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的知识回答问题。(本题14分)
材料一 湘茶生产可以追溯到汉代甚至更为久远的时代,《汉书地理志》中的“荼陵”即为茶陵。20世纪70年代在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文物有茶叶(现藏于湖南博物馆),并有“茶”字简文和木牌。据《宋史·食货志》记载,早在唐宋时期,湖南各地便拥有“仙芝、玉律、先春、绿芽等二十六种”优质名茶品种,其中不少还是向朝庭进贡的贡茶。在茶叶的加工制作工艺上,唐代时期的南岳衡山,便掌握了蒸青困茶的技术,并有“ 白鹤茶”、“石廪茶”等名品向朝庭进贡;到了明代又有了草子、杨树、雨前、雨后等散茶名品。据各地方志记载,唐宋时期向朝庭的贡品茶还有古丈毛尖,沅陵碣滩茶,安化云雾茶、渠水薄,岳阳君山之黄鹤翎、君山毛尖,资兴狗脑茶,常宁塔山山岚茶,永兴黄竹白毫等。
材料二 中国茶叶在欧洲最初被视为药物放在药店出售,茶价相当昂贵。17世纪,饮茶在欧洲逐步盛行并传至北美,饮茶成为一种高尚的消遣。查理二世的专职牧师奥文顿形容,“一日无茶则滞,三日无茶则病”。在英国的家庭中,“我把茶壶坐上了! ”是一句对忙碌一天,疲倦归家的主人极好的关切话语。
1733年,荷兰在广州购买价值 336881 荷盾的茶叶,到荷兰后却卖得988510荷盾,获利651629荷盾。鸦片战争前的140 年中, 欧美贸易公司用来购买以茶叶为主的中国商品所花费的白银达169 437 564两白银。
英国东印度公司垄断了英国及其殖民地的茶叶交易,“从中国来的茶叶,提供了英国国库收入十分之一”。1773年,东印度公司装载342箱中国茶叶的船只开进波士顿港,企图低价倾销,波士顿群众将船上的茶叶全部倒入大海。英国政府采取高压政策,激起殖民地人民的强烈反抗,终于导致北美独立战争(波士顿倾茶事件)。
材料三  近代前后中国植茶面积、茶产量、茶农数估算表   

年代类别
万亩植茶面积
产量(万担)
内销(万担)
外销(万担)
1832--37平均
521
260.5
200
60.5
1861
625
312.5
202.5
110
1871
819
409.5
202.5
207
1886
934.9
567.46
205
362.46
1894
841.6
420.8
207.5
213.3
1901
674.6
337.3
210
127.3

 
材料四  据上海商会记载,1887年上海工夫茶的平均价格就达每担14.5两,而印度茶每担14两银就可获利。 1889年,印度茶叶出口英国市场的总值第一次超过了中国,达9450万磅,高出中国整整1472万磅。而中国的茶叶种植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由个体茶农采制小量茶叶,然后运往各处叫卖几天”。“中国种茶之法不用肥地物料,不去地下野草,亦不删除旁枝,又不换去老树,又不移种新地”。 资本不足的茶农和茶商在苛捐重压下,为求生存,于是,将本应用于制茶工艺改进上的智慧,用在了茶叶的制假上。
请回答:
(1)料一反映古代湖南茶叶生产的哪些特点?
(2)依据材料二,概述中国茶叶对西方社会的影响。
(3)据材料三概述近代中国茶叶产销的变化趋势,结合材料四及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2013-2014年山东省潍坊市高三3月模拟考试)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马嘎尔尼对工业文明成果的高度自信,在乾隆及其高级官员眼中只有不屑。清政府对他的所有请求概不答应,最后他的使团除了带着一堆乾隆帝赐予的无用赏赐经广州入海外,一无所获。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
材料二 19世纪中期,中国被迫融入全球化。鸦片战争后,中国发生了一些变化,所有这些变化,基本上是以外部力量的注入和政治上的不平等为前提的,这就决定了中国近代经济具有浓厚的殖民色彩。
——《长白学刊》2007年05期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中国发生了哪些重大变化?“中国近代经济具有浓厚的殖民色彩”表现在哪些方面?
材料三当其他人在编写游戏规则时,一个外向型的中国决不能袖手旁观。一个拥有越来越重要的出口利益的中国决不能没有可靠地、更多地进入全球市场的机会,而这种可靠性只有在多边体制中才能找到。
——世贸组织总干事雷纳托·鲁杰罗在北京大学的演讲词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代中国是如何“进入全球市场”的?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年份
人口数(万)
全国耕地面积(亿亩)
顺治末(1661)
5720
5.2
康熙二十年(1681)
9000—10000
5.9
雍正六年(1741)
14341
8.9

一一摘编自戴逸主编《简明清史》
材料二
1500—1800年欧洲部分国家人口变化(百万)

年份
英国
法国
德国
1500
4
16
12
1600
6
20
20
1800
16.3
27.5
29.0

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有人口七、八千万,英国群岛只有400万。从文艺复兴开始到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这一段时间共有10位名人,都是欧洲大陆的,没有一人是英国群岛的。在1500年之后,英国人口快速增加,其后影响世界的名人中英国却有17人(如近代科学体系的奠基人牛顿),从英国独立出来的美国有8人,而传统的欧洲人口大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分别只有8人、9人、3人。
——摘自麦克·哈特《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
(1)材料一折射了哪些信息?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500年以来英国人口流动的主要方向。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政府和英国应对人口变化的根本出发点。分析近代以来英国人口变化与文化名人辈出之间的关系。

有学者在研究中产阶级时提出了以下论点。
论点一:在中国古代的农民和皇权官宦之间,长期存在一个起缓冲作用的乡村士绅阶层(准中产阶级)。
论点二:现代意义上的中国中产阶级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其成员主要有:近代工业中的管理者和文职雇员……政府官员……文学教授、律师、作家和艺术家等自由职业者。
论点三:二战后,专业技术人员、经理阶层、学校教师、办公室工作人员等“新中产阶级”在西方日益增多,逐渐取代小企业主、小农场主等“老式中产阶级”而居主导地位,这与制造业转向服务业经济,科学的日益科层化……密切相关。
请回答:
(1)指出中国古代“乡村土绅阶层”长期存在的经济、政治背景。
(2)结合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中国相关史实,分析中产阶级对近代化的积极影响。
(3)有学者认为,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己不存在中产阶级。你是否同意此观点并说明理由。
(4)根据论点三,指出西方新、旧中产阶级的划分标准有何不同?并分析二战后新中产阶级“居主导地位”的原因。

(2013-2014年广东省韶关市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文综)
文化全球化强调文化在多元基础上开放性的对话和交流。请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伏尔泰说“中国人在道德和政治经济学、生活必须的技艺等方面已臻完美境地。”
材料二文化全球化时代的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交往中,会经历民族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内卷化”即修正或改造的过程。
——据江宁康《文化全球化一个需要探讨的命题》
材料三未来全球的冲突主要是文明的冲突……各文明根本的文化差别,世界变小后人与人交互频繁,不同文化特色的互动增加激发了文化差别感觉和敌意,西方经济霸权地位影响下的文化模仿与归根,文化发展的排他性和独立性,这导致20世纪以来冲突避无可避。
——据黄皖毅、邵鹏《国外文化全球化研究述评》
(1)结合明清历史,列举当时伏尔泰认为“中国经济已臻完美”的史实。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近代中国对外来文化“内卷化”的主要历程。
(3)据材料三, 概括指出20世纪以来冲突“避无可避”的原因。
(4)综合以上问题,针对文化全球化你能得出什么启示?

(2013-2014年湖南省长沙市高三模拟考试文综)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重农抑商政策,就是代表土地资本的统治阶级,用以维持封建势力的唯一方法。中国历史,自秦汉以至民国成立,其间每当更迭朝代的时候,便有所谓“群雄并起”,这种“群雄”,就是封建的割据之代表人物,他们都是些狡黠者,利用朝代更迭人民骚动的时机,来攫取统治阶级的地位,以保持地主阶级宰割天下的局势。所以朝代只管更迭,却依旧不曾脱离封建社会,而走入到另一个阶段上面去。但是,为什么不能脱离封建社会呢?最简单的答案,就是:因为中国的产业没有发达。产业没有发达,所以即令有势力雄厚的商业资本,其力量也不足以摇动封建社会的秩序,却不能代替土地资本,而使中国的经济结构与社会结构走到另一个阶段上面去。一部二十四史的政权推移,翻来覆去,都不能跳出封建社会的圈子外面,其根本原因,即在于此。
——杨东莼:《中国文化史大纲》
材料二大量贵金属经过西班牙、葡萄牙、英国、荷兰被源源不断地输入欧洲。16世纪的政治经济学专家们针对这个时期提出了一套“国富”理论。他们认为这个理论没有任何瑕疵,并且可以给他们本国带来最大限度的利益。他们认为,只有黄金和白银才是最实际的财富……重商主义将财富的价值无限扩大,而对于普通人来讲,成为“有钱人”则成为其毕生的追求。经济制度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也像外科手术技术和时尚潮流一样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生改变。就我所知,到了19世纪,重商主义被摒弃,迎来了开放与竞争并重的自由经济体系。
——(美)房龙:《人类的故事》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当时中西商业政策的不同并分析这一不同背后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经济政策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