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
| A.凭借一曲《2002年的第一场雪》迅速蹿红的刀郎,鸡年隆重推出第二个专辑,在歌坛再兴巨澜,而圈内的一些“大哥大”、“大姐大”也安之若素,表现出大度和容纳。 |
| B.乌克兰大选举世瞩目。其间,美国又一次施行“美元外交”以左右局势。广大选民实在不可理喻“山姆大叔”的这一行径。 |
| C.王刚喜欢恃才傲物,看不上的东西绝不购买。 |
| D.生命遭遇吞噬,家园遭遇损毁,地震、海啸极大 地危害着东南亚等地人民,而与人为善的义举也在全球形成热潮。“人与自然”的故事演绎得异常悲壮和感人。 |
下列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司马迁。鲁迅称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
| B.《史记》中本纪记述皇帝,世家记述诸侯王,列传记述各方面的著名人物。项羽虽没做过皇帝,但他打入咸阳,号令诸侯,称霸一时,因此司马迁把他列入本纪。 |
| C.《战国策》的作者是西汉的刘向,《烛之武退秦师》就选自此书。 |
| D.宴席的四面座位,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西向侍坐。《鸿门宴》中“项王、项伯东向坐”,是最上位,范增南向坐,是第二位,再次是刘邦北向座,张良则为侍坐。从座次可看出双方力量的悬殊与项羽的自高自大。 |
下列是对原文人物性格、艺术手法的分析及相关内容的概括,有不恰当的()
| A.“不虚美,不隐恶”是司马迁记录历史人物的一大亮点,这种“实录”感使得他笔下的人物形象显得真实饱满。比如写项羽在鸿门宴上的言行,除了表现其直率.守诺之长,还着力表现其刚愎.寡谋之短。 |
| B.“怒斥太子”表现了荆轲性格的另一侧面。作为一个侠士,他必然以“言必信,行必果”自高,容不得别人对他的操守有所怀疑。太子的不信任,使得荆轲在临行前一反平素的沉着,在尚未计出万全的情况下,仓促前行,而导致最终的败局。 |
| C.“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烛之武指出晋国贪得无厌,灭郑之后,接着就侵犯秦国,提醒秦伯对此现实不能不存戒心。 |
| D.司马迁在刻画项羽这一形象时,运用了对比、映衬的手法,用刘邦的狡诈,对内奸绝不留情衬其直率、宽宏大度,用范增的多谋、急躁衬其短视、刚愎,故虽寥寥数语,项羽仍显得形象鲜明,富有神采。 |
从句式角度看,下列句子不同类的一项是()
| A.大王来何操? | B.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 C.沛公安在? | D.夫晋,何厌之有? |
下列句子中“其”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是()
| A.以其无礼于晋 | B.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 |
| C.其意常在沛公也 | D.吾其还也 |
对下列句中“之”字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②是寡人之过也③邻之厚,君之薄也
④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⑤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⑥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 A.①③④/②⑥/⑤ | B.①②/③⑥/④⑤ |
| C.①④/②③⑥/⑤ | D.①⑤/②⑥/③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