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爱的阅读
人很难把握生命。一位医生说,毛病不断的人,不见得短命。就像一只瓷瓶,纵然已显裂纹,但仔细爱护,亦可避免破碎。而一只好碗,一不当心也会粉身碎骨。这样的话就应他和她身上。
相伴走了三十年,一向无甚大病的她倒要走在长病的他之前了,昨天去参加了一个“文革”中与她同囚“牛棚”[注]的一位老先生的追悼会,回来路上竟猝然倒地。
他怎么都不能接受这个突降的不幸。他跪在她面前,紧握那只失血的手,一遍又一遍地念:“说好的,将来你是要先送我的,你怎么可以先走了呢!怎么可以不管我了呢?”她仿佛听到了他的声音,失神的目光亮了一亮,闭着的嘴张开了,发出了耳语般的声音,好像是说,对不起啊,对不起啊……
男子的哭声,使人心碎,他们的女儿拉开了跪地不起的父亲。
丧事之后,他和女儿整理了她的遗物。她的多种爱让她收藏了好些东西:有书有画,还有一大叠集邮本。每一样东西,都让他重温妻的一切:恬静的笑脸,柔柔的声音,偶尔也发一点小脾气,还有那双为他常年端汤端药的粗糙得一点不像读书人的手……
他忍不住又一次泪满衣襟,他摩挲着一摞妻用过的书、笔记本,一页页翻着。突然,他觉得手上有些异样,仔细一看才发现,这个笔记本的内芯,每两页的四周都粘上了。
他终于小心翼翼地启开了粘着的纸边。出现在眼前的是,几十张蓝色的信纸,每一张上都有着长短句——这是一个男人写给女人的几十封情书。诗人正是不久前去世的那位老先生。银钩铁划,写活了一场持续了二十多年的静悄悄的爱!
他像一座雕像般地沉默着。久久,女儿一双手轻轻地按在父亲的肩上。望着满头白雪的老父,女儿的手战栗了,声音哽噎了:爸爸,请你原谅妈妈吧,她已经走了,对死者是要宽恕的……
父亲像是睡着了,好一会儿睁开眼睛,望着女儿缓缓说道:“孩子,应该请求原谅的不是你妈妈,而是你爸爸……”女儿惊恐又疑惑地说道:“可是,可是妈妈毕竟骗了您这么多年……”“孩子,你听我说。”父亲擦去了女儿的眼泪。“不要说‘骗’这个字。一天两天,一年两年,瞒着,那是骗。二十多年就不能说‘骗’字了。这世上有谁肯用二十多年的生命来骗我?这样的骗,难道不是爱吗?孩子,我是幸福的,我得到了你母亲几十年的爱,如果她还在,我还会得得到很多。可是,遗憾的是,我知晓得太晚了,我没有能让你母亲得到幸福……”
“爸爸!好爸爸!”女儿悲声如箫。
[注]“牛棚”:指“文革”时期关押着所谓“牛鬼蛇神”的地方。
1.小说的开篇,援引医生的话,“一只好碗,一不当心也会粉身碎骨”,这个比喻的意思是
什么?“她”临终前,为什么努力想对“他”说“对不起?”“他”当时是如何理解“她”
的意思的?
                                                                         
                                                                               
                                                                               
                                                                               
2.请以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分三条概述“她”和“老先生”之间“持续了二十多年
的静悄悄的爱”。
                                                                         
                                                                         
                                                                               
                                                                          
3.整理遗物,发现了情书,“他像一座雕像般地沉默着”、“像是睡着了”,这两句描写意在
表现什么?这样写有哪些妙处?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相应问题
草堂·诗魂
细雨蒙蒙,落叶飘飘。
当我来时,又是茅屋为秋风所破的季节。老天像有意在营造一份思古幽情,像有意让人来品味一种人生意蕴——文章憎命达!
茅屋而草堂,草堂而杜甫草堂,这绝代诗圣生命的一大栖息处,这和着一个风雨飘摇的时代、一个伟大灵魂沉吟的处所——杜甫草堂,早已成了成都的杜甫草堂公园。草堂公园由大廨、诗史堂、工部祠和柴门等景观组成,给成都人一个清幽的休息场所,也给远方慕名而来的游客以精神的慰藉。设施是对过往的纪念,也是对现在的经营。只是,草堂作为一个诗人艺术生命的凝结处,作为中国文学史的一个纠结点,作为一段历史的观象台,太有特点了,情绪也太浓重了。“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读清人顾复初的“异代不同时,问如此江山,龙盘虎卧几诗客;先生亦流寓,有长留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那副对联,更让人嘘唏不已。草堂的文化意义与杜甫在世时命运的反差也太大了。然而,又让人坚信只要确实灿烂过,也就注定会占有辉煌。
草堂足供观赏,甬道曲折,尽可徜徉,更何况又是细雨迷蒙,黄叶铺地!草堂,此时此际的草堂在诉说什么呢?从开元到天宝,《壮游》《三吏》《三别》《北征》《秋兴八首》,直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代诗史再现了一个时代,仅这些就足以彪炳青史了。这是杜甫的不朽,这是杜甫的辉煌,这也是杜甫的价值所在。舍此,我们又何以了然在一个大起大落的朝代里,有一个愈老大愈清瘦愈苦寒的杜工部!这些是不必说的。但仅仅如此,就远不能了然杜甫诗歌抑郁沉雄的内在生命力,也远不能了然士人的用世之志与命运悲剧。这正是文章憎命达的命意所在,是其深层的人生意蕴所在,也是中国历史上人才的成就与命运的二律悖反。
中华传统,士人总有一份天下之志、用世之心,更何况出身于奉儒守官世家的杜甫!杜甫曾抒写人生抱负:“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他希望一出山就占据要津,而且充满理想色彩——要让君王赶上传说中的尧舜,要使全国民风淳朴敦厚。志莫大焉!然而,命运总是跟人开玩笑,历史也总在捉弄志士仁人。由开元而天宝,张九龄罢相,李林甫上台,唐王朝也今非昔比,贤能之人想说什么做什么都已不可能了。这是国家的不幸,时代的不幸,也注定了杜甫一生宏图大志的落空。肃宗即位后,杜甫表面上拥有一官半职,比如左拾遗、华州司功参军、工部员外郎,而实际上却难有作为,薪俸也不足以养家。离开中原后,其行迹大略是同谷—锦城—夔州—潭州,同时他的生命也如一片黄叶飘到了尽头。
可是,他的诗作却从此更加如长河激浪,深潭照物,映现出一代河山的风云、生灵的状貌。它们如钟,如鼓,回响在中华历史的长空。杜甫的命运就这样确定了,杜甫的历史角色及其创作成就也就这样确定了。这时我们再吟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诗句,就会发现,个人的遭际,在诗圣眼中已不算什么了,此时他所想的只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苦寒到此已极矣,而忧患、仁慈至此亦已极矣!杜甫之胸怀,杜甫之心地足以光照日月!“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或者说经邦济世,要的不就是这种德与才么?但是,风雨飘摇中的唐王朝抛弃了杜甫,而历史却于风雨飘摇中造就了另一个杜甫。这究竟是杜甫的不幸,还是杜甫的幸运呢?历史总是把一份生命的朴素,让人咀嚼得百味丛生。
流连一番,天色已晚,该走了。细雨依然。
从文中看,“草堂的文化意义”指的是什么?(不超过30个字)
从文章第四段看,“草堂在诉说什么呢?”请根据文意概括回答。
阅读全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1)这篇文章写到了哪些方面的对比?
(2)结合全文,简要分析这种写法的好处。
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通过分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诗句,鲜明地揭示了杜甫在风雨飘摇的时代,不顾个人生活的苦寒,关注国事,心忧苍生的伟大胸怀。
B.作者借用顾复初的对联,抒发了参观杜甫草堂的感慨,又择取杜甫著名诗句阐述诗人的理想与情怀,引用贴切,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C.围绕“文章憎命达”这一中心,文章深入探讨了伟大诗人杜甫《壮游》《三吏》《三别》《北征》《秋兴八首》以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诗作的历史意义。
D.文章以写景和交代游踪开始,接着点明主旨,然后分别从草堂引发的观感、杜甫人生艺术道路两个方面展开叙述,最后以写景和交代游踪作结,结构完整,中心突出。

E. 文章用“如长河激浪,深潭照物”形容杜甫诗歌波澜壮阔、想像奇特的浪漫色彩,用“如钟,如鼓,回响在中华历史的长空”形容杜甫诗歌超越时空的现实意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信州何处石红许
上饶,这个古代叫做信州的城市,有一条秀美的江,叫信江。究竟是先有信江,还是先有信州,我一度被这个问题困扰过。信江,依然滔滔西去,不知疲倦;信州,如今已经成为一个市的下辖区。
几年下来,我的信州情结日渐加深,却总也脱不了“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感觉。一日,突然脑海里冒出一词——信州何处?
不客气地说,我几乎找不到这座城市的文化标志。这么些年每天徜徉信州,我在寻找生活的同时也一直在寻找心中的信州,她不应该仅仅停留在行政区划上,或者是一个简单的地域名称。
走在茶山寺,漫步陆羽泉,我想,这应该是信州的骄傲,乃天下第四泉。“茶圣”陆羽在这里隐居种茶著作,完成了世界第一部完整的《茶经》,这是全国其他所谓茶乡所不能匹比的。诗人孟郊在《题陆鸿渐上饶新开山舍》诗中有“开亭拟贮云,凿石先得泉”之句,茶文化的鼻祖当属信州。但这只是我的一厢情愿,天下有几人知道陆羽与信州的“源流情结”。茶山寺的袅袅茶香早已飘逝,琅琅读书声不得不让我放弃深入凭吊。她已作为一所中学,茶山不再,昔日碧绿的茶园湮灭在严谨的教学楼群间、平整的竞技操场上;陆羽泉也已枯竭,飞檐亭榭犹在,鲜有游客,清晨、黄昏时分,传来的是为解答某一道题的稚嫩争论声,面对我的叩问,陆羽泉无语。
带湖在信州城北,是辛弃疾留下的遗迹,老先生的“带湖吾甚爱,千丈翠奁开。先生杖屦无事,一日走千回……”“稻花香里说丰年”等词,让住在带湖畔的村民(如今也叫市民)无比自豪。走在带湖,湖面波光潋滟,低矮的山丘长满茂盛的灌木茅草,翠绿的竹林间不时有小鸟飞过,一边吟诵着“辛词”,倒觉得是一件养性怡情乐事,带湖山庄曾风光一时,承办过辛弃疾诗词研讨会,来自海内外的“辛词”学者、教授云集,围绕带湖、辛弃疾高谈宏论,洋溢着浓郁的学术气息。山东济南经常有学究来此寻找,企盼有闪光的发现,毕竟带湖孕育了近300首辛词。辛词连同带湖是载入文学史册了,但带湖仅仅是作为一个远年的符号而已,在过度开发的指挥棒下它正在一点一点地淡出世人的视线。
信州一截截古城墙,还有踪影吗?有年长者说东门还残存,偷得闲暇,我去找寻过几次,每次都抱憾而归,或许存有吧,却已成为某个居民家中的一堵院墙。我所看到的是,高楼的逼仄中一幢幢杂乱无序的民房,狭窄的弄道穿插其间,檐接着檐墙挨着墙,取代的是充满现代气息的新地名,导航巷、五三大道、中山西路。北门有吗?一条车轮滚滚几十年现已废弃的浙赣铁路碾碎了古城墙的哪怕是一片瓦砾。赣东北大道就是当年的护城河的雏形,连同中心广场俗称西壕沿,每天演绎的车水马龙、市井叫卖,谁还记得?住在繁华的南门口、金龙岗,曾经身份显赫的标志,封建达官显贵、纨绔子弟彰显耀武扬威的场所。商业繁荣的明清下脚街,如今改造为信江西路,商业氛围依然,但味道早已南辕北辙。
寻寻觅觅,觅觅寻寻,这是我昼出晚归的信州,这是我来回奔波的信州,1700多年的历史,不应该销声匿迹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信江作证,信州文化的厚重、积淀是生生不息的,需要代代传承。
说到上饶,人家只知道“集中营”,说到信州则是一片茫然沉默,每每此时,我真想大声喊道:信州是古代汉朝以来六县府首,她出产 “茶圣”、《茶经》,出产“辛词”、理学……
一个河面铺满月色的冬夜,独对长空,坐拥信江,轻轻地,我一声叹息
“几年下来,我的信州情结日渐加深,却总也脱不了‘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感觉。”请简要分析“独在异乡为异客”在这里的含义。
文章结尾处作者说“轻轻地,我一声叹息”,作者为什么而叹息?
联系全文,说明本文题目“信州何处”的内涵及其拟题效果?
作者说:“我在寻找生活的同时也一直在寻找心中的信州”,请在文中列举的“茶山寺、带湖、古城墙”中任选一处,谈谈作者“心中的信州”应该是怎样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假如没有蜜蜂,人类将会怎样?
瞿剑
①近百年前,爱因斯坦曾预言“如果蜜蜂消失,人类生存的时间就可能只有几年了”。中国农科院蜜蜂研究所提供的资料表明,在人类所利用的1330种作物中,有1100多种需要蜜蜂授粉,否则这些植物将无法繁衍生息;蜜蜂的采集半径在3000米左右,一箱蜜蜂通常有4—5万只以上的采集蜂,一个蜜蜂饲养场等于在其所覆盖的周围1800多亩范围内分布了数以万计的义务采样员,对环境进行动态取样和检测。来自美国农业部的数据显示,美国200多万群蜜蜂中,有100多万群用于为农作物授粉;蜜蜂授粉每年创造约200亿美元的产值,它们为农作物授粉而产生的价值是蜂产品本身价值的143倍;另外,蜜蜂授粉给美国人提供了1/3的膳食。2004年美国在发表蜜蜂基因组序列的评论中称:“如果没有蜜蜂,整个生态系统将会崩溃。”以至于2006年美国东、西海岸出现史无前例的因蜂群衰竭失调引起的蜂群丢失现象之后,美国国会经听证拨巨资对蜜蜂进行研究和保护。
②中国农科院蜜蜂研究所所长吴杰指出,与其他养殖业相比,养蜂业不仅投入少、见效快,而且具有独特优势:养蜂无需占用耕地、建筑厂房,无需大量劳动力,无需灌溉及消耗玉米、水稻、大豆、小麦等饲料。更重要的是,蜜蜂靠采集花蜜、花粉生存繁衍,客观上起到为植物授粉,促进生态平衡的作用,这对我国农业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极具现实意义。他强调,我国绝大部分地区处于季风气候区,昼夜温差大,植物品种众多,尤其是存在大量野生植物(包括农作物)资源。而近几十年来,由于现代化、集约化农业的发展,杀虫剂和除草剂等被大量使用,致使野生授粉昆虫锐减。如果没有蜜蜂进行高效授粉,植物(包括农作物)的授粉总量将受到极大影响,一些植物资源、特别是野生植物资源的生存繁衍就会受到威胁,严重的可能导致物种灭绝,进而引发整个植物群落和生态体系的改变。其次,我国作为一个生态十分脆弱的国家,正在大力实施的水土保持、防沙治沙、封山育林、退耕还林等环境生态工程中,如果缺少蜜蜂授粉,显花类植被的繁育就会受到影响,其结果将直接不利于工程的实施效果。
③随着蜂业科学的发展,尤其是蜜蜂基因组序列草图的完成,蜜蜂作为模式生物逐渐受到全球科学家及公众的重视。
④更关键的是,社会对蜂业的认知,主要停留在蜂产品的消费上,而基本上不了解蜜蜂自然授粉的重要作用。虽然在南方的荔枝种植区,因大面积种植单一果树而导致自然授粉的昆虫种类有限,而人工授粉又难度高、工作量大、效果不好,近年来已出现果农租用蜂群授粉的势头,但总体上,蜜蜂授粉远未形成专业化、产业化。同时,有关职能部门也对蜜蜂自然授粉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不少地区至今仍在对基本不占用资源的蜂农征收所谓“资源占用费”;植保部门盲目引进和生产一些对蜜蜂剧毒的农药如“锐劲特”等,也对蜂群造成极大伤害。(选自《科技日报》,有删改。)
下列对第2段画线句子“这对我国农业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极具现实意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其他养殖业相比,养蜂业具有不与农业生产争夺资源的独特优势。
B.蜜蜂的生存繁衍方式客观上起了为植物授粉,促进生态平衡的作用。
C.我国绝大部分地区气候条件不同,植物品种众多,农作物资源丰富。
D.蜜蜂授粉,能促进显花类植被繁育,增加环境生态工程的实施效果。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农科院提供的资料表明,蜜蜂是自然生态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B.蜜蜂能够对环境进行动态取样和检测,确实是生态环境监测的最佳物选。
C.有数据显示,蜜蜂为农作物授粉而产生的价值比蜂产品本身价值大得多。
D.和美国相比,我国蜂业的产业集中度低,蜂蜜产量及质量低,竞争力弱。

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蜜蜂自然授粉对自然界的巨大贡献是人类和其他任何生物都无法替代的。
B.蜜蜂的重要性目前还基本上不为大众所知晓,而这将会带来灾难性后果。
C.蜜蜂一旦不授粉,将威胁野生植物资源的生存繁衍,乃至导致物种灭绝。
D.蜜蜂逐渐受重视的原因是蜂业的科学发展和蜜蜂基因组序列草图的完成。

为了改善我国1亿多小学生的健康状况,传播奥运知识和健康知识,针对全国小学生课间设计的“中国校园健康行动——快乐十分钟”活动,25日在北京正式启动。
该项活动是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卫生部等12部委近期联合推出的“中国校园健康行动”的一项重要内容。“快乐十分钟”是利用课间休息时间,分班级组织孩子每天至少进行10分钟体育健康锻炼的活动。“快乐十分钟”是根据在美国小学内流行的“Take10”改编,适合在我国小学校园内开展。
据中国学生营养与健康促进会近日发布的调查显示,我国学龄儿童少年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比例仅为5.4%,而6至17岁的学生久坐少动者占94.1%。我国儿童的肥胖率比10年前翻了一番,近视眼越来越多,健康状况堪忧。“快乐十分钟”内容丰富,寓动于乐,趣味性强,符合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在北京市和平里第二小学试点两年后,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肥胖率明显下降,没有新增近视发生。
据介绍,“快乐十分钟”的内容目前包括16类、45项,其中有:奥运操、看不见的跳绳、拍拍跳、太空体验、新兵训练营、模仿动物、运动三项等。这些活动由学生自编自创,生动有趣,既可在教室内,也可在教室外进行。
“快乐十分钟”启动后,将在北京选择10所小学作为首批试点,随后在全国10个城市推出,每个城市至少选10所学校,从下学期开始在全国推行。
“中国校园健康行动——快乐十分钟”活动的目的是什么?

A.为了学习在美国小学内流行的“Take10”活动
B.为了改善我国小学生的健康状况,传播奥运知识和健康知识
C.为了分班级组织孩子每天至少进行10分钟体育健康锻炼
D.为了充实小学生的课余生活

快乐十分钟的具体内容不包括哪些?

A.模仿动物 B.新兵训练营 C.拍拍跳 D.爬山

据调查显示,我国儿童少年健康状况如何?

A.健康状况很好
B.健康状况很差
C.健康状况令人担忧
D.健康状况一般

“快乐十分钟”启动后,将在哪里进行第一批试点?

A.上海 B.广州 C.天津 D.北京

这段文字告诉我们“校园健康”

A.要从初中生开始抓起
B.要从小学生开始抓起
C.要从高中生开始抓起
D.要从幼儿园开始抓起

绿色是大自然的基色,是生命的象征。绿色是青春和活力的代表,地球上没有了绿色,没有了绿色植物,也就没有了生命。绿色是一种祥和舒适的色彩,它给人以镇静安宁、凉爽、愉悦的感觉。由绿色植物组成的环境,会对人体的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皮层产生一种良好的刺激,使人的紧张情绪得到改善。医学专家测试发现,人如果较长一段时间处于绿色环境中,尤其是在茂密的森林地带,其皮肤温度可降低1——2摄氏度,心脏搏动,呼吸都有所减慢,血压也略有降低,从而使人的紧张情绪得到缓和。
人们在紧张工作之余,适当到绿树成荫的优美环境里散步、休息,不仅能使心情宽松愉快,而且能很快地消除大脑的疲劳,激发人的灵感和创造力。
当前,国际上提出“绿视率”的理论,认为绿色的分布面积在人的视野中达到25%时,人的精神感觉最舒服,大脑的反应最敏捷,对健康也最有益。
绿色能给人带来什么感觉?

A.愉快凉爽 B.寒冷舒服 C.热烈奔放 D.祥和适宜

哪一项不是绿色环境能缓和人的紧张情绪的因素?

A.能使人呼吸减慢
B.能使人血压降低
C.能使人血液循环变慢
D.能使人心脏搏动次数减少

在紧张工作之余,适当地到绿色环境中散步休息有什么好处?

A.能使人产生丰富的想像力
B.能激发人的灵感和创造力
C.能使人与他人和睦相处
D.能使人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

“绿视率”理论认为绿色达到多大比例对健康最有益?

A.居室的25平方米是绿色的
B.绿色植物应占空间的一半
C.绿色植物应占环境的3/4
D.眼睛看到的景象1/4是绿色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