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有研究者在论述“明朝君臣衣着的两重性”时,引用过下列材料:
材料一:“皇帝常服:……袍黄,盘领,窄袖,前后及两肩各织金盘龙一。……天顺二年,定官民衣服不得用蟒龙、飞鱼……并玄、黄、紫诸色。违例奏请蟒衣、飞鱼衣服者……治以重罪。”
——摘自《明史·舆服志》
材料二:“洪武二十六年定,凡大祀、庆成、正旦、冬至、圣节及颁诏、开读、进表、传制,俱用粱冠,赤罗衣,……凡亲祀郊庙、社稷,文武官分献陪祀,则服祭服。”    
——摘自《明史·舆服志》
材料三:明代文武官员常服主要标识等差表

品序
文官
武官
带饰

仙鹤
狮子


锦鸡
狮子
花犀

孔雀
虎豹
金钑花

云雁
虎豹
素金

白鹇
熊罴
银钑花

鹭鸶

素银

鸂鶒

素银

黄鹂
犀牛
乌角

鹌鹑
海马
乌角

——据赵连赏《明清官员的补服》
请回答:
(1)该研究者认为,明朝君和臣衣着存在两重性,即等级性与场合性。他可能使用上述哪些材料来分别证明?
(2)从材料一二三,得出明朝的臣和臣之间衣着和配饰的什么信息?
(3)结合材料全面分析为什么会出现明朝的君和臣,臣和臣之间衣着和配饰不同的现象?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现代报刊业走向繁荣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上一个中国世纪是11世纪。当时,中国是世界上最大也是最成功的国家。它的领导地位源于一系列的因素,从技术上的发明到工业企业的兴起和管理良好的农业,从普遍的教育和行政管理试验的传统到对宗教和各种哲学思想的宽容。”
——摘自美国历史教授乔纳森·斯彭斯在2000年1月《新闻周刊》刊登的文章
问题:
(1)材料中从哪些视角 认为“11世纪中国是世界上最大也是最成功的国家”?
(2)结合史实说明“11世纪中国是世界上最大也是最成功的国家”。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当代著名史家杜维运先生说:“历史叙事与历史解释是历史的两大要素。所谓历史叙事,一般来讲,是叙述以往发生过的事件。历史解释大致是阐明历史发展的轨迹及其意义所在。史学家根据史料撰写历史,其呈现出来的,不是历史叙事,就是历史解释。”
材料一:“在唐朝统治的万花筒般的三个世纪中,几乎亚洲的每一个国家都有人曾经进入过唐朝这片神奇的土地……在长安城的外来居民的数量相当大,有许多大食人、波斯人、天竺人。”——美国学者谢弗《唐代的外来文明》
材料二:唐代文化本身就是一种中外、胡汉混合的文化,正是多种文化的交流会聚,才形成了绚丽多彩的唐代文明。
——张广达、王小甫《天涯若比邻》
材料三:

材料四: “化外人(外国人)于宽乡附贯安置……诸化外人同类相犯者,各依本俗法;异类相犯者,以法律论。”
——《唐律》
问题:
(1)上述材料哪些是历史叙事?哪些是历史解释?哪些是历史证据?
(2)材料一、二可以通过什么途径加以验证?
(3)运用史实说明“唐代文化是多种文化的交流会聚”。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所提的问题。

华师大新世纪版的《世界通史》在其前言所说,《世界通史》,顾名思义是对世界历史的通观,它所考察的对象应当是人类社会作为一种整体性历史运动的发展进程。它之所以区别于国别史和地区史,首先就在于它以“世界”——人类社会的整体作为自己的考察对象和研究视域;而它之所以区别于更广义的人类史或人类文明史,也在于它所确立的中心概念——“世界”具有结构意义上的特殊内涵,而不是一般意义的对人类社会的泛指。
材料一造纸术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科技成就,它与指南针、印刷术、火药一起,并称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它的对外传播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中华民族对人类的杰出贡献。——华师大版初中历史教材

材料二从1640年到1840年,在200年中,西方已经进入了这样一个时期:“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与此相比,同一时间里的中国却景物依旧:成千上万胼手胝足、转辗沟壑的小农背负着一代一代歌讴唐虞盛世、高谈名物考据或性心理义的士人。
——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近代以来的中国已经告别了“中国中的世界”的时代了。她以不同姿态出现在世界舞台,不管是被动的还是主动的,都是人类社会纵向发展和横向联系的总体运动规律的使然,它符合人类社会由地域性历史向整体性历史发展的大趋势。正如《复兴之路》解说词所说,“100年是漫长的也是短暂的,在人类告别风云变幻的20世纪时,中国告别了上个世纪曾经的苦难,经过100多年的求索与奋斗,世界重新认识了中国,中国以新的面貌融入了世界。世纪跨越,中国人跨越的绝不仅仅是一个时间的节点,伴随着国家一起迈入21世纪的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以下图片资料可见一斑:

图1《南京条约》签订


图52010SHANGHAI EXPO CHINA
问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中国古代社会除了科技文化成果外,还有哪些方面显示其区域文明成就?
(2)根据材料二,中国在世界民族之林所处的被动地位,实则开始于鸦片战争前的两个多世纪。这一时期中西文明发展的本质差异是什么?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和外交方面说明在世纪跨越的关键时期,中国如何“以新的面貌融入了世界”?
(4)通过图像可以加深对历史变迁的理解,达到以图证史。对于以上材料,某校历史老师以中国概括出从“中国中的世界”到“世界中的中国”这一主题。请仔细阅读图片及文字材料,你是如何理解这位历史老师对这一主题的概括?(注意:可以用这里提到的主题,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另外列出主题,来解答这道试题。)

阅读下面图片材料,回答问题:( 6分)

问题:
(1)万隆会议的会议特点是什么?
(2)根据以上两幅图片用自己的话来叙述性地概括新中国成立后的外交政策。

新中国从1949年成立到2009年,已经走过自己的60年。改革开放前后两个30年存在很大差别。在评价改革开放前后两个30年历史及其相互关系的问题上,有两种片面的观点:第一种是在肯定改革开放30年以来历史性进步的时候,有意无意地贬低甚至否定改革开放以前30年的成就和经验;第二种是在肯定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成就的时候,有意无意地淡化改革开放具有革命性的意义,甚至认为改革开放以前30年比改革开放30年好。
请选择上述两种观点中的一种,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评论。(要求史论结合,推理严谨,表达准确。)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