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访北大教授钱理群
钱理群,北京大学资深教授,生于1939年,中国内地最具影响力的人文学者之一,被视为北大的神话和传奇。
记:印象中古人立传必歌功颂德,您怎么看自己写的这本《我的精神自传》?
钱:《我的精神自传》没有歌功颂德,应该只是一本个性化非常鲜明的思想学术人生自传,更是一部结合我个人身心创痛和研究心得,来总结20世纪以来中国社会思潮的变迁和中国经验的得失,反省思想界、知识界、学术界所遭遇的大问题、大困境,表达一个真正知识分子的立场和追求的东西。
记:您觉得进入上世纪90年代以来,知识分子出现的哪些新问题值得反思?
钱:知识分子在90年代后出现了新问题,那就是知识分子与民众的分离。首先是生活本身的变化,知识分子自身越来越贵族化,越来越脱离中国的土地,特别是两极分化之后知识分子越来越关注自己,自觉不自觉地陷入一种自恋、自怜、自娱之中,而忽略了身外的广大的世界。而且在发展过程中也有知识分子把知识分子与民众关系的问题推向极端,在他们心中,民众就是暴民,民众总是非理性的。这就导致了知识分子与民众的分离。
记: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们一直期待能出一个像鲁迅那样有知识分子精神的人,您觉得有可能吗?
钱:我们年轻的时候,所有人类文明都在被批判,所以我们的知识结构有非常严重的缺陷,跟鲁迅那个年代不能相比。知识结构有缺陷,生存状态紧随其后,暴露出致命的问题,所以我们这一代是最没趣味的、最没文化的一代,就是这样一个差距,导致我们不太可能再出现鲁迅这样的人,至少在我们这一代不会有。我在北大每年都要讲鲁迅,都受到学生的欢迎。这说明,喜欢思考问题的人还是很多的,他们对鲁迅的态度可以分成两派,一派接受鲁迅,另一派不接受鲁迅,但我发现,这与学生个人的生命选择有关系,一部分人选择“生命之轻”,他们就难以接受鲁迅,另一部分人选择“生命之重”,他们就接受鲁迅。
记:您曾是被北大学生投票直选出来的10位最受欢迎的老师之一,退休5年,您现在可以评价一下目前北大的状态吗?
钱:就目前北大的现状,我只能说她已经和我们理想的北大渐行渐远了。北大的很多传统已经被摒弃。令人焦虑的是现在的中学教育与升学无关的不教,大学与就业无关的不教。这是一个相当严重的问题,这完全与做学问相违背。大学不能成为职业学校,也不是一个取得就业资格的地方。这样发展下去的话,大学就失去了最根本的东西,这就是学术和精神。下列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资深教授钱理群,被视为北大的神话和传奇,是中国内地最具影响力的人文学者之一。 |
B.现在的知识分子越来越脱离中国的土地,越来越关注自己,陷入一种自恋、自怜、自娱之中。 |
C.在那个特定年代,中国曾有的人类文明都遭到批判,导致知识结构有非常严重的缺陷,跟鲁迅那个年代不能相比。 |
D.目前北大的现状和理想的北大渐行渐远了,这是现在的中学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造成的。 |
上世纪90年代以来,知识分子出现了什么新问题?试分条概括出现的原因。
知识分子在90年代后出现了新问题,那就是知识分子与民众的分离。钱理群为什么认为现今出一个像鲁迅那样的人不太可能?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题目。
时光堆积的地方·朱以撒
①每年都去几次各种博物馆,其中藏品的审美价值不可同日而语,可是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这些博物馆都堆积了太多的时光。一件藏品的时光就够长的了,千万件藏品,真是使人如同泡在巨大的时间流里,无法脱身。
②大多数的博物馆光线都不是很有利于视觉的投注,有不少次在昏黄的灯光下,我欣赏几尊汉代陶俑,就很惊讶它们身上的颜色怎么可能这么黯淡。有的博物馆连灯也不开,逢阴雨天,各种古物都在这种潮湿的空气里散发着所在朝代的气味。青铜器那种铜锈的味道,是这么生生的又冰凉无比。它们立在那儿纹丝不动力重千钧,它们曾经当过祭器,一些大鼎大钟还代表着社稷的希望和国运的昌盛。现在,时光在它们的外表留下的行走的痕迹看起来很浅,气味却弥漫开来。而那些瓷器,如碗碟、花瓶,总是那么的完整如新、洁白细腻,使时光的刀斧手无从留痕,总会让人觉得它们的主人才用完洗净走开,也许待一会儿就会回来。当然,像瓷器这般总是洋溢青春气息的藏品很少,绝大部分藏品老相毕现。它们来博物馆的时间不长,可它们呆在地下的时间太长了,于是把崭新的现代气息的博物馆,染成了另一种色调。
③博物馆总是用规规矩矩的黑体字写下许多说明,却没有多少人驻足良久慢慢阅读对照。大多数人更喜欢感性的认识,目击那一个个从地底冒出来的古物。造型越奇诡古怪,就越招惹人注意。如果造型平平,又没有特别注明其物质价值,那么审美价值也可能在我们匆匆而过的足音中消失。每次从博物馆出来,我总要试图清点一下有多少物体留存在我的脑海里,说来也惭愧,居然少得可怜。如果一天内参观大小几个博物馆,到了晚间,脑海更是混沌不开,汉晋不分唐宋莫辨了。
④来博物馆未必要巨细不遗尽收眼底,有时不愿走动,就坐在给观者备用的椅子上,静静感受一下流逝,这时会更有兴味。那么多摆在我们面前的东西,有的不知比我们人的模样丑陋多少,却那么令人心醉,是上苍对它们的偏爱吧。人是那么的乖巧,有智慧多才华,创造出那么多的奇珍异宝,让它们无限地存活下去,可是人要尝试延长一下自己的生命,哪怕一点点,也比登天来得困难。无奈,人们只能求助神灵鬼怪了,对那些能赐福人类的神明顶礼膜拜,尊敬赞美。尽管后来的人清楚地认识到无济于事,却持抱不放。想到自己的生命不及残破的秦砖汉瓦的一个零头,真是悲情弥漫。
⑤我们通常把博物馆作为教化的空间,感受着地大物博和品类万千,萌生起对于这个古国的无比热恋之情。漫漫时光风化了书卷,却风化不了这些金的玉的瓷的,那上边沉浮着古人的精灵,燃起我们对于先人的尊崇和仰望。可是,我们就很少注意到这些把博物馆空间占满的古代物品,对我们的时间概念有什么影响。我们丝毫没有为这么多时光成为过去而捏一把汗,在走出博物馆时全然没有紧张的样子。这也许是由于博物馆里弥漫着太多的时光,让人感觉到时光是挥霍不完的,有着无限的过去时,也有着无限的将来时,而时光的现在时正在从从容容地进行着。一个人的生命是不须耗费太多的时间的,一生终其百年,只不过是青铜器表面上的一层薄薄锈色。当人在这些年龄苍老的物品前走来走去,又有几个人在对比中羞涩了自己的目光呢?占用时光如此短的人,却又最爱对时光发一通又一通的议论,殊不知发议论的同时,又有不少时光白白流过。分量再重的议论,也无法挽留时光。那些张大嘴巴的坛坛罐罐,从来默不作声。既然不做声,时光似乎就忘了它们,飞掠过去。人是不能议论时光的,尤其在博物馆里,议论使我们更加渺小和短暂。
⑥博物馆在不断地增加、扩大,地不爱宝,也源源不断地输送,让它们穿过旧世纪道路上的潮湿,浮出地面,让人应接不暇。它们在我们的内心穿越已久,让我们的目光触及时,手指头抚摸时,感怀曾经的辉煌和流逝一样不可挽留,使每一个俗常的日子变得格外感性和具体。(取材于作者同名散文,有删改)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作者喜欢在昏黄的灯光下欣赏博物馆的各种藏品,因为这样可以体会到文物另一种独特的韵味。 |
B.多数参观者不愿意被博物馆的文字说明所束缚,更愿意凭借自己的直觉去判断文物的审美价值。 |
C.作者借助丰富的联想和感觉,把博物馆体现出的种种意蕴与现代人的生活巧妙地联系在一起。 |
D.文章笔触细腻,内涵深远,看似散漫的行文中传达出作者独特的发现,并引发读者深深地思考。 |
E.本文通过记述作者参观博物馆的过程与感悟,表现出了作者丰富的心理活动和复杂的人生体验。如何理解第②段中“现在,时光在它们的外表留下的行走的痕迹看起来很浅,气味却弥漫开来”这句话的含义?
通读全文,说说博物馆带给作者哪些感触。
文章第⑤段说“分量再重的议论,也无法挽留时光”,结合文本,联系现实生活,谈谈这句话带给你的感悟。不少于200字。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东汉时期,纸张的广泛应用很快替代了竹简与帛书,成为文字的第一载体。从那时起直到当代,在两千多年的时间里,人们提到书籍,通常最先想到的就是纸本书。然而近十余年来电子书的出现,在极短时间里动摇了人们的观念,令部分人开始担忧它会取代纸本书,成为文字载体的主流。这种担忧其实是多余的。电子书固然有其无可替代的优势,但完全取代纸本书还不太现实,未来的文字载体应当是百花齐放的一种格局。正如网络媒体的出现冲击了平面媒体,但平面媒体并没有全面撤出市场,报纸、杂志依然大量存在。
对大多数人来说,阅读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获得相关资讯,或满足精神上的追求与愉悦。从这点来说,无论读者是通过纸本书达到目的,还是通过电子书达到目的,并没有实质性的区别。主要区别在于购买的价格。对于出版商来说,得到一部书的电子版权要比纸本版权便宜许多,相应地,电子书具有了天然的价格优势。就传播速度而言,纸本书也无法与电子书抗衡。正常情况下,一部纸本书的出版通常至少需要几个月的时间,而电子书却可以在完稿之后即刻面世。网络的普及,也让电子书可以无视地域之分,瞬间抵达终端,不像纸本书还要受到交通等条件制约,增加时间及物流成本。而网络上的阅读更具拓展性,读者在阅读一篇文章时,可以通过关键词迅速找到与之相关的另外一篇甚至一系列文章,而不用像以前一样到书架前慢慢寻找;在遇到不明白的问题时,网络的搜索功能亦能迅速地解决这一问题。
但是,尽管有着若干优势,电子书仍然有着自身的缺陷。既然是电子书,必然依附于电子产品才能够让读者阅读到它。然而,无论是电脑还是手机,阅读功能仅仅是其各项功能中的一部分。人们在通过电脑或手机阅读时很容易被它们的其它功能如看电影、玩游戏、聊QQ等分散注意力。要排除这些干扰,人们还必须回到传统的阅读方式。
就如电子书的优势是纸本书无法企及的一样,纸本书的优势也是电子书无法企及的。纸本书的独特优势是具有权威性和公信力。与数字出版形态下信息的瞬时、随意不同,传统出版物的选题必须经过反复考量和论证,层次筛选,旨在从浩如烟海的材料中选择有价值的、值得向读者推荐的信息,因而具有相当的权威性。正是这种权威性,才使纸本书拥有了广泛的受众和基础。而且,完善的审读、质检、责任编辑制度,保证了纸本书从选题到审稿到编辑加工的质量。这一点也是数字出版所缺少的。此外,纸本书在满足资讯获取的同时,还有着电子书无法呈现的纸张之美、印刷之美,以及因之而来的情韵之美,这也是未来纸本书的发展趋势——逐渐趋于艺术性与收藏性,将视觉之美、纸张之美与印刷之美完整地结合起来。(取材于韦力《纸本图书的出路》,有删改)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由于纸张在东汉时期被广泛应用并成为文字的第一载体,所以当时出现了最早的纸本书。 |
B.无论是阅读电子书还是纸本书,都可以满足人们获取资讯、获得精神愉悦的需求。 |
C.电子书必须依附于电子产品才能阅读的缺陷,导致读者最终回到了传统阅读方式。 |
D.纸本书未来的发展目标是追求自己的艺术性和收藏性,而不是方便读者阅读。 |
概述电子书和纸本书各自的优势。
针对纸本书和电子书的不足,分别提出三条改进建议。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儿行千里
前年,我置了新居,那套旧房闲下来,便将父母接到城里住,三天两头可以去看看,这样而老满足得不得了。深秋的一天,我去看母亲,出来的时候穿鞋,发现皮鞋里放了崭新的鞋垫,浅蓝的底色,还印着橘黄色的花纹,很好看。我知道是母亲放的,抬眼望门外木瘦草枯的园子,才确信已经秋凉了。周末再去,出门时发现鞋垫换成了青莲色的,先前那双母亲取去换洗了。
也许目不识丁的母亲凭女人天性的悲悯就知道,儿子从母亲身上下来,注定要行千里。天下母亲都知道这个理,生命中割不断的牵挂一生都拴在心尖上。儿子的小脚丫逐渐长成大脚板,迟早得走四方,而且免不了有坎坷与磕绊,鞋子得坚实些,母亲就在鞋上下工夫。
母亲年幼生活在豪绅之家,解放后因家世缘故竟连学堂门都没迈过,可苦难的磨练使母亲拥有了一双勤劳的纤手。我儿时由外婆带着,祖孙的鞋都是由母亲亲手做。母亲做鞋都在冬季农闲时,秋收后霜还没有降下来就开始做准备,趁阳光好,剪开不穿的旧衣裳,熬一盆糨糊,一层层胶合晒干,用作鞋底芯。接着就是纳鞋底,这是个浩大的工程,因为老小一大拨人来年冷暖两季的鞋都得提前完工。所以年前几个月除了忙家务,母亲的闲余时间都用来做鞋,常常在昏暗的油灯下一针针纳到深夜。一只鞋底至少要分三次纳。先是纳鞋芯,是主体部分,用数层胶合的旧布钉紧。布料少了就用黄纸相间补充,反正得够近一厘米厚。鞋芯底下合一层耐磨的粗麻布之后,才用专门的大针粗线一路路纳紧。这是真功夫,是我们上一代母亲的手工“马拉松”!鞋芯上层用柔软的棉布做,只纳鞋边,中间不留线结,以免“打脚”,若是冬鞋,就在里面夹一层棉花。鞋面自然扯新布做,这样才美观体面耐穿。
我儿时穿母亲做的鞋式样并不多,春秋是轻便的“方口鞋”,冬天是厚实的“蚌壳鞋”,这都是当时农村流行的款式。但母亲的做工精致,针脚细密匀称,鞋子送过来,左邻右舍的老婆婆大婶子都赞不绝口。
我的脚板一轮轮加大,母亲做的鞋的功夫就越来越深。儿子要走四方,母亲就得把她绵长的牵挂密密地纳进鞋底。果然,我初中毕业就进城念师范,也算是少小离家。“儿行千里母担忧”,正应了那句古语。母亲依然是在鞋底上下功夫,一年多做两双,手工更讲究,不能让儿子在城里丢脸。母亲做的是现在市面上还流行的黑色灯心绒“松紧鞋”,精致得不得了,我读三年师范一直是穿这种布鞋。记得一个城里的女同学看了母亲做的鞋,赞叹说:“好鞋,给你妈当儿媳去。”
以后多年住在城里,我已不再要母亲做鞋了。母亲也老了,眼睛看不清针线眼,粗笨的手扯不动那么粗的鞋底线。但母亲还在关注着儿子行千里的鞋。她以只有母爱才具备的细密心思,发现儿子的皮鞋需要温暖,便从街头的地摊上买来鞋垫,并默默地在儿子上门时按时换洗,来延续她深埋的牵挂。
也许,时间所有拥有的东西都会随岁月淡去,唯有母爱不会,日子越深,牵挂得越紧。上个世纪末,外婆尚在人世,有一次我去探望她老人家,八十多岁的老太太,掀开一层又一层衣服,从贴身褂子的口袋里掏出一张发黄的小一寸黑白照,居然是我大舅的相片。大舅英年早逝,走时我才满月,三十多年来只是零星听说有关于他的事,没想到外婆一直将他贴肉揣在身边!大舅何止行千里,那是个遥不可及的世界,可他走不出老母亲的心。
儿行千里母担忧自不必说了,母亲老了,行不了多远,但终归要远行,儿愁不愁呢?寸草之心,难报三春之晖啊! 本文笔触细腻,情感真挚深切感人。请概括作者的行文思路。
结合全文,说说文中划线句子“儿子的小脚丫逐渐长成大脚板,迟早得走四方,而且免不了有坎坷与磕绊,鞋子得坚实些,母亲就在鞋上下工夫”的含义。
有人认为文章倒数第二自然段有蛇足之嫌,你是如何理解的?请谈谈你的看法。
细读本文,我们会觉得有一种东西在撞击着内心,请说说这是为什么?请从以下两方面进行探究。
(1)从感情方面:
(2)从行文方面: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网络游戏是一种新型文化产品并已迅速成为一个产业。网络游戏当然有经济的属性,而这个产业的本质属性是文化,它是一种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活动。网络游戏不管是以软件的形式出现,还是以某种数字化的形式、在线的形式或者其他任何形式出现,载体及传播方式都只具一种技术的属性,改变不了它所承载的文化内容的本质。
文化产品具有双重属性,即意识形态属性和商品属性。由于文化产品的双重属性,所以在管理上应当强调要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这是网络游戏产业所必须牢记和坚持的。过去网络游戏行业对这一点重视不够,网络游戏的主要属性是文化属性,不是单纯的经济行为。笔者认为,对此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经常地对照检查,必须照着去做。
既然网络游戏有着文化属性,网络游戏产品就应该按照文化产品来进行管理和规范。有的人、有些企业存在一种错误的认识,以为网络世界是虚拟的,网络游戏是虚拟的,网络的虚拟世界是没有规范、没有约束的,是和现实世界完全隔离的。笔者认为,这种观念是错误的。
虚拟世界是不是只有网络产生以后才有呢?不是。虚拟世界从古就有。神话传说就是虚拟的世界,创造了一个在自然社会和人类社会之上的精神世界。文学艺术都是虚拟的。在舞台上演的戏,在电影院放的电影,电视里面放的电视剧,这些文艺作品都是虚拟的。
有人说,在网络游戏里可以进行角色扮演,跟文学艺术不一样。可是,影视剧里面也都有角色,也都有人扮演,一点不比网络游戏差。只不过网络游戏或者网络的虚拟世界是在数字化和网络化形式的一种虚拟而已,本质上没有不同。这个虚拟世界是从哪里来的呢?是从现实社会来的,是现实社会中的公司和人创造的。文学艺术是现实生活的反映,精神的东西是物质的东西的反映,不是凭空而来的,是活生生的有着理性经济行为的企业和个人所创造的。
网络游戏的虚拟世界最后落实到哪里去了?它不可能永远在网上虚拟,它要跟网下的实实在在的人、社会组织打交道,所以这个虚拟世界来自于现实,最后又回归到现实,并且影响现实,因此它要受到现实社会的各种法律规范和道德规范的约束,没有什么与现实社会完全隔绝的虚拟世界。
网络游戏行业之所以出现一些唯利是图的行为,主要原因在于对经济效益的追逐,在于应对非常激烈的市场竞争的需要。网络游戏行业的一些从业者存在认识上的错误,没有把自己当作文化的创造和传播者,没有承担相应的文化责任。我国网络公司是在风险资本催生下成长起来的,尤其是上市以后,市场竞争的压力更大,投资者的压力也很大。在这种情况下,有些企业不是以人为本,而是以资本为本,资本成了一切的推动力,而忘记、忽视了以人为本,忘记了社会责任。
在网络已经全方位渗透人类生活的情况下,我们应当明确,现实社会的法律和道德规范绝不能在虚拟世界被颠覆。游戏应该成为培育、引导、养成人的良好行为规范的载体。游戏虽然是对生活的模仿,但是有一些东西是不能随意模仿的。例如婚姻,在网络中进行模拟的所谓“网婚”,笔者认为不能得到主流文化的认同,当然对这个问题还可以进一步调查。如果通过调查研究,大多数人认为不合适,认为有悖于法律,有悖于良好行为规范的养成,那么在游戏规则中就要设置禁区。企业必须要做这样的研究,政府管理部门也要做这样的探讨。企业在经营中的利益追求和商业模式创新应该有一定的底线。
我们鼓励创新,但是创新应该在正确的原则下进行,不能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背离。网络游戏行业应该在这样的原则下,进行网络游戏等文化产品的研发和运营。下列对网络游戏产业“本质属性是文化”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网络游戏是一种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活动。 |
B.网络游戏不管是以何种形式出现,其载体及传播方式都只具一种技术的属性,改变不了它所承载的文化内容的本质。 |
C.网络游戏是一种新型文化产品,既然是文化产品,就应该具有文化产品的双重属性,即意识形态属性和商品属性。 |
D.网络游戏产业在管理上应该强调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
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对文化产品管理上应该强调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这是由文化产品的双重属性决定的。 |
B.神话传说就是虚拟的世界,网络游戏也是一种虚拟的世界,不同点在于,网络的虚拟世界是在数字化和网络化形式的一种虚拟而已。 |
C.无论是神话传说中的虚拟世界,还是网络游戏中的虚拟世界,都是从现实社会来的,都是现实生活的反映。 |
D.网络游戏等文化产品的研发和运营不能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背离。 |
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分析与概括,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网络游戏行业的从业者应该承担起承载文化内容的责任,把自己当作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播者。 |
B.作者认为,网络游戏应当强调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这样才能承担相应的文化责任。 |
C.在经营中的利益追求和商业模式创新的底线,应该是不违背现实社会的各种法律制度。 |
D.应该以人为本,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网络游戏等文化产品的研发和运营应该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少年龙桐
蒋勋
战争一直没有发生,但是为了没有发生的战争,整个城市做了很多准备。
每一家的灯泡上都装置了黑布,一旦空袭来临,就可以拉下布套,遮蔽灯光,使前来空袭的敌机找不到对象。
少年听到“呜——呜——”的警报声,即刻躲避到桌子下,用手抱着头部,蜷曲得像一个婴儿。他在空袭警报的声音中分辨着节奏的变化,从缓慢到紧张,越来越急促。“这是紧急警报了,应该赶快跑进防空洞去。”他这样告诉自己。
在犹豫的刹那,警报的声音又舒缓了,慢悠悠的,像慵懒的猫伸着懒腰。他听到了邻近的人家讲话的声音,收音机里广播员字正腔圆地讲述空袭警报演习的声音,还有隔壁厨房里沈妈妈“叮叮当当”开始炒菜的声音。
“没事就来一个空袭演习,他妈的——”隔着竹篱笆,沈伯伯粗犷高昂的声音特别浑厚有力。他喜欢下棋,每次下棋下到一半,突遇空袭演习,他就要停止下棋,因此特别恼怒,骂着骂着,还对着天空加了一句:“有种你就来个真的嘛!干吗穷演习!”
对于战争,大人们常常有很不同的评论,在空袭警报的紧张声音中,通常大人们也都不完全遵照规定噤声,他们或者躲避在桌子下面,或者挤在防空洞中,仍然评论着有关战争的种种。
“战争很可怕吗?”在阴暗的防空洞中,他依偎在母亲怀中,抬头仰看母亲在幽微的光线里微笑着的侧面。
母亲没有回答什么,好像战争是一段没有声音、没有画面的空白。
他记起学校里播放过空袭的影片,飞机轰隆隆飞来,逐渐低飞,飞到城市建筑物密集的地方,从机腹处放下一枚一枚的炸弹,接着是被炸裂的房子,四处飞散的爆破物,滚滚翻腾的硝烟,坐在废墟中哭号的幼儿……
他看过很多次有关战争的宣传短片,大多数是在学校,在固定的时间播放给全校的小学生看;也有时候是在庙口广场,用几根粗麻竹搭架子,架起一张白色幕布,用一台发出很大声音的放映机,播出战争画面——飞机低飞,投掷炸弹,房屋倒塌爆裂,人们奔逃哭叫……
那或许就是“战争”吧——是一部看了又看的陈旧影片,同样的情节一演再演,终于使他觉得“战争”好像是某些人编导的一出戏,可以到处巡回演出,可以使大家在平静无聊的生活里多一点戏剧性的惊恐。
母亲对战争总是沉默微笑以对,仿佛战争从来没有发生过。
“防空洞很安全吗?”在阴暗密闭的圆形穹隆的空间里,少年挤在母亲怀中,听着母亲很近的呼吸与心跳,仿佛又回到了胎儿的状态。母亲依旧没有回答,
战争始终没有发生,少年长大了,嘴角冒出青嫩的髭须,头角峥嵘,像一头初长成的小鹿,有敏捷的四肢,可以即时快速奔跑,但是不知道为什么,他一旦奔跑起来,就听到脚后跟着一长串空袭警报的声音。
战争像是罩在灯泡上黑布的阴影,黑布拿掉了.那暗影却始终留在苍白的墙上摇晃
防空洞上长满了杂草、野花,覆土厚的防空洞上甚至栽植了扶桑、芙蓉,一年四季开着艳红或浅粉的美丽花朵,在阳光下迎风摇曳,使人逐渐忘记那个地方与战争的关系。
有些防空洞被拆除了,盖起了房舍。
有些防空洞被遗忘了,成为附近居民丢弃垃圾的地方,建筑物的废料、剩余的食物、猫或狗的死尸、破旧断脚的家具……都堆放在防空洞四周,防空洞成为肮脏、破败的记忆,好像大家努力在这里丢垃圾,是想要用垃圾掩盖掉对战争的恐惧。
因为连日豪雨积水,防空洞附近被淹成一片水泽,很快有青绿色的浮萍蔓延生长起来。甚至还从附近的池塘漂来布袋莲,一个一个圆鼓鼓的球茎浮在水中,上面开出紫蓝色有黄斑点的花。
他是为了观察布袋莲来的,走近防空洞附近,发现有小小的鸭雏在水中游泳,看到他走近,并不惊怕,反而抬起头侧着眼睛看他。
少年翻着书包,想起中午的便当里还有吃剩的饭,便拿出来,把米粒摊在手掌上,呼叫鸭雏来吃食。
鸭雏疑虑了一会儿,不多久,游了过来,望着少年手掌上的白饭粒,似乎感觉到是美好的食物,便一摇一摆走来,用小小的喙叼食饭粒。
他陶醉于鸭雏的叼食,芙蓉花的摇曳,积水中的布袋莲,以及水中倒映的云天的影子。
忽然一阵巨大的吐喝响起“天杀的,你们要把我怎么样?”
他一回头,一个蓬松着头发,一脸花白胡于的嫂削男人看着他,紧蹄握着拳头
少年望看那和同野兽被惊吓时的眼睛,觉得似曹相识,却又不记得在哪里见过
那男子咆哮着“你追到这里来了啊—一个防空洞的人都死光了,你还不肯放过我啊—你饶了
我吧!你饶了我吧!’’
男子号陶咆哮,跌坐在泥泞中,满身满脸都是泥水,一身都是垃级一样的臭味。
少年想起学校老师警告过他们,不要去皮弃的防空洞玩。‘那边有疯子—”老师说
“这是疯子吗?”
少年望着这个蒙着脸号响大哭的男子,他哭号的声音这么粗哑低沉,像是空袭警报的声音,忽长忽短,忽然瞬张,忽然放松。
“战争还没有给束吗?”
少年看着男子,心里一片凄伤的回忆,仿佛灯池上的黑布影子又摇晃了起来。阅读全文,回答下列问题。
(1)第一段中说整个城市为战争做了很多的准备,请概括做了哪些准备。
(2)请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2分〕理解画线句子的含义并分析它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6分)
文章采用第三人称叙事,如果将“少年”换成”我”,表达效果有何不同?试做比较。
文章的结尾写了一个“疯子”,这样安徘有何用意,请结合文本和自己的阅读经验,从两个方面进行探究。(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