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叔孙通者,薛人也。及项梁之薛,叔孙通从之。败于定陶,从怀王。怀王为义帝,徙长沙,叔孙通留事项王。汉二年,汉王从五诸侯入彭城,叔孙通降汉王。汉王败而西,因竟从汉。
汉五年,已并天下,诸侯共尊汉王为皇帝于定陶。高帝悉去秦苛仪法,为简易。群臣饮酒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高帝患之。叔孙通知上益厌之也,说上曰:“夫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臣愿征鲁诸生,与臣弟子共起朝仪。”高帝曰:“得无难乎?”叔孙通曰:“臣愿颇采古礼与秦仪杂就之。”上曰:“可试为之,令易知,度吾所能行为之。”
于是叔孙通使征鲁诸生。鲁有两生不肯行,曰:“公所事者且十主,皆面谀以得亲贵。吾不忍为公所为,吾不行。公往矣,无污我。”叔孙通笑曰:“若真鄙儒也,不知时变。”
遂与所征三十人西,及上左右为学者与其弟子百馀人习之月馀,叔孙通曰:“上可试观。”上既观,使行礼,曰:“吾能为此。”乃令群臣习肄。
汉七年,长乐宫成,诸侯群臣皆朝。仪:先平明,谒者治礼,引以次入殿门。廷中陈车骑步卒卫宫,设兵张旗志。传言“趋”。殿下郎中夹陛,陛数百人。功臣列侯诸将军军吏以次陈西方,东乡;文官丞相以下陈东方,西乡。于是皇帝辇出房,百官执职传警,引诸侯王以下至吏六百石以次奉贺。自诸侯王以下莫不振恐肃静。至礼毕,复置法酒。诸侍坐殿上皆伏抑首,以尊卑次起上寿。觞九行,谒者①言“罢酒”。御史执法,举不如仪者辄引去。竟朝置酒,无敢喧哗失礼者。于是高帝曰:“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乃拜叔孙通为太常,赐金五百斤。叔孙通出,皆以五百斤赐诸生。诸生乃皆喜曰:“叔孙生诚圣人也,知当世之要务。” (取材于《史记•叔孙通传》)
【注】①谒者:官名,掌接待宾客及赞礼。
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度吾所能行为之度:估量 |
B.乃令群臣习肄肄:学习,练习 |
C.觞九行,谒者言“罢酒”觞:斟酒,劝饮 |
D.竟朝置酒竟:竟然 |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①汉王败而西,因 竟从汉②因 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
B.①臣愿征鲁诸生,与臣弟子共起朝仪②我与点也 |
C.①谒者治礼,引以次入殿门②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
D.①度吾所能行为之②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诸侯共尊汉王为皇帝于定陶 诸侯一起拥戴汉王在定陶即位为皇帝 |
B.公所事者且十主,皆面谀以得亲贵 您所侍奉过的人主将近十位了,您都是凭当面阿谀得到了信任和富贵 |
C.陈车骑步卒卫宫,设兵张旗帜 摆开战车骑兵步兵以拱卫皇宫,设置仪仗,并竖起旗帜 |
D.乃拜叔孙通为太常,赐金五百斤 |
于是拜谢叔孙通,并任命其太常的官职,赏赐黄金五百斤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邦初即位,不喜欢繁文缛节,崇尚简易 |
B.鲁地儒生皆固守气节,坚决不与叔孙通合作 |
C.叔孙通帮助朝廷建立了一套庄重威严的礼仪 |
D.跟随刘邦征战的将军们不懂礼仪,表现粗鲁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海瑞,字汝贤,琼山人。举乡试,署南平教谕,迁淳安知县。布袍脱票①,令老仆艺蔬自给。总督胡宗宪尝语人曰:“昨闻海令为母寿,市肉二斤矣。”都御史鄢懋卿行部过,供县甚薄,抗言邑小不足容车马。懋卿恚甚,然素闻瑞名,为敛戚去。
时世宗享国日久,不亲朝,深居西苑,专意斋醮。督抚大吏争上符瑞,礼官辄表贺。廷臣无敢言时政者,瑞独上疏。帝得疏,大怒,抵之地,顾左右曰:“趣执之,无使得遁!”宦官黄锦在侧曰:“此人素有痴名。⑴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帝默然。少顷复取读之,日再三,为感动太息。
(明穆宗隆庆)三年夏,以右佥都御史巡视抚应天十府。属吏惮其戚,墨者多自免去。有势家殊丹其门,闻瑞至,黝之,中人监织造者,为减舆从。素疾大户兼并,力摧豪强,抚穷弱。贫民田入于富室者,率夺还之。下令飚发凌厉②,所司惴惴奉行,豪有力者至窜他郡以避。而奸民多乘机告讦,故家大姓时有被诬负屈者。又裁节邮传冗费,士大夫出其境率不得供顿,由是怨颇兴。都给事中舒化论瑞,滞不达政体,宜以南京清秩处之,帝犹优诏奖瑞。⑵已而,给事中戴凤翔劾瑞庇奸民,鱼肉缙绅,沽名乱政,逐政督南京粮储。将履新任,会高拱掌吏部,素衔瑞,并其职于南京户部,瑞遂谢病归。
帝屡欲召用瑞,执政阴沮之,乃以为南京右都御史。诸司素偷惰,瑞以身矫之。提学御史房寰恐见纠擿③,欲先发,给事中钟字淳复怂恿,寰上再疏丑诋。瑞亦屡疏乞休,尉留不允。十五年,卒官。赠太子太保,简忠介。(取材自《明史·海瑞传》)
【注释】①脱票:糙米饭。②飚发凌厉:气势猛然。③纠擿(zhí):举发纠正。下列词语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署南平教谕署:委任 |
B.墨者多自免去墨:古代刑法之一,在脸上刺字后涂上墨 |
C.执政阴沮之阴:暗中,秘密 |
D.素疾大户兼并疾:憎恶、痛恨 |
下列句子全部直接表现海瑞正直刚毅、敢作敢为的一组是()
①布袍脱粟,令老仆艺蔬自给。②廷臣无敢言时敢者,瑞独上疏
③日再三,为感动太息④中人监织造者,为减舆从
⑤为摧豪强,抚穷弱⑥诸司素偷惰,瑞以身矫之。
A.③⑤⑥ | B.①③④ | C.①②④ | D.②⑤⑥ |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海瑞迁淳安知县时,为政清廉,洁身自爱,平时穿布袍,吃粗粮糙米,让老仆人种菜自给自足。听说他为老母亲祝寿,才买了二斤肉。 |
B.明世宗在位久了,不理政务而斋戒修道。无人敢言,海瑞独自上疏。皇帝读了奏章,十分愤怒,把奏章扔在地上,下令左右把他逮起来。 |
C.海瑞推行政令气势过于猛烈,有些奸民乘机告状,世家大姓有被诬受冤的。朝中多名官员上书陈述他的罪状,皇上迫于压力让他解职而去。 |
D.海瑞再次上任后,仍然刚正果敢,提学御史房寰害怕被检举揭发,恶人先告状,上疏诽谤海瑞。海瑞也多次上疏请求退休,但皇帝没有同意。 |
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已而,给事中戴凤翔劾瑞庇奸民,鱼肉缙绅,沽名乱政,遂改督南京粮储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文段。(每小题3分,共9分)
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加点字的意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
例句:“徒慕君之高义”
A.徒以吾两人在也 | B.徒见欺 |
C.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 D.舍车而徒 |
对“所以”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
①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②故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
③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④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⑤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⑥夫仁义辩智,非所以持国也
A.①②④∕③⑤⑥ | B.①③⑤∕②④⑥ |
C.①②③∕④⑤⑥ | D.①③④∕②⑤⑥ |
对“之”和“而”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
①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③而相如廷叱之
②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④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 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 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4分)
(3)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4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钓台在浙东,汉严先生隐处也。先生风节辉映千古予夙慕之思得一游为快顾奉檄北上草草行道中耳非游也然以为游则亦游矣。
舟发自常山,凡三百余里,山水皆有可观。第目之所及,未暇问名,颔之而已。惟诫舟子以过七里滩,必予告。越日,舟行万山中,忽睹云际双峰,崭然秀峙,急呼舟子曰:“若非钓台耶?”曰:“然矣!”迫视之,所云两台,实两峰也。台称之者,后人为之也。台东西峙,相距可数百步。石铁色,陡起江干,数百仞不肯止。巉岩傲睨,如高士并立,风致岸然。崖际草木,亦作严冷状。树多松,疏疏罗植,偃仰离奇各有态;倒影水中,又有如游龙百余,水流波动,势欲飞起。峰之下,先生祠堂在焉。意当日垂纶,应在是地,固无登峰求鱼之理也。
山既奇秀,境复幽倩,欲舣舟一登,而舟子固持不可。不能强,因致礼焉,遂行。于是足不及游而目游之。俯仰间,清风徐来,无名之香,四山飓至,则鼻游之。舟子谓滩水佳甚,试之良然,盖是即陆羽所品十九泉也,则舌游之。顷之,帆行峰转,瞻望弗及矣。返坐舟中,细绎其峰峦起止、径路出没之态,惝恍间如舍舟登陆,如披草寻磴,如振衣最高处,下瞰群山趋列,或秀静如文,或雄拔如武,大似云台诸将相,非不杰然卓立,觉视先生,悉在下风,盖神游之矣。
日之夕矣,舟泊前渚。人稍定,呼舟子劳以酒,细询之曰:“若尝登钓台乎?山中之景何若?其上更有异否?四际云物,何如奇也?”舟子具能答之,于是乎并以耳游。噫嘻,快矣哉,是游乎!
客或笑谓:“郑子足未出舟中一步,游于何有?”“嗟乎,客不闻乎?昔宗少文卧游五岳,孙兴公遥赋天台,皆未尝身历其地。余今所得,较诸二子,不多乎哉?故曰:‘以为游,则亦游矣。’”客曰:“微子言,不及此。虽然,少文之画,兴公之文,盍处一焉,以谢山灵?”余窃愧未之逮也,遂为之记。(选自清·郑日奎《游钓台记》,有删改)
【注】①宗少文:宗炳,字少文,南朝宋画家,好游山水。晚年将游历过的山水绘在室中观看,自称“卧游”。②孙兴公:孙绰,字兴公,晋人,博学善文,曾作《天台山赋》。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相距可数百步 可:大约 |
B.如披草寻磴披:分开 |
C.微子言,不及此微:如果没有 |
D.盍处一焉,以谢山灵盍:为什么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组是
A.①于是足不及游而目游之②蟹六跪而二螯 |
B.①日之夕矣,舟泊前渚②句读之不知 |
C.①呼舟子劳以酒 ②皆以美于徐公 |
D.①较诸二子,不多乎哉?②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 |
下列用“∕”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先生风节/辉映千古/予夙慕之思/得一游为快顾/奉檄北上/草草行道中/耳非游也/然以为游/则亦游矣。 |
B.先生风节/辉映千古/予夙慕之/思得一游为快顾/奉檄北上/草草行道中耳/非游也/然以为游/则亦游矣。 |
C.先生风节/辉映千古/予夙慕之/思得一游为快/顾奉檄北上/草草行道中耳/非游也/然以为游/则亦游矣。 |
D.先生风节/辉映千古/予夙慕之思/得一游为快/顾奉檄北上/草草行道中/耳非游也然/以为游则亦游矣。 |
作者没有走出船中一步,为什么说“快矣哉,是游乎”?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第目之所及,未暇问名,颔之而已
译文:
(2)不能强,因致礼焉,遂行。
译文:
(3)余窃愧未之逮也,遂为之记。
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瞳 人 语
长安士方栋,颇有才名,而佻脱不持仪节。每陌上见游女,辄轻薄尾缀之。清明前一日,偶步郊郭。见一小车,朱茀绣幰,青衣数辈,款段以从。内一婢,乘小驷,容光绝美。稍稍近觇之,见车幔洞开,内坐二八女郎,红妆艳丽,尤生平所未睹。目炫神夺,瞻恋弗舍,或先或后,驰数里。忽闻女郎呼婢近车侧,曰:“为我垂帘下。何处风狂儿郎,频来窥瞻!”婢乃下帘,怒顾生曰:“此芙蓉城七郎子新妇归宁,非同田舍娘子,放教秀才胡觑!”言已,掬辙土扬生。生眯目不可开。才一拭视,而车马已渺。惊疑而返。觉目终不快。倩人启睑拨视,则睛上生小翳;经宿益剧,泪簌簌不得止;翳渐大,数日厚如钱;右睛起旋螺,百药无效。懊闷欲绝,颇思自忏悔。闻光明经能解厄,持一卷,浼人教诵。初犹烦躁,久渐自安。旦晚无事,惟趺坐捻珠。持之一年,万缘俱净。忽闻左目中小语如蝇,曰:“黑漆似,叵耐杀人!”右目中应曰:“可同小遨游,出此闷气。”渐觉两鼻中,蠕蠕作痒,似有物出,离孔而去。久之乃返,复自鼻入眶中。又言曰:“许时不窥园亭,珍珠兰遽枯瘠死!”生素喜香兰,园中多种植,日常自灌溉,自失明,久置不问。忽闻此言,遽问妻:“兰花何使憔悴死?”妻诘其所自知。因告之故。妻趋验之,花果槁矣,大异之。静匿房中以俟之,见有小人自生鼻内出,大不及豆,营营然竟出门去。渐远,遂迷所在。俄,连臂归,飞上面,如蜂蚁之投穴者。如此二三日。又闻左言曰:“隧道迂,还往甚非所便,不如自启门。”右应曰:“我壁子厚,大不易。”左曰:“我试辟,得与而俱。”遂觉左眶内隐似抓裂。少顷,开视,豁见几物。喜告妻,妻审之,则脂膜破小窍,黑睛荧荧,才如劈椒。越一宿,幛尽消;细视,竟重瞳也。但右目旋螺如故。乃知两瞳人合居一眶矣。生虽一目眇,而较之双目者,殊更了了。由是益自检束,乡中称盛德焉。
异史氏曰:“乡有士人,偕二友于途,遥见少妇控驴出其前,戏而吟曰:‘有美人兮!’顾二友曰:‘驱之!’相与笑骋,俄追及,乃其子妇,心赧气丧,默不复语。友伪为不知也者,评骘殊亵。士人忸怩,吃吃而言曰:‘此长男妇也。’各隐笑而罢。轻薄者往往自侮,良可笑也。至于眯目失明,又鬼神之惨报矣。芙蓉城主,不知何神,岂菩萨现身耶?然小郎君生辟门户,鬼神虽恶,亦何尝不许人自新哉!”
(选自蒲松龄《聊斋志异》)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每陌上见游女,辄轻薄尾缀之尾缀:尾随。 |
B.目炫神夺,瞻恋弗舍夺:丧失。 |
C.稍稍近觇之觇:窥视。 |
D.友伪为不知也者伪:虚伪。 |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是方栋思过自新表现的一组是(3分)()
①经宿益剧,泪簌簌不得止②懊闷欲绝,颇思自忏悔
③久之乃返,复自鼻入眶中④旦晚无事,惟趺坐捻珠
⑤由是益自检束⑥乡中称盛德焉
A.①②⑤ | B.①③④ |
C.②④⑤ | D.③⑤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正确的一项是()
A.读书人方栋很有才气,但禀性轻浮好色,每次见到路上的女子就有轻薄尾随,意欲调戏。 |
B.清明节前的一天,方栋在城郊看到一位骑马的女子,于是上前调戏,被该女子下毒手报复,方栋双目被扬进沙土失明,他痛悔不已 。 |
C.方栋静心思过,早晚无事就诵经修性,一年后万念俱灰,不料在眼中修炼出两个小人来。 |
D.蒲松龄评论说,那些轻浮之人往往自取其辱,确实可笑,方栋就因此遭鬼神报复。鬼神虽然险恶,但也允许别人改过自新。 |
(1)婢乃下帘,怒顾生曰:“此芙蓉城七郎子新妇归宁,非同田舍娘子,放教秀才胡觑!”
(2)由是益自检束,乡中称盛德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方山子传
苏轼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注:西汪著名游侠)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
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屋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余既耸然异之。
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有九年,余在岐下,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欤?
(选自《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间里之侠皆宗之宗:尊奉 |
B.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遗像:遗留下来的式样 |
C.见方山子从两骑从:跟随 |
D.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见:显现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用“/”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开,正确的—项是
A.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面见方山子傥见之欤? |
B.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欤? |
C.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欤? |
D.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欤?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2)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
(3)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