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伊拉克来了,奥运会再一次安慰世界
新华网北京8月6日奥运专电(记者肖春飞)5日凌晨,伊拉克奥运代表团飞抵北京,受到热烈欢迎。在北京的伊拉克人围着同胞欢呼雀跃的场面,感人至深。
伊拉克已经在国际社会失去了太多机会与尊严。当他们的运动员终于能够昂着倔强的头颅,站在“鸟巢”的跑道上、站在北京奥运会的赛场上时……整个世界都会心潮澎湃,百感交集。
奥运会,安慰了这个深陷黑暗与艰难中的国家;奥运会,再一次安慰了我们共处的这个世界。
对那些使用最新科技装备、安享按摩师服务的体育大国的奥运选手而言,他们很难想象在战火纷飞中,体育对伊拉克奥运选手意味着什么——50摄氏度的高温,破烂不堪的训练场,还有危险的枪手……他们不仅是以汗水,更是以生命来备战奥运会。
伊拉克短跑选手达娜的一句话曾让世界潸然泪下。她躲过了两次枪击后依然坚持训练,但是得知无法参加北京奥运会时,她崩溃了。教练安慰她,4年后可以参加伦敦奥运会,21岁的达娜脱口而出:“照伊拉克这个样子,我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活到2012年……”
4年前,雅典奥运会开幕当天早上,我在媒体村吃早餐时从两台电视的不同频道里看到强烈的对比:一边是雅典奥运会的欢乐气氛,另一边却是世界某个角落的枪声与硝烟。4年后的今天,这个世界依然如此。
在人类共同居住的这个星球上,战争与流血,对抗与暴力,野蛮与恐怖,一直伴随着人类的历史。但是,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人类也没有放弃追求和平的梦想,犹如荆棘丛中怒放的鲜花。奥运会,无疑是人类实现共同梦想的一个平台。
北京奥运会前夕,上百名中国老将军、老军人聚集在北京长城脚下的千年古刹和平寺,发表了“2008中国老兵和平宣言”,呼吁“奥运期间,全球休战,止戈为武,铸犁镕剑”。
“神圣休战”,是奥林匹克运动从古至今不变的精神,虽经1500多年的中断,却能穿越时空,影响至今,呈现如此强大的生命力与影响力,因为,这是人类共同的梦想。
虽然美好梦想有时会被残酷现实击得粉碎,但是不放弃梦想,才有圆梦的希望。
2004年雅典奥运会时,希腊外长帕潘德里欧曾说过:“如果我们可以在16天里让全球没有战火,我们就可能——也许仅仅是可能——让世界永远没有战火。”
或许,奥运会不能改变世界;但是,奥运会能够影响世界。
西方神话传说中,人类曾联合起来兴建一座巴别塔,希望直达天堂。为了阻止人类的计划,上帝让人类说不同的语言,使人类相互之间不能沟通,计划因此失败,人类自此各散东西。
在奥林匹克大家庭中,不同语言、不同肤色、不同民族的人们聚集在一起,犹如在修一座精神的通天塔。奥运会,让人类找到了超越语言的共同语言。
当年,现代奥林匹克之父顾拜旦的梦想,就是让奥运会成为“人类青春4年一度的绽放”,现在,在现代奥运会诞生112年之后,在全世界最优秀的运动员中间,包含着青春绽放的伊拉克青年。
北京奥运会即将开幕,五环旗将在国家体育场升起。五环旗下,奥林匹克大家庭实现了空前的团聚,他们将尽情拼搏,飞扬青春,他们同时将倾心交流,增进友谊,他们还将共同祝福——愿人类共处的同一个世界,能够早日实现和平与和谐的同一个梦想!
相关链接:在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上,有一支代表队获得了鸟巢观众特殊的照顾,那就是伊拉克国家代表队。在奥运会即将开始前,这个战争不断的国家因故被国际奥委会取消了参加北京奥运会的资格。经过各方的艰苦努力,伊拉克人终于在奥运会开幕前的最后时刻来到了北京。而且,他们在获得参加奥运会资格的同时,还收获了世界的钦佩和尊敬。当仅有7名运动员的伊拉克代表团进场时,鸟巢观众给予了他们最热烈的掌声和欢呼。这样的掌声和欢呼,只有最后入场的东道主代表队才能同样享受到。解释文中加点语句的含意。
⑴荆棘丛中怒放的鲜花
⑵人类青春4年一度的绽放伊拉克奥运代表团在北京格外受到欢迎的原因是什么?
本文的基本任务是报道伊拉克代表团到达北京这一消息,为什么要提到中国老兵的和平宣言、人类建造巴别塔的神话、顾拜旦的梦想等内容?
本文发表于2008年8月6日,两天后的8月8日晚,在北京奥运会盛大开幕的同时,俄罗斯与格鲁吉亚因南奥塞梯问题爆发战争。人们在震惊之余也不免疑惑:奥运会真的能安慰世界吗?请结合本文文意,就这一话题阐述你的看法。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古老神奇的贝加尔湖
“如果你的脚步在一片慑人的蓝色前突然止住,就像只有在儿时才可能经历的,在惊奇和欣喜间,你的心跳停止了……那意味着,这就是贝加尔湖。”诗人马克·谢尔盖耶夫的这番描述刻画了俄罗斯人对他们壮观的贝加尔湖的感情。从统计学月度看,贝加尔湖也是一个奇观:它是世界上最深(深度为1637米)、最古老(大约有2000万年的历史)的湖,蕴藏着我们这个星球上1/5的地表淡水水量(23万亿立方米);湖中生物多样,其中有2000多种生物在其他地方无法找到。
为什么人们现在对贝加尔湖感到欣喜不已?原因在于,贝比湖还在令人惊奇地不断扩大。一般情况下,湖水都会逐渐被沉积物填堵,但伊尔库茨克州的俄罗斯科学家发现,贝加尔湖向外扩大的速度是沉积物填堵速度的4倍,这使它变得与众不同。
什么促使贝加尔湖不断扩大?首先,这处湖水变得越来越宽。贝加尔湖地处一个巨大的裂谷,裂谷的两侧在逐渐分开。虽然湖面宽度每年只增加5毫米,但乘以它的深度和636千米的长度,每年就是2000万立方米的水量增长。贝加尔湖还变得越来越深。它所处的地带地震活动频繁,设在附近和湖内的监测站点发现,这里每年的地震有2000多次。其中一些地震活动可对湖底产生巨大影响:1959年,湖底在地质作用下降低20米,使这个盆体的容量增加2亿立方米。
(选自《参考消息》2002年10月5日,有改编)
1.文章开头引诗人马克·谢尔盖耶夫的描述,作用是什么?
2.第二段有三句话,请说说这三句话之间的关系。
3.第三段中能够回答“什么促使贝加尔湖不断扩大”的两句话是:
4.第二、三段在构段上有什么特点?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时光絮语[彭怀仁)
①每当撕下一张日历或挂上一本新挂历时,我们便想到了时光,想到了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时间就是金钱”的至理名言。他忠告人们时间如金钱般重要,一分一秒也浪费不得。
②然而,生活中,我们常晕晕地挥洒着时光。就这样,少年而青年,青年而壮年,壮午而老年,最后,才知时间不够用,才知时间胜金钱。其实,先哲们早就知道珍惜形同生命的时间。爱因斯坦说:“在一切与生俱来的天然赠品中,时间最宝贵。”莎士比亚说:“时间是无声的脚步,它不会因为我们有许多事情需要处理而稍停片刻。”莫泊桑说:“世界上不知有多少能够建功立业的人,却因为把宝贵的时间轻轻放过,以致默默无闻。”上述名言,我们或许曾经读过,但我们像不珍惜时光那样,让先哲的论述从我们身边溜过而浑然不觉。只有当面对日历时才有些微清醒,才会想到人生有限,事业无限;才会想到时光有限,工作无限;才会去为自己制订明天、明年的工作规划。
③宋人朱嘉写过一首名叫《偶成》的诗,其中有四句道:“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说的是人生易老,想要做学问并非短期内就可完成,时光如流云滑过,仿佛觉得在池边做着春梦还未醒,不觉间,门前青桐叶已带着秋色跌落台阶。这充分说明了人生的短暂。而今,年过半百的人,少年时节“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的歌声犹在耳畔吧?
④日历一页一页撕下.挂历一本一本翻新,岁月的年轮在四季轮番中一圈一圈形成,曲折的生活如一把刻刀在脸上雕凿皱纹,沧桑的世事如一场雨在发间堆砌银霜。我们这才品味出光阴似箭,日月如梭的含意。于是,除了哀惋之外,我们多么希望后来者别步我们的后尘,在岁月的长河中,珍惜生命的一分一秒,制订各自的奋斗目标,致力于自己所钟爱的事业,在历史的车辙中留下自己力所能及的印记,而少些追悔与惋叹!
1、从①段某一句话中截取一部分,作为全文的中心论点:
2、第④段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3、第②段可划分为三层。请在文中用竖线标示。
4、如果将第④段划分为两层,应在“”之前划开。
5、文中有的句子显得亲切自然,充满深情,很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试举一例。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文后四题。
精准农业技术
传统的农业生产技术是将一切农业技术措施的制定均以大地块为管理单元,比如施肥,施肥量的计算是以地块亩平均量进行的,上千亩大的地块内肥力水平差异很大,平均施肥就会造成施用量与需要量的不均衡,不能充分发挥作物生长的潜力,影响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精准农业技术是将农田划为较小单元,并以这种较小单元的作物产量和生长环境条件的时空差异性为依据,对作物栽培管理实施定位,按需要变量投放农用物料。它是基于全球卫星定位技术、现代信息管理技术、作物栽培管理辅助决策支持技术和农业工程装备技术等集成组装起来的作物生产管理技术。其目标是更好地利用耕地资源潜力,科学投入资源,降低生产成本,增加效益,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实现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
精准农业技术以地图为依据,准确的地面定位系统是实施精准农业技术的基础,通过卫星定位可以准确记录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田间调查装备或车辆田间作业的位置和识别农业地理数据。
装备了卫星定位等高新技术的农业机械提高了田间作业的“精度”,在定位、导航的基础上,实现了把大块农田变为小块管理,根据小田块基本相同的土壤和作物生长特性,作为农业物料投放的决策依据。
精准农业的“精准”在于利用GPS技术,能即时测到到谷物流量、湿度、温度、行驶距离、收获面积准确位置等诸多数据。根据管理单元土壤特点和作物生长发育需要,管理作物生产的每一项措施。各种农业物资实施变量投放(如化肥、除草剂、杀虫剂、种子等),做到既满足作物生长发育的需要,又减少农业物资投放的浪费,从而降低消耗,增加利润。
中国农业需要现代化,中国农业需要保护性耕作,中国农业生态环境亟需保护,相对传统农业作业方式而言,精准农业作业方式与设备的应用,可以看作是一场农业技术革命。
(选自2003年2月24日《光明日报》)
1、下列对“精准农业技术”这一定义下得最准确的一项是()
A.精准农业技术是一种将农田划为较小单元,并以这种较小单元的作物产量和生长环境条件的时空差异性为依据,对作物栽培管理实施定位,按需要变量投放农用物料的现代化农业技术。
B.精准农业技术是以全球卫星定位技术、现代信息管理技术、作物栽培管理辅助决策支持技术和农业工程装备技术等为基础集成组装起来的作物生产管理技术。
C.精准农业技术是以更好地利用耕地资源潜力,科学投入资源,降低生产成本,增加效益,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实现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现代化农业技术。
D.精准农业技术是区别于传统农业技术,装备了卫星定位系统等高新技术的现代化农业技术。
2、下列不能作为“精准农业”之所以“精准”的依据的一项是()
A.以地图为依据,拥有准确的地面定位系统。
B.有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田间调查装备或车辆等先进设备。
C.装备了卫星定位等高新技术的农业机械提高了田间作业的“精度”。
D.利用GPS技术,能即时测到谷物流量、湿度、温度、行驶距离、收获面积准确位置等诸多数据。
3、下列对原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农业往往以大地块为管理单元,制约了作物生长的潜力,影响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B.精准农业技术可以通过准确记录各种农用机器田间作业的位置和识别农业地理数据。
C.精准农业由于实现了大块农田变为小块管理,根据小田块的实际情况,作为农业肥料投放的决策依据。
D.精准农业能运用先进技术对作物生产实施有效管理,提高土地利用率。
4、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推断不准确的一项是()
A.精准农业可以充分利用耕地资源潜力,提高农业经济效益,保护生态环境。
B.目前,我国正在由传统农业向精准农业过渡,实施精准农业,是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C.发展精准农业,对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D.精准农业作业方式与设备的应用,是一场农业技术革命,在中国的前景十分广阔。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文后四题。
南方人北方人
顾文显
太突然,他们那次相见。
一个在长白山下,吉林;另下个在黄山附近,安徽,相距5000公里。一个偶然的机会他们相遇了。
都穷困潦倒,也都有仇视那个穷困潦倒的家乡。他们不得不外出谋生,一个向南,一个向北,在山海关的车站里,两个人唠得很投机。
都很穷困,但都不想让对方知道自己穷——穷是被人瞧不起的。于是一个对另一个说:“我们长白山,富裕得很呐,别说关东三宝,就是漫山遍野的细辛五味子之类的药材,也足够养活那一方黎民百姓了。”
另一个也不甘示弱:“我们黄山——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别说风景了,单是灵芝、黄山茶,只要盯上了,吃穿不尽。”说者都无心,听者都有意。
北方人乘车去了南方。果然,黄山好。在长白山钻老林子,可受够苦了,这儿不冷不热,风景宜人。再一看,果然有灵芝,有茶,心里一热:此时不捞钱,穷死没人怜!
南方人乘车去了北方。嗬,长白山名不虚传,单那细辛,在南方哪儿找去!南方有啥好的,光秃秃的石粒子,稀稀拉拉几株病松树。赚钱得去当挑夫,步步上坎,压死了晒死了!这儿凉丝丝的多带劲了!细辛这玩艺儿抠着栽怎么样?抠!
一个在黄山种灵芝,效果十分好,真见了回头钱。又贩茶,更有赚头——贱价收下,偷偷运到北方高价出售,加上灵芝收入,几年间腰缠万贯。
另一个在长白山突发奇想,竟将细辛栽培成功了。大面积发展,大面积成功,不久便成了细辛栽培大户,一跺脚,方圆几十里都颤,神气得很!
他们又相遇了,但都绝口不谈自己现在哪儿或干什么。让对方知道了岂不要报答人家指点之恩!
客套寒暄,酒楼、舞厅,大把大把地甩钱,真潇洒真有男子汉的风度。一个想:名不虚传,果真是黄山富庶,幸亏他透露了信息给我。那一次见面,千金难买。
另个想:眼见为实,到底不愧长白山宝地,若不是他告诉我真情,我还不在南方穷死?那一次见面,千载难逢。
两人相见恨晚。
原载《衡阳日报2003年10月27日》
1.试比较南方人与北方人性格中的相似点。
2.这篇小说在刻画人物形象时,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法?试分别举例说明。
3.南方人与北方人都能利用对方家乡的优势资源发了财,而对家乡的自身优势却视而不见,你能从中体会到什么深刻的道理呢?
4.下列对这篇小说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这篇小说作者只是客观地叙述了故事而不作一句评论,让读者去品味其中蕴含的深刻道理。 |
B.小说运用了“空白艺术”,除对南方人和北方人的致富情况作了较为详细的描写外,其他许多情况都未作具体描写,这样既节省了笔墨,又激发了读者的想象,使作品别具魅力。 |
C.文章通过南方人北方人发财后在酒楼、舞厅大把大把地花钱这一细节的描写,暴露了他们身上存在的享乐主义思想。 |
D.这篇小说突破了时空限制,南北对照,两相比较来展示两人的发家之路;且语言精炼,意味深长。 |
E.文章结尾说两人“相见恨晚”,表明了两人都因为未能更早见面而致使致富晚了的一种遗憾。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马背民族文化
红柯
日本人对马背民族可谓情有独钟,先有徐福带三千童男童女去日本的传说,后有江上波夫的《骑马民族国家》。江上波夫认为:日本民族是由亚洲大陆草原民族入侵日本,
征服土著倭人而形成的。两种观点其实质是一样的,那就是马背民族所具有的强悍凶猛和勇敢。
秦王吞并六国统一海内,其势如日中天,便梦想他的帝国千秋万代永不衰竭。他寻求长生不老药,既希望自身生命永存不朽.也希望他的帝国永存不朽。秦本身是由西北荒原的羯部落兴起的,得夷狄之力而勇冠群雄。可以推想,徐福带去的三千秦地男女意味着什么。从另一种意义上讲,徐福确实是找长生不老药去了,他没有骗秦始皇;皇帝的帝国一定要灭亡,那就把他的威风带到海外去吧。秦亡了,它的赫赫军威一半埋在地下,陪伴他们伟大的皇帝,另一半被徐福带到异国。中原地界不再有一丝一毫秦王的气息。
秦王和他的帝国是为史家所忌讳的,是暴戾的象征.一旦提及.总是虎狼相称,好像与文质彬彬的中华无缘。中原人一直把胡人称为狼种,胡人国王也就是狼主。胡人也认
为自己是野狼所生,他们崇拜狼的凶猛与强悍,万里荒漠,狼是生命的一种象征,是一种力和阳刚之美。猛士荆轲的匕首大短了,他虽有天下第一剑的美名.可他的天下仅限于黄河下游一带;过了潼关,连杀人不眨眼的秦舞阳都吓得尿裤子,你可以推想六国的军队,在泰国虎狼之师面前是如何颤栗如何发抖的。白起王翦的长剑轻轻一挥,就是斩首八万二十万。在中原人眼里这未免过于残酷,对西戎之地的胡人来说,这却是一种生命的奇观.六国之师怎能不败呢?
秦王朝所信奉的法家之术成了历朝皇帝驾驭臣民的帝王术,皇帝们是不信儒家那套的。外儒家内法家的二元文化,其结果便是宫廷政治的残酷和全民文化的虚伪。秦王朝真正的勇猛和强悍则后继无人。日本人的幸运就在于:他们得到了泰朝最健康最有生机的部分,遣唐使来中国时大唐正处兴盛时期,绝无腐败的气息,更无污染的可能。当中国腐朽不堪的时候,他们已经毛丰羽满,开始以倭寇入侵,继而西化改革,始终处于主动求新的状态。按江上波夫的高见,日本民族不但融合秦人唐人的文化,也融入了亚洲大陆草原民族的精悍之血,其强悍刚烈就可想而知了。他们对儒学的吸收也很高明;只学王阳明的王学,不学朱熹那一套。朱熹二程这些宋朝哲学家,其学说的精髓是把狼变成绵羊,正好喂蒙古人的马队。王阳明的学说关键在“格其心之物”,在个人意志、心学方面便很容易与武士的道行融为一体。他所在的明王朝依然崇尚朱熹那一套,明与宋如出一辙,一样的繁荣又一样的糜烂。
马背民族所鄙视的软弱胆小懒惰,在中原文化传统中往往是一种深孚众望的美德,人们走向成功不是因为勇猛和才干,往往是因为平庸,一位拙劣的骑手,是不喜欢让他的坐骑成为骏马的,一个积弱的民族,一个血气不足的民族.你不能光指望他长个子。
1.文章第二段中写道,“可以推想,徐福带去的三千秦地男女意味着什么。”“从另一种意义上讲,徐福确实是找长生不老药去了,他没有骗秦始皇。”请根据文意回答:
(1)徐福带去的三干秦地男女意味着什么?(2)这里的“长生不老药”指的是什么?(4分)
2.请分别说明以下两句话在文中的意思。(6分)
(1)猛士荆轲的匕首太短了,他虽有天下第一剑的美名,可他的天下仅限于黄河下游一带。
(2)朱熹二程这些宋朝哲学家,其学说的精髓是把狼变成绵羊.正好喂蒙古人的马队。
3.文章最后一段中说;“马背民族所鄙视的软弱胆小懒惰,在中原文化传统中往往是一种深孚众望的美德。”请联系上下文,分析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4分)
4.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 )
A.这篇文章视角独特,通过剖析日本和中国在民族文化上的渊源和嬗变,从而揭示了民族兴衰的原因。 |
B.作者认为,日本民族兴起的关键在于对秦人唐人文化特别是儒学的合理吸收,而中国在历史上的衰落,最主要原因是统治者不信儒学而实行外儒学内法家二元文化政策。 |
C.对于秦王和他的帝国,作者作了辩证的分析,既指出了其暴戾残酷的一面,也肯定和赞颂了其勇猛强悍的一面。 |
D.本文有着很强的反思色彩,有对马背民族文化的由衷赞美,也有对中原文化传统的深刻批判,但并不是妄自菲薄,而是寄予着热切的期望。 |
E.这篇文章通过古今中外的纵横向比较揭示主题,思路开阔,行文恣肆,一气呵成,让人读后心潮澎湃,但也生出一些淡淡的忧虑。
1.(1)意味着将马背民族具有的强悍凶猛和勇敢带到了日本。 (2)指让秦王朝的赫赫军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