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表是我国长江中游地区、黄河中游地区、西北地区、西南地区三种货运方式占全国的比重(%)情况。据此完成1~3题。
地区 |
铁路 |
水运 |
公路 |
① |
20.90 |
2.80 |
14.60 |
② |
14.50 |
27.70 |
15.20 |
③ |
10.40 |
10.80 |
19.10 |
④ |
9.70 |
0.60 |
7.90 |
.表中序号代表黄河中游地区的是
A.① | B.② |
C.③ | D.④ |
.影响③地区铁路建设的主要障碍是
A.暴雨多 | B.地形崎岖 |
C.河流众多 | D.技术落后 |
.①地区铁路运输量最大的货物是
A.铁矿 | B.煤炭 |
C.粮食 | D.木材 |
生物既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产物,又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创造者,在自然地理环境的形成与演化中起着重要作用。据此回答3—4题。
3.关于生物循环的图示,正确的是
4.生物的光合作用体现了地理环境的
A.整体功能 | B.平衡功能 | C.调节功能 | D.生产功能 |
2.我国青藏高原可可西里地区,不法分子大量盗猎藏羚羊,可能导致()
A.土地荒漠化 | B.水土流失严重 |
C.生态平衡的破坏 | D.当地局部气候变暖 |
洋面封冻产生的效应叫做洋面封冻效应,下图是“洋面封冻效应与水、气候、生物相互作用关系示意图”,读图做(1)—(4)题。
(1).根据图中各项内容之间的相互关系、数字①、②、③所代表的内容分别是()
A.①气候变暖、②温室作用加强、③气候变暖 |
B.①气候变冷、②温室作用减弱、③气候变冷 |
C.①气候变暖、②温室作用减弱、③气候变冷 |
D.①气候变冷,②温室作用加强、③气候变暖 |
(2).图中由“二氧化碳浓度降低”导致①的过程中,体现出的地理原理是()
|
A.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作用加强 | B.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作用增强 |
C.氯氟烃对臭氧的破坏作用加强 | D.大气的保温作用减弱 |
(3).图中各项内容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形成一种动态的平衡关系,若其中某一环节遭到破坏,就会导致这种平衡关系的失常。目前,这种平衡关系失常对人类产生的危害最有可能是()
A.引起海平面下降 | B.腐蚀建筑物 |
C.导致世界各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 D.皮肤癌患者增多 |
(4).图中所示的各项内容之间的平衡,体现了地理环境的()
A.整体性 | B.差异性 | C.规律性 | D.不均衡性 |
下列说法不属于陆地环境整体性表现的是( )
A.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渗透 |
B.气候直接影响生物、水文要素,但生物、水文要素的变化不会影响到气候 |
C.地质作用的变化会影响气候因素 |
D.某一要素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 |
下列关于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
A.植树绿化可以调节局部小气候 |
B.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与植被遭严重破坏有关 |
C.我国西北地区干旱的气候导致土壤发育差,有机质含量少 |
D.陆地环境各要素是独立发展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