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卫星,驾火箭,十年规划,一年实现”、“一天等于二十年,一年等于数数千年”。对流行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的这些中国歌谣的正确理解是()
| A.忽视客观经济规律,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 |
| B.鼓舞了人民群众的冲天干劲 |
| C.提高了广大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
| D.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健康发展 |
古有云:“儒学之盛,古称邹鲁,今在闽越……。漕利之利今称江淮,关河无闻……。陆海之利今称江浙甲天下,关陇无闻。灌溉之利今称浙江太湖甲天下,河渭无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关中地区逐渐失去作为全国经济重心的地位 |
| B.经济重心南移主要得益于南方优越的水利条件 |
| C.儒学的发展随地理环境的变化呈现地域差异 |
| D.文化重心的不断南迁带动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
《世界史纲》的作者乔治·韦尔斯说:“第七、八世纪,欧洲人民尚处於茅舍坞壁宗教桎梏之境,中国人民之生活已进於安乐慈爱、思想自由、身心舒爽之域。”中国出现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 A.中央集权,统治有度 | B.科举取士,统治有人 |
| C.儒学独尊,统治有序 | D.制度创新,统治有方 |
工业革命完成后,流行一种思潮,在文学上主张用客观的眼光来观察和重现世界的本来面目,在画法上不像前人那样精雕细琢和追求形式上的完美。下列文学作品不符合这种思潮的是
| A.《安娜·卡列尼娜》 | B.《欧也妮·葛朗台》 |
| C.《美国的悲剧》 | D.《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 |
钱乘旦在《在传统与变革之间 ·英国文化模式溯源》一书中指出:“事实上,这场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不是在新科学新知识触发下发生的技术大改造,而是把人类已有的知识用于生产,使生产突然间发生飞跃。这使人们感到,工业革命在这时发生,很大程度上不是由于过去缺乏应有的知识,也不是由于生产没有发展的潜力,而是由于社会故意压制生产,不让它得到应有的发展。”作者意在说明()
| A.生产满足不了市场需求导致工业革命发生 |
| B.社会创造条件使人的才能和知识得以运用 |
| C.生产经验的积累导致工业革命发生 |
| D.科学理论可以转化成技术运用于生产 |
10世纪初,一位诗人描写西撒克逊国王加冕典礼时,写道“美酒四处流溢,大厅喧吵纷纷,小厮急步如梭,侍者应接不暇。酒足饭饱,歌兴起;竖琴铮铮,比赞词;众齐呼:‘噫,基督,光荣与赞叹皆属你!’国王双目炯炯,举殇为天祝酒;旋礼彬彬,礼下众人……”此材料主要说明当时
| A.封建王朝势力强大,国富民强 | B.国王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 |
| C.国王王权和教权相结合 | D.国王与臣下的平等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