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文明的交流和发展不断推动着历史发展的进程。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鸦片战争之后,在西方列强坚船利炮和西学东渐的冲击之下,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资本主义文化交汇、碰撞。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有几位里程碑式的人物,他们分别是:



魏源
康有为


孙中山
陈独秀

 
材料二   阅读下面三幅图:





 (1)根据材料一中西学东渐过程中里程碑式的人物,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述中国近代“西学东渐”的过程。并指出中国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过程的特点。
(2)依据材料二,说明中共的几代领导人对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及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什么贡献?他们所创立的理论之间是什么关系?
(3)综合材料一、二,谈谈文明交流和发展对你的启示。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缺少的东西固然很多,但是主要的就是少了两件东西:一件是独立,一件是民主。这两件东西少了一件,中国的事情就办不好。一面少了两件,另一面却多了两件。多了两件什么东西呢?一件是帝国主义的压迫,一件是封建主义的压迫……因此,我们要破坏帝国主义,要破坏封建主义。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的宪政》
材料二

重大事件
主要领导人
性质
主要历史意义
A
洪秀全
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
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
辛亥革命
孙中山
B
C
五四运动

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D


材料三中国人找到马克思主义,是经过俄国人介绍的。……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
———《毛泽东选集》
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主题是什么?提出这一主题的依据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表格的提示,填写字母A、B、C、D所代表的内容。
(3)材料三中“俄国人的路”指的是什么道路?“俄国人的路”走不通之后,中国最终开创了自己的道路,这条道路指什么?其开创的标志是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封召公爽于燕。封弟叔鲜于管,弟叔度于蔡。
———《史记•周本纪》
材料二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省做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省,中书省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
———《朱子类语》
材料三

回答:
(1)材料一所述的是什么制度? 据材料说明在周初能够受封的主要是哪些人?推行这一制度的目的是什么?
(2)材料二反映了唐初实行怎样的政治制度?该制度有什么特点?
(3)材料三展示的是我国古代哪一政治制度?该制度具有怎样的影响?

(10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日本报论中国》中报道了日本基于其改革经验对中国提出的改革建议:“中国必尽革其旧日之弊,举国而效西方之治,政令教化,成与维新而后可。约而举之,其尤不可须臾缓者三,日武备也,度支也,学校也。”
——据《时务报》第36册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日本在武备、度支、学校等方面改革的主要经验。(6分)
材料二任何民族文化都有自尊性、自爱性、排他性。太阳底下,没有哪一个民族、国家对外来文化是不加选择不加过滤地全盘吸收的。
——熊月之《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日两国改革中在政治方面对外来文化是如何加以选择、加以过滤的?并分析其共同原因。(4分)

(15分)近代中国思想文化的演化,面临着如何处理中国传统思想和近代西方思想文化之关系的抉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孟子便主张民权”;“三民主义首渊源于孟子……孟子实为我等民主主义之鼻祖”。
“组织联邦共和政体……将取欧美之民主以为模范,同时仍取数千年前旧有文化而融贯之”。
“中国历代的考试制度……合乎平民政治”;“从前设御史台谏的官,原来是一种很好的制度”;“采用外国的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加入中国的考试权和监察权,连成一个很好的完璧”
——摘自《孙中山全集》
(1)孙中山曾自述其“所持主义,有因袭吾国固有之思想者,有规抚欧洲之学说事迹者,有吾所独见而创获者”。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孙中山民权主义思想中分别属于“因袭”、“规抚”和“创获”的内容。(6分)
材料二就对待思想文化的传统性和现代性的关系问题,在孙中山之前,19世纪下半叶有人认为二者可以并行不悖,形成了新学为用、旧学为体的解决模式;在孙中山之后,又有人突出并夸大现代性与传统性的差异和对立,出现以破旧立新的方式来解决二者关系的模式。前者偏于保守,而后者又偏于激进。
——据王钧林《孙中山的民权主义与儒家的民本主义》
(2)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指出材料二中的两种“模式”的主要主张。(4分)
材料三宇宙的进化,全仗新旧二种思潮,互相挽进,互相推演,仿佛像两个轮子运着一辆车一样;又像一个鸟仗着两翼……我确信这两种思潮,都是人群进化所必要的,缺一不可,我确信这两种思潮,都应该知道,须和它反对的一方面并存同进,不可妄想灭尽反对的势力,以求独自横行的道理……我又确信这两种思潮,一面要有容人的雅量,一面更要有自信独守的坚操。
——李大钊《新旧思潮之激战》
(3)概括材料三的基本观点,并据此对材料一、二中处理思想文化传统性与现代性关系的几种方式做简要评论。(5分)

(15分)伴随着世界贸易的发展,世界经济秩序不断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晚清政府进出口贸易表(单位:两白银)

(1)依据材料一,分析中国贸易状况。并指出它反映了什么问题?(5分)
材料二 1965~1985年世界贸易示意图

(2)材料二反映了世界贸易的基本特点是什么?并分析其成因。(5分)
材料三关贸总协定只是……一个“临时协定”。它只是一个准国际组织……在解决国际贸易纠纷方面,关贸总协定的主要手段是协商,没有具备法律约束性的强制手段。
WTO协定第2条规定:“包括在附件1、2、3中的各项协议及附属法律文件(以下简称“多边贸易协议”)是本协定的组成部分,对所有成员方均具约束力。”第15条又规定:“各成员方都要保证使其法律、规章与管理办法均符合本协定附件中规定的义务。”从而奠定了WTO法律制度或规则优于各国国内法的宪法性原则。
一赵维田《世界贸易组织(WTO)》
(3)依据材料三,分析世界贸易组织成立的必要性。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积极作用。(5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