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材料一  2007年12月31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发表新年贺词表示,今年将隆重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30年,中国变化很快。1978年,那时中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只有379元人民币,对外贸易量206.4亿美元,城市化水平只有10.6%,全国将近3亿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是一个典型的落后农业国家。而到2006年底,中国经济总量已上升到世界第四位,人均GDP超过2000美元,外汇储备达1万2千多亿美元,居世界第一位……。
材料二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同以往所讲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相比,虽然只改了一个词,但是内涵却发生了重大变化。经济增长强调的是量的增加,经济发展不仅仅要求有数量增加,更注重要求有结构改善和质量提高,不仅包含经济增长方式,而且有结构、质量、效益、环保、消费行为、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等方面的内容。
(1)结合材料一,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取得上述成就的原因。
(2)结合材料二,从经济生活的角度谈谈怎样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科目 政治   题型 填空题   难度 较易
知识点: 生态文明建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看以下几则广告:
有一则冰箱的广告称“家家冰箱都制冷,惟有××冰箱最省电”。
一则洗衣粉广告称“一般洗衣粉去污力差,主要是因为不溶于水,而××牌洗衣粉能够最大限度溶于水,所以去污力特别强。”
一例保健品广告称:人脑需要一种特殊物质,如果缺乏这种物质就不够聪明,只有××牌保健品含有这种物质,若想聪明并考上大学,就需要服用该保健品。
根据经济伦理知识回答:
(1)上述广告发布企业是如何参与市场竞争的?
(2)你是如何评价这种竞争方式的?

2008年10月11日,美国俄亥俄州伍斯特市一名56岁妇人为女儿代孕生下三胞胎。“我觉得自己不会(替女儿)照顾3个孩子,因为我已经有了4个漂亮的女儿。对3个婴儿而言,我做母亲的时间已经过去,我现在是她们的外婆。”这位妇人说。
(1)这一事件显示了怎样的伦理难题?
(2)面对这种情况,应该如何应对?

下面对社会公德的几种看法:
观点一:社会公德维护公共利益,但会损害个人利益。
观点二:社会公德很重要,但它与我没有多大关系。
观点三:对熟悉的人,应该讲公德,对那些不认识的人没必要讲公德。
观点四:社会公德可有可无,讲不讲公德无所谓。
运用社会公德知识对上述观点作出评价。

为了认真落实教育局关于开展“公民道德建设月”活动的通知,巩固和深化文明单位成果,全面提升教育质量,提高广大师生员工的综合素质,形成人人讲道德、人人讲文明、人人讲诚信、人人懂礼貌、人人守纪律的良好校园氛围,为新中国的60岁华诞献礼,某中学决定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以“加强公民道德,塑造诚信人生,构建和谐校园,争做文明公民”为主题内容的“公民道德建设月”活动。
(1)在学校开展“公民道德建设月”活动的必要性是什么?
(2)如果你也参与了活动方案的制定,请你策划若干活动项目。(不少于两个)

材料一:天气偏暖困扰着地球上众多生命:北极熊因为冰面融化正面临生存威胁;北欧动物园里的狗熊不得不在人工降温的帮助下冬眠。全球气候变暖将导致高温、热浪、台风、强降水等极端天气现象的频繁发生,使地球物种加速消亡。人类已处在十字路口。
材料二:中国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明确规定了“十一五”时期节能减排的目标。个别发达国家以维护自己国家经济发展利益为理由,宣布不履行《京都议定书》所规定的义务。
(1)材料一中的全球气候变暖反映的是什么问题?解决这一问题有什么特点?
(2)从环境伦理的角度,评价个别发达国家的做法?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