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2008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人数将达559万, 比2007年增加64万,创历史新高。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国内就业结构总体不平衡。一是地理不平衡性。中国地域广阔、人口聚集不均、地区各种因素差异明显决定着我国的就业形势在不同地区的差异性,人才需求也因而显出一定的地区差异。二是结构性矛盾突出,买方市场形成,长短线专业的矛盾一时难以根本解决。不同学科、不同专业取向就业乐观度差异明显。
材料二 如今大学生在择业能力水平有太多问题,具体表现在:(1)缺乏对自我客观、科学的认识,高估自己能力。表现为:择业期望值很高,把待遇是否优厚、交通是否便利、住房是否宽敞等作为选择标准,不愿承担艰苦的工作,不愿到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基层学校去工作。(2)选择就业单位被动和随意,缺乏科学性和主动性。表现为对自身的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评价过低,不敢主动向用人单位推销自己,参与就业竞争。(3)获得职业信息的能力和职业目标的筛选能力还不强,虚荣心和侥幸心理往往使他们改变原有的目标而采取不切实际的从众行为。(4)职业规划能力还比较欠缺。
材料三 与几年前大学生求职相比,目前大多数学生就业更看重工作单位的稳定性。数据显示,75.5%的大学毕业生会选择薪水普通,但发展稳定的企业工作,只有5.9%的学生选择了低薪水、充满创业活力与激情的小企业就业。大学生择业优先考虑的主要因素依次是企业发展前景、薪酬、工作环境和公司文化。
请根据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1)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说明我国如今就业形势为什么如此紧张?
(2)根据材料三,说明应如何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在一次讨论课上,某班对传统文化在今天的作用展开了讨论:
甲方:传统文化是财富。它架起了我们前进的阶梯,维护着我们的社会秩序,增强了我们民族的认同感,为我们的精神提供了栖息之所。如果没有传统文化,我们的生活将失去精神家园。
乙方:传统文化是包袱。它是一种惰性的力量、保守的因素。它牵制着我们的交往方式和思维方式,控制着我们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情趣,制约着我们的价值取向。
请综合所学知识,对以上两种观点进行简要分析。
西藏和平解放以来,政府遵循文化发展的规律,尊重藏民族的历史创造活动,出台了不少法规和规定,对藏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行大力保护,使其重放光彩。今天,藏族文化的发展打破了封闭、停滞状态,形成了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的开放发展态势。同时西藏文化的内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一些与封建农奴制相伴随的腐朽、落后的东西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而被逐步抛弃,藏族信教群众的宗教信仰得到充分尊重和保护,藏族传统优秀文化得到妥善保护和继承,并被赋予反映人民群众新生活和社会发展新需要的时代内容,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得到了不断弘扬和发展。这一切都有力地推进了西藏地区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政治进步。
上述材料体现了文化生活哪些道理?
作为享誉全世界的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商学院,其成功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办学模式上的一个重大特色——中西合璧。目前,学院有150多位教师拥有欧洲、美国、澳大利亚等一些著名学校的博士学位,这是相当大的数目,他们非常了解国际经济形势和西方的企业管理方法。同时,有不少教师熟悉东方文化和亚洲市场,像学院有一位教师长期研究《孙子兵法》,并尝试将兵法中的一些原理用诸商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中西合璧意味着文化间的交流、借鉴和融合,在当前,我们应怎样进行中外文化间的交流、借鉴和融合?
不同的地域,有地域文化的差异。就世界范围而言,有东方文化、西方文化之分;就某一国家而言,如中国,则有中原文化、齐鲁文化、荆楚文化、巴蜀文化等各具特色的地方文化。
结合上述材料,回答:造成文化差异性,除了地域因素外,还有哪些因素?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文化建设一定要“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这一重要论述进一步阐发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明确指出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关键在于不断地进行文化创新,并在创新中赋予文化以新的社会内容与时代精神,使其不断与时俱进,充满活力。
(1)我国为什么要大力加强文化创新?
(2)在新时期,我们如何拓展文化创新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