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史学家说:“空想社会主义者从改造人类社会,建立一个理性和永恒正义的理想社会的角度,尖锐地抨击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各种弊病和祸害。”下列哪项不是空想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
| A.工业革命的发展 |
| B.资本主义已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 |
| C.西欧社会贫富分化明显 |
| D.工人阶级生活非常悲惨 |
下表为华资企业增长表(据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编制)。华资企业增长对当时中国社会产生的最大影响是
| 时 间 |
厂数(家) |
创业资本数(元) |
工人人数(人) |
| 1913年 |
698 |
330,824,000 |
270,717 |
| 1920年 |
1759 |
500,620,000 |
557,622 |
A.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B.近代企业在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
C.民族资产阶级从此登上了政治舞台
D.为近代民主主义革命转入新的发展阶段奠定了基础
太平军攻占绍兴后,地主“向佃户收租,如乞丐状,善者给数斗,黩者不理”。这种现象反映了
| A.“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的原则 | B.太平天国否定了地主土地所有制 |
| C.农民拥护太平天国“有饭同食”的原则 | D.农民依靠太平天国政权进行抗租斗争 |
1851年与1911年都是辛亥年,在中国都发生了大规模革命运动,这两场革命运动的相似之处有
| A.发动者都希望按照西方的政治模式改造中国 |
| B.参加革命者都是为生计所迫,才揭竿而起的 |
| C.发动者都尝试用暴力推翻清朝,建立民主制度 |
| D.革命都从中国南方开始,高潮发生在长江流域 |
1906年除夕,两广总督岑春煊发布谕告,宣布从明年正月起,废除“婢膝奴颜,有伤气节”的下跪请安,大小官员相见,概用长揖,同时废除禀帖中的“卑职”等用语。其后,湖北、江苏、河南等省纷纷仿效。这种现象说明在当时
| A.平等观念在一定范围内传播 | B.辛亥革命革除中国社会传统陋习 |
| C.“三纲五常”思想受到严重冲击 | D.近代文明礼仪被中国人普遍接受 |
某学者曾提及:一群志趣相投者“生育于此种‘学问饥荒’之环境中,冥思枯索,欲构成一种‘不中不西即中即西’之新学派”;由于固有之旧思想根深蒂固,所汲取的西学极为有限,其学说难免支离破碎。文中所说“新学派”的代表人物是
| A.林则徐、魏源 | B.康有为、梁启超 | C.孙中山、章太炎 | D.陈独秀、胡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