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3年,梁启超发表了《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这五十年来中国具体的政治,诚然可以说只有退化并无进化,但从国民自觉的方面看来,那意识确是一日比一日鲜明,而且一日比一日扩大、自觉。觉些甚么呢?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的事。”
(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国民意识有了怎样的觉醒。
材料二“在最近三十年间我们国民所做的事业:第一件,是将五胡乱华以来一千多年外族统治的政治根本铲除;第二件,是将秦始皇以来二千多年君主专制的政治永远消灭。而且这两宗事业,并非无意识的偶然凑会,的确是由人民一种根本觉悟,经了很大的努力,方才做成。”
(2)这一时期有哪些斗争推动了这两宗事业的完成。试分析评论梁启超的上述观点。
材料三“我觉得这五十年来的中国,正像蚕变蛾、蛇蜕壳的时代。变蛾蜕壳,自然是一件极艰难、极苦痛的事,那里能够轻轻松松的做到。只要他生理上有必变必蜕的机能,心理上还有必变必蜕的觉悟,那么,把那不可逃避的艰难苦痛经过了,前途便别是一个世界。”
(3)上述言论反映了梁启超怎样的历史观?你认为五十年里推动中国“变蛾蜕壳”的根本因素是什么?
27题)(14分)在近代中国,维新派和革命派都曾为中国的政治民主化进程作出了重要贡献。表格中关于这两个派别关系的表述,只有一组是准确的,请加以判断并简要论证。
第一组 |
针锋相对、势不两立 |
第二组 |
齐心协力、相得益彰 |
第三组 |
异曲同工、殊途同归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鬼计本多端,使小朝廷设同文之馆;军机无远略,诱佳弟子拜异类为师”。
——清·李慈铭:《越缦堂日记》
材料二:“同文馆于同治元年(1862)成立。馆学最初只有英文、法文。……同文馆是成立了,但招不到学生,因为风气未开,无人肯入,大家以为学了洋文,便是降了外国。”
——齐如山:《齐如山回忆录》
材料三:“同文馆的学生并不多,1862年入学的仅10人,后增为30人,最多时也只有150人。1901年,该馆并入京师大学堂。……同文馆完全按正规的学校来办,入校学生不仅学外语,还学中文和自然科学。学制严格,八年毕业。……考试制度也很严格,月有月考,季有季考,岁有岁考,三年一大考。……总体来看,同文馆作为中国最早的近代新式学堂,其开一代风气之先的拓荒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李喜所:《中国最早的外语学校——同文馆》
材料四:自强运动,时间长达三十多年。其主要内容是引起和学习西方的近代科学技术,兴办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从太平天国失败到同治十三年(1864一1874年)的10年间,清政府创办了几家大规模的近代(军工)企业,从光绪初年起,为解决军事企业的资金、原料、运输等问题,兴办了一批民用工矿业和文通运输业等,还建立了一些新式军事学校,并向国外派遣学生、驻外使节。
——王戎笙《清代简史》
材料五:随着甲午战争的硝烟散去,中国被落后小国日本打败,清廷面对来自朝野内外的责问不得不找出一个替罪羊来,于是洋务派和洋务运动变成为了甲午战败的罪魁祸首,打开的国门再次重重的关上。——网评/探寻国人保守思想之根源
请回答:
(1)材料反映的历史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什么?列举中央和地方支持该运动的代表人物。
(2)材料一反映了当时哪种人的态度?(1分)材料二和材料三反映的共同问题是什么?结合材料及你的知识,分析出现这一问题的原因。
(3)历史研究是依托史料来进行的。对于材料二的史料性质,有人认为属于第一手史料;有人认为不应该把它划分为第一手史料。请谈谈你自己的看法。
(4)结合所给材料和此次运动的内容,分析述论这项运动在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士大夫沉浸于章句小楷之积习,武夫悍卒又粗蠢而不加细心,以致所用非所学。无事则嗤外国利器为奇技淫巧,以为不必学;有事则惊外国之利器为变怪神奇,以为不能学。不知洋人视火器为身心性命之学者已数百年。”
——李鸿章语《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
材料二:清大学士倭仁说:“天下之大,不患无才。如以天文、算学必须讲习,博采旁求,必有精其求者,何必夷人?何以师事夷人?……正气为之不伸,邪氛因而弥炽。数年之后,不尽趋中国之众咸归于夷不止。”
——《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
材料三:臣窃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民共议一国之政治也,盖自三权鼎立之说出,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人主尊为神圣,不受责任,而政府代之,故人君与千百万之国会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
——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洋务派和顽固派的分歧是什么?双方的根本目的是否相同?为什么?
(2)与中国洋务运动同时,世界史上还发生了哪些改革(列举二例),结果如何?(3分)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戊戌变法在哪些方面超出了洋务运动?为什么结局都是失败的?(4分)
(2009年1月上海市黄浦区高三期终测评35题)上海是中国最大的城市。近代百年的上海史,就是一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历史的缩影。根据所学历史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
|
⑴19世纪六七十年代,近代企业在上海云集。图一是1865年英国人佛南创办的耶松船厂,图二是1865年成立的江南制造总局,图三是1863年一位商人创办的洪盛机器碾米厂。请分别写出这三个企业的性质。简要分析这些不同性质的企业在此时此地云集的社会原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