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后,孙中山回到上海,着手写《会议通则》一书,后改名为《民权初步》。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集会者,实为民权发达之第一步。然中国人爱集会之厉禁。合群之天性殆失,是以集会之原则、集会之条理、集会之习惯、集会之经验,皆阙然无有。以一盘散沙之民众,忽而登彼于民国主人之位,宜乎其手足无措,不知所从,所谓集会则乌合而已。
【材料二】会长为全体之公仆,非为一部分或一人而服务,是故彼虽为一会之长,而非一会之主人翁也.彼以事体之秩序,而纠率会众,使一切皆循公正平等而行。彼维持秩序及额数,如遇秩序紊乱之时,当立呼“秩序!”会员之义务,在能以竭助会长维持秩序。而维持之道,则当从自己始。如在会场,须戒出声,戒旁语,戒走动,并戒一切之能扰乱会场而阻人言听者。
【材料三】以动议及表决而处事,重要之步调有六,其秩序如下:一、会员起立而称呼主座。二、主座起立而承认会员。三、会员发动议而坐。四、主座接述其动议。五、主座界机会以讨论。六、呈动议以表决,并宣布表决之结果。大多教者,即过半数也;较多数者,即半数以下之最多数也。……一切社会之职员选举,最少须有一票过半乃能当选,庶几合大多数之常例。
问题:
(1)据材料二、三,孙中山认为开会应该遵循什么样的规则?(不得摘抄原文)
(2)根据上述规则,孙中山是怎样理解民主的内涵的?
(3)为什么孙中山认为国民学开会是实施民权的第一步?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这一认识产生的主要背景。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美国外交政策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要造成一种局势,俾使我们和其他国家都能塑造出一种免于威胁的生活方式……我们的胜利乃是战胜那些想把其意志和生活方式强加在别国头上的国家。
——据杜鲁门总统1947年3月12日致国会的咨文
材料二现在,美国不再是从经济角度来说的世界头号国家,超群的世界强国,也不再仅仅有两个超级大国。当我们从经济角度和经济潜力来考虑问题时,今天世界上有五大力量,它们是美国、西欧、苏联、中国,当然还有日本。
——据尼克松总统1971年在堪萨斯城假日旅馆的讲话
材料三我们是世界上唯一能够聚集维持和平力量的国家。正是这一领导的重任以及实力,使美国在一个寻求自由的世界中成为自由的灯塔。
——据布什总统1991年致国会的咨文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杜鲁门所说的“把其意志和生活方式强加在别国头上的国家”是指哪一国家?美国对其采取了什么政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实施该政策在经济和军事领域的具体表现。
(2)根据材料二,尼克松的话反映了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政治格局出现怎样的变化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分析他将西欧、日本和中国列入世界“五大力量”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布什所说的“我们是世界上唯一能够聚集维持和平力量的国家”的直接原因是什么?布什的话反映美国的意图是什么?
城市经济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前期城市仍实行坊市制度,但作为居民区的坊和作为商业区的市完全移入城内,并严格分开。商业活动集中在市中进行,每天中午击鼓三百声开市,日没前三刻击钲(小锣)三百声收市。市设有市令,两京及上州皆为品官,中州至下县则为吏,负责市门启闭、管理市场交易。
——《隋唐五代简史》
材料二市井经济之家……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耍闹去处,通晓不绝。
——摘自北宋《东京梦华录》
遇坊巷桥门及隐僻去处,俱有铺席买卖。
——摘自南宋《梦梁录》
材料三明代中叶,城镇获得了空前的繁荣,不仅出现了大量以商品集散或转口贸易为主要功能的商业性城镇,更重要的是出现了以手工业为专业特色的市镇,江西景德镇以陶瓷业著称,广东佛山镇以器制造业闻名。……商人及商业是城市生活最为活跃的部分。商人以乡缘为联接纽带,形成商帮,从事全国性的商业活动。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四以下两图反映了19世纪后期英国伦敦的城市风貌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朝前期“市”的特点。(6分)
(2)对比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宋代的“市”与前代相比发生了哪些变化。(4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明中叶城市经济发展的表现。
(4)根据材料四,分析工业革命给伦敦发展带来了哪些影响?
五四运动是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近年来对五四运动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和细化,一些热点问题引起学者们的关注,取得很多新的研究成果,形成不少新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观点一:五四精神是一种不屈抗争的爱国主义精神。(胡绳.雷颐.高力克等学者)
(1)简要分析五四运动具有不屈抗争的爱国主义精神的原因并用史实说明五四运动的成果。
观点二:五四时期知识分子在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批判与选择之间存在矛盾,这种矛盾既是两个文化体系碰撞后的产物,又是新旧时代接触后的结果。(张宝明.欧阳哲生.刘雨等学者)
(2)列举两例近代中国19世纪末到五四运动前“两个文化体系碰撞”的典型事例。
观点三:五四运动后知识分子关于救国方略有三种观点:一是学术救国、科学救国、教育救国;二是走俄国式革命道路;三是走政治改良道路。(叶青等学者)
(3)道路抉择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中国共产党代表人民利益选择了哪条道路?之后,中共又是如何结合国情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1)材料一中反映古代什么政治制度?请指出这一政治制度的作用
材料二元朝大政委于中书省,今冀、晋、鲁、内蒙及河南的黄河以北地区称“腹里”,由中书省直辖。中书省也称都省,为全国行政中枢。总领各行省,又兼辖腹里。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元制,凡有重大军事,则遣中书省官员前往督之,其班底仿中书省建制,故称“行中书省”。《元史·地理志》中载:“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
(2)根据材料二指出元朝设置的中书省的主要职能是什么?元朝为什么实行行省制?
材料三雍正年间,用兵西北……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
——赵翼《檐曝杂记》
(3)材料三中军机处的主要职能和作用分别是什么?军机处的设置反映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怎样的发展趋势?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白居易《朱陈村》
材料二 1957-1961年全国主要农产品产量(单位:万吨)
年份 |
粮食产量 |
棉花产量 |
油料产量 |
糖料产量 |
1957 |
19505 |
164.0 |
419.6 |
1189.3 |
1958 |
20000 |
196.9 |
477.0 |
1563.1 |
1959 |
17000 |
170.9 |
410.4 |
1214.7 |
1960 |
14350 |
106.3 |
194.1 |
985.5 |
1961 |
14750 |
80.0 |
181.4 |
506.5 |
——人民版《历史必修·第二册》
材料三我们首先在农村实行搞活经济和开放政策,调动了全国80%以上的人口的积极性。我们是在1978年年底制定这个方针的,几年工夫就见效了。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请回答:
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古代传统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与其相对应的基本土地制度。
根据材料二,概括这一时期我国农业的基本状况。出现该状况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材料三中“农村实行搞活经济”的方针政策指的是什么?这一政策,在哪两个省份试行后推广至全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方针政策产生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