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姚思廉,字简之,雍州万年人。思廉少受汉史于其父,能尽传家业,勤学寡欲,未尝言及家人产业。在陈为扬州主簿,入隋为汉王府参军,丁父忧解职。
后为代王侑侍读。会义师克京城,侑府僚奔骇,唯思廉侍王,不离其侧。兵将升殿,思廉厉声谓曰:“唐公举义,本匡王室,卿等不宜无礼于王。”众服其言,于是布列阶下。高祖闻而义之,许其扶侑至顺阳阁下,泣拜而去。观者咸叹曰:“忠列之士也。仁者有勇,此之谓乎!”
高祖受禅,授秦王文学。后太宗征徐圆朗,思廉时在洛阳,太宗尝从容言及隋亡之事,慨然叹曰:“思廉不惧兵刃,以明大节,求诸古人,亦何以加也!”因寄物三百段以遗之,书曰:“想节义之风,故有斯赠。”寻引为文学馆学士。太宗入春宫,迁太子洗马。
贞观初,迁著作郎、弘文馆学士。写其形像列于《十八学士图》,令文学褚亮为之赞,曰:“志苦精勤,纪言实录。临危殉义,余风励俗。”三年,又受诏与秘书监魏徵同撰梁、陈二史。思廉又采谢炅等诸家梁史续成父书,并推究陈事,删益傅宰顾野王所修旧史,撰成《梁书》五十卷、《陈书》三十卷。魏徵虽裁其总论,其编次笔削,皆思廉之功也,赐彩绢五百段,加通直散骑常侍。
思廉以藩邸之旧,深被礼遇,政有得失,常遣密奏之,思廉亦直言无隐。太宗将幸九成宫,思廉谏曰:“离宫游幸,秦皇、汉武之事,固非尧、舜、禹、汤之所为也。”言甚切至。太宗谕曰:“朕有气疾,热便顿剧,固非情好游赏也。”因赐帛五十匹。九年,拜散骑常侍,赐爵丰城县男。十一年卒。太宗深悼惜之,废朝一日,赠太常卿,谥曰康,赐葬地于昭陵。
(选自《旧唐书·姚思廉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卿等不宜无礼于王      宜:应当
B.高祖闻而义之          义:认为……正直
C.会义师克京城          会:遭逢
D.寻引为文学馆学士      引:招来
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姚思廉忠心至诚的一组是(    )
①能尽传家业,勤学寡欲               ②入隋为汉王府参军,丁父忧解职   
③侑府僚奔骇,唯思廉侍王,不离其侧   ④许其扶侑至顺阳阁下,泣拜而去   
⑤常遣密奏之,思廉亦直言无隐
A.①②④     B.②④⑤     C.③④⑤     D.②③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思廉年少时跟随父亲学习汉史,能够完全继承父业,勤学寡欲。
B.遭遇义师平定京城,姚思廉忠勇兼备,言辞让众人叹服。
C.太宗征伐徐圆朗,在无意中谈到隋朝灭亡的史实时,便生发感慨,认为姚思廉的行为不逊于古代的仁人志士。
D.思廉虽然为二书的总论作了最后裁定,但其编次、删改,大都是魏徵的功劳,朝廷赐给了思廉彩绢五百段,并加官为通直散骑常侍。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O分)
(1) 忠列之士也。仁者有勇,此之谓乎!(3分)
译文:                                
(2) 想节义之风,故有斯赠。寻引为文学馆学士。(3分)
译文:                                
                                     
(3) 思廉以藩邸之旧,深被礼遇,政有得失,常遣密奏之,思廉亦直言无隐。(4分)
译文: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课内文言文翻译
(1)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3)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阅读下面的文言选段,完成后面题目。
周访字士达,本汝南安城人也。汉末避地江南,至访四世。吴平,因家庐江寻阳焉。访少沉毅,谦而能让,果于断割,周穷振乏,家无余财。为县功曹,时陶侃为散吏①,访荐为主簿,相与结友,以女妻侃子瞻。访察孝廉,除郎中、上甲令,皆不之官。
及元帝渡江,命参镇东军事。时有与访同姓名者,罪当死,吏误收访,访奋击收者,数十人皆散走,而自归于帝,帝不之罪。寻以为扬烈将军,讨华轶。所统厉武将军丁乾与轶所统武昌太守冯逸交通,访收斩之。逸来攻访,访率众击破之。轶将周广烧城以应访,轶众溃,遂平江州。
帝以访为振武将军,命访与诸军共征杜弢。弢作桔槔打官军船舰,访作长岐枨以距之,桔槔不得为害。访复以舟师造湘城,军达富口,而弢遣杜弘出海昏②。访步上柴桑,偷渡,与贼战,斩首数百。贼退保庐陵,复围弘于庐陵。弘大掷宝物于城外,军人竞拾之,弘因阵乱突围而出。访率军追之,获鞍马铠杖不可胜数。弘入南康,太守率兵逆击,又破之,奔于临贺。帝又进访龙骧将军。
访既在襄阳,务农训卒,勤于采纳。王敦患之,而惮其强,不敢有异。访威风既著,远近悦服,智勇过人,为中兴名将。性谦虚,未尝论功伐。或问访曰:“人有小善,鲜不自称。卿功勋如此,而无一言,何也?”访曰:“将士用命,访何功之有!”士以此重之。
访练兵简卒,欲宣力中原,慨然有平河洛之志,善于抚纳士众,皆为致死。闻敦有不臣之心,访恒切齿,敦虽怀逆谋,故终访之世未敢为非。
(选自《晋书•周访传》,有删改)
[注]①散吏:闲散的官员。②海昏:地名。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周穷乏,家无余财振作
B.吏误访,访奋击收者收留
C.访复以舟师湘城前往
D.性谦虚,未尝论功攻打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家庐江寻阳焉弘阵乱突围而出
B.时有访同姓名者贼战,斩首数百
C.轶将周广烧城应访访作长岐枨距之
D.弘大掷宝物城外又破之,奔临贺

下列各句中的“之”,属于代词作前置宾语的一项是()

A.除郎中、上甲令,皆不之官
B.而自归于帝,帝不之罪
C.访率军追之,获鞍马铠杖不可胜数
D.将士用命,访何功之有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周访功绩卓著,曾先后被朝廷授予扬烈将军、厉武将军、龙骧将军等职务,成为一代名将。
B.周访性格刚强,一旦蒙冤决不会忍气吞声。为此,他深受皇帝赏识,并得到了奖励提拔。
C.在讨伐敌人的战斗中,周访亲临前线指挥。他既英勇果断,又能随机应变,因而屡战屡胜。
D.在襄阳时,周访重视生产、军训,勤于收集粮食等军需品,王敦因此很害怕,不敢轻举妄动。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游虞山记
沈德潜
虞山吴城才百里,屡欲游,未果。辛丑秋,将之江阴,舟行山下,望剑门入云际,未及登。丙午春,复如江阴,泊舟山麓,入吾谷,榜人诡云: “距剑门二十里。”仍未及登。
壬子正月八日,偕张子少弋、叶生中理往游,宿陶氏。明晨,天欲雨,客无意往,余已筇屐,不能阻。自城北沿缘六七里,入破山寺,唐常建咏诗处,今潭名空心,取诗中意也。遂从破龙涧而上,山脉怒,赭石纵横,神物爪角痕,时隐时露。相传龙与神斗,龙不胜,破其山而去。说近荒惑,然有迹象,似可信。行四五里,层折而度,越峦岭,跻磴道,遂陟椒极。有土垤魂碣,疑古时冢,然无碑碣志谁某。升望海墩,东向凝睇。是时云光黯甚,迷漫一色,莫辨瀛海。顷之,雨至,山有古寺可驻足,得少休憩。雨歇,取径以南,益露奇境:龈腭摩天,崭绝中断,两崖相嵌,如关斯劈,如刃斯立,是为剑门。以剑州大剑、小剑拟之,肖其形也。侧足延伫,不忍舍去。遇山僧,更问名胜处。僧指南为太公石室;南而西为招真宫,为读书台;西北为拂水岩,水下奔如虹,颓风逆施,倒跃而上,上拂数十丈。又西有三沓石、石城、石门,山后有石洞通海,时潜海物,人莫能名。余其言,欲问道往游,而云之飞浮浮,风之来冽冽,时雨飘洒,沾衣湿裘,而余与客难暂留矣。少霁,自山之面下,困惫而归。自是春阴连旬,不能更游。
噫嘻!虞山近在百里,两经其下,未践游屐。今之其地矣,又稍识面目,而幽邃窈窕,俱未探历,心甚怏怏。然天下之境涉而即得得而辄尽者始焉欣欣继焉索索欲求余味而了不可得之甚艰且得半而止者转使人有无穷之思也呜呼岂独寻山也哉!
(选自《小方壶斋舆地丛钞》,有改动)
【注】①榜人:船夫。②椒:山顶。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虞山吴城才百里去:离开 B.余已筇屐,不能阻治:治理
C.山脉怒,赭石纵横坼:裂开 D.余其言,欲问道往游识:体会

下面的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作者登山所见情景的一组是
①舟行山下,望剑门入云际
②神物爪角痕,时隐时露
③龙与神斗,龙不胜,破其山而去
④云光黯甚,迷漫一色,莫辨瀛海
⑤龈腭摩天,崭绝中断
⑥水下奔如虹,颓风逆施,倒跃而上

A.①②④ B.①③⑥ C.②④⑤ D.③⑤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沈德潜曾经先后两次乘船赴江阴,在中途路过虞山时都很想登山游览,但由于船夫的欺骗,最终都没能成游。
B.同行的友人因天要下雨不想登山,而沈德潜却因对游览虞山渴望已久,于是不顾友人的阻挠,坚持独自游山。
C.在游山途中,沈德潜向山僧打听山上名胜并想游尽它,但由于连续二十多天都是阴雨连绵,只得遗憾地离去。
D.沈德潜游览后感到,天下胜景若未能尽览,留有余地,反而意味无穷;若一览无遗,有时反而觉得兴味索然。

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侧足延伫,不忍舍去。遇山僧,更问名胜处。

今之其地矣,又稍识面目,而幽邃窈窕,俱未探历,心甚怏怏。

文言文阅读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①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②,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两段文字分别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第1、5章)
孟轲,驺(zōu)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其后有驺子之属。
(节选自《史记•孟子荀卿列传》第十四)
【注】①比:为,替。②耨:nòu,锄草。③梃:棍棒。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夺不餍:满足
B.壮者以暇日修其孝忠信悌:孝敬父母
C.天下方于合从连衡务:努力从事
D.退而与万章之徒《诗》、《书》序:依次序整理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亦将有以利吾国②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
B.①夫谁王敌②备他盗出入非常也
C.①南辱楚 ②得复见将军
D.①而孟轲述唐、虞、三代之德②而陋者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下列六句话编为四组,全部属于孟子的仁政主张的一项是
①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②王亦曰仁义而已矣
③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④故曰:“仁者无敌。”
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⑥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

A.①②⑤ B.②③④ C.②④⑤ D.②⑤⑥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反对追求“利”,他认为人们之所以抛弃父母,弑杀君王,正是因为互相争夺利益,而“仁义”则是解决这些弊端的根本。
B.孟子批评那些不实行“仁政”的君王使老百姓陷于痛苦之中,也直接地批评了梁惠王“东败于齐”、“西丧地于秦”、“南辱于楚”的根本原因。
C.孟子的思想主张并未被梁惠王等君王采纳,因为当时各国君王信奉的是“攻伐”之道,而孟子对此是深恶痛绝的,因此退而跟弟子著书立说。
D.孟子对孔子的学说不但有所继承,而且在此基础上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选文第一、二段所体现的即是这种思想主张。

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2)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窦太后,赵之清河观津人也。吕太后时,窦姬良家子入宫侍太后。太后出宫人之赐诸王,各五人,窦姬与在行中。窦姬家在清河,欲赵近家,请其主遣宦者吏:“必置我籍赵之伍中。”宦者忘之,误置其籍代伍中。
籍奏,诏可,当行。窦姬出涕,怨其宦者,不欲往,相强,乃肯行。至代,代王独幸窦姬,生女嫖,后生两男。而代王王后生四男。先代王未入立为帝而王后卒。及代王立为帝,而王后所生四男更病死。孝文帝立数月,公卿请立太子,而窦姬长男最长,立为太子。立窦姬为皇后,女嫖为长公主。其明年,立少子武为代王,已而又徙梁,是为梁孝王。
窦皇后亲蚤卒,葬观津。于是薄太后乃诏有司,追尊窦后父为安成侯,母曰安成夫人。令清河置园邑二百家,长丞奉守,灵文园法。
窦皇后兄窦长君,弟曰窦广国,字少君。少君年四五岁时,家贫,人所卖,家不知其处。传十余家,至宜阳,其主入山作炭,暮卧岸下百余人,岸崩,尽压杀卧者,少君独得脱,不死。自卜数日当为侯,从家之长安。闻窦皇后新立,家在观津,姓窦氏。广国去时虽小,其县名及姓,又尝与其姊采桑而堕,以为符信,上书自陈。窦皇后言之于文帝,召见,问之,具言其故,果是。又复问何以为验?对曰姊去我西时与我决于传舍中丐沐沐我请食饭我乃去于是窦后持之而泣泣涕交横下侍御左右皆伏地泣助皇后悲哀。乃厚赐田宅金钱,封公昆弟,家于长安。
窦太后好黄帝与老子言,帝及太子诸窦不得不读黄帝与老子,尊其术。窦太后后孝景帝六岁(建元六年)崩,合葬霸陵。
(选自汉•司马迁《史记•外戚世家》第十九,有删改)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欲赵近家 如:到……去
B.是以汝身(《孔雀东南飞》)  荣:荣耀
C.为人所卖 略:用策略
D.女之耽兮,不可也(《氓》)     说:通“悦”,高兴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窦姬良家子入宫侍太后乘骐骥驰骋兮
B.时人伤之,诗云尔    至宜阳,其主入山作炭
C.恐年岁不吾与      从其家长安
D.仕宦台阁      封公昆弟,家长安

下面各组内容,都能体现窦后“孝悌”品格的是(  )
①“必置我籍赵之伍中。”②代王独幸窦姬
③欲如赵近家④丐沐沐我
⑤请食饭我⑥窦太后好黄帝与老子言

A.①④⑥ B.②③⑤ C.②④⑥ D.①③⑤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窦姬曾经主动向宦官要求,一定要把她的名册放在去赵国的队伍里,但宦官把这件事忘了,错把她的名册放到去代国的队伍中了,导致她的人生发生了巨变。
B.代王成为皇帝之后,王后和所生的四个男孩接连病死,窦姬的长子就被立为太子,窦姬也被立为皇后,第二年,窦姬的小儿子被封为代王。
C.窦皇后的双亲早已去世,葬在观津,这时薄太后就下诏有关官员,追尊窦皇后父亲为安成侯,母亲为安成夫人。
D.窦皇后的弟弟窦广国少时曾多次被转卖,后来又入山烧炭,晚上一百多人躺在山崖下睡觉,不料山崖崩塌,睡在山崖下边的人只有少君脱险,其余都被压死了。

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窦姬出涕,怨其宦者,不欲往,相强,乃肯行。
②又尝与其姊采桑而堕,以为符信,上书自陈。
③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