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9-----13题。(12分,每小题3分)
曹彬,字国华,周岁,父母以百玩之具罗于席,观其所取。彬左手持干戈,右手持俎豆,斯须取一印,他无所视,人皆异之。及长,气质淳厚。周太祖贵妃张氏,彬从母也。周祖受禅,召彬归京师。彬执礼益恭,公府燕集,端简终日,未尝旁视。仁镐谓从事曰:“老夫自谓夙夜匪懈,及见监军矜严,始觉己之散率也。”
显德五年,使吴越,致命讫即还。私觌之礼,一无所受。吴越人以轻舟追遗之,至于数四,受而籍之以归,悉上送官。世宗强还之,彬始拜赐,悉以分遗亲旧而不留一钱。出为晋州兵马都监。一日,与主帅暨宾从环坐于野,会邻道守将走价①驰书来诣,使者素不识彬,潜问人曰:“孰为曹监军?”有指彬以示之,使人以为绐己,笑曰:“岂有国戚近臣,而衣弋绨袍、坐素胡床者乎?”审视之,方信。
二年冬,卒平蜀乱。时诸将多取子女玉帛,彬橐中唯图书、衣衾而已。七年,将伐江南。李煜危急,遣其臣徐铉奉表诣阙,乞缓师,上不之省。长围中,彬每缓师,冀煜归服。十一月,彬又使人谕之曰:“事势如此,所惜者一城生聚,若能归命,策之上也。”城垂克,彬忽称疾不视事,诸将皆来问疾。彬曰:“余之疾非药石所能愈,惟须诸公诚心自誓,以克城之日,不妄杀一人,则自愈矣。”诸将许诺,共焚香为誓。明日,稍愈。又明日,城陷。
初,太祖谓曰:“俟克李煜,当以卿为使相。”副帅潘美预以为贺。彬曰:“不然,夫是行也,仗天威,遵庙谟,乃能成事,吾何功哉,况使相极品乎!”美曰:“何谓也?”彬曰:“太原未平尔。”及还,献俘。上谓曰:“本授卿使相,然刘继元未下,姑待之。”既闻此语,美窃视彬微笑。上觉,遽诘所以,美不敢隐,遂以实对。上亦大笑,乃赐彬钱二十万。彬退曰:“人生何必使相,好官亦不过多得钱尔。”未几,拜枢密使, 太宗即位,加同平章事。
彬性仁敬和厚,在朝廷未尝忤旨,亦未尝言人过失。伐二国,秋毫无所取。位兼将相,不以等威自异。遇士夫于途,必引车避之。不名下吏每白事,必冠而后见。居官奉入给宗族,无余积。平蜀回,太祖从容问官吏善否,对曰:“军政之外,非臣所闻也。”固问之,唯荐随军转运使沈伦廉谨可任。知徐州日,有吏犯罪,既具案,逾年而后杖之,人莫知其故。彬曰:“吾闻此人新娶妇,若杖之,其舅姑必以妇为不利,而朝夕笞詈之,使不能自存。吾故缓其事,然法亦未尝屈焉。”
注释:①价:jiè 传送书信物件或传达事情的人。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府燕集,端简终日 燕:燕子,名词作状语
B、受而籍之以归 籍:登记
C、而衣弋绨袍、坐素胡床者乎 衣:穿
D、明日,稍愈。又明日,城陷 愈:痊愈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父母以百玩之具罗于席,观其所取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B.军政之外,非臣所闻也 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C、乃能成事,吾何功哉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D、而衣弋绨袍、坐素胡床者乎。 而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
11、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表现曹彬“仁敬和厚”的性格特点的一项是
①彬始拜赐,悉以分遗亲旧而不留一钱 ②人生何必使相,好官亦不过多得钱尔③在朝廷未尝忤旨,亦未尝言人过失 ④遇士夫于途,必引车避之。⑤伐二国,秋毫无所取 ⑥有吏犯罪,既具案,逾年而后杖之
A、①②⑤ B、①③⑥ C、③④⑥ D、②④⑤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彬在“抓周”仪式时就表现不同一般。他虽与周太祖有亲戚关系,长大后仍然严格遵守礼节法度,就连自认为表现很不错的仁镐也自愧不如,这里运用了衬托手法。
B、第二自然段写了两件事情,刻划曹彬廉洁的性格特点:一是出使吴越期间,拒绝接受礼物,这是侧面描写;二是外任晋州兵马都监时,由于他穿着朴素,邻道守将派来的信使都不敢相信国戚重臣竟然如此俭朴,这是正面描写。
C、平定蜀乱时曹彬不贪婪。讨伐江南李煜时曹彬以慈悲为怀,“称病不管事”是典型的细节描写。“做宰相”一事,刻划了他谦敬、豁达的性格特点。
D、最后一段文字,既是对上文的总结,同时也概述了好几件事情,拓展了文章的内容,进一步突出了曹彬“仁敬和厚”的性格特点。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审视之,方信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遣其臣徐铉奉表诣阙,乞缓师,上不之省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不名下吏每白事,必冠而后见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齐人有好猎者
齐人有好猎者旷日持久而不得兽入则羞对其家室,出则愧对其知友。其所以不得之故,乃狗劣也。欲得良狗,家贫则无以。人曰:“君宜致力于耕作。”猎者曰:“何为?”人不对。猎者自思忖,得无欲吾致力于耕作,有获而后市良犬乎?于是退而疾耕。疾耕则家富,家富则市得良犬,犬良则数得兽矣。于是猎兽之获,常过人矣。非独猎也,百事也尽然。(《吕氏春秋·贵当》)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家富则市得良犬()(2)百事也尽然() 选出划线句子停顿正确的一项()
A.齐人有好猎者/旷日/持久而不得兽/入则羞对其家室/出则愧对其知友。 |
B.齐人有好猎者/旷日持久而不得兽/入则羞对其家室/出则愧对其知友。 |
C.齐人/有好猎者旷日持久而不得兽/入则羞对其家室/出则愧对其知友。 |
D.齐人有好猎者/旷日持久而不得/兽入则羞对其家室/出则愧对其知友。 |
齐人“猎兽之获,常过人”的原因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问题。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乙】天祥至潮阳,见弘范①,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厓山,使为书招张世杰。天祥曰:“吾不能扞②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其沫有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弘范笑而置之。厓山破,军中置酒大会。弘范曰:“国亡,丞相忠孝尽矣,能改心以事宋者事皇上,将不失为宰相也。”天祥泫然③出涕,曰:“国亡不能捄④,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
【注】①弘范:元军元帅。②扞(hàn):保卫。③泫(xuàn)然:水滴下的样子。④捄:同“救”下列划线的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得之则生所识穷乏者得我 | B.行道之人弗受向为身死而不受 |
C.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美为之 | D.宫室之美呼尔而与之 |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该句中的“是心”是指什么?(用原文回答)
答: 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答:
(2)国亡不能捄,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
答:请从乙文中分别找出最能体现文天祥“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句子。
答:①富贵不能淫:
②威武不能屈:
阅读文章,完成小题。
【甲】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①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 |
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
C.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D.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呼尔而与之()(2)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3)所以动心忍性()(4)困于心,衡于虑()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
(2)选自《孟子》的两则文段,骈散结合,说理透彻,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甲文第一段告诉我们:对于人来说,生死固为重要,但 更重要。乙文第一段则讲明了 的道理。
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当面对诸如“生”与“义”、“忧患”与“安乐”的选择时,如何才能做到不失“本心”?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小题。
昭阳为楚伐魏,覆军杀将得八城。移兵而攻齐。陈轸为齐王使,见昭阳,再拜贺战胜,起而问:“楚之法,覆军杀将,其官爵何也?”昭阳曰:“官为上柱国,爵为上执珪。”陈轸曰:“异贵于此者何也?”曰:“唯令尹耳。”陈轸曰:“令尹贵矣!王非置两令尹也,臣窃为公譬可也。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今君相楚而攻魏,破军杀将得八城,又移兵,欲攻齐,齐畏公甚,公以是为名居足矣,官之上非可重也。战无不胜而不知止者,身且死,爵且后归,犹为蛇足也。”昭阳以为然,解军而去。
注释:1、上柱国:也称柱国,是楚国的最高武官。2、上执:是楚国最高的爵位。3、令尹:楚国的最高官职,掌军事大权, 相当于其他诸侯国的相。4、舍人:王公贵族亲近的管事的人。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覆军杀将得八城(2)引酒且饮之
(3)蛇固无足(4)终亡其酒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战无不胜而不知止者起坐而喧哗者 |
B.楚之法臣之客欲有求于臣 |
C.异贵于此者,何也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
D.为楚伐魏贤能为之用 |
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陈轸为齐王使,见昭阳,再拜贺战胜。
(2)昭阳以为然,解军而去。你认为陈轸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初起时,年二十四。其季父项梁,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项梁尝有栎阳逮,乃请蕲狱曹咎书抵栋阳狱掾司马欣,以故事得已。项梁杀人,与籍避仇于吴中,吴令贤士大夫皆出项梁下……以是知其能。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选自《史记·项羽本纪》)下面句子中,对黑体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其季父项梁(小叔父)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被) |
B.学万人敌(抵挡)项氏世世为楚将(做) |
C.去学剑(前往)又不肯竟学(竟然) |
D.梁以此奇籍(认为奇异)与籍避仇于吴中(躲避) |
下面句子中,黑体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项梁怒之处处志之 | B.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
C.彼可取而代也面山而居 | D.梁掩其口其中往来种作 |
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理解与探究。
(1)文中“___________ __”句表达了项羽的抱负理想。
(2)本文表现出项羽怎样的性格特点?
(3)项羽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悲剧英雄。南宋词人李清照曾作诗怀念他,请写出其中的名句或写出与之有关的一个成语。
(4)下列各项中,对本段内容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A.叙述项羽的远大抱负及成长过程。 | B.叙述季父项梁的生平事迹。 |
C.叙述项羽与叔父的相识相知。 | D.叙述项羽叔侄起义前的生活经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