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6---9题。
载人航天最动人的情节是航天员在太空中的精彩表现,完成一系列太空工作之后,总要返回地面,有去无回是不可想象的。发射升空考验的是运载火箭的功力,而返回时就要靠航天器自己了。无论是航天飞机还是宇宙飞船都要经历返回这一恐怖历程,返回是航天飞行中出现事故较多的阶段。中国的神舟五号、神舟六号,以及刚刚完成任务的神舟七号载人宇宙飞船都成功返回了地面,说明中国的返回技术已经非常完善。
一般载人航天器飞行高度大都在距地面300~500公里,神舟七号的轨道高度就在343公里。无论航天飞机还是宇宙飞船,从这样的高空返回地面,一般都首先采用减速制动,然后成落体(相当于平抛)运动,开始下落。可以计算,若不计阻力,到达地面的垂直速度可达每秒2.5公里以上,什么样的航天器都要摔得粉身碎骨。
好在航天器下落到距地面100多公里时,进入到地球大气层,大气的阻力会帮助航天器慢慢减速。但是空气的摩擦会产生大量的热能,温度可达1000~2000多摄氏度,防护不好就会把航天器烧毁。我们在夜晚常会看到拖着亮亮尾巴的流星,就是闯入地球大气层外空物体碎块被大气层摩擦烧掉的痕迹。为此,在航天飞机或宇宙飞船上既要有良好隔热材料和结构设计,防止舱内温度过高,又要有良好的吸热和散热材料,把热量及时散掉,这样才能安全通过大气层这层屏障。
降到一定高度后,航天飞机可以靠机翼滑翔,而宇宙飞船则需要进一步减速下落,这时就需要降落伞了。它可以使飞船的速度减到每秒10米左右,离地面1米高时,反推发动机最终将飞船减速至每秒1米多的速度,相当于慢骑自行车撞墙的效果,人体就可以承受了。
飞船的降落伞可不是一般跳伞员的降落伞可比的,一是要承受巨大的冲力,二是重量又要轻,否则会增加飞船的负担,所以一般的材料是不能胜任的。据说神七的减速伞采用的是强力高、重量轻、缓冲性好的特制涤纶材料制成,伞撑开的面积1200平方米。回收伞由96根伞绳撑起来,每根伞绳的长度为46米,每米伞绳的重量仅2克,但每根绳子可承受300千克的拉力,保证了神七顺利返回。
不仅仅航天器的返回,其实,整个航天技术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都依赖于新材料的应用。实际上,高新技术都离不开神奇的新材料,所以新材料是高新技术发展的物质基础,而且各个领域的发展都离不开新材料的应用。
1.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载人航天器发射升空考验的是运载火箭的功力,而返回时就要靠航天器自己了。
B. 载人航天器成功返回的关键技术是减速制动,减速制动的关键是降落伞,降落伞的关键是新材料。
C. 不管是航天飞机还是宇宙飞船,从高空返回地面时,一般都首先采用减速制动,然后然后成落体运动,开始下落。
D. 中国的神舟五号、神舟六号、神舟七号载人宇宙飞船最终都成功返回了地面,说明中国的返回技术已经非常完善。
2 对“航天飞机和宇宙飞船能安全通过大气层这层屏障”的原因解说最正确的一项是
A. 航天器在下降过程中,大气的阻力会帮助航天器慢慢减速。
B. 空气的摩擦会产生大量的热能,温度可达1000~2000多摄氏度,防护不好就会把航天器烧毁。
C. 在航天飞机和宇宙飞船上既有良好的隔热材料和结构设计,防止舱内温度过高,又有良好的吸热和散热材料,把热量及时散掉。
D. 宇宙飞船在减速下降过程中,借助降落伞,可使宇宙飞船安全通过大气层这层屏障
3. 关于飞船降落伞的相关知识,下列各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一般跳伞员的降落伞远远无法和飞船的降落伞相比,一般材料是不能做飞船的降落伞的。
B. 用于制作飞船降落伞的材料,既要求重量轻,还要能承受巨大的冲力。
C. 能做飞船的降落伞的材料,往往强力高、重量轻、缓冲性好。
D. 飞船的降落伞不等于减速伞。
4. 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 宇宙飞船在航天飞行中出现事故较多的阶段是发射升空阶段。
B. 航天器由高空返回地面的过程中,到达地面的垂直速度可达每秒2.5公里以上。
C. 航天飞机在下降过程中,降到一定高度后,不必依靠机翼滑翔,借助降落伞,就可以
帮它达到目的。
D. 如果不用强力高、重量轻、缓冲性好的特制涤纶材料做降落伞,神七号能否顺利返回
也许还是个未知数。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实用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7月22日8点我国长江流域将出现日全食。太阳物理专家、国家天文台研究员颜毅华告诉记者,虽然我们有了空间望远镜、日冕仪等先进手段,但对研究太阳而言,日全食仍是无可取代的“天赐良机”。早在两年前,国家天文台、紫金山天文台的科学家们就选定了浙江安吉、江苏苏州、安徽铜陵等多个点,作为本次日全食的科学观测基地。那么,日全食时到底能做怎样的科学观测?会有什么样的科学发现?
日全食最特别的地方,就是月亮会把太阳整个挡住。“虽然人类可以制造人造日食,但要离太阳那么近、那么大面积地挡住太阳,却是无能为力。”颜毅华说,太阳的光球层比日冕亮一百万倍,只有月亮完全挡住太阳时,日冕才能被各种仪器更清晰地观测到。“如果利用空间望远镜,还可以看到更黯淡的外日冕。”同时,当月亮挡住太阳时,处于全食带中的大气层就接受不到阳光,消除了大气散射的影响,我们就能清楚看到平时看不见的太阳大气的形态。
观测日冕说起日冕,它和人类的关系可就密切了:日冕中有许多太阳活动,比如耀斑、日饵、太阳物质抛射、冕震等。这些对地球的气候、磁场、无线电通讯都会产生影响。去年新疆、甘肃日全食,科学家就意外地拍摄到了一次日饵爆发的过程,这对研究太阳表面活动的动力学过程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
尤其令天文学家关注的是太阳大气中的阿尔芬波。1942年,瑞典物理学家阿尔芬在对太阳黑子的研究中发现了太阳中电离气体的磁流体波,现在称之为阿尔芬波。天文学家认为,太阳表面掀起的磁流体的汹涌“波涛”中,应该普遍存在阿尔芬波,这是解释表面温度只有几千摄氏度的太阳等离子体如何产生温度高达上百万度的日冕大气的一个关键。“去年有两篇发表在美国《科学》上的文章,都是讨论这个问题的。”颜毅华说,这次日全食的食延过程长达5分多钟,是观测太阳低层大气中阿尔芬波行为特征的一个非常难得的机会。国内科学家是第一次进行这类尝试,希望能有所收获。
除此之外,通过对冕震现象的研究,还可以测量日冕中的磁场、了解日面局部活动区的内部结构,这对于研究太阳活动区的起源和演化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天文学家们还将对日全食期间太阳上氦D3在太阳谷年的绝对亮度进行探测,结合过去的探测结果,以研究太阳的长周期物理规律。
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我们有了空间望远镜、日冕仪等先进手段,但对研究太阳而言,日全食仍是无可取代的途径。
B.当月亮挡住太阳时,处于全食带中的大气层就接受不到阳光,消除了大气散射的影响,我们就能清楚看到平时看不见的太阳大气的形态。
C.耀斑、日饵、太阳物质抛射、冕震这些全部的太阳活动对地球的气候、磁场、无线电通讯都会产生影响。
D.太阳表面掀起的磁流体中普遍存在的阿尔芬波是解释表面温度只有几千摄氏度的太阳等离子体如何产生温度高达上百万度的日冕大气的一个关键。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2009年7月22日长江流域可以看到日全食,其他地区能看到日偏食,离长江越远看到的被食掉的就越小。
B.人类也可以制造人造日食,而月亮可以把太阳整个挡住形成日全食,这两种现象的效果是一样的。
C.天文学家认为,太阳中电离气体的磁流体波能使表面温度只有几千摄氏度的太阳等离子体产生温度高达上百万度的日冕大气。
D.研究太阳活动区的起源和演化的有效途径是测量日冕中的磁场,了解日面局部活动区内部结构。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外日冕比日冕黯淡,所以人们只有在白天利用空间望远镜才能观察到。
B.我们要想清楚得看到平时看不见的太阳大气的形态,只有选择日全食时,因为这时处于全食带中的大气层就接受不到阳光,消除了大气散射的影响,
C.7月22日8点我国长江流域出现的日全食,将成为国内科学家首次观测太阳低层大气中阿尔芬波行为特征的重要机会。
D.可以用日全食期间太阳上氦D3在太阳谷年的绝对亮度来研究太阳的长周期物理规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传记是一种实录性文学。在理论上,我也承认那些飞腾的想像在文学作品的重要位置。可是实际上我总偏爱那些事实比较浓重的作品。在那里,我仿佛更能接触到一种真实生命的呼吸和表情。
但是传记所取材的人物和作家写作的态度方法,是很不一致的。有些传记作品中的人物,只叫我们钦敬,甚至于只叫我们畏惧,而不能叫我们怜爱,更不能叫我们反省。在罗曼·罗兰的传记中,许多人物,虽然性格差异很大——如米开朗琪罗,既不和贝多芬相近,也和米勒有区别——可是,读了总让人感动、反省和振奋。像贝多芬那种坚强、泼辣而富于人情的人物,他能震撼和扶掖我们。列夫·托尔斯泰和米开朗琪罗——物别是米开朗琪罗,都是具有很大弱点的人,可是在传记里我们和他们接触,却感奋地分享了他们的痛苦与失败,同时也分享了他们的诚挚和成功。我们的生命和他们差不多已经融成一片,绝不只是“枕着他们休息一会儿”而已。有些传记叫我们读了,只深深赞叹作者艺术的高妙,可是对于作品中人物的性格和行动,却不能引起重大的关心。我们只做了一回人生的旁观者和艺术的鉴赏者而已。这种性质的传记,现代并不少。即使像莫里哀那样的名手,他的作品多多少少也叫我们产生这种感觉。罗曼·罗兰的《名人传》,分明是属于另一种类的。它不是没有艺术的威力,而是这种威力在显示了一种真实的人生之后,自己躲藏了起来。它不叫自己浮泛在读者的意识上——因为这样会妨碍读者与作品人物的交感融会。这正是庄子所说的“得鱼忘筌”的境界,第一流的艺术家要叫读者经由作品直接地去“关心参与”活的人生。叫人只停留在他艺术品的戏法面前的,则不过是一些搔首弄姿的小家罢了。真正的艺术应该超越艺术。
严格说来,罗曼·罗兰的《名人传》,自然并没有达到传记文学应该到达的理想地步。例如他对于伟大人物性格的形成和发展等,就没有给予比较深入的分析——特别是社会学的分析,而这在我们看来是相当重要的。可是,他另一方面的成功太伟大了,以至于叫人对这种缺点也觉得并不怎么紧要了。
下列对文意的理解和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在传记文学中,像贝多芬那样的人物比列夫·托尔斯泰和米开朗琪罗更能震撼和扶掖读者。
B.作者认为莫里哀的传记作品很不成功,因为读者除了赞叹其作品艺术品的高妙外,往往别无所获。
C.作者认为传记文学的艺术品性固然重要,但不可为追求艺术品的高妙而妨碍读者对作品中人物的交感融会。
D.作者写作本文的主旨,是为了告诉我们什么样的传记文学才是达到“理想地步”的传记文学。

下列对文章画线部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流的艺术家要叫读者经由作品直接地去“关心参与”活的人生,并在“关心参与”中感动、反省和振奋。
B.第一流的艺术家不能叫读者只停留在他艺术的戏法面前,因为这种浮泛的注意会影响读者与作品人物的交感融会。
C.第一流的艺术家在显示了一种真实的人生之后,自己躲藏了起来。让读者的生命与他作品中的人物融成一片。
D.飞腾的想象在传记作品中固然重要,然而注重事实更加重要,因为读者更能接触到一种真实生命的呼吸和表情。

根据文中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飞腾的想像更有利于读者在传记文学作品中接触到真实生命的呼吸和表情。
B.传记取材的人物以及作家的写作态度方法是决定传记文学形成不同特点的重要因素。
C.莫里哀和罗曼·罗兰都为贝多芬和米开朗琪罗作过传记,但两者的风格截然不同,从达到的水平而言,莫里哀要逊色不少。
D.罗曼·罗兰的传记文学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准,其唯一的缺点是他没有对伟大人物性格的形成和发展给予社会学的分析。

阅读下面这段文字,按要求回答。
滋味
①能吃的东西才知味道如何。上帝造人时,特别设计了舌头这种精妙绝伦的零件,可见他的确充满了仁爱之心。有了这件宝贝,人就能咂摸出酸、甜、苦、辣、咸、涩等各种滋味,也就能把吃鱼跟吃肉的不同分辨出来。试想,如果鼻子先闻到了美食的食气,入口之后却味同嚼蜡,那是何等扫兴。有了舌头,人也就变了挑剔鬼,从最初的茹毛饮血,发展到后来的满汉全席,口腹之欲真是越来越膨胀。从古时神农尝百草到今天大开山海宴,算不算得上文明的进步呢?“吃”早已成为国人头等重要的事情,硕鼠和馋猫同席,或于觥筹交措之前握手言欢,或于酒酣耳热之后结为兄弟。舌头的功用可谓大矣
②品酒是一门学问,品茶则是一种风雅,都不是俗人做得来的事情。那滋味显然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胡喝狂饮之辈也就只能舌头舔舔嘴唇,随便说一声:“好!”
③古人说:“百般滋味,要在心中品味。”
④表面看来,舌头对此鞭长莫及。其实不然,它完全可以调和出心中的百味。岂不闻“甜言美语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舌头的功用比马尾巴的功能要强得多,切不可等闲视之。话讲得好听,就顺耳顺心顺意,一顺而再顺而三顺,就无所不顺,无往不利。为什么谄媚取容者屡屡得手(几乎没有失手的时候),因为这些专往舌头上抹蜜的人深明一个道理,那就是:好听的话往往才下舌头,便上心头。让别人受用了,自己的日子就肯定好过,你若问他的人格何在,他会说那只是一双烂草鞋,弃之不足为惜。世间那些往舌头上抹蜜的人也是往鞋底抹油的人,一旦你失去了利用价值,他们就会像采尽了花粉的蜂群一样飞往别处。
⑤舌头其实相当世故,至少比眼睛、鼻子要世故得多,它知道自己若说了直话真话,就不可能再吃香喝辣,因此,它最不济时也只是沉默。若硬是被认死理的主人派去说直话真话,就命该一辈子无可奈何地咬菜根,它一定含恨不已。
⑥人人都知道“口蜜腹剑”这个成语,但又有几人识得甘言谄人者是别有居心用意呢?对一个假话连篇的人推心置腹是何等不值和危险呵,这是授人以柄,你忧乐的机枢就被他完全掌握了。他的那把藏于腹中的“剑”是迟早会抽出来的,同样的舌头到时候吐出来的就是蝮蛇的毒液了。
⑦名利本身是好东西,无论以力取,以智取,只要手法干净漂亮,都令人悦服。但有时候好端端的名利被群小人糟踏了,变成了猫腻滋味和腐鼠滋味,他们仍然争得头破血流,而且对谁都猜疑,生怕别人要来染指,要来分一杯羹。《论语》中说孔子“鱼馁、肉败、割不正,不食。”但在今之小辈看来,那是圣人的臭讲究,他们才不顾什么变味不变味呢,先塞进口中再说。猫腻和腐鼠都有人食之津津有味,如此,就遑论其余了。
⑧我们见了某人某事的龌龊之处,常说“心里真不是滋味”。其实,这“不是滋味”本身就是一种滋味,它至少表明了你的态度。
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

A.题目“滋味”的主要含义是,生活的滋味往往是辛酸和苦涩,只能在漫长的人生中慢慢品尝。
B.作者从舌头的饮食功用讲到舌头在人际关系中所发挥的种种“功用”,由此及彼,讽喻世人。
C.文章第二段与主旨关系不大,应该删去,使文意更加显豁。
D.第五段末句“它一定含恨不已”,用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了“认死理”“直说真话”的人必然得到恶运,有一定的劝诫意味。

E.结尾说“‘不是滋味’本身就是一种滋味”,这里的“不是滋味”指的是在心里反感、鄙弃这类龌龊的行为。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文后53—56题
穿过岑寂的碎片
朱以撒
那方不毛之地一直为我神往。像我这般珍惜故纸的人,常常会留意典籍上、画册上的一些残破纸片。这些纸片都没头没脑,残损得不像样了。这时我总是心弦一颤;该不会又是楼兰的碎片吧?凑近一瞥,十有七八,真是楼兰出土的残破纸片。
楼兰,真是离我太遥远,又太亲近了。
曾经想过,楼兰于我来说,已不是地域上的一个名称了,而是一种精神领域的烙印。一开始我不知它具体的方位,只为那种莽原气象、苍凉气息吸引,心想什么时候也走去看看。后来有人告知楼兰在罗布泊附近,不由让我倒吸了一口冷气:天啊!倘没有天赐的力量,是断断难以进入这神秘领地的。
我分外喜爱楼兰的残纸,从外观上看,边缘都被时光的风霜啃噬得斑驳陆离,犹如一片片洞见筋脉的黄叶。这些残纸上写满了文字,古朴而雅拙。只是由于残片,即使从内容上细审,我也弄不清哪页残纸在后。一些重要的记载被风吹雨打腐烂去,一些关键的词组也剥蚀风化,神秘的气息开始飞扬,越往后越神秘莫测。我想会有一些人,面对那无尽荒漠的方位,踮起脚神往地张望。
我们完全可以在精神上还原,再现当年丰饶的场景啊!
两千多年前的楼兰,何等富庶和滋润啊!这个美丽的绿洲王国有如丰满而妩媚的少妇,林木葱茏,波光荡漾,百鸟啁啾,真正是一片乐土。它使黄河文化、恒河文化和古希腊文化水乳交融,楼兰以它的消失,使人感到再滋润饱满的生命,也会如流星一般,在瞬间化为虚无。
这些古典的碎片由于没有完整性,它使人们也就看到一个碎片的楼兰,只看到那些舞文弄墨的楼兰人迷蒙的背影。在我把玩到的一些墨迹里,这时的书体,正处在隶楷若即若离的阶段,那种楷有隶意、隶含楷法的驳杂胶着状态,有味品之不厌。这些墨迹和相应时期的魏晋名流风格如隔江海。楼兰残纸墨迹总是那么素朴,淡墨青衫一般天然动人。当然,有些笔画真的没有写好,读起来真让我皱眉头,不像是专门训练过的书手所为。深目高鼻的楼兰人,此时还没有学会含蓄呢。有时用笔恍若马背上挥刀,直通通地就挥过去。这宛如在纸面上作长枪大戟格斗,咣当作响。我当然不大习惯这种表现方式,觉得太抛筋露骨,只是书写中一如既往地不作态,则是我屡屡赞美的。这时的江南名士,已经能够写得一手流畅婉转的好字了,楼兰人的字迹却都处在未完成的品相里,似乎等着后人去弥补。可是我感到了字里行间充溢的宗教神秘的气息。这真是一个饶有深味的问题:有技巧的人足以达到完美,却全然写不出如此韵致,是心灵空间缺少了什么吧?
风沙越来越沉重地覆盖在楼兰遗址上,终日无绝,漫过基础,漫过城楼,着力剥蚀着突兀处,料想在不久,就连高耸的烽燧也要被遮埋,遗址外相将荡然无存。一切绚丽和辉煌,在如许长的岁月中,被黄沙摧残成一片迷蒙。
只余下楼兰残纸了。它们尽管是残片,却必将长存,就像楼兰上空的长风和楼兰身体上的沙丘一样长存。这些碎片有自身的特征,获得朴素的色调和质地,尤其是时日赋予了它们长存的生命力,已不惧怕世俗的侵入了。我慢慢地走近楼兰,当然是心路历程接近了。楼兰在我心目中被破碎万端,和碎片的纸本一个模样。其实,认识一个世界要达到周全是不可能的。面面俱到,反而什么都达不到,什么都肤浅之至。
从史料的完整性要求来衡量,碎片使人怜爱不已,但它的物质价值已抵不上完好者。若从审美价值上说,碎片却具有相当强的象征性:借残象以会意,妙在存残之间、藏显之外。
53.根据文意,完成下面两小题
(1)“穿过岑寂的碎片”中的“穿过”是什么意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
(2)“楼兰于我来说……是一种精神领域的烙印”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怀?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
54.文中说:“我想会有一些人,面对那无尽荒漠的方位,踮起脚神往地张望。”
(1)是什么引发一些人“神往地张望”?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什么会“踮起脚神往地张望”?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5.“穿过岑寂的碎片”,作者联想到了些什么?答出其中三点。
答:(1)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
56.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散文的立意并不在于为早已消失的楼兰古国立史,而是借助这些历史的残片驰思骋想,从而突显作者的文化关怀和审美情趣。
B.文章虽然运用了时空顺序的结构方式,但却围绕“楼兰残片”展开天马行空式的遐想,真可谓“思接千载,视通万里”。
C.“边缘都被时光的风霜啃噬得斑驳陆离,犹如一片片洞见筋脉的黄叶”运用比拟与比喻手法,突出了楼兰纸片的残破与久远。
D.“楼兰人迷蒙的背景”中“迷蒙”一语用得恰切,既符合楼兰的地域特征,也反映了楼兰的历史久远,并与“楼兰残纸”暗合。

E.文章通过楼兰书法与魏晋名流书法的对比,突出了魏晋书法技巧的完美,并表达了作者对楼兰书法欠缺婉转流畅的惋惜之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48题。
邂逅霍金
葛剑雄
自从《时间简史》在中国翻译出版后,知道霍金的人越来越多。青年学人争读《时间简史》,一时颇有洛阳纸贵之势。我没有看过这本书,一则太忙,二则有自知之明,未必看得懂。但我对霍金以高度残疾之身能写出如此经典著作的精神和业绩,却是充满了深深的敬意。
我知道霍金是剑桥大学的,想不到在来剑桥的第二周就见到了他。
7月15日下午,一位青年朋友约我一起去那家有百年历史的ORCHARD(果园)茶宝,走过剑河边时他告诉我,傍晚霍金常在这里散步,有时可以遇见他。于是霍金成了我们的话题,我问这位学西方哲学的博士生是否看过《时间简史》,他说看过,但也没看完。这使我颇感自慰,我的选择看来是明智的。
六时半,当我们从茶室回家又经过剑河边时,忽然我见到前面缓缓驶来一辆轮椅车,上面坐的正是霍金——和以前在照片上见到的完全一样。
车驶近了,我却呆滞了,是敬仰,是震惊,是凝视,是沉思?都是,或许都不是——在他经过我身边的那段时间我什么也没做,只是目送着他静静地过去。
这是一个弱小的身躯,稍向右侧倾斜地*在——或者说是被安放在——轮椅车背上。除了他的目光,似乎见不到他有其他动作。他的目光显得异乎寻常,可以看成极度冷漠,也可以视为显示着超常的魁力。我想走上前去,又下意识地摸着照相机,但我既没有移步,也没有拍照,连拍一下他的背影的念头也很快被自己否定了。
或许是霍金独特的形象震撼了我。对于这样一位随时面对逼近的死神却依然像超人那样奋斗的人,对他的任何干扰都是一种罪恶,更不用说任何好奇的举动或过分的热情表现。
或许是周围的人感染了我。当霍金经过时,一切都是那么平静,认识他的和不认识他的人都毫无异样,就连照料他的老护士也不*近他的轮椅,只是默默地跟随着,大家都尊重他作为一个正常人的生存权利。
霍金的轮椅渐渐消失了,就像路上无数过往的行人一样。
霍金是不幸的,他在风华正茂时遭遇了罕见的疾病,要不,凭着他的才华和毅力,他完全能为人类作出更杰出的贡献。
霍金是幸运的,他生活在一个人的价值得到充分尊重的时代,他也生活在一个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要不,他如何能完成他的著作,如何能继续他的生命和工作?他的轮椅上装满了大大小小的机械和电脑,他的身前就有显示屏和特殊的键盘,这是IBM公司专为他设计制造的,所以他才能自如地操纵轮椅,才能传达自己的思维,才能延续他的生命。
我更庆幸霍金生活在剑桥,他完全可以像常人一样生活,不必随时面对镜头、鲜花、握手和掌声,不用应付集会、宴请、报告和表彰,因为大家都懂得个人的价值和时间的可贵。
愿霍金在平静中度过他不平凡的一生,更愿世界上其他“霍金”能像他那样幸运。
【注】霍金,英国理论物理学家,主要致力于黑洞量子力学的研究,患有肌萎缩性脊骨光侧索硬化症。《时间简史》是他的科普著作。
45.下面对原文的理解,不准确的两项是

A.本文从“青年学人争读《时间简史》”写起,客观再现霍金热现象,只是为了引出下文与霍金的邂逅,别无深意。
B.作者运用细节描写,表现了霍金身体的残疾和目光的异乎寻常,从而突出了他超常的毅力、智慧和做人的尊严。
C.这篇文章语言朴实深沉,耐人寻味,作者以饱蘸真情的笔墨表达了对霍金的敬仰之情,具有强烈的震撼力。
D.“霍金的轮椅渐渐消失了,就像路上无数过往的行人一样”,表现了剑桥人对霍金生存权利的尊重,作者认为这种尊重是霍金获得成功的唯一条件。

E.文章写霍金,却不局限于赞美霍金,作者用了不少笔墨写了周围人对他的态度,从而引发出对怎样尊重科学、尊重人的价值的思考。
46.从全文看,邂逅霍金前后作者的情感发展过程是:未见霍金前,___;见到霍金时,___;回味思考后,____。
47.阅读原文回答下面问题。
①为什么说霍金是幸运的?请分条加以说明。
答:________
②文章结尾写了作者的期望,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答:________
48.2002年霍金在浦东机场受到媒体追逐,人们争着花高价购买霍金报告的门票,而在听报告时,却有人呼呼大睡,有人交头接耳。请简评这种现象。字数60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