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中,作战方式的改变与新型武器的大规模使用密切相关。这方面的典型战例是
A. | 西西里岛登陆战 | B. | 阿拉曼战役 |
C. | 斯大林格勒战役 | D. | 中途岛海战 |
汤因比说:“人们将记住这个时代,这主要不是因为它的令人恐怖的罪恶,也不是因为它的令人惊讶的发明,”“人们要敢于认为文明的益处为整个人类利用是行不通的。”由此可见,作者观察历史的视角主要侧重于()
A.辩证地看待历史的发展 | B.把握历史的发展方向 |
C.多角度认识和考察史实 | D.全球责任和文明角度 |
尤尔根•哈贝马斯在《包容他者》一书中称“欧盟条约承认成员国的独立和主权,因此欧盟有义务尊重每一个成员国的民族认同”,同时指出:“未来欧洲联盟的合法性,在于所有成员国的共同利益,而不在于欧洲的民族自决意识,一个单一的欧洲民族在政治上是不存在的。”材料认为()
A.欧盟体现了统一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
B.民族利益成为欧洲一体化的主要障碍 |
C.欧洲一体化进程艰难 |
D.欧盟以尊重成员国利益为主要目标 |
美国副总统乔·拜登为美国外交“新规”定调。“新规”否定了前总统布什所谓“不支持我们就是反对我们”的外交政策。拜登说:“我们将交往,我们将倾听,我们将磋商。美国需要世界,正如我相信世界需要美国。”从拜登的话中我们可知美国()
A.放弃了霸权主义政策 |
B.放弃了领导世界的愿望 |
C.承认世界政治多极化的趋势 |
D.承认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
美国国务院曾在一份《关于美国援助西欧的政策》报告中声称:“美国援助欧洲的目的不在于应付共产主义的威胁,而在于恢复欧洲社会的生气和健全经济。换句话说,其目的不是同共产主义作斗争,而是同经济失调作斗争,因为经济失调很容易使一切极权主义运动在欧洲社会浑水摸鱼……”由此可知,美国援助西欧()
A.缓和了与苏联共产主义的对抗性 |
B.促进了西欧社会经济的全面复苏 |
C.目的是加强美国对西欧的控制和遏制苏联 |
D.是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组成部分 |
莫斯科某博物馆收藏的一份动员令写道:“务使每个被动员者明白,一去前线就能改善生活其原因有三:第一,在临近前线的产粮地带,士兵有较充足的粮食;第二,运到饥荒省份的粮食将在较少的人数中间进行分配;第三,正在进行广泛的组织工作,把粮食从临近前线的地区寄给红军家属。”这一动员令出现的背景是()
A.政府的战争政策造成粮荒 | B.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困境 |
C.农业集体化政策出现失误 | D.德国法西斯大举入侵苏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