合材料中两种“爱国主义”定义的历史事件分别是
A.义和团运动与太平天国运动 | B.清末新政和辛亥革命 |
C.维新变法与义和团运动 | D.辛亥革命和维新变法 |
19世纪末《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修正条文宣布:过去统治家族的成员不得当选共和国总统。该规定
A.有利于普选权的实现 | B.有利于资产阶级政体建立 |
C.有“因人立法”的非民主因素 | D.有利于巩固法国大革命的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